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学(下)

合集下载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九章 教学(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九章 教学(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九章教学(下)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即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制的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特长、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个别教学制的缺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二)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称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机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中国采用班级上课京师同文馆班级上课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班级上课制优点:可以对学生集体教学班级上课制缺点: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指导,不里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道尔顿制诞生于道尔顿中学道尔顿制,教师不在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是才请教师辅导。

(四)分组教学制1.能力分组(尖刀班与普通班)利:因材施教弊:区别对待,学生定位不清2.作业分组(同班分方向)(五)特朗普制即大班上课(公共课),小班研究(专业课),个别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导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什么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按教学任务可分为:1.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2.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课的结构新授课技能课复习课综合课:1.组织教学2.检查与复习3.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4.巩固新课5.布置作业(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作业又称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2.参观参观一般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3.讲座4.辅导教师给予引导、其实、咨询和指点三、教学工作的基本关节(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学期教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备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学设计

最新⼈教版⼋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1节压强整体设计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

能⽤压强公式进⾏简单计算。

知道增⼤和减⼩压强的⽅法”。

压强是⽣活和⽣产中应⽤⼴泛的⼀个概念,本节教材主要建⽴在前⾯刚学习过的⼒的初步知识基础上,是学习了重⼒、摩擦⼒后对另⼀类⼒的学习的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的关系后对⼒的另⼀类作⽤效果的具体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压强和浮⼒的重要保证。

本节课集实验探究、计算、应⽤于⼀体,探究实验关键是让学⽣亲⾝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动⼿操作、分析概括等能⼒。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初学极易与压⼒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较好地理解压强与压⼒的区别,做好探究压⼒作⽤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学⽣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的(⽼师要提前为学⽣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

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充分列举⽇常⽣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可以提⾼学⽣的学习兴趣,另⼀⽅⾯可加深学⽣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探究压⼒的作⽤效果”作为⼀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法,进⼀步了解影响压⼒作⽤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学⽣已有的知识⽔平和计算能⼒,编写了应⽤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计算的例题,加强了学⽣对压强公式的应⽤。

“怎样增⼤和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进⼀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

教材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活实例,引导学⽣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归纳,得出结论,总结增⼤或减⼩压强的⽅法。

三维⽬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压强的概念;2.能⽤压强公式进⾏简单的计算;3.知道增⼤、减⼩压强的⽅法。

冀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九章 三角形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冀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第九章 三角形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如图所示,CD是△ABC的高,且 CD=5,S△ABC=25,则AB= 10 .
知识小结
1.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 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是线段的中点.在三 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 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活动2 三角形的中线
你能画一条线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吗? 三角形的中线定义:连接三角形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 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任意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
总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 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知识拓展]
(1)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并且都在三角形内部 相交于一点. (2)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 (3)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
冀 新课标 教
数学
7年级/下
七年级数学·下 新课标[冀教]
第九章 三角形
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
问题思考
学习新知
同学们,你也能利用一支铅笔平整的一端支起一个 三角板吗?你知道这里面的数学知识吗?
活动1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所示,已知△ABC,画出∠A的平分线.
D
定义: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 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所示,在△ABC中,∠BAD=∠CAD,线段AD是 △ABC的一条角平分线.
1 2
×4=2.同理可知
3.如图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且与BC相交于点 D,∠B=40°,∠BAD=30°,则∠C的度数是 ( B ) A.70° B.80° C.100° D.110°

昌平区第三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课件新版苏科版9

昌平区第三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课件新版苏科版9

5.(2019·柳州期末)如图所示,排球离开手后仍在空中 画出排球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6.(2019·柳州柳城县期中)如图所示,用线将电灯悬挂在 灯重 20 N,请画出电灯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2019·柳州柳江区期中)小华同学把重 0.5 N 的汤匙放 其在手指上如图所示位置静止.请在图中画出汤匙所受重力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D.物体做直线运动时 , 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2.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 , 在降落伞未打开时 , 做加速运 动 , 原因是什么 ?降落伞打开最终会匀速下落 , 又是为什 么答 ?: 降落伞未打开时 , 所受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 跳伞员受 非平衡力 , 所以做加速运动 ; 降落伞打开后 , 当所受重力等于空气阻力时 , 那么这两个 力平衡 , 跳伞员匀速下落。
斜面
s 3m
t
450J
上6 受s 到的摩擦力f= = =50
N,A准确、WW 有总C错34 误05 00 JJ;拉力的功率P= =
=75 W,B错误;斜面的机械效率η= = ≈66.7%,D错误。
3.(2019山东淄博周村二模)把汤匙放在手指上,仔细调节使其在手指上平 衡,如下图3所示,汤匙在手指上的左侧部分质量为m左,右侧部分的质量为m右, 那么m左与m右的关系准确的选项是哪一项: ( )
G Ah G动h G A G动
忽略不计,那么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G=A G= 动 =530102N.5N12,拉5N力F做
功的功率P=Fv绳=312.5
N×1
2
m/s=312.5
W。
2
8.某课外科技小组的同学対自动冲水装置进行了研究 (如下图7所示)。该装置主要由水箱、浮球B、盖板C和一个可以绕O点自由 转动的硬杆OB构成,AC为连接硬杆与盖板的细绳。随着水位的上升,盖板 C所受的压力和浮球B所受的浮力均逐渐增加,当浮球B刚好浸没到水中时, 硬杆OB处于水平状态,盖板C恰好被打开,水箱中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实 地测量浮球B的体积为1×10-3 m3,盖板的横截面积为6×10-3 m2,O点到浮球 球 心的距离为O点到A点距离的3倍。不计硬杆、盖板以及浮球所受的重力 以及盖板的厚度,求:(g=10 N/kg)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10.第九章教学(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10.第九章教学(下)

