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修辞放上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古汉语的修辞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 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 • 谚所谓“ 楚之谓矣。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十九年》) 左传昭十九年》
• •
←→ ←→ 或有孤臣危 孽子坠 江淹《恨赋》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啄余鹦鹉 栖老凤凰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 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喧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 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田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杜甫月夜)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引事 历史故事 •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 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 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 是。 •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 李广难封。屈 冯唐 李广 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贾谊 梁鸿 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 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 舛 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 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 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互文。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入 出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焦仲卿妻》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 夸饰。夸张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 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古代汉语修辞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淮》)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 琶行》)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5.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三,结构的安排
(一)分承
并提又叫分承或合叙,是指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 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修辞方式.在遣词造句中,把本 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 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 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 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 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汉 书晁错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江水》)
(五)双关
即一个语言单位关联着两重意思,且这两重意义一明一 暗,寓意的重点不在明而在暗.常见的双关可分为三种 类型: 1.谐音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问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 2.多义双关 3.语境双关 竖子不足与谋. (六)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二)复合偏义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只有一个词 表义,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 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 2.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战国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气.) 3.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 亮《出师表》)
(三)用典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可以分为三大类: 引言——格言,俗语,谚语,歌谣 —— 引文——见之于典籍的语句 引事——历史故事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类
型
(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 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 量代物品。 量代物品。 例: 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 闲理阮咸寻旧谱,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 加焉? 加焉?
效
果
(1)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形象具体 突出事物特征, 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比
喻
定义: 1.定义: 就是打比方, 就是打比方,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又称 ”“譬喻 譬喻” “比”“譬喻”。 苏轼《日喻》 例:苏轼《日喻》: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光如烛。 日之光如烛。
迂回语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 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 绪。 若从君惠而免之,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 赐。
效果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往往能 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话语具有言外之意
并
1.定义: 定义: 定义
提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 在一起, 在一起,但在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三国志·华佗传 华佗传》 (《三国志 华佗传》) 水火烧溺人。( 论衡·问孔篇 。(《 问孔篇》 水火烧溺人。(《论衡 问孔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古汉语修辞(通论28)
28
并提的基本内容是“类聚”,即把语义类别相同的 类项聚集一处。可用公式表示:
Aa + Bb —— AB + ab
其字母读音相同,表示存在语义联系;字母书写规 格相同,表示语义类别相同。可示意如下:“耳聪 目明”——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 传》),“发耳皇目”——“发皇耳目”(枚乘
养与成就的因果关系。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沈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金”指月光,“璧”指月。 以上皆借喻例
17
古人还讲究所谓“博喻”,就是一口气用很多比
喻来说明同一事物。例如:
(1)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
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之一)百步洪,亦名徐州洪,在徐州铜山东南泗
楼》)暗用范蠡功成隐遁五湖 (6)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暗用
