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属

合集下载

志贺氏菌PPT课件

志贺氏菌PPT课件

它具有侵袭力和毒素,能够引起 肠道感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
状。
志贺氏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能够在水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对 酸碱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发现历史
志贺氏菌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84年, 当时日本细菌学家志贺直哉在东京大 学医学院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并命名 为志贺氏菌。
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志贺氏菌对一些 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使得防治细 菌性痢疾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水源保护
保护水源,避免污染,确保饮 用水安全。
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和环境清洁,定期清 理和消毒可能被污染的表面。
控制策略
及时隔离
对感染志贺氏菌的患者进行隔离,以防止疾 病传播。
接触者追踪
追踪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进行必要的检查 和预防措施。
医疗治疗
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减轻症状并预防并发 症。
加强监测
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根据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判断是否为志贺 氏菌感染。
对于确诊的病例,应进一步了解其接触史,以追踪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CHAPTER 04
志贺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卫生,经常用肥皂和 水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更
换尿布或接触动物之后。
饮食安全
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特别是未经烹煮的生食和未经 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确保使用足够的药物剂量,以彻底清除体 内的志贺氏菌。
联合用药
疗程充足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 物来提高治疗效果。
遵循医生建议的治疗疗程,不要自行停药 或减量。
药物治疗与选择
抗生素

食品微生物检验:志贺氏菌、弧菌课件

食品微生物检验:志贺氏菌、弧菌课件

l 人类对志贺氏菌的易感性极高,大约10个 ~200个细菌即可使10%~50%受攻击的人致 病。 l 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免疫期短,也 不稳固。可能因细菌菌型多,各型细菌之间无 交叉免疫性之故。
2、临床症状 l 志贺氏菌食物中毒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6个不同的型。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l 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为急性典型、急性非 典型和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
l 此抗原可以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 发生凝集。
(五)抵抗力 l 志贺氏菌属的细菌与沙门氏菌属及其他肠道 杆菌相比,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低。
l 对酸较敏感,必须使用含有缓冲剂的培养基。
l 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宋内氏志贺氏菌 最强、福氏志贺氏菌次之,而痢疾志贺氏菌最 弱。 l 一般潮湿的土壤中能生存34d,37℃的水中 存活20d,而在冰块中可存活3个月,粪便中的 细菌在室温情况下(20℃左右)可存活11d。含 有高浓度胆汁的培养基能抑制某些志贺氏菌株 的生长。
2、耐药性变异
l 自从广泛使用抗菌素以来,志贺氏菌属的耐药菌 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因难。
l 国内部分地区报告,志贺氏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 达74% 、氯霉素73.6%~97% 、链霉素84%~98%、 金霉素75%~100% 、磺胺类97%~100% ,可见对 国内常用几种抗菌素的耐药率相当高。
l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但厌氧培养时,生长较不 旺盛。
l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l 最适温度为37℃左右,但在10℃~40℃范围内 亦可生长,最适pH约为7.2。
l 在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18h~24h后,菌落 圆形、透明、隆起并微凸、直径约2mm~3mm、 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l健康带菌者是指临床上无肠道症状而又能排 出志贺氏菌者。这种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特别是在饮食上,炊事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 危险性更大。

志贺氏菌检验方法

志贺氏菌检验方法
可引起轻度或中度腹泻,有时导致严重疾病,是常见的志贺 氏菌感染类型。
志贺氏菌的感染途径
摄入感染
食用被志贺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接触感染
接触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也可通过皮肤、黏膜等途径感染。
志贺氏菌的致病机理
侵袭作用
志贺氏菌通过侵袭肠黏膜细胞,破坏肠道屏障,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
毒素作用
多重耐药性监测
建立和完善多重耐药性监测网络,实现对志贺氏菌多重耐药性的全面监测和 及时预警。
THANKS
06
志贺氏菌检验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01
基于纳米技术的检测方法
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独特性质,实现对志贺氏菌的高灵敏度和
高特异性检测。
02
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志贺氏菌的实时监测和快速筛查,提高
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03
免疫学检测方法
研究和发展新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实
志贺氏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对肠道细胞和免疫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导 致腹泻、发热等症状。
02
实验室检验方法
常规检验方法
1 2
粪便检查
适用于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粪便 直接涂片或培养进行分离鉴定。
肠内容物检查
采集患者直肠拭子或灌洗液,通过培养基培养 后分离志贺氏菌。
3
血清学检测
采集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采用凝集反应 、ELISA等方法检测抗体变化。
基因测序
对志贺氏菌的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用于研究菌种分型、耐药性等特征。
03
临床检验方法
常规检验
粪便外观检查
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有炎症 或感染。