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1、什么是讲授法?2、合理使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合理使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4、什么是发现学习法?5、什么是非指导性教学法?6、什么是范例教学法?7、如何理解并运用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运动后出现的新教学方法?8、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9、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任务及CAI的意义是什么?10、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有哪些?11、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第五节教学方法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P.287〕(1)含义(名解,2002.4)*(2)最古老、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单选)(3)具体可分为3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多选)(4)优缺点:(单、多选)(5)基本要求:内容正确、条理重点、语言艺术、配合使用。

(简答,2003.4)*2、谈话法〔p288〕(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做好准备、面向全体、及时总结(单、多选)第五节教学方法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p288-289〕(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选好论题、肯定意见、善于引导(简答,2004.1)*4、实验法〔p289-290〕(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准备充分、及时指导、帮助总结(多选)5、实习作业法〔p290〕(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明确要求、恰当方式、事后检查(多选)第五节教学方法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6、练习法〔p290-291〕(1)含义(单选)(2)基本要求:明确目的、指导方法、合理排步、科学掌量、及时反馈、方式多样(多选)7、参观法〔p291-292〕(1)含义(单选)(2)分类:准备性、并行性、总结性〔p291〕(多选)(3)基本要求:做好准备、指导进程、总结收获(多选)第五节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1、发现学习法〔p292〕•布鲁纳(单选)•含义:(名解2005.4,单选)*这是美国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么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难点: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学用具】乒乓球若干个、大号注射器2支、水槽2个、若干张纸、硬币9个、笔、漏斗、飞机升力演示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演示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吹风实验。

电吹风向上吹风,在气流的上方置一乒乓球,乒乓球悬在空中,可以向不同方向运动。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教学过程】课件展示两张图片:腾空而起的飞机、破浪前进的水翼船。

师:什么是流体?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图中有气体和液体,它们有什么共性?生:都具有流动性师:具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板书)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它们都是流体静止时的压强。

当液体和气体流动时,会产生奇特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几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你们看到的视频哪个现象是真的?(播放视频)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板书)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的看法?生:我认为第一个想象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师:怎么知道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生:通过实验。

师:对,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最好办法。

二、互动新授你们桌面上有些材料,你们按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实验,验证你们的判断。

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

(一)学生实验1.将一枚硬币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硬币前方放一把刻度尺(或笔)架起一个栏杆,在硬币上方水平吹一口气,硬币能越过栏杆,这是真的吗?2.把注射器装满水,将两个乒乓球靠近些放在水槽中,用注射器向乒乓球中间喷射水流,乒乓球被水流推到两边了,这是真的吗?3.用一个漏斗,在漏斗下面放一个乒乓球,用力给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被吹下来了,这是真的吗?4.将两张纸拿起,让纸张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中间正上方,从上往下吹气,两张纸向外飞起了,这是真的吗?(二)现象汇总、得出结论师:同学们基本都完成实验了,刚才你们判断对了吗?哪位同学可以代表你们小组告诉老师?你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我们小组做的是硬币跳高实验:在硬币上方吹起时,空气流速大压强小,硬币下方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形成向上的压强差,进而有向上的压力差,所以硬币能跳起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育学判断题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学校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学教案

