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过程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文学创造虽然是一种很富于个体性的创造活动,但还是具有一般的共性的。

这种共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家的创造活动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过程,即都有一个发生、构思和物化的过程。

二、在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作家都做了些什么工作?1、是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体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造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所以,在进行文学创造之前,作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和了解客观的生活,并将之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成为自己主体性的东西。

而获取主体性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有意获取与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与书本获取四种形式。

2、是从积累的主体性材料中发现潜藏于其下的非以发生的根由。

没有发现,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造过程的大门,就不可能创造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3、创作动机的触发。

作家创作固然需要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固然需要有艺术发现,但是如果没有创作动机的驱动,创作也不可能发生。

创作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与卑下动机,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之分,但不管怎样,它们归根到底都是作家的一种内在需要鼓动的结果。

创作动机的触发,是需要各种外在机缘的刺激的。

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在受到外在机缘的刺激下而动笔的。

受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作家就会进入到构思的阶段。

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任务。

[P132]艺术构思涉及到哪些心理活动?什么是创作灵感?它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产生的?创作灵感是指作家构思过程中,因偶然的机遇触发而出现的创造力爆发、文思泉涌、豁然贯通的高效率状态。

灵感具有不可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它的产生是作家长期积累和辛勤思考而偶然获得的结果。

就像周恩来所说的那样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文学创作(动机、过程、主体条件)

当代美国美学家V.C.奥尔德里奇如下的见
解:“同一个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
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这
就关系到两种不同种类的知觉方式。‛ 即一
种是普通知觉,另一种是审美知觉,也就是艺
术知觉,即对事物的变现性的知觉。
英国心理学家洛克:
同一事物有两种性质:第一性质和第二性 质。事物的第一性质是指事物超越感知的性质, 无论我们是否知觉,它们都存在于事物之中。 如败墙的大小、形状,都是可以客观计量的, 就属于第一性质。事物的第二性质是指事物的 颜色、气味、声音等。它不存在于事物之中, 而存在于人们的知觉中,如败墙的陈旧的颜色、 潮湿发霉的气味、扣击时所发出的声音,都必 须依赖于我们的知觉才能存在。很明显,事物 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还是事物的物理性质。
英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和鲍桑葵
提出了事物的第三性质,即人们在知觉事 物中所产生的情感和带情感的幻象。 ※ 实际上,事物的第三种性质就是事物的表 现性质。如在久视败墙之后所看到的山水、人 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欣喜之情。
罗丹:“一个伟大的画家不仅在动物身上 看见宇宙灵魂的反映,而且在树木荆丛源野、 山丘中也看见。一般人看来不过是树木和土地, 在伟大的风景画家眼中,却像是硕大动物的形 相。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水面上看见的是 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都是苦痛和命运 的安排。”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 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 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 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体会内在真 实。” 克罗齐:“画家之所以为画家。是由于他 见得到旁人只能隐约感觉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 到的东西。”
京剧《武松打虎》
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圣才出品】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

(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

(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

(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

有时,作家也使用笔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

(5)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

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之中。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

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破土而出。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

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审美动机: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做接受心境。

文学创造过程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由内心积累得相当多的感性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导航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二、艺术发现三、创作动机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二、构思方式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一、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二、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

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三、积累素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四、艺术发现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

艺术发现是什么呢?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 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 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 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艺术构思的五种主要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 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 描法 2、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 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 。 (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 无物想象为有物。 联想的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 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 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 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 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缺失性心理体验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 者。……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 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 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 俗人言也。
、回忆:存储在心灵深处的信息受外部环 境的刺激而被激活,并浮现在眼前。
、情感的参与 、创造性的加工与变形
(一)回忆与沉思
、沉思:在宁静状态中对心灵中的某个形 象或意念的深沉思考。
、自由的心境: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 不想,心灵的积极活动。
、二度体验:情感的净化与节制,痛定思 痛。
一树梅花万首诗
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高启: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明还暗远在烟。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昭君出塞
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马致远《汉宫秋》主要描写王与汉元帝的缠绵悱
恻的爱情,是匈奴兵临城下,骄横逼婚,才导致 了这出爱情悲剧。 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昭君则是作为一位叛 逆女性形象出现的,远嫁匈奴为了彻底反抗王权。 曹禺的《王昭君》,昭君是和为一个促进民族团 结的和平使者,笑嘻嘻地远嫁兄弟民族。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 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 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
*文学创造过程
1 特殊性:包括每一作 品的具体过程 2 一般性:包括文学创 造的一般过程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1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同导致储存 材料的方式各异
无意获取和实践获取 大多是直接通过记忆 机制将外在的刺激、 信息转化为可储存的 兴奋符号摄入大脑之 中的
有意获取(包括书本获 取)不仅表现为每天有 意地接受特殊情境中 的强刺激,并把它们硬 性地转化为有意义的 符号存入大脑,而且, 为了更好地保存刺激 和新鲜程度,还要把认 为很重要的东西写下 来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 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 2 3 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特征
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 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与其他任何 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 料。某一具体作品虽然可能是独创的 和前所未有的,但其内容却必须依赖于 某些特定的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做 无米之炊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 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 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 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 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 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份注入其中,从而在 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 黑格尔 1770年8月生于德 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 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 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 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 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 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把 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b. 特点: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王夫之:“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姜斋诗话》)
童庆炳:“艺术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的分析与 推理而直觉地感受到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能力。一 方面,它保持了感性认识的特点,永远保持着具 体的、生动的事物,一时一刻也不离开感性的特 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感性的动能,在一瞬间直 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102页)
④ 材料获取的四种途径:
A. 根据精神的集中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 意获取
B. 根据获取渠道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 艺术发现
① 定义:作家在积累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依 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 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127页3句)
例证:周作人《吃茶》——自由知识分子
b)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 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 从结果上说,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 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答案。
④ 感情与理智
A. 感情
a. 内涵:主体心理对外在事物的情绪反应和情 感态度。
b. 作用: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没有感情就 没有文学。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C.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a)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b)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③ 变形和陌生化
a) 相同:将常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 得最佳艺术表达效果。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圣才出品】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视频讲解]7.1复习笔记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1.文学材料的含义(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因为,与其他任何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料。