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志贺氏菌属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Dysentcrybacillus)。

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0)及表面抗原(K)组成。

0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为型特异性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2种。

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将本属细菌分为 4 个群、40余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1. 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群,有10个血清型。

不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竣酶,与其他各群细菌无血清学联系。

2.B群也称福氏菌群,己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竣酶。

抗原结构较复杂,各型间有交叉凝集。

3.C群也称鲍氏菌群,有18个血清型。

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竣醐。

各型内无交叉凝集。

4.D群也称宋内氏菌群,仅有一个血清型。

分解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粉酶,迟缓发酵乳糖。

有I、∏相之分。

(二)来源痢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远在2600多年以前的《内经至真要大论》中说:“民病,泻泄赤白。

”秦汉(公元前2世纪)以后,记载渐多。

国外有关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公元前5世纪)。

19世纪曾出现全世界痢疾的大流行。

1897年,日本人志贺洁首先发现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为纪念志贺氏的发现,把痢疾杆菌称为志贺氏菌痢坎杆菌。

(三)传染性志贺氏菌引起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

非典型患者、慢性菌痢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蕙义(四)传播途径志贺氏菌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直接传播,污染的食物或物体可间接传播,苍蝇可作为机械性传播媒介。

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暴发型或经水传播。

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括色拉(土豆、金枪鱼、虾、通心粉、鸡),生的蔬菜,奶和乳制品,禽,水果,面包制品,汉堡包和有鳍鱼类。

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经常被发现于人员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

志贺氏菌,的监测方法,

志贺氏菌,的监测方法,

志贺氏菌是引起人类肠道疾病常见的病原菌,在我国感染性腹泻病原菌中高居首位。

为了能够有效地预防、治疗和控制水或食源性传染病,对水或食品中志贺氏菌的快速检测与鉴定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志贺氏菌的各项检测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对志贺氏菌的检验技术进行了展望志贺氏菌的检测方法随着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志贺氏菌的检测和鉴定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常规生化鉴定方法、免疫学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分子生物学上的常规PCR检测。

2.1 常规生化鉴定方法常规生化检测须经过增殖培养、分离纯化、生化试验、血清学实验等,检验步骤繁琐、耗时长、准确性低,且一次检测完成样品项数较少[5],不能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准确检验方法的要求。

但这种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稳定性好且假阳性率低等特点,因此一直被沿用至今。

国家标准方法[6]中采用常规生化鉴定方法对志贺氏菌进行检测,整个过程需要4~5d。

通过对SS 培养基、Mac 培养基、HE 培养基和MT 培养基进行比较,发现SS 培养基对志贺氏菌的检出率最高。

为防止漏检其他菌型,可同时采用Mac 培养基来提高检出率。

2.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的发展为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法,同时大大提高了致病菌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除了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和补体实验等经典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以免疫学方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检测技术也已被应用于志贺氏菌的检测。

2.2.1 酶联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技术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

建立间接 ELISA 方法以检测检测志贺菌纯培养液,其检出限为105~106CFU/ml;建立双抗夹心 ELISA 方法检测含0.1~1CFU/ml 志贺氏菌的样品在增菌13h 后可检出阳性反应,含1~10CFU/ml志贺氏菌的样品在增菌11h 后可检出阳性;用间接 Dot-ELISA 方法检测志贺氏菌的检出限可达106CFU/ml。

志贺氏菌的检验

志贺氏菌的检验

xx年xx月xx日
《志贺氏菌的检验》
CATALOGUE
目录
志贺氏菌的基本信息志贺氏菌的检验方法志贺氏菌的预防和控制志贺氏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志贺氏菌的治疗和预后
01
志贺氏菌的基本信息
志贺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引起人类腹泻和严重的肠道疾病。
志贺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属,包括多种血清型,其中以宋内志贺氏菌最常见。
志贺氏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食物和水源导致人类感染。
02
志贺氏菌的检验方法
观察志贺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如杆菌、无芽胞、无鞭毛等。
细菌学检验
形态与染色
志贺氏菌需要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如SS、HE等培养基,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及生化反应。
培养特性
用已知抗体检测志贺氏菌的抗原,如K抗原、O抗原等,用于分型。
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03
治疗原则和方法
02
01
患者应隔离在单间病房,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应注意消毒和隔离措施。
隔离与消毒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饮食调整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泻、发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护理和对症治疗。
症状护理
患者管理和康复
治愈率较高
志贺氏菌对抗生素敏感,经过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志贺氏菌的简介
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需氧或兼性厌氧,不产生硫化氢。
所有血清型均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志贺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志贺氏菌的致病性
感染后可引起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的表现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和里急后重等。
在免疫系统受损或抗生素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志贺氏菌可引起严重的痢疾症状和并发症,包括脱水、休克和死亡。