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1课时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能熟练地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2.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方法.3.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侧壁和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水(红颜色)、烧杯、液体压强计、盐水、刻度尺、铁架台.【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潜水艇工作、我国潜水员潜入深水工作的视频,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潜水艇要用厚钢板制成呢?(2)为什么潜水员要穿抗压能力很强的潜水服呢?(3)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学生观察、并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演示实验: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让学生用手指触摸,感受有什么感觉?生:用手指触摸表面,会感到有压力.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固体压强,知道了单位面积受到压力就会产生压强,那么液体对它的容器有压力,液体会不会有压强呢?生:有压强.师是的,液体也像固体一样有压强.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如何计算呢?好,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进行新课】知识点1 液体压强的产生及特点1.液体压强的产生教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师大家先观察没有倒入水之前,橡皮膜的情况,然后当水不断倒下去时,能看到橡皮膜有什么变化?生: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师为什么呢?生:水对它有压强.师这个压强是怎么产生的呢?生:水的重力.师对了,正是由于液体自身的重力才产生了压强.板书: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具有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也有压强.2.液体压强的特点(1)探究液体对侧壁是否有压强.师将一个茶杯放在桌面上,茶杯对支撑它的桌面有压强.若往杯子里倒水,水对杯底有压强吗?请同学们讨论.生:茶杯放在桌面上是由于茶杯有重力,因而对支撑它的桌面产生压力而有压强,水倒入杯中时,水也有重力,因此水对杯底也应该有压力,水对杯底有压强.师水和固体物质有不同的特点吗?生:水是液体,液体具有流动性.师水倒入杯中时,会不会对阻碍其流动的侧壁有力的作用呢?生:也应该有吧.(不敢确定)师那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检验同学们的分析.乙教师演示实验1:在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上扎上橡皮膜(如图乙),请同学们观察倒水前后橡皮膜的情况.生:和刚才的现象一样:倒水前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外凸出,这种现象证明了水对容器的侧壁也有压强.教师演示实验2:取一个侧壁上不同深度处都有开口的玻璃圆筒,圆筒侧壁的每个开口处都用橡皮膜蒙上,观察玻璃筒内倒满水后,不同深度橡皮膜的变化情况,将橡皮膜扎破后,观察不同深度的孔中流出的液体情况(如图丙).生1:从液面往下越深的地方,橡皮膜突出得越明显,说明离液面越深,橡皮膜受到的压力越大.生2:扎破橡皮膜后,越往下的孔喷出的水越远,说明越深的地方水的压强越大.教师总结: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2)认识压强计.师请同学们思考液体是不是只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呢?学生思考、讨论:应该不是吧.(不敢确定)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们先一起来认识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压强计.教师展示压强计实物,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压强计的构造和测量原理.认识压强计(多媒体课件)(1)作用: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2)构造:一侧装有橡皮膜的金属盒(即探头)、橡皮管、U形玻璃管(内装红色液体)、刻度板、底座.(3)测量原理: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端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教师讲解U形管压强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U形管压强计是通过什么来展示液体也存在压强的?(提示:向U形管中加入适量的红颜色的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U形管中两边水柱的高度变化.学生发现:当把带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时,U形管中两边水柱的高度不相平,出现了高度差.)学生观察,回答:通过U形管中两边红色水柱的高度变化来反映液体的压强变化.(3)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以帮助学生确定实验探究的内容.思考题:(1)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向哪个方向?(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关系如何?(3)同一液体中,随深度的增大,压强的大小如何变化?(4)在同一深度,水和盐水产生的压强大小相等吗?教师引导学生参照教材P34页《演示》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操作),并将测量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实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供参考)注意:①实验前应检查蒙在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连接用的橡皮管及各连接处是否漏气,方法是用一恒定压力作用一段时间看压强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说明不漏气;如果变化,则要查出原因,加以修整.②搞清实验所使用的液体是什么.③不能让压强计管中液面高度差过大,以免使部分有色液体从管中流出;如果流出了,则把连接用的橡皮管取下重新连接即可解决.设计表格(供参考):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记录数据,分析、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液体压强的特点: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均相等;③随着深度增加,液体的压强增大;④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下表是小明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1)实验所得的数据有一组是错误的,其实验序号为__________.(2)综合分析上列实验数据,归纳可以得出液体压强的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论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的数据得出来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论是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的数据得出来的.解析: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而第4次实验中记录的数据与3、5、6不相等,故第4次记录的数据是错误的.从实验次数1、2、3可看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液体产生的压强在逐渐增大,而从实验次数3、5、6可以看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答案:(1)4(2)①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3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5、6知识点2 液体压强的计算师我们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那液体某点处的压强如何计算呢?学生思考.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圆柱体液柱的物理模型.(图参见教材P35页图9.2-3)师要知道液面下某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设想在此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即可.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求深度为h的平面受到的压强多大?学生分组推导,完成下面式子.(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_________;(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大?m=_________;(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平面的压力是多少?G=_______;F=______;(4)平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_______答案:(1)Sh(2)ρ液Sh(3)ρ液Shgρ液Shg(4)ρ液gh结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均相等.所以,深度为h处某点的液体的压强为p=ρ液gh.板书: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讲解.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多媒体课件)液体压强的公式为p=ρgh.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因此p=ρgh用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的计算.由公式可知,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无关.当深度h一定时,p和ρ成正比;当ρ一定时,p与h成正比.液体的深度h指的是液体中被研究点到液面的竖直距离,即一定要从液体跟空气的分界面竖直往下测量,它不是高度.公式p=ρgh只适用于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不能用于固体和气体的压强计算,而公式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1)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2)带鱼生活在深海处,为什么平时我们见不到活带鱼?(3)深海潜水员为什么要穿特制的抗压服?(4)拦河大坝修筑成下宽上窄有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水,则水对A点的压强为()A.980PaB.2940PaC.5880Pa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解析:由图可知,h A=70cm-10cm=60cm=0.6m,p=ρ水gh A=1×103kg/m3×9.8N/kg×0.6m=5880Pa.答案:C例题3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教材P35页例题,并讲解.【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液体的压强,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计算.这节课就学到这,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连通器.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在引导学生学习液体压强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分析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入手,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同时注重探究方法的渗透和传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物理是好学的.2.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在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推导,这样既使学生熟悉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学板书生活中的物理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一般江河大堤和水库大坝的横截面如图甲、乙所示.比较上面两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上窄下宽,不同的是江河堤的迎水面坡度缓,背水面坡度陡,而水库坝则恰恰相反,挡水面坡度陡,背水面坡度缓.为什么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无论是江河大堤,还是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三防”.1.防水压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知,堤坝内的水越靠近堤坝底,水深h越大,水产生的压强也越大.堤坝下宽能承受较大的水压,确保堤坝的安全.2.防渗漏堤坝下部受水的压强越大,水越容易渗进坝体.把下部修得宽些,就可以延长堤坝内水的渗透路径,增大渗透阻力,从而提高堤坝的防渗透性能.3.防滑动堤坝内水的压力总有将大堤向外水平推动和将大坝推向下游的运动趋势,堤坝基底需要有与之抗衡的静摩擦力,才能保持堤坝平衡.将堤坝下部修宽既可增大坝体的重力,也可增大迎水面(挡水面)上水对坝体竖直向下的压力,因此,可以增强坝体与坝基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达到防止堤坝滑动的目的.第2课时连通器、液体压强的综合应用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连通器,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二、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峡船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连通器的概念和应用.【教学难点】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言:茶壶、水位计和乳牛自动喂水器,它们各自的底部都互相接通.