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在传受两端间的传递与流动。
2: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5:文化维模原理;即模式的维护功能。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模原理。6:文化增值原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
7:文化融合原理;《大唐西域记》中,大唐玄奘曾如此描写巴基斯坦名城塔克西拉,该城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
8:信息饱和;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形式:可以感知的。意义: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10:聚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面对面地交换意见与信息,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它又可以分为街谈巷议和清议两种。
11:近体;近体就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沟通时的空间距离。分为四个区: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公众区。
12:舆论领袖;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舆论领袖数量少,但是具有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特点。舆论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他们具有形成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13:传播效果;所谓传播效果,依据传统的传者中心说,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受者的思想和行为变化。
14:媒介文化;所谓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二:解答题
1: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正:获取信息、社会化途径、知识教育、.舆论监督与引导、文化传承与交流、调节身心。
负:媒介情景非真实化、信息庸俗化、文化殖民化、思维行为惰性化。
2:人际传播的特征;A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B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
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C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D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E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
3:组织传播的特点;A.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区别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一个根本方法,就是看受传者是在自由状态下还是在受到不同程度强制的状态下选择和接受信息。B.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和有界的。组织传播内外有别,成员要严守准则。
C.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
4:艺术传播的特点;A.艺术传播的过程是创作者灵感迸发的过程,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B.艺术作品中的未完成性和艺术传播中的对话任何作品需要受众的接受才能使艺术传播完成。C.艺术传播对物质载体的依赖性——有关艺术媒介
5:新闻传播特征;①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动态性②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中介性、工具性、商品性③新闻传播活动具有现实性④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6:传播着的权利和义务;权利:A采访权——传播者利用各种合法手段向有关的对象收集、寻访信息的权利。B.传送权C.编辑权D发表权E著作权F安全权
义务:A保护国家利益B.遵“纪”守“法”C遵守社会道德D.忠实于客观事实E保护信源秘密7:信息的污染与饱和;
信息污染(1).分类:色情信息、暴力内容、失实信息、图象信息、信息泛滥
(2).危害:A 对青少年毒害严重B 降低受众的文化意识水平
(3).对信息污染的不同认识与对策:A 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加以控制B 承认信息污染有害,但还未采取有效的措施C 理论上认为有害,实践上认为是社会“稳定剂”,缓和政治、经济危机
信息饱和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5.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影响:1.观念更新迅速2.一元化的观念被多元化的观念代替3.更具不安定感与奋争感4.信息相对饱和状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
8:传播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P289—294)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超强效果论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代表性理论:“子弹论”.
缺陷是: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众多的中介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强化受众的既有态度,而不是改变。
缺陷:A、就效果而言,只注意态度、行为的变化,而忽略信息的功用;B、从时间看,只注意短期效果,而忽略长期效果;C、从出发点看,除使用与满足研究看,只注意传者的意图,而忽视受者的需求。总之,有限效果论过于低估了大众媒介的影响。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末适度效果论
观点:1.认为有限效果贬低了大众传播效果,2.以往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如果探求其他方面,也许就会发现大众传播具有更大效果。3.以往研究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