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临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状的病原生物很多,有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还有阿米巴原虫、鞭毛虫、以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类痢疾,其中以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

人类对痢疾杆菌有很高的易感性。

在幼儿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

一、生物学性状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2-3µm ,宽0.5-0.7µm 。

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DNA的G+C 为49-53克分子%(Tm法)。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4-7.8。

37℃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2n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无菌膜形成。

本菌属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不发酵乳糖,仅宋内氏菌迟缓发酵乳糖。

靛基质产生不定,甲基红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S。

根据生化反应可进行初步分类。

2志贺氏菌属的细菌对甘露醇分解能力不同,可分为二大组。

A、不分解甘露醇组:主要为志贺氏菌。

又根据能否产生靛基质,进一步分靛基质阳性(1、3、4、5、6、9、10型)和靛基质阴性(2、7、8型)的志贺氏痢疾菌。

B、分解甘露醇组:包括福氏、鲍氏、宋内氏菌。

再按乳糖分解情况,分为迟缓分解乳糖的宋内氏和不分解乳糖的福氏和鲍氏菌。

后者进一步再根据靛基质产生与否,分靛基质阳性(福氏菌1、2、3、4、5型和鲍氏菌5、7、9、11、13、15型)和靛基质阴性(福氏菌6型和鲍氏菌1、2、3、4、6、8、10、12、14)二类(见表一)表一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的分类葡萄糖(+)甘露醇(-)甘露醇(+)志贺氏菌志贺氏菌乳糖(-)乳糖(+)(1、3、4、(2、7、8型)5、6、9、10型)靛基质(-)靛基质(+)靛基质(-)福氏菌6型福氏菌(1、2、宋内氏菌鲍氏菌(1、2、 3、4、5型),3、4、6、8 鲍氏菌(5、7、9、10、12、14型) 11、13、15型)抗原构造与分型: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GB志贺氏菌检验

GB志贺氏菌检验

• XLD琼脂:粉红色至无色,半透明、光滑、湿润、圆形、边 缘整齐或不齐
6
GB 志贺氏菌检验
志贺氏菌(Shigella)检验
• 志贺氏菌属(Shigella) 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 原菌。 • 直杆菌,形态似其他肠杆菌科的种。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 具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的代谢。
2
《GB 4789.5—2012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 验》
XLD培养基
CM0469B CM0115B CM0115T 无
MacConkey Agar No.3 3号麦康凯琼脂
Triple sugar Iraon Agar 三糖铁琼脂
CM0277B CM0003B
初步生化实验
营养琼脂斜面
Nutrient Agar
营养琼脂
BO0196M BO0196T BO0196V
赖氨酸脱羧酶肉汤 片剂(Taylor 改良配 CM0308S 方) 胰蛋白胨水 蛋白胨水 BactiDrop™ Kovacs吲哚 CM0087B CM0009B R21522
RapID™ ONE 肠杆 R8311006 菌鉴定系统
5
结果观察
• 麦康凯琼脂:无色至浅粉红色,半透明、光滑、湿润、圆形 、边缘整齐或不齐
半固体琼脂斜面
4
GB 4789.5—2012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解决方案-D的中文名称 OXOID货号 Simmons柠檬酸琼 CM0155B 脂 尿素琼脂基础 CM0053B
西蒙氏柠檬酸盐琼 Simmons Citrate Agar 脂 尿素琼脂 Urea Agar
40%尿素溶液
SR0020K
生化鉴定
Lysine Decarboxylase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Broth Tablets 培养基 (Taylor modification) 蛋白胨水 靛基质试剂 生化鉴定试剂盒 Tryptone Water Peptone water BactiDrop™ Kovacs Indol RapID™ ONE system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痢疾杆菌)2017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导语: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阴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耐寒,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符合肠杆菌特征,有菌毛,无鞭毛,无动力是本菌与其它肠道致病菌主要区别点。

2.培养特性: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的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

3.生化反应:葡萄糖(+)、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H2S(-)、尿素(-)、动力(-)。