师像这样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进行新课】知识点1 连通器教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1:选择任一个开口端向玻璃连通器(如图甲)中注入红色水,然后将连通器倾斜.实验2:向底部用胶管连通成的U形连通器(如图乙)的玻璃管中注入红色水,上下移动侧管.学生观察现象后,积极发言回答.生1:实验1中,水会从下端连接的部分流到其他开口端的容器中,虽然连通器是倾斜的,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水面的高度就相同.生2:实验2中,不管如何上下移动侧管,当水不流动时,U形管连通器左右两端的液面总保持相平.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板书.板书:(1)连通器的特点:当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保持相平.(2)连通器中液面相平的条件:一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二是液体不流动.(若连通器里装有不同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液面不一定相平.)注意:(1)连通器各容器液面相平,与每个容器的粗细和形状等没有关系.(2)连通器的应用:①茶壶口高于茶壶盖的设计是连通器的应用.②锅炉水位计也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把锅炉内的水位反映到锅炉外的连通管中.③乳牛自动喂水器是利用连通器使饮水部分水面自动升高.④船闸则是一个很大的连通器,当上游闸门打开时,闸室与上游河构成连通器;当下游闸门打开时,闸室与下游河构成连通器,这样在落差较大的河面上能让船只正常、安全地航行.教师播放课件:三峡船闸及轮船通过船闸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船闸的工作原理.(可参考教材P37页《科学世界》)例题 1 (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所示的一幅广告,图中有一处科学性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答案:图中反映出壶嘴的水面高于壶身中的水面,显然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茶壶是一个连通器,当装入的同种液体静止时,壶嘴中的液面与壶身中的液面应该总是相平的,不可能是一边高一边低.知识点2 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液体压强的特点,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液体压强的综合运用.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①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如图所示是形状不同的三个薄壁容器,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均为S,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同种液体,深度均为h.②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因为液体的密度及液体的深度相等,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得p甲=p乙=p丙,即三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都相等,又因为三个容器底部面积S均相等,根据F=pS可得,三个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即F甲=F乙=F丙=ρghS.但从图中可以看到三个容器的形状不同,则容器内盛有的液体的重力不等,很显然液体的重力是G甲>G乙>G丙.这说明静止液体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图中,F甲<G甲,F乙=G乙,F丙>G丙).因此在解有关液体的压力、压强问题时,首先算出压强的大小,再算出压力的大小,而计算流体的压强时,关键是确定深度h的大小.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重力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均为5.0×10-3m2,A的底面向上凸起,B的底面为平面.在两容器中均加入重为10N的水,则B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Pa,A对桌面的压强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对桌面的压强.若A、B容器的同一高度处水中压强分别为p A、p B,则p A___p 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解析:A底面凸起,则A容器底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小于容器底面积;B容器底为平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等于容器的底面积,则压强p=F/S=10N/5.0×10-3m2=2×103Pa.由于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同(都为F=G水=10N),而A的底面积小,故p A>p B;A容器底部凸起后,使其内液面高于B容器内液面,则在同一高度处,A容器此点所处的深度大,所以p A>p B.答案:2×103大于大于【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结构和特点,明白了连通器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进一步学习了液体的压力和流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这节课就学到这.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连通器是液体压强的典型应用,我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对水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和船闸的认识强化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2.关于介绍三峡船闸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船闸,或模拟船闸,使学生获得对船闸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连通器的理解,同时认识到物理科学的巨大作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板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不变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乘坐地铁时感受到的加速和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课堂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物理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本章复习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本章复习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李度一中陈海思本章复习【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2.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4.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过程与方法】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复习本章所有知识点,再通过典型题、热点题的剖析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情感态度】通过一些经典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互相交流等学习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问题.【教学难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的综合型问题,应用型问题.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1.利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2.本章知识安排的前后顺序二、回顾思考,梳理知识1.不等式的三个性质: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基本相同,只是在系数化为1时,若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解未知数为x 的不等式,就是将不等式逐步变成x>a(或x<a)的形式.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关键是求不等式的公共解集.4.设未知数、列不等式(组)是解有关应用题的关键步骤,解相关应用题时,必须根据问题中的相关信息,将问题数学化,进而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梳理,有条理地、逐步深入地考虑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1(山东临沂中考)有3人携带会议材料乘坐电梯,这3人的体重共210kg,每捆材料重20kg电梯最大负荷为1050kg,则该电梯在此3人乘坐的情况下,最多还能搭载____捆材料.分析:本题不等关系是:210+会议材料重量≤1050.设还可搭载x捆材料,则:210+20x≤1050,解得x≤42.故最多还能搭载42捆材料.例2 当m为何值时,方程组解:先解关于x,y的方程组,再由列出关于m的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便可求出m的范围.解方程组得例3某商店积压了100件某种商品,为使这批货物飞快脱手,该商店采取了如下销售方案,将价格提高到原来的2.5倍,再作三次降价处理:第次降低30%,标出“亏本价”;第二次降价30%,标出“破产价”;第三次降价30%,标出“跳楼价”.三次降价处理销售结果如下表:问:(1)跳楼价占原价的百分比是多少?(2)该商品按新销售方案销售,相比原价全部售完,哪一种方案更盈利.解:(1)设原价为x元,则2.5×0.73x÷x=85.75%;(2)原价销售额为100x元,新价销售额为2.5×10×0.7x+2.5×0.72x×0+0.8575x×50=109.375x元,因109.375x>100x,故新方案销售更盈利.例4(1)若不式组 2x-3a<7b,6b-3x<5a 的解集是5<x<22.求a,b的值.(2)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2,求a的范围.解:(1)原不等式组可化为依题意,得1/3(6b-5a)<x<1/2(3a+7b).又由题意知,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5<<22.所以解得(2)原不等式组可化为.依题意,知x>2,所以a≤2.例5 若关于x的不等式-3x+m>0有5个正整数解,求m的取值范围.解:解不等式得x<m/3,因为它有5个正整数解,所以x的正整数解是x =1,2,3,4,5.而x<5的正整数解为1,2,3,4,不符合题意,所以m/3比5大,而x<6的正整数解为1,2,3,4,5,符合题意,所以m/3不超过6,上5<m/3≤6.所以15<m≤18.想一想,若关于x的不等式-3x+m≥0有5个正整数解,则m的取值范围又如何呢?(答案:15≤m<18)例6 某食堂在开晚餐前有a名学生在食堂排队等候就餐,开始卖晚餐后,仍有学生前来排队买晚餐,设学生前来排队买晚餐的人数按固定的速度增加,食堂每个窗口卖晚餐的速度也是固定的.若开放一个窗口,则需要40分钟才使排队等候的学生全部买到晚餐;若同时开放两个窗口,则需15分钟就可使排队的学生全部买到晚餐.(1)写出开放一个窗口时,开始卖晚餐后窗口卖晚餐的速度y(人/分钟)与每分钟新增加的学生人数x(人)之间的关系.(2)食堂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学生排队的时间,计划在8分钟内让排队等候的学生全部买到晚餐,以使后到的学生能随到随买,求至少要同时开放几个窗口?(2)设至少要同时开放n个窗口.依题意得由①得x=a/60.代入②得即a+8×a/60≤8n×a/24,即n≥17/5.n取不小于17/5的最小正整数,所以n=4.∴至少要同时开放4个窗口.例7 某校七年级春游,现有36座和42座两种客车可供选择.若只租36座客车若干辆,则正好坐满;若只租42座客车,则能少租一辆,且有一辆车没有坐满,但超过30人.已知36座客车每辆租金400元,42座客车每辆租金440元.(1)该校七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春游?(2)请你帮该校设计一种最省钱的租车方案.解:(1)设租36座的车x辆.据题意得:解得:由题意x应取8,参加春游人数为:36×8=288(人).(2)方案①:租36座车8辆的费用:8×400=3200(元);方案②:租42座车7辆的费用:7×440=3080(元);方案③:因为42×6+36×1=288,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的总费用:6×440+1×400=3040(元).所以方案③: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最省钱.例8 大别山中学七年级的(1)(2)(3)(4)(5)五个班分在同一小组进行单循环的篮球比赛,争夺出线权.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小组赛结束后,(1)班的积分为9分,你知道(1)班的成绩是几胜,几平,几负吗?如果(4)班积10分,它能出线吗?解:(1)设(1)班积9分时胜x场,平y场,则解得5/2≤x<4.又x为正整数,所以x=3,y=0.故可知(1)班的成绩是3胜0平1负.(2)设(4)班积10分时胜x场,平y场,则解得3≤x<4.又x为整数,所以x=3,y=1.故(4)班3胜1平0负.经分析易知另外四个班中最多只有一个班,也能达到3胜1平0负,即积分为10分,又因小组中名次在前的两个队出线,故(4)班一定出线.【教学说明】例1~例5可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结论;例7~例8是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有一定的典型性与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数学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应用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不仅在所有的题型中都可出现,而且还渗透到其它知识点之中实行考查,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本节的基础知识及综合演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学习顺利进行.1.布置作业:从教材“复习题9”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并反思如何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本章知识的运用.【素材积累】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第九章 教学工作(下)

