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平均数问题(一)(4年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马丹尤其佳朱佳辰合计投中次数

78924

姓名严祺王怡豪朱晓佳周骁伟合计投中次数

9

5

6

8

28

黄冈思维数学4年级A 册

第二讲 平均数问题(约2---3课时)

教学内容:平均数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平均数概念和公式和意义。

2、运用平均数公式和变形公式 ,求解应用题。

3、运用平均数公式和变形公式去分析推理,去求某些特征

数。

4、渗透“移多补少”思想,“基准数”思想,灵活求解平均数问题。

重点难点:1、掌握平均数问题中常用数量关系。

2、运用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举例子,画图表,分析推理。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1、出示表格:出示男女两队投蓝球成绩:

女生代表队:

男生代表队:

2、组织学生讨论:哪个

队投球成绩好?为什么?

(估计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男生代表队成绩好,因为投中的总数多;另一种认为女生代表队成绩好,因为女生代表队每人投中的次数都比较多,而女生的人数少,不能用总数比。)

3、小结:对,因为每组人数不等,用投中的总次数比就不太合理。那么怎样比就比较合理呢?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4,教师讲解平均数概念和公式,各个数与平均数相比,理解“移多补少”思想,

5,变形平均数公式得到总数量和份数公式。

二、探究新知

展示课题:平均数问题

出示例题1:数学竞赛中八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82,75,95,98,100,80,87,79分,求八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学生互动】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目用什么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首先可以根据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先求出8个人的总成绩,再除以人数8,就可以得出平均成绩。

方法一: (82+75+95+98+100+80+87+79)÷8

=696÷8

=87(分)

【教师引导】

他们的成绩有80多的,有90多的,也有70多的,所以我用80作为假设的基准分数,移多补少,这样计算比较简单。

方法二: 80+(2+15+18+20+7-5-1)÷8

=80+56÷8

=80+7 

=87(分)

学生模仿训练:第26页、第1题。

小结:求平均数方法:①直接运用平均数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如果这些数比较接近,可以运

用“基准数”思想去“移多补少”,转

化求解。

出示例题2:有三个小朋友去测体重,小生和大新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小生,大新和小玲的平均体重是38千克。小玲的体重是多

少千克?又知大新比小生重4千克,它们三人各重是多少千克?

【教师引导】1,解释两个平均数的意义。

2,运用两个平均数可以求出哪些量?

【学生互动】1,求出三人总重量。

2,求出两人总重量。

3,求出小玲的体重。

【师生互动】1,已知大新与小生的体重差,求出大新与小生的体重和。

,回顾和差问题公式:

大数=(和+差)÷2、小数=(和-差)÷2

完全解答:解三人总重量:

8×3=114(千克)

其中两人总重量:

0×2=80(千克)

小玲的体重:

114-80=34(千克)

大新的体重:(40×2+4)÷2=42(千克)

小生的体重:(40×2-4)÷2=38(千克)

答:小玲的体重34千克,大新的体重42千克,小生体重38千克。

学生模仿训练:第27页、第2题。

小结:涉及几个平均数问题时,往往需要求出几个总数量,再寻找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题3:有一人从甲地到乙地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步行。

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骑自行车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求此人从甲

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教师提问】平均速度=(8+24)÷2=16吗?

【教师点评】1,平均速度不等于两个速度的平均数。

2,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教师引导】1,题目中既没有告诉从甲地到乙地总的路程也没有告诉总时间,怎么办呢?

2,我们知道这个人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时间是一样的,

我们就假设他各用了一个小时,当然你假设他各用了

3小时,5小时都可以,只要是相同的时间就可以了。

【学生互动】假设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时间各用了1小时,2小时,3小

时,对比求解结果。

完全解题:

(8=16(千米)。

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小时行16千米。

学生模仿训练:第28页、第3题。

小结:1,平均速度不等于两个速度的平均数。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出示例题4: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0,如果把这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5,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35,问中间那个数是

多少?

【教师引导】题中有几个平均数,有何联系?

【学生互动】运用平均数的变形公式

1, 求出五个数的和。

2, 求前3个数的和。

3, 求后三个数的和。

【教师引导】画图表示:

C

BA

A

D

E

前三个数 后三个数

【师生互动分析】三个和的关系。

完全解题:35×3+25×3-30×5

=105+75-150

=180-150

=30

【教师提问】有其它解法吗?

但是老师是这样列式的,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模仿训练:第29页、第4题。

小结:一道题目如果有多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开动脑筋,思考多种方法,然后按照自己喜欢的思路和方法来解题。

出示例题5: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最大可能是多少岁?

【学生互动】求出四个人的年龄和。

【教师引导】两个数的和一定时,一个加数越小,另一个加数越大。【学生讨论】1,理解条件“四个人没有小于18岁的”的意思和作用。 2,18岁的人最多有几人?

3,在什么情况下,年龄最大的人出现最大年龄。

完全解题:23×4-18×3=38

答:年龄最大的人最大可能是38岁。

学生模仿训练:第29页,第5题。

小结:1,运用平均数知识可以推理。

2,几个数的和一定时,一部分加数越小,另一部分加数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