《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初游说诸侯不得志貂裘破败
事。
9
有些暗用,不仅隐去出处,而且把典故经过了调
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
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这可称 为“化用”。例如: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
13
隐喻不用“譬喻”等字眼,却常用“为”、
“即”、“则”、“是”等词,看似直接表述,
但都要把它当成譬喻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本意。 例如: (1)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左传·文公元年》)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鸿门宴》) (3)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 物为铜。(贾谊《鵩鸟赋》)
酒》)化用《庄子· 齐物论》“大辩不言”和《外物
古汉语修辞方式(一)
古汉语修辞方式(一)修辞格也叫修辞方式。
古汉语里的修辞格很多,有的辞格,如比喻、夸张、比拟、反语、双关、对偶等等,现代汉语里仍在使用,其性质和作用古今也基本相同,这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
本节只就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与现代汉语里的辞格不尽相同的作一般性介绍,以提高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作品的能力。
一、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
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体的是暗引。
例如:(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3)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4)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以上四例都是引用古人的言论。
例(1)点明了引文的书名,例(2)点明了引文的作者,例(3)是引用谚语,例(4)是引用歌谣,都属于明引。
下面再看暗引之例:(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6)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例(5)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明书名;例(6)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
(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浅谈古汉语修辞学
(二)古汉语修辞学研究可利用的材料
“古来留传给我们的诗话、文谈、随笔、杂记、史论、经 解之类,偶然涉及修辞的,又多不是有意识地在作修辞论, 它们说述的范围,照例是飘飖无定;每每偶尔涉及,忽然 又飏开了……这是由于向来并未将修辞当作一种专科学术来 研究的缘故。而且这也是一切学术萌芽时代的常态,并非 单单修辞一科如此。”(陈望道) 发掘、提炼。常用方法:观察、归纳、比较、统计。
例5: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谈布局: 以“工师之建宅”为喻:“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
斤运斧。” 词曲部“重机趣”谈铺垫:
“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亦有连环细笋伏于其 中,看到后来方知其妙;如藕于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 待,丝于落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
(二)古汉语修辞学研究可利用的材料
2、修辞学研究材料古今不尽相同: (1)传世典籍仅以书面形式流传至今,研究更偏向于书
这并非仅是文辞、语辞定义广狭的区别,反映出对 修辞学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认识的历史演变。
(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真正不顾复古派和礼拜文言者的对抗,采用由西方 东方传人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将中国的修辞学加以革新 ,写成了一部网罗万有、条例分明、有系统而又能兼顾古话 文和今话文的修辞学专书的,是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氏。 (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 )
(一)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文白之争:所谓“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白话文 运动的先锋们贬抑文言文的说法,文言文曾是新文学运 动的靶子。 (2)文笔、文辞之争:桐城派与《文选》派之间、《文 选》派内部也存在争论,焦点是骈散之争,实质涉及文 学的范畴、文学的特点、文学对语言的修饰程度。 刘师培:“文章必以彣彰为主。”(《广阮氏“文言 说”》) 章太炎:“以文字为准,不以彣彰为准。” “文笔、 文辞之分,皆足自陷。” (《文学总略》)
古汉语的修辞
2023/5/12
5
正引与反引
前面所举的稽古,都是正面用典。下面一例是 反用典故的实例。
•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曹植《赠徐干》
所引的和氏璧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楚人 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两度献璞玉于厉王、武王, 左右足先后被跀。文王即位,和氏抱璞哭于楚山之, 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 名曰和氏之璧。曹植反其意而用典,自责未荐贤。
2023/5/12
7
(二) 引经(引文)
(1)引经与稽古的比较
稽古与引事的相同点的是都有明引和暗引之分; 不同点是:第一,稽古是援引古代的历史事实,引文 是援引古书中的言词语句。第二,稽古可正引反引, 而引文则都是作为正面论据来使用的。例不烦举。
(2)引经应注意的问题
古代作品中有“以诗注我”,即引文用意与本意 不完全相符的情形。
ABCD—ABCD ④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ABCD—ABBA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
2023/5/12
25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壹 古汉语修辞的学习目的和重点
一 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改善语言表达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是调整 语言的艺术。
“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表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2023/5/12
1
二 古汉语修辞的学习目的和重点
总体目的——指导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有两重含义:说写实践,听读实践。
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的格式(古汉语通论)我们在读古书时,会碰到一些难懂之处,其中多数是词汇和语法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修辞问题。
古汉语的修辞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对它的分类各家不大一致,比较繁复,其范围涉及到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文体、篇章结构和风格等各个方面,须专门研究。
下面,只讲述几种对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的修辞格.一、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本身的名称,而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借代可以使语言表达避免平庸呆板,具体生动,突出事物特点,有时还能表现含蓄委婉之意。
其主要方式有:(一)以人名、职业、地名代替本体。
如: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②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
大雅.板》)③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
(白行简《李娃传》)④(鲁肃)问备曰:“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⑤平原..。
(《世说新语·自新》)..不在,正见清河⑥翰林..文章二百年。
(欧阳修《赠王介甫》) ..风月三千首,吏部⑦座铭漆园..归去来。