第九章     教学工作(下)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4、快乐教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和场景 快乐教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和场景 的布置,使学生在愉悦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5、范例教学:德国瓦·根舍因首创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 、范例教学:德国瓦· 遵循“三个性”,即“基本性” 遵循“三个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 基础性” 性”。“基本性”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也 基本性” 就是说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基础性” 就是说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基础性” 强调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就是教学内容对受经验者来说 是基础的东西; “范例性”是指教给学生的是经过精选的,能起到示范 范例性” 作用的典型事例和学习材料,它们将有助于学生举一反 三,进行学习迁移和实际应用。它们必须是整体的一面 镜子,可以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貌的作用。
第三、学习即条件作用( 第三、学习即条件作用(行为主 义学派提出) 义学派提出)
代表人物有华生(J.B.Watson)和斯余纳 代表人物有华生(J.B.Watson)和斯余纳 (B.F.Skinner)。 B.F.Skinner)。 注意强化:正强化(如学生做对题或做好 事给予鼓励,就保持该行为); 负强化(如果某种反应被移开或取消就能 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如过度渴洒 头痛,本可制止过度喝洒,而止痛片可成 为负强化物)。 为负强化物)。
反射水平的学习与认知水平的学习
区别:一是学习条件的本质区别,如词的作用; 二是强化性质的区别,人学习中的任何社会信 号都可能起强化作用;三是人的能动作用,对 学习的自身预期结果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学习。 反射水平学习包括感觉的学习、运动的学习。 认知水平的学习包含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较低 级的认知学习和对现实特性加以概括化的理性 经验为基础的高级的认知学习。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下)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下)