4.抗原分类根据O抗原分4群,40余型:①A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 10个血清型)②B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i 13个血清型)③C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 18个血清型)④D群宋氏志贺菌(S.sonnei 1个血清型)。

5.抵抗力:比其它肠杆菌弱,尤其对酸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1.侵袭力:①菌毛:黏附肠黏膜上皮细胞②Ⅲ型分泌系统穿透上皮细胞并扩散、传播。

2.内毒素:强烈内毒素,作用于局部并可吸附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3.外毒素:A群(Ⅰ、Ⅱ型)产生志贺毒素(ST):(1)肠毒素:类似ETEC毒素、霍乱肠毒素作用水样便。

(2)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肠黏膜细胞有毒性,引起变性坏死。

(3)神经毒性:损伤动物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2.传播途径:经口;3.致病机制;4.临床类型:①急性菌痢②中毒性菌痢③慢性菌痢。

免疫力:牢固,易再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微生物学检查:1.分离鉴定2.毒力实验3.快速诊断:①免疫染色法②、免疫荧光菌球法③、协同凝集④、PCR。

防治:更有效的疫苗还在研制中,此菌极易出现多重耐药性菌株。

下载全文。

志贺氏菌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志贺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会引起肠道感染,引发肠炎,当人出现连续性腹泻、腹痛等症状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感染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和水,比如沙拉、土豆、金枪鱼、虾、奶制品等,在密闭以及不卫生的条件下志贺氏菌会迅速传播,而且经常出现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比如餐厅、食堂等地。

食源性志贺氏菌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感染了志贺氏菌,并且将其传播到食物上所引起的,另外,保存食物的温度不当,也可能引起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检验是临床上检验肠道感染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生化鉴定法常规的生化鉴定方法是志贺氏菌检验过程中的常用方法,需要对细菌进行增殖培养、分离、生化试验、血清学检验等步骤来完成,步骤比较繁琐,而且耗时较长,每一次一般只能检验一个样品,但是检测的结果比较准确,检测稳定性较高,假阳性率低。

二、免疫学检验方法免疫学是检验志贺氏菌最快速、准确的方法,特异性较强,而且灵敏度很高,主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酶联免疫法。

这种方法的灵敏度很高,而且简单快速,检测过程比较稳定,可以进行自动化操作,是志贺氏菌检测过程中最快速的一种方法。

但是,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验的时候,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而且假阳性率高,所以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配合检验。

第二,SPA协同凝集法。

这种方法是使用已知标准血清吸附到含A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之后,让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吸附抗体的载体,再根据吸附的结果来诊断是否感染志贺氏菌的一种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很多其他的检测技术基础上的,敏感度高、检测快速,而且特意性高,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产物,目前在志贺氏菌的检测过程中十分常见。

志贺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比如常规PCR、多重PCR法、实时荧光PCR法和恒温荧光PCR法等。

以恒温实时荧光PCR法为例,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为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灵敏度很高,与传统的荧光测量方法相比,灵敏度高出2~5个数量级,而且测量十分迅速,荧光反应的时间较短,一般30-60分钟就可以完成荧光反应。

志贺氏菌属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志贺氏菌属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志贺氏菌属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也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

本属细菌分布于全世界,是炎症性痢疾的典型病原菌,很多地区5%~10%的腹泻性疾病是由该菌属所致。

弗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比鲍氏志贺菌和毒力特别强的痢疾志贺菌分布更广。

美国犹他州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志贺菌病的年发病率为0.7/1 000,而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年发病率为5.4/1 000。

在英国临床实验室,沙门菌病和志贺菌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137/1 000和0.322/1 000,大多数感染者为微生物学工作者。

感染者和恢复期带菌者的排泄物是传染源,经粪-口途径直接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或物体可间接传播。

苍蝇可作为机械性媒介,水源性传播不常见。

卫生条件差的拥挤人群中最易发生流行,流行区的幼儿志贺菌病特别常见,而成人得病较轻。

恢复期和亚临床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但真正的长期带菌者罕见。

感染很少或不诱导产生免疫性,因此同一菌种的再感染是可能的。

志贺菌可穿入低位肠段的粘膜,引起粘液分泌,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并常有表浅粘膜溃疡。

志贺菌感染相关的水泻由内毒素介导所致,因这种内毒素可引起肠道分泌增多。

由志贺菌感染所导致的症状包括:(1)急性细菌性痢疾经潜伏期1~4日,幼儿的起病突然,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嗜睡,厌食,恶心或呕吐,腹泻,腹痛和腹胀以及里急后重。