(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养生主,屏列柴桑例①以“杜康”代酒。
杜康,传说其为周朝人,善造酒。
例②以“刍荛”代砍柴割草的山野之人。
例③以“大宛”代良马。
大宛,西域古国名,出产好马。
例④以“豫州..”代刘备,因为刘备做过豫州刺史。
例⑤以“平原”代陆机,他曾在平原做过内史,以“清河”代陆云,他曾在清河做过内史。
例⑥“翰林”、“吏部”都是官职,前代李白,后代韩愈。
例⑦以“漆园”代庄子,庄子曾为漆园吏;以“柴桑”代陶渊明,他是浔阳柴桑人。
(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事物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②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战国策.楚策》)③纨绔..多误身。
(杜甫《赠韦左丞》)..不饿死,儒冠④虽古竹帛..所昼,何以过子卿?(《漠书·苏武传》) ..所载,丹青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⑥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 子· 秋水》)
• 6.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 正确理解夸饰。
• 《孟子· 万章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之。”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 •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试举一二。如杜 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 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 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 杜牧写大地回春景象,用的是夸饰。十里远也是听不到看不见的。
庄子中有不少荒诞不稽的故事如北溟之鱼不知其几千里也上古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既不可信也不是夸张而是为了说明小大之辨这样一个深奥的哲理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古代汉语的修辞 (2)
古代汉语的修辞在《易经》中就出现“修辞立其诚”的说法,虽然那还不是现代意义的“修辞”,但已经强调对“辞”需要“修”(研究),才能在达意时“立其诚”。
孔子虽然曾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但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又记载了他的另一个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并强调说:“非文辞不为功,慎之哉!”《礼记·表记》则主张“情欲信,辞欲巧。
”以上说法都说明早在先秦的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说话的表达效果问题了。
到六朝时的刘勰更在其文艺理论专书《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理愈翳。
”他实际上是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种。
修辞不当,反而会影响表达效果。
第一个建立我国系统语法学的马建忠在研究汉语语法时也已经注意到了古汉语中的修辞现象,说明语法与修辞关系甚密,有时甚至是难以分开的。
吕叔湘先生在《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语法和修辞是邻近的学科。
把语法和修辞分开,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的教学。
后者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晚近许多学者所倡导,在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承先启后之功。
”陈望道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系统研究修辞的专著。
该书对古汉语中的辞格作了相当详细的介绍,他统计有三十八种辞格。
而且“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因此关于修辞格,实在是数量既多,情况又非常复杂的。
一、关修辞的几个概念1.修辞、修辞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
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
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
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讲了的修辞方式,其在古汉语中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需再讲了。
古汉语修辞常识
(6)当句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说:“唐人诗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如王勃《宴滕王阁序》一篇皆然。谓若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龙光牛斗,徐孺陈蕃,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宇宙盈虚,丘墟已矣之辞是也。”
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正月”读成“征月”。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八)修辞展开全文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选那些比较重要的,有助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我们打算谈八个方面:(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稽古有明有暗。
以上都是明的稽古。
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於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同上)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
(孔融荐祢衡表)扬雄《解嘲》的例子,我们在文选中已经注释过了。
至於孔融《荐祢衡表》一例,那是引用《孟子》和《尚书》中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
”《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古代汉语修辞研究
1.修辞1.1关于“修”《说文〃彡部》:修,饰也。
从彡,攸声。
dai《论语〃宪问》: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美辞观⏹王易《修辞学》:研究表现文章内美之学⏹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
⏹吕叔湘:从原则上来讲,语法讲的是对和不对,修辞上讲的是好不好。
☆☐调整说☐陈望道:⏹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
⏹王嘉璧辑《酉山泉》引《零陵总记》云:“王荆公尝读杜荀鹤诗…江湖不见飞禽影,岩间惟闻折竹声。
‟改云:…宜作“禽飞”、“竹折”。
‟”1.2.关于“辞”☐《说文〃辛部》:“辞,讼也。
”按段注,应从辭(左半边,同“亂”)辛。
亂,理也。
辛,辠也。
“辞”的本义为“诉讼的供词。
”《书〃吕刑》:“民之乱(治),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孟子〃万章上》:“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朱熹集注:“文,字也;辭,語也。
”☐“辞”和“词”常常被混用。
⏹《史记·儒林列传》:是时天子方好文词。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矣,而自肆于山水间。
☐“词”是语法单位,辞是成文的辞句:⏹《说文》段注:“积文字而成篇章,积词而为辞。
”☆☐《周易·系辞下》:“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语辞)☐《荀子·正名》:“辞合于说。
”(文辞)☐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辞之义有二:发于言则为言辞,发于文则为文辞。
”☐修辞学中,一般指文辞。
☆1.3.关于“修辞”☐《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
”☐元代王构《修辞鉴衡》☆☐陈望道《发凡》:修辞,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义: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人且吉凶,妖祥先见。《论衡·订鬼》 • 人且吉,祥先见;人且凶,妖先见。 • (7)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
论》
•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 并提