第九章教学(下)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

A.泰勒B.夸美纽斯C.裴斯塔洛齐D.凯洛夫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 )。

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现法C.暗示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B.上课C.布置批改作业D.成绩考评7.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

这是( A )教学方法的做法。

A.非指导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8.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9.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

这是(C )教学方法的做法。

A.发现法B.探究—研讨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10.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 D )。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B.直观性很强C.提高了教学效率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1.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B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教案第九章压强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学习压强的知识,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强调学生实验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加强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章共4节:1.第1节为“压强”,本节主要讲述压力、压强的概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2.第2节为“液体的压强”,本节主要介绍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3.第3节为“大气压强”,主要介绍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强的特点和应用;4.第4节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主要讲述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同时在学生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讲解飞机升力的产生,使学生能将物理与生活相结合.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压力、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能通过实例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压强的概念,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会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会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结合生活实例来解释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原因;液体压强的特点及连通器的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大气压的测定;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实际问题.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8课时:第1节压强第1课时初步认识压强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压力.2.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素养.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压力小桌、砝码、细砂、海绵及周边其它物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挑战中考训练”中的习题(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厚厚的积雪,人们在雪地上玩耍,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而滑雪者穿着雪橇不仅不会陷入雪地,而且还能飞奔疾驰.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用两个大拇指顶住中性笔笔尖和笔帽,观察笔尖和笔帽陷入两个指头的深度,体验两个手指头的感觉.教师提问:问题一:雪地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问题三:捏住笔时,手指为什么会感到疼痛?有什么不同?学生观看并思考、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雪地上留下脚印是因为雪地受到人的压力,手指感到疼痛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师在物理学中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进压强的概念.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压强.【进行新课】知识点1 压力的产生及其作用效果1.压力的产生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在前面学习过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生: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师:回答正确,人站在雪地对雪地有压力;手指顶住中性笔有压力,那压力如何产生的?生:人们走在雪地里,鞋底与雪地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形变产生了力;手指顶住中性笔,中性笔与手指间发生形变产生了力.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发生了形变.师:回答正确,由此可见,压力是弹力的一种,是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也可以说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板书: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压力产生的原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力的作用.3.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压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有何关系”,并讲解.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有何关系(多媒体课件)压力是弹力的一种,压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接触面垂直;而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重力作用点在重心处,方向竖直向下,因此压力与重力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力,二者不能混淆.虽然压力与重力性质不同,但有的时候,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故它们的大小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观察下列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图甲:杯子(物体)放在水平支承面上,而且物体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时,压力是由杯子的重力引起的,大小上有压力F等于重力G;(2)图乙:图钉(物体)被压在竖直墙面上,物体对墙面的压力跟图钉的重力无关,只取决于外力——手作用在图钉上的力.(3)图丙: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随着重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其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小明用10N的水平方向的力把重1.2N的黑板擦挤压在黑板上,并使黑板擦贴着黑板匀速直线下滑,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中作出黑板擦受力示意图,并标出各个力的大小.解析:在竖直方向上,黑板擦受到重力G和摩擦力f;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F和黑板对它的支持力N.由于黑板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受到的合力为零,即重力G与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压力F与支持力N是一对平衡力.答案:受力示意图如图乙所示,G=f=1.2N,F=N=10N.2.压力的作用效果师我们刚才看到小孩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运动员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里;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用的力越大,皮肤陷入越深;用手指顶住中性笔的两端,笔尖、笔帽对手指有压力,笔尖扎进手指深些,笔帽扎进手指浅些.请大家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生1: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了形变.生2: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师好,下面我们开始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师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那么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可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生:控制变量法.师:那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请大家就利用自己手头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如海绵\,细砂\,砝码、压力小桌等)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如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小桌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中选出一些图对某一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析泡沫塑料的凹陷程度,说明你的探究结果:(1)探究的某一因素是__________;(2)选用的是图________;(3)探究的结果是_________.解析:比较图A与B,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不同,泡沫凹陷的程度不同,压力越大,凹陷越深.比较图C与D,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不同,泡沫凹陷的程度不同,受力面积越小,凹陷越深.答案:(1)压力大小(2)A与B(3)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或:(1)受力面积(2)C与D(3)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大知识点2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师: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引进“压强”这个物理量,即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物理量.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速度、密度的定义,请大家回忆下.生回忆: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师:压强的定义也是这么制定的.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师: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请大家根据前面学习的密度、速度的定义,说出压强的定义式.生: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用公式表示为p=F/S.师:回答正确,像这种下定义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方法,请大家要熟悉.师:下面我们学习压强公式中各个符号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师: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的科学家帕斯卡.在工程应用中,常用千帕作单位.从公式中可以看出1Pa=1N/m2,那么请大家思考,压强为1Pa表示什么物理意义?生:表示1 m2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板书:注意:(1)在应用压强定义式p=F/S进行计算时,S指的是受力面积,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不一定是物体的面积.(2)公式p=FS中,不能简单地说压强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物理学中的公式不同于数学公式,它除了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外,更主要的是表示特定的物理意义,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大小成正比;当压力大小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例题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31页例题,并讲解.例题4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用50N的力F把砖分别压在水平桌面上和竖直墙壁上.如果砖重为20N,砖与受压物体的接触面积均为200cm2,则桌面和墙面受到的压强分别为多少?分析:在解答有关压强问题时,首先要把与压强有关的压力和受力面积辨析清楚,再应用压强公式解题.本题的常见错误是:错误地认为砖对桌面的压力等于砖的重力,或误认为砖对墙的压力等于砖的重力和外加压力之和.