3日内大便中出现血液,脓液和粘液.大便次数可增加到≥20次/d,体重下降和失水严重。

若不治疗,患儿可在12日内死亡;若患儿存活,则在第2周急性症状消退.成人可表现为无发热的非血性,非粘液性腹泻,很少有或完全没有里急后重.但其最初的症状可为发作性腹绞痛,急于排便,起初排出成形大便并在排便后可缓解腹痛.以后反复发作,并且日趋严重和频繁.腹泻变得明显,系软便或含有粘液,脓及常有血液的水泻。

严重的里急后重可造成直肠脱垂和大便失禁。

成人患病常可自愈:轻者4~8日,重者3~6周。

志贺氏菌检验技术

志贺氏菌检验技术
在XLD琼脂平板和MAC琼脂平板或志贺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志贺氏菌, 可提高检出率。志贺氏菌不发酵乳糖,不产酸,酸碱指示剂不发生颜色变化,菌落也 没有颜色变化。因此,挑取平板上无色透明或粉红色、浅粉红色(志贺氏菌显色培养 基,按照显色培养基的说明进行判定)可疑菌落进行初步生理生化试验。

甘露醇

+c


棉子糖




甘油
(+)

(+)
d
注:+阳性;-阴性;-/+多数阴性;+/-多数阳性;(+)迟缓阳性;d有不同生化型。a 痢疾志贺1型和鲍氏13型为 β-半乳糖苷酶阳性。b鲍氏13型为鸟氨酸阳性。C福氏4型和6型常见甘露醇阴性变种。
综合以上综合生化试验鉴定的结果,报告25g(mL)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志贺氏菌
XLD
粉红色至无色,半 透明、光滑、湿润、 圆形整齐或不齐
MAC
显色培 养基
无色至浅粉红色, 半透明、光滑、湿 润、圆形、边缘整 齐或不齐
白色,不透明、圆形、 边缘不整齐,直径1 mm~3 mm,菌落 周围琼脂颜色变为紫 红色
操作规程
已培养的营养琼脂斜面上生 长的菌苔,进行生化试验
二、志贺氏菌检测
志贺氏菌属及分型结果
生化试验:可采用API 20E 或VITEK2
报告
二、志贺氏菌检测
操作规程
225ml 志贺氏 菌增菌液增菌
选择性增菌
细胞数量增殖 液体 25mL 摇匀
样品
25g 均质
固体 样品
鉴别培养基
寻找可疑典型菌落
穿刺划斜面
TSI、营养琼脂、半固体培养基
41.5±1℃

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1)急性细菌性痢疾: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中毒性菌痢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 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2)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 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
(3)外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 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 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
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 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菌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必要时,用适量菌液接种于豚鼠结 膜上,观察24小时,如有炎症,则为有毒菌株。
快速诊断法
(1)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氏菌免疫血清液体 培养基中,37℃培养4~8小时。如标本中有相应型别的痢疾杆菌,繁殖后与荧光素抗体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 高倍荧光显微镜下易于检出。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性。
所致疾病
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 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 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
抵抗力
抵抗力

志贺氏菌检验方法

志贺氏菌检验方法

致病因素
志贺氏菌的致病因素包括侵袭力、内毒 素,外毒素。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 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 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 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各型痢疾杆菌都具 有强烈的内毒素。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II 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 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细菌性痢疾是最常 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 可经由 食物,水,日常接触,苍蝇等传播。
血清学分型
生化鉴定
志贺氏菌属分群及分型结果 报告
XLD琼脂平板
志贺氏菌
粉红色至无色,半 透明、光滑、湿润、 圆形、边缘整齐或 不齐,直径1 mm~ 2 mm。
沙门氏菌
菌落呈粉红色,带或 不带黑色中心,有些 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 泽的黑色中心,或呈 现全部黑色的菌落; 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 ,带或不带黑色中心 。
1
志贺氏菌简介
2
志贺氏菌检验
生物学性状
志贺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 小,长约2-3μ m ,宽0.5-0.7μ m。不形成芽 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为兼性厌
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最 适生长温度为 36℃,最适pH为7.2~7.4; 36℃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 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 径约2m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 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在液 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无菌膜形成。
麦康凯琼脂平板
无色至浅粉红色,半透明、光滑、湿润、圆形、边缘 整齐或不齐,直径2 mm~3 mm。
培养物中出现下述情况之一者即可弃去:
a)在三糖铁琼脂斜面上呈蔓延生长; b)发酵乳糖或蔗糖的; c)不分解葡萄糖和只生长在半固体表面的; d)产气的(福氏志贺氏菌6型可产生少量气 体);