(2)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3)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文学材料的来源文学材料虽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但它们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3.文学材料的获取流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材料的个体获取流程可描述为:(1)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2)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某个部位。

(3)被留存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4)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人长期记忆。

4.文学材料的获取途径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1)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①无意获取是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

②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摄影等)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2)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①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叫做直接材料。

②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叫做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1.艺术发现的含义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

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

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

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

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技 巧运用
2、作用
一.为内在物理服务
○ 例如:林黛玉的葬花行为的描写和《葬花词》的叙 述采用宝玉的视角
二.为中心意念服务
○ “卒章显其志”、“景中藏情”
三、即兴与推敲
(一)即兴
一.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 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 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 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一)即 兴
三.复杂性: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原因有三:
1.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 “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2. 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3.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有高低,成就动机有强弱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心手不一致的两种常见现象
01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例如: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过程
一.“转化”:把构思中那虚幻的观念性形象转化为可以言说,并可以被他人理解、 意会的语言文字。
二.“操作”:就是搭配(或摆弄)字词,调整语序,使之稳妥地表情达意,收到 音韵铿锵、色彩和谐、感情丰富而又内敛、描写精确而又含蓄、叙述明白而又 简练的效果。
一、“形 之于心” 到“形之 于手”文学创段
造 的



——文学创造过程论(三)
PART ONE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 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 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含义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 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 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 到纸张上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2、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3、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透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在本质上是交织着各种复杂活动的思维。

4、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艺术构思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一)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一年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想象主要有三种:第一,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第二,它也可能是对某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形象化,叫比拟想象;第三,这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务想成异物,叫虚构想象。

(三)灵感与直觉: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想象;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在艺术思维中主要有两大作用: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只觉得来的;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时,能发觉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

直觉有时与灵感纠缠在一起,但直觉并不是灵感。

文学创造过程(PPT)

文学创造过程(PPT)
技巧运用
含义 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
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 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作用 为内在物理服务 为中心意念服务
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灵 感来临,一挥而就,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 产生 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要有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 天所掌握的语言、技巧有关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鲁迅创作 《不周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
含义
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 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范围 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词的选择、 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
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作家以陌生的眼光观察生活,把司空见惯 的事物描写得异乎寻常,好像第一次见到, 使读者产生一种新奇感 二者关系 同: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描写出来, 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异: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态,陌生化倾 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自动化”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顿悟 独具慧眼和非凡洞察力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微 妙的内心体验的契合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 进入创造过程。发现美,才有创作冲动。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 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 作品。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方法

鲁迅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4、典型化的基本方法 A、广泛地概括、集中生活中的大量素材以塑造典型的方 法 B、在某个人物原型的基础上,适当地吸取其他素材加以 融合,塑造为典型。 例如:鲁迅说“专取一个模特儿”
(2)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A、含义 ——是文学创作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 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 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B、特点 a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具象和抽象同时进行。 具象——一方面是生活形象的积累,一方面又是生活形 象的聚合,造成具体的艺术形象。 抽象——是作家对众多的生活形象的本质认知和提取过 程。
(2)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 例如:鲁迅所创作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却又 各不相同《药》《祝福》《狂人日记》《离婚》 3、典型化(注意和典型区分) (1)含义 典型化——指作家根据自己对感性世界的审美理解,通 过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艺术的选择、集中、虚构、想 象和概括等,创造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鲜明独特性的 艺术形象的过程和方法。 (2)典型——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了某种范围 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 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4、艺术构思中常见的心理机制 (1)想象与联想 A、想象的本义是“想出一个象”。这个象可能是对外部 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也可能是将某种理 论的东西形象化,叫比拟想象;还可能是凭空地将此 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为异物,叫 虚构想象。 B、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 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3、艺术构思中的形象(内心形象) 进入到艺术构思阶段后,作家主要是在创作冲动的推动 下,按照其审美追求,展开艺术想象,把已经积累的 生活材料加工转化为特定的内心形象系统。 (1)内心形象特征 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内心形象是在原始材料、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 炼、概括,在作家头脑中逐渐成形的。作家首先要通 过艺术构思创造出内心完整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其 外化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过程一、创作的发生(一)创作动机的触发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念头,是创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和能量。