解:由甲图可知,桌面受到的压力F1=G+F=20N+50N=70N,受力的面积S1=200cm2=0.02m2,桌面受到的压强p1=F1/S1=70N/0.02m2=3.5×103Pa.由乙图可知,墙壁受到的压力与砖的重力无关,所以F2=F=50N,墙壁受到的压强p2=F2/S2=50N/0.02m2=2500Pa=2.5×103Pa.【教师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我们还知道了压强的定义式,并能进行压强的相关计算.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2.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在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两样.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在帮助学生理解压强概念时,采取了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进行类比的比值法下定义,正是这些方法的不断深入领会与应用,帮助学生丢掉“拐杖”,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教学板书第2课时压强的综合运用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2.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2.通过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养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好习惯.2.通过观察了解任何物体承受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树立爱护公共交通设施的意识.【教学重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难点】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钉、细绳、橡皮泥、钩码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实验1: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木板.(如图甲)实验2:挂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如图乙)生:它们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压强大.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丙\,丁,并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丙:铁轨铺在枕木上丁:书包带上有个较宽的垫肩生:它们的受力面积大,产生的压强小.师:你们知道实际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师这就是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好,下面一起来继续探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进行新课】知识点1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师:从上面甲、乙两个图中,结合压强的定义式p=F/S,运用数学方法,大家归纳出增大压强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板书: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师:请大家结合日常观察举出增大压强的实例,分三个小组,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准确又多.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就学生举例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分析、按不同的方法归类整理.同时指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效果会更好.师: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损坏.例如,在田间劳作时,为了不使拖拉机陷进泥地里,便要设法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请大家再就上面的丙、丁图中的方法,分析归纳减小压强的办法.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板书: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受力面积;②减小压力.师:请大家结合日常观察举出减小压强的实例,分三个小组,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准确又多.学生积极发言.教师给予表扬,并分析归类整理.同时指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效果会更好.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实际的需要,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好,下面请看例题.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答案:C知识点2 压强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教师播放课件1:(视频)视频:(1)号称“森林医生”的啄木鸟用细长而坚硬的尖喙叮咬树木中的虫;(2)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在沙漠上行走的情景;学生欣赏,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各种器官不断地得到完善,自然选择了生理器官,以适应生存的环境.类似的还有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鹰有锋利的爪等都是为了增大压强捕捉猎物.师:压强与我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请大家欣赏课件2:(视频)视频:(1)锯、剪刀、斧头等用了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2)儿童玩具、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棱角尽量要做得圆滑些,以防伤及别人.学生思考、分析哪种方式是为了增大压强,哪种方式是为了减小压强,并积极回答.师压强与我们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请大家思考以下情景:(1)当有人不小心陷入泥潭、沼泽、冰窟窿中,采取怎样的方式营救?(2)当列车出现交通事故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工具如何敲打玻璃窗爬出来?学生思考、讨论:第一种情况,我们必须设法减小压强,以防施救者也被陷入其中,因此,往往用木板铺在泥潭、沼泽、冰面上,然后人才能爬过去抢救.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设法选择能增大压强的工具击打玻璃窗,如选择锋利的安全锤敲打玻璃的边缘和四角.注意:增大或减小压强,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方法.例如:重型拖拉机安装两条履带,原因是拖拉机重力很大,对地面的压力大,要减小压强,不能减小压力,只能考虑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板书:压强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1)压强与生物生理器官的自然选择密切相关.(2)压强与我们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3)压强与我们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各种器官不断地得到完善,以适应生存的环境.下列给出的动物器官中,有减小压强功能的是()A.啄木鸟的嘴B.老虎的牙齿C.骆驼的蹄子D.蝙蝠的耳朵解析:A项中啄木鸟的嘴,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嘴对树的压强,容易啄开树皮.B项中老虎的牙齿,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嘴对肉的压强,容易撕开肉.C项中骆驼的蹄子,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沙漠的压强,不容易陷下去,符合题意.D项中蝙蝠的耳朵是起着收集和传送声波的作用,不符合题意.答案:C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按照规定,我国载货车辆的轮胎,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00kPa以内,但有些司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顾国家利益,肆意超载.有一辆重2t的6轮汽车,标准载货量为4t,实际装货8t,如果每个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0.02m2.(g取10N/kg)(1)通过计算说明,该车对路面的压强是否超过规定?(2)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超载的危害.分析:(1)由p=F/S计算轮胎对路面的压强,压力F等于总重力G,受力面积S为6个轮胎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然后与规定的压强要求比较即可判断;(2)超载即是汽车的总质量增大,那么车的惯性增大了,不容易操纵,出现紧急情况时,刹车难以停下,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压力增大,对路面的压强增大,造成对路面的破坏增强,缩短了路面的使用寿命.解:(1)p=F/S=mg/(nS)=(2+8)×103kg×10N/kg÷(6×0.02 m2)=833kPa>700kPa.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载货车辆轮胎对地面的最大压强,因此该货车超载了.(2)超载造成的危害很多,如:车辆对路面产生巨大的压强容易使路面变形,从而大大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超载汽车质量过大,惯性大,不易操纵,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例题4 学过压强以后,王丹决定测算自己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她的质量为50kg,为了测量鞋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她绘制了每一小格的边长为2cm的方格纸,穿上平底鞋站在方格纸上,描出的鞋印如图所示.(g取10N/kg)(1)王丹每只鞋印的面积为____m2.(2)王丹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3)张燕想到了另外一种测量鞋印面积的方法.她先让王丹站在泥地上,踩下一个柱形的鞋印坑,测出鞋印坑的深度为h,然后把密度为ρ、质量为m的沙子倒入坑中刚好把坑填满.请你根据这些物理量推导出鞋印面积S的表达式.解析:人站在水平地面上,人对地面的压力就等于人的重力,所以计算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时,首先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先算出重力,然后再根据压强公式计算压强,计算时要注意用双脚的着地面积等.测算鞋印面积时,可以把填满的沙子看作柱体,然后结合密度公式来计算推导.答案:(1)1.52×10-2(大约有38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的面积S=2cm×2cm=4cm2)(2)王丹的重力:G=mg=50kg×10N/kg=500N.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p=F/S=G/S=500N/2×1.52×10-2m2=1.64×104Pa.(3)鞋印坑的体积:V=m/ρ鞋印的面积:S=V/h=m/ρh【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了压强的概念,熟悉了压强的定义式,知道了减小、增大压强的方法,同时,还明白了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在应用压强的知识,总之,压强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由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课题,让学生观看课件,然后结合压强的定义式p=F/S,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寻找它们的共性,分类整理,归纳方法.最后,还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举例,进一步强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和定义式,为运用定义式进行压强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起到双重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新课程理念.2.在探讨压强在生活中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将压强的应用从三种情况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去探究分析、思考,感受自然、人类生产、生活与压强密切相关,接着通过例题的讲解,进一步理解任何物体承受压强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损坏.教育我们必须爱护公共设施.这种教学方式符合这个年龄。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教材《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九章,主要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本章内容紧贴时代脉搏,旨在让学生了解全球化的趋势,认识到不平衡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和发展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全球化概念较为抽象,不平衡发展现象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生动案例、图像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全球化的概念,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全球发展、关注不平衡现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点;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复杂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全球化和不平衡发展的实际情况。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法:分组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