志贺氏菌的检验

志贺氏菌的检验

2023-10-28contents •志贺氏菌概述•志贺氏菌的检验方法•志贺氏菌检验的实验室要求•志贺氏菌检验的临床意义•志贺氏菌检验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录01志贺氏菌概述志贺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它是一种人类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肠道疾病或免疫力下降时,它可以成为机会性致病菌,引起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

志贺氏菌的定义志贺氏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摄入被志贺氏菌污染的食物、水或与感染者直接接触而传播。

此外,食物、水、生活用品等被志贺氏菌污染后,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志贺氏菌的传播途径志贺氏菌感染可引起细菌性痢疾,这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严重病例可出现脱水、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志贺氏菌的检验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志贺氏菌的危害02志贺氏菌的检验方法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如SS、EMB等,将志贺氏菌从粪便、食物等样品中分离出来。

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通过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认为志贺氏菌。

对分离得到的志贺氏菌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治疗提供参考。

03细菌培养法0201免疫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特异性抗体捕捉志贺氏菌抗原,然后进行酶联免疫反应,检测粪便、食品等样品中的志贺氏菌。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利用特异性抗体标记志贺氏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样品中的志贺氏菌。

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对志贺氏菌的DNA进行扩增,通过凝胶电泳等手段检测是否含有志贺氏菌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扩增得到的DNA序列进行测序,与已知的志贺氏菌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确认是否为志贺氏菌。

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法03志贺氏菌检验的实验室要求实验室应具备有效的通风系统,减少空气中细菌数量。

实验室应配备高级别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实验室内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拥挤,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推选文档】致病菌检验志贺氏菌2PPT

【推选文档】致病菌检验志贺氏菌2PPT

二、志贺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4、志贺氏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
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 及表面抗原(K)组成。主要抗原有三种: 型特异性抗原、群特异性抗原、表面抗原 (K抗原)。
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按最新国际分类法, 将本属细菌分为四个群、39个血清型(包 括亚型)
• 附:志贺氏菌抗原分类。
B、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
也不稳定。 福氏志贺菌在HE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蓝绿色,大肠埃希菌红色较大
慢性迁延型,通常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等引起。 靛基质产生不定,甲基红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2S。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延误治疗,常导致带菌或慢性发展。 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B、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
急性期轻。 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二、志贺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严重微循环障碍,再加上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因子等,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 免疫性: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6型:
附: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分类
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6型: A、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
毒性菌痢三型。 • 急性典型菌痢症状典型,有腹痛腹泻、脓血粘便、里急
后重、发热等症状。各型菌都可引起,以志贺氏菌引起 的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较轻。经治疗,预后良好。如 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 •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延误治疗,常 导致带菌或慢性发展。 • 急性中毒性菌痢小儿多见,各型菌都可发生。中毒性菌 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内毒素造成机体微循 环障碍的结果。导致内脏淤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 主要功能器官灌注不足,发生心力衰竭、脑水肿,急性 肾功能衰竭。严重微循环障碍,再加上内毒素损伤血管 内皮细胞、激活凝血因子等,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卫生讲义-志贺氏菌

卫生讲义-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
一:志贺氏菌介绍
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还能引起食物中毒。

生长最适温度为37度。

二、危害性
食入带志贺氏菌的食物后,菌体侵入空肠黏膜上皮细胞繁殖,菌体破坏后释放出毒素作用于肠壁、肠黏膜和肠壁植物性神经。

病人的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剧烈腹痛,多次腹泻,初期为水样便,以后带有血液和粘液,体温增高,可达40度,里急后重症状显著,少数病人发生痉挛,严重者出现休克症状。

只要少量病菌(至少为10个细胞)进入消化道,就有可能致病。

三、污染源
志贺氏菌常为食物爆发型或经水传播。

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人员患菌痢或带菌者污染食品,食品接触人员个人卫生差,存放已污染的食品温度不适当等。

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经常发现于人员
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

四、控制
预防控制志贺氏菌流行最好的措施是良好个人卫生和健康教育,水源和污水的卫生处理能防止水源性志贺氏菌的爆发。

对从事食品加工人员定期作带菌者检查。

五、国标
固体:阴性/25克抽检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贺氏菌属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临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状的病原生物很多,有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还有阿米巴原虫、鞭毛虫、以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类痢疾,其中以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

人类对痢疾杆菌有很高的易感性。

在幼儿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

一、生物学性状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2-3µm ,宽0.5-0.7µm 。

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DNA的G+C 为49-53克分子%(Tm法)。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4-7.8。