• (8)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 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 目遇之而成色。
• 例(1)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 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 (2)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
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短语,即“陟臧罚否”。例 (3)中的“周苛、周昌”与“孙子”这两个联合短语的
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偏正短语,即“周苛之孙, 周昌之子”。例
• 并提
• (10)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 记》)
• “岸芷郁郁,汀兰青青”,是并提的修辞手法。
• .岸上的小草,香气浓郁。小洲上的兰花,颜色青 葱,
• “郁郁”为香气浓烈的意思,而芷是一种香草, 故而“郁郁”是用来形容“岸芷”的。“青青” 不是指颜色,而是茂盛的样子,此句用来形容 “汀兰”生长得茂密繁盛。原句应理解为“岸芷 郁郁,汀兰青青”,是并提的修辞手法。
•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 易《琵琶行》)
•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泊秦淮》)
• 以上三例都是在一句中出现的互文,它实际上是 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一句话里。属 于当句互文。例(1)中的“秦”与“汉”互文, 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例(2)中的“主人” 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例 (3)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 与笼沙”;
练习
•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 (2)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3)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
• (天子有病的讳称 )
•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 (5)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9)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董允 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出师表》
•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 • 并提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 说》
•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 或否焉,大遗。
•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 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 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
并提
• 并提,又名合说,合叙或分承。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 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
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 修《醉翁亭记》)
•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 (3)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乐府诗集? 木兰诗》)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 亮《出师表》)
• (6)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玉台新咏? 孔雀东南飞》)
• 以上三例都是在两句里的互文,它实际上是把一 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两句话里面,属于 对句互文。例(4)中的“将军”与“壮士”互文, 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例(5) 中的“受任”与“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 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例(6)中的 “东西”与“左右”互文,即“东西左右植松柏, 东西左右种梧桐”。
•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 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 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 “少先队员”。
•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 产)
•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
悲。
•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 弃疾《西江月》)
• 半夜里,明月升起,清风徐来,惊动了数 枝上的蝉儿和鸟鹊,让它们叫了起来。
• 互文 • (1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捕蛇者说》)
• 说说笑笑、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 而没有学识浅薄的人。•Leabharlann 互文(代称)借 代)(换名)
•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值得注意的是,合叙里的两个联合短语的 组成成分在分别搭配时,一般是第一个词 语与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与第四 个词语搭配。但是也有例外,例如:
• (4)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汉书?魏豹 传》)
• 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 巴。” 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 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 ——并提
• (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作奸犯科,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 • 并提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 诗》)
• 互文 • (13)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 互文
•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
•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
• “忧其民”与“忧其君”互文,即“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君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 意思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 远”,都“忧其君”“忧其民”。如果拘泥于字 面,就会理解为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而不忧其君, 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而不忧其民。这样一来, 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吗?由 此可见,对于运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句子,是不 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 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 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就叫互文。 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做到言简意赅,说甲就包括 乙,道乙则兼容甲。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 互文两类。例如:
•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 龄《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