动机产生是需要与刺激合力作用的结果。

需要是动机的内部动力,动机首先由需要而产生。

需要有高有低。

一个优秀作家的需要应当是高层次的,即应当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要而创作。

低层次的需要应当注意在创作中遵循艺术规律。

创作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在刺激。

外在刺激对创作动机的引发往往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中潜存着必然因素。

外在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感性事物,有的是观念或意念。

(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⒈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⒉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⒊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⒋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想象中对未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设计过程,是艺术地把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总体设计过程,是在观念中创造出以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为中心工作和最主要任务的过程。

以叙事文学作品为例,艺术形象即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形象的触发、形象的酝酿和形象的形成。

形象的触发又叫形象的受胎,它是作家、艺术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情感积累后,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企图把某些人物表现出来的主观印象。

它建立起了形象的雏形,是形象形成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导航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二、艺术发现三、创作动机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二、构思方式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一、文学创作发生的过程所谓发生学研究,就是找出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端点,以及作为端点,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文学创造是以哪里为开端的呢?和常人一样处于某种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为什么会突然冒出从事文学创造的念头呢?这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最先面临也必须最先回答的问题。

二、文学创作发生的材料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

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三、积累素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把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具体说来,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四、艺术发现艺术发现不是作家见到的一些骇人景象和怪诞传闻,这些东西之所以不是艺术发现,因为它们本来就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

艺术发现是什么呢?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六、创作动机什么叫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当然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家的,但具体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七、创作动机和动态轨迹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作如下描述:创作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

八、创作动机的结构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可以说,一切文学创造过程都存在着不同样式和不同程度的动机冲突,一切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各种不同的动机冲突中完成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准备好可以下锅的“米”。

在构思阶段,需要掌握的主要问题是作家进行艺术构思时内在心理机制和构思的基本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从艺术构思的一般过程看,其心理机制有共同之处:(一)回忆与沉思(二)想象与联想(三)灵感与直觉(四)理智与情感(五)意识与无意识二回忆和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它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

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等。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进行再度体验。

三想象和联想想象就其本义来说就是“想出一个象”。

想象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相对于再现想象来说,后两种又叫创造想象。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已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类似联想与对比联想)。

联想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的暂时联系”。

四灵感与直觉灵感的机制虽复杂,但并不神秘。

灵感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但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一说,就大致道出了灵感的内在轨迹。

直觉,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指视线、外形。

英文是intuition,俄文译作直觉、直观、直觉力、洞察力;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五理智与情感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动力的嚼勒。

两者都不可缺少。

古人认为:为文尤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衔勒制之(颜之推),很好地道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它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在作家没有明显地觉察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

意识与无意识这两种心理能力共存于同一创造过程之中。

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在艺术构思中,意识的作用是明显的、大量的和主要的,而无意识的作用虽不可忽视,但也只是次要的和受控制的。

不承认无意识的内在辅助作用,便是将艺术构思简单化,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又可能走向艺术构思的不可知论。

二构思方式1,作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他以前从未有过的艺术品呢?文学构思绝非行为主义所说的拼凑,而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综合。

综合不是拼凑。

首先,综合有定向性。

其次,综合有选择性。

最后,综合有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综合是作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构思技能和方式。

2,突出与简化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

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

其一,浓涂重抹;其二,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简化不是为了省略笔墨,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

简化与突出的区别(略)。

3,变形与陌生化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

变形的方法很多,诸如: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

如果说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来创造的话,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作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地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的描写不会落入“套板反应”,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物态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物化阶段中的具体步骤犬牙交错,难分先后。

本节抽出三个主要问题加以讨论: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一,形即象也。

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即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把构思移到纸上,是一个甚至比构思本身还艰难的操作过程。

其表现为: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形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等。

运用技巧所应注意的原则: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

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三即兴与推敲即兴与推敲既是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也是作品定型的两种手段。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它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如果说即兴创作表现为灵感飞溅的快乐,推敲则表现了物化跋涉的艰难。

一、复习要点[基本概念]材料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即兴推敲[思考问题]1.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及其来源是什么?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3.理智与情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何在?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5.试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