37℃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2n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无菌膜形成。

本菌属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不发酵乳糖,仅宋内氏菌迟缓发酵乳糖。

靛基质产生不定,甲基红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S。

根据生化反应可进行初步分类。

2志贺氏菌属的细菌对甘露醇分解能力不同,可分为二大组。

A、不分解甘露醇组:主要为志贺氏菌。

又根据能否产生靛基质,进一步分靛基质阳性(1、3、4、5、6、9、10型)和靛基质阴性(2、7、8型)的志贺氏痢疾菌。

B、分解甘露醇组:包括福氏、鲍氏、宋内氏菌。

再按乳糖分解情况,分为迟缓分解乳糖的宋内氏和不分解乳糖的福氏和鲍氏菌。

后者进一步再根据靛基质产生与否,分靛基质阳性(福氏菌1、2、3、4、5型和鲍氏菌5、7、9、11、13、15型)和靛基质阴性(福氏菌6型和鲍氏菌1、2、3、4、6、8、10、12、14)二类(见表一)表一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的分类葡萄糖(+)甘露醇(-)甘露醇(+)志贺氏菌志贺氏菌乳糖(-)乳糖(+)(1、3、4、(2、7、8型)5、6、9、10型)靛基质(-)靛基质(+)靛基质(-)福氏菌6型福氏菌(1、2、宋内氏菌鲍氏菌(1、2、 3、4、5型),3、4、6、8 鲍氏菌(5、7、9、10、12、14型) 11、13、15型)抗原构造与分型: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主要抗原有三种。

型特异性抗原:型多糖抗原为菌体抗原的一种,是光滑型菌株所含有的重要抗原。

当菌株变为粗糙型时,此抗原也常随之消失,各菌型所含的型抗原不同,可用于区别菌种的型别。

群特异性抗原:为光滑型菌株的次要抗原,也是菌体抗原的一种。

特异性较低,常在数种近似的菌内出现。

在福氏菌株中,由于所含群抗原不同,可将某些菌型分为多种亚型,如福氏菌2型,根据群抗原不同,可分成2a、2b两个亚型。

表面抗原(K抗原):在新分离的某些菌株菌体表面含有此种抗原。

不耐热,加热100℃1小时即被破坏。

具有此种抗原的菌株,可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凝集。

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按最新国际分类法,将本属细菌分为四个群、39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见表二)表二志贺氏菌属抗原的分类A群:也称志贺氏菌群,有10个血清型。

不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细菌无血清学联系。

B群:也称福氏菌群,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最近又发现3个亚型(1c、4c、5b)。

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

抗原结构较复杂,各型间有交叉凝集。

每一福氏菌型具有二种抗原,即型特异性抗原和群抗原,前者只存在于同型菌株中,后者有许多种,存在于福氏各菌型中。

例如福氏1b型除含有1型特异性抗原外,尚含有4、6群抗原。

C群:也称鲍氏菌群,有15个血清型,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

各型内无交叉凝集。

D群:也称宋内氏菌群,仅有一个血清型。

分解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

有Ⅰ、Ⅱ相之分。

抵抗力:志贺氏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以宋内氏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

一般在潮湿土壤中能存活34天,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可存活96天,在粪便内(室温)存活11天。

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56-60℃10分即被杀死,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1%石炭酸中15-30分钟即被杀死,对氯霉素、磺胺类、链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变异性:S-R型变异:菌落可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同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变异。

在机体内,尤其在慢性患者和恢复期患者,志贺氏菌可发生变异而失去原来的生化和抗原特性,成为不典型菌株。

但其中部分不典型菌株,可通过10%胆汁肉汤等返祖为典型菌株。

故在慢性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检查时,对这类菌株要特别注意,必须多次反复检查。

因这对传染源的发现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耐药性变异:自从广泛使用抗菌素以来,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国内部分地区报道(1972-1974),志贺氏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达74%、氯霉素73.6-97%、链霉素84-98%、合霉素75-100%、磺胺类97-100%,可见国内对常用几种抗菌素的耐药率相当高。

毒力变异与其他变异:1963年南斯拉夫Mel氏首先创用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Sd株,口服预防痢疾。

Sd株是一株必须有链霉素存在下才能生长的菌株,其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美国以天然变异无毒株与大肠杆菌杂交而获得的MH株制成疫苗,其免疫效果和稳定性均较Sd株差。