2.相关案例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

3.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教学设备。

4.分组讨论的任务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展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些现象,如国际贸易、人口流动、文化传播等,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介绍全球化的概念,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特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家庭用电》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家庭用电》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九章《家庭用电》教学教案1.家用电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你能想象没有电的生活吗?电对我们来说已经越来越重要,你只要留意一下现在的家庭中都有哪些家用电器就会明白。

电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现代家庭生活离不开电。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家用电器: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认识家用电器活动1:你家都有哪些家用电器?课本P3表9-1-1中列出的是小明家的家用电器及其额定功率。

请你仿照表9-1-1,将你家的家用电器和额定功率填入自制的表中。

活动2:了解家用电器的用途和分类。

试讲述课本P3表9-1-1中的家用电器的用途并对其进行分类。

归纳总结:(1)家用电器的用途:①将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②进行某信息处理、服务于家庭生活。

(2)家用电器的分类:①电热类:电熨斗;②电动类:电风扇;③照明类:照明灯具;④信息类:电视机。

探究点二家用电器与电源的连接活动1:阅读课本P4,做“观察:插座——家庭电路预留的电源接口”,让学生联想家中的电器插座,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家庭电路的插座有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之分。

(1)三孔插座:一般供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如电水壶等;(2)两孔插座:供没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如台灯等。

活动2:区分“相线、中性线、保护接地线”,了解插座接法。

老师结合挂图、课件讲解。

归纳总结:(1)相线与中性线、保护接地线的区分:①相线:俗称火线,符号为L,带电;②中性线:俗称零线,符号为N,通常不带电;③保护接地线:俗称保护线,符号为PE,通常也不带电。

(2)插座接法:①两孔插座的接法:左边的插孔接零线,右边的插孔接火线;②三孔插座的接法:左边的插孔接零线,右边的插孔接火线,中间的插孔接地线,即“左零右火中间地”。

活动3:思考:如图所示,同是漏电,为何反差如此大?当用电器漏电,其金属壳上就有220伏的电压。

如果这个用电器没有接地线,当人触及它时,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进入大地,发生触电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评价的开始:“八年研究”(20世纪30年代,艾金,领导美国进步主义联盟改革旧教育)+评价委员会(泰勒负责)=《史密斯——泰勒报告》。
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评价范围广,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三)教育评价的意义
作用: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从教的方面分析)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简介
我国:教育考评制度,西周,根据《学记》记载。
近代教育评价的发展是从改进主观性考试开始的。教育测量:桑代克。教育测量的不足(有点无法测量),推动了教育评价的出现。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类型: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完成的任务数量(单一课、综合课)、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结构(指的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顺序、时限、相互关系):……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九章教学(下)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上课制
1.萌芽于16世纪西欧,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初步形成于夸美纽斯的改进。
2.评价:长于集体教学,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特长。
(三)道尔顿制
1.1920年,柏克赫斯特,道尔顿中学。
(三)教学的几种水平
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四)评价的方法
分析法、计分法
2.评价: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条件下,利于调动其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具备独立学习和作业的能力+没有老师系统讲解=浪费时间地摸索,并且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
(四)分组教学制
1.分类: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内部分组(按年龄,按能力或者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外部分组(不按年龄,按能力或学习成绩)
(四)教育评价的种类
1.作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2.方法和标准:相对性、绝对性
3.主体: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二)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一)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2.评价:切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培养人才;问题:难科学鉴定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容易让人区别对待(快班、慢班),副作用大(快班的骄傲,慢班的自卑)。
(五)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点:……)
内容:应逐步具体化
(二)中小学的考试制度
考试、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三)试题编制的要求
(四)评分标准和计分法(百分制、等级制)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一)评教的意义
(二)评教的要求
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
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