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

摘要:中西德育传统有着较大区别。西方德育传统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性化和尊重个人意志,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中国德育传统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本位意识的加强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德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中国;西方;德育传统;比较

一、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区别

1.在德育本体论上的区别

西方德育在本体论上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这与西方道德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分不开的。西方个人本体论的基础是个人至上哲学,即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认为个人大于整体,个人高于一切,并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突出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推崇个人建树,追求个人享受,完善个人人格。因此,西方人有强烈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要求。中国德育传统在本体论上则是以整体、群体为本位,以集体为中心,认为整体不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强调由整体来决定个体,通过追求整体的价值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几千年来,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视天下国家为个人生命的延伸和个人价值的展现,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更是把崇尚整体、压抑个性的思想推向高峰。奉行个人价值至上与奉行整体价值至上,是西方德育传统与中国德育传统的根本区别。这种根本区别派生出其他各方面的区别。

2.在德育价值观念上的区别

在价值观念上,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德育价值观念与中国以整体为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个人本位价值观念认为,整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整体存在的目的,个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本质。因此在德育中注重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认为整体的存在正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幸福和利益。而整体主义价值观则认为,整体大于个体,个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必要时可牺牲个人利益以取得整体利益。

3.在德育方法论上的区别

西方德育传统因强调个人是价值、伦理的本位,因此在德育方法论上注重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并主张通过追求社会公正达到个人主体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独立性的充分肯定。西方人反对为了社会和他人而强加于个人任何命令,认为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而社会只是个人的集合,社会只是为个人而存在,

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由于西方价值观注重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在德育方法上注重个性化特点,强调尊重个人的意志。西方德育方法虽然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人是独立的个体,享有独立的权利,但是,在西方,个人自由并不只意味着个人可以任意选择,拥有设定自己目标的权利,它还意味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能推卸责任给环境或别人。在西方人看来,恰是因为个人有自由意志,任何人才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真正的责任心,就是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而中国德育传统则是以整体主义为本位,个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体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依附于整体,并且是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儒家传统中,人的观念不是指一个孤立的个人,而是个人对于一个更大实体即家庭和国家的承诺。中国德育传统注重个体对社会、对整体的适应性教育,在德育方法上强调个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即对国家尽忠尽孝,认为人生在世就是尽种种责任。中国人标榜“天下大事莫不在我心中”,念念不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于这种中国式的责任观并非出自自由选择,而是来自“受命于天”的信念,缺乏作为责任的唯一主体的人格概念,因此事情失败了责任也追究不到个人头上。成功了,则归功为“皇恩浩荡”。西方德育尊重个人权利,中国德育则蔑视个人权利。中国人注重人伦本位,说话办事往往以不破坏整体、社会关系为前提,当个人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4.在实践上的区别

由于西方文化是科学优先的“智性文化”,自然哲学是西方德育的基础,因而西方学校德育注重理论研究的实验性,使之有较强的客观性基础和可操作性,主张发展科学,培养一种理性精神,强烈反对灌输。因为西方价值观念坚持一种科学化的理性分析,所以西方人重视知识,推崇理性,弘扬科学,热爱真理。与西方科学优先的“智性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优先的“德性主义”。中国传统德育坚持一种道德化的社会生活,认为“修身”是德育的直接目的,因而在实践上认为只需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就能做到以义制利,先利后义,始终把德育看做是在教育诸方面具有统率的意义的东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张道德优先,强调德育主要是探讨自己行为的规范而不是对自然的认识,重视的是善的问题而不是真的问题,是人伦的问题而不是自然的问题。所以,在中国传统中,道德学是显学,其他学科往往以其为起点和终点,道德是“大学”,技术为“小学”,甚至“贱学”,天文、算术、农学、地理、水利等为君子所不齿。在这种文化观念支配下,中国德育关注的是做人的道理和生命的安顿,在内容上所讲的总偏乎人世间的许多情理,教育的内容全是西方人几乎不敢想象的的经书。中国传统德育以伦理知识代替自然知识,以道德之用代替科学之真,造成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隐而不显,也造成了中国人难以接触到自然科学的核心。“古老的东方,在传统的泛道德主义的形式笼罩下,科学总无由发展”[1]。

二、中西德育传统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启示

造成中西德育传统显著区别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是因为中西的道德价值观植根于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环境中,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植根于中西各自不同社会土壤中的整体本位与个体本位观念也各有利弊。

西方德育推崇个人本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胜劣汰,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另一方面,它又很容易导致个人贪欲的膨胀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出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念和行为,导致人们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从而损害社会整体乃至人类整体的利益。中国德育传统推崇整体本位,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形成扶弱济贫、互助互爱的社会风尚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另一方面,整体本位义往往禁锢个人的自由和创造性,以牺牲个人利益、压抑个性为代价,因此,个人积极性容易受到伤害,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由于整体至上道德观念的束缚,使不少人形成言行不一、假公济私的虚伪品德,他们常常借“为国家”、“为大家”之名,行“为自家”、“为小家”之实。

中西德育本位有明显的差别,各有长短,在中西各自的文化中,自古以来倡导这两种对立的德育价值观的思想家都大有人在。由于中西近几个世纪以来不同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重大影响,这些思想道德观虽没有成为各自的道德本位,但也造成了不同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观。尽管道德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变化,德育本位迟早也会发生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长期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经济关系的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也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多年来社会经济关系的大变动已引起了中国德育及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德育在本体论、方法论及实践上均有所变化,在处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上,个体本位意识以及与此相伴随的人的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大大增强,公民个人自由平等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增强,人们逐步树立起自立自强、开拓创新、讲求效益、平等民主等新观念,大大推動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西方信奉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下,一部分人片面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导致出现有些人走歪路、干坏事,个人贪欲膨胀等道德失范现象。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多元文化同时和快速呈现,中西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传统的德育整体本位观面临巨大的挑战。人们生活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多元快速发展的时代,其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也随之得到快速的发展,个体本位意识将越来越强,远超传统德育所限。传统德育在今天体现为一种滞后性的教育。面对当前人们个体本位意识越来越强的趋势,任何妄图压制、阻止这种趋势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国现代德育正确的应对办法应是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努力将个体本位的优势和我国传统的整体本位优势相结合。新时期的德育必须是一种主体性的德育,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来达到育人的功能。“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中国德育传统极端地推崇整体本位,忽视了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利性,压抑了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德育本身必须是一种发展性的德育。因此,当前和未来的德育不能是封闭的、静态的,必须是一种开放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性的德育。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