我国正大力利用变异方法通过动物和药物处理等寻找安全有效可供口服的痢疾杆菌活菌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与E.coli的鉴别:志贺氏菌与E.coli的区别,的确是很困难的,这也反映了这二者在DNA—DNA杂交显示密切相关性,实质是“同一种”。

A.培养物常常是不运动的,赖氨酸是阴性。

B.除了福氏志贺氏6、鲍氏志贺氏13和14、痢疾志贺氏3少数菌株外,在糖发酵时不产气。

C.发酵粘液酸或乙酸盐洋菜上或Chiristensen柠檬酸洋菜。

如呈碱反应的菌株则类似与E.coli。

D.鲍氏志贺氏菌和痢疾志贺氏菌在美国很少见。

二、流行病学:人和灵长类是志贺氏菌的适宜宿主,营养不良的幼儿、老人及免疫缺陷者更为易感。

据报道,每年约有14000例志贺氏菌病,但估计发病人数为30万。

据FDA统计,1997年美国加州等5个州食源性疾病共为8051例,其中志贺氏菌引起的为1263例。

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爆发型或经水传播。

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括色拉(土豆、金枪鱼、虾、通心粉、鸡),生的蔬菜,奶和奶制品,禽,水果,面包制品,汉堡包,和有鳍鱼类。

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经常发现于人员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

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人员患菌痢或带菌者污染食品,食品接触人员个人卫生差,存放已污染的食品温度不适当等。

三、致病性: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根据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10个细胞)进入,就有可能致病。

致病因素:志贺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菌体内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

侵袭力:志贺氏菌进入大肠后,由于菌毛的作用粘附于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上,继而进入上皮细胞并在内繁殖,扩散至邻近细胞及上皮下层。

由于毒素的作用,上皮细胞死亡,粘膜下发炎,并有毛细吸管血栓形成以至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志贺氏菌一般不侵犯其他组织,偶尔可引起败血症。

目前认为不论是产生外毒素的还是只有内毒素的志贺氏菌,必须侵入肠壁才能致病。

因此,对粘膜组织的侵袭力是决定致病力的主要因素。

内毒素:志贺氏菌属中各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通透性增高,从而促进毒素的吸收。

继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引起临床上一系列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

毒素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痢疾脓血便。

毒素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共济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最明显,因而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外毒素:志贺氏菌1型及部分2型(斯密兹痢疾杆菌)菌株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即可破坏。

其作用是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外毒素经甲醛或紫外线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

一般认为具有外毒素的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比较严重。

所致疾病: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6型。

A、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

急性典型菌痢症状典型,有腹痛腹泻、脓血粘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各型菌都可引起,以志贺氏菌引起的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较轻。

经治疗,预后良好。

如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延误治疗,常导致带菌或慢性发展。

急性中毒性菌痢小儿多见,各型菌都可发生。

中毒性菌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内毒素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结果。

导致内脏淤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主要功能器官灌注不足,发生心力衰竭、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微循环障碍,再加上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因子等,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B、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急性发作型三型。

慢性迁延型,通常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等引起。

病程超过2个月,时愈时发,大便培养阳性率低。

在有临床症状时为急性发作型,该型往往在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慢性隐伏型菌痢,是在一年内有过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早已消失,但直肠镜可发现病变或大便培养阳性。

志贺氏菌带菌者有三种类型。

A.健康带菌者,是指临床上无肠道症状而又能排出痢疾杆菌者。

这种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饮食业、炊事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潜在的危险性更大。

B.恢复期带菌者,是指临床症状已治愈的病人,仍继续排菌达2周之久者。

C.慢性带菌者,是指临床症状已治愈,但长期排菌者。

免疫性: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也不稳定。

可能因本菌属菌型众多,相互间无交叉免疫性之故。

免疫性与血中抗体似乎无关,而与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和机体对痢疾杆菌内毒素耐受性提高有关。

肠道分泌型抗体即粪抗体亦有一定作用。

粪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在脓血粘便中,粪抗体检出率高达90%。

这为志贺氏疫苗经口免疫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检验步骤:(国家标准 GB4789.5-94)4.1 增菌称取检样25g,加入装有225mLGN增菌液的500mL广口瓶内,固体食品用均质器以8 000~10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粉状食品用金属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于36℃培养6~8h。

培养时间视细菌生长情况而定,当培养液出现轻微混浊时即应中止培养。

4.2 分离和初步生化试验4.2.1 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HE琼脂平极或SS琼脂平板1个;另取1环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1个,于36℃培养18~24h,志贺氏菌在这些培养基上呈现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