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优势比较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报告一、引言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本报告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农村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农村地区在土地、水资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禀赋,这是其比较优势之一。
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拥有大量可用于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这也是其比较优势之一。
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覆盖面大,农产品种类繁多,并且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这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四、农村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农村地区拥有众多的劳动力资源,这是其比较优势之一。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供应相对充足,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
五、农村市场需求的竞争优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农村市场的需求不仅包括日常生活所需的农产品,还包括休闲旅游、养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这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农村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农村地区的创新能力逐渐提升,这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在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农村地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模式和技术手段,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七、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优势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逐渐完善,这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通过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提供农业信贷、农产品贸易融资、风险保障等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八、农村基础设施的竞争优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这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了农村经济运行的效率。
九、农村政策支持的竞争优势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这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比较优势分析

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增长和进步的过程,而路径选择和比较优势分析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决策。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分析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及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路径选择的重要性路径选择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选择适合国家或地区条件的发展道路。
不同的路径选择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确的路径选择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在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中,需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资源潜力。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应根据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产业。
比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与资源相关的产业,如能源、农业等;而技术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培育创新能力路径选择还需要注重培育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推动创新,才能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鼓励科学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路径选择时,还需要考虑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的健全、市场机制的完善等。
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比较优势的分析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领域内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势。
比较优势分析有助于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 资源比较优势资源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可以明确资源的利用方向,发挥资源的价值。
2. 技术比较优势技术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技术领域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可以明确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
3. 市场比较优势市场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市场领域内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可以明确市场的需求和潜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经济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十年来,因为制度创新滞后等原因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前进的步伐缓慢落后于其它省份。
在当前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便利条件,着力发展具有龙江风格的旅游业、绿色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扩展多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比较优势一、黑龙江省与我国部分经济增长较快地区进行对比分析80年代黑龙江省GDP与广东相当,2000年为广东省的1/3,2006年不到广东省的1/4。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3年里,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的GDP差距由1万亿扩大到了2万亿。
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落后于其他两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经济增长契机,单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和辽宁具有相对较强的地缘优势,辽宁省拥有黄金水道和天然良港,成熟航线连接全球,辽宁的私营企业在东三省来看是走在前列的,而且辽宁的私营企业还具有相当的外向性;黑龙江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东南部的松嫩平原。
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7.7亩。
农业是黑龙江的一大优势产业,是全国著名的“北大仓”。
另外,与吉林省相比,黑龙江具有较好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资源。
这表明,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扬长避短,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优势一、区域经济发展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关注。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生活,包括其中的各种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指一个地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社会、文化的状况持续发展,并逐渐提高的过程。
二、政策优势分析1.差别化政策优势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政策的不同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别化政策,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各地的综合实力。
2.利用政策创造财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各地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这种财富的创造不仅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建设。
3.政策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政策引导可以使得各项资源的配置更优化,使得各项资源更加合理地分布在不同地区,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效益。
利用政策引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优势的实践1.体制性政策优势的实践及时完善和优化国际经济体系,并支持和促进新兴产业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是充分发挥体制性政策优势的重要体现。
2.产业政策优势的实践产业政策优势要做好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让各个地区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和资源的支持,逐渐展开资源优化的步伐。
3.发展政策优势的实践加大对发展后劲较好的地方的扶持,千方百计吸引外来投资,也是优化发展政策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四、政策优势的应用思考1.生态经济目标的实现借助给予政策支持,实行更加深入的生态建设,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为本,将环境恶化的现象扼制在萌芽状态,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海洋经济的重视中国的区域经济开发除了依托陆地经济,更加要注重海洋经济,将开展建设海洋经济的战略和实践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革新科技,摸索新型海洋文化,促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3.创新驱动的扶持结合独特的区域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创新驱动的思想贯穿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
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与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与战略选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地理边界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同化”特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自身的区域经济特色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式提升,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和战略选择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旨在为相关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些建议性思路。
一、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分析1. 基础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区域基础条件的优劣程度。
这些基础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国际贸易、人才素质等。
只有具备较为优越的基础条件,才能更好地催生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
2. 行业布局。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区域内各行业的布局情况。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导产业不同,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这些主导产业,发展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从而实现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差异化,是关键的分析方向。
3. 优惠政策。
除了基础条件和行业布局,政策的支持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地方招商等,来吸引和扶持一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战略选择1. 产业升级。
发展区域经济特色优势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产业升级。
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创新型、高附加值型的转型。
这种升级要求地方政府在重点产业的扶持和规划中,注重产业链对上下游的连接,主推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2. 区域联合。
在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优势时,除了单一城市或省份的发展,更需要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
这需要地方政府在对外开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以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
3. 人才引进。
在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联合的过程中,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显得尤为关键。
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计划,建设符合当代人才舒适生活需求的人才公寓,通过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
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谈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时,有人总喜欢以绝对优势作为衡量标准。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在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如美国在电脑CPU芯片上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的CPU芯片制造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不及美国。
具有绝对优势确然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不同的地区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自由交易,那么可以扬长避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极大的好处。
但需指出的是,往往有一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远远不及另一个地区,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传统农业产品,其劳动生产率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仅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考虑,发展中国家就不宜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了,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同样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上获得好处,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这实际上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
比较优势是指在区域分工中有两个地区,乙地区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都要比甲地区低,劳动生产率都比甲地区高,处于绝对优势,甲地区则处于绝对劣势。
由于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差距,并不是所有产品都一样,处于绝对优势的乙地区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集中生产本地区内最具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甲地区也不必停止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停止生产在本地区最具最大劣势的产品并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就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具体的分析如下:假设甲地区生产X产品需8个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需6个单位劳动,乙地区生产X产品需2个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需4个单位劳动,如下表所示:工之前,两个地区若生产4个单位的产品,则共需投入20个单位劳动,其中甲地区需投入14个单位劳动,乙地区需投入6个单位劳动。
若根据相对优势原理进行分工,则甲地区应停止生产X产品,而集中生产Y产品,乙地区应停止生产Y个单位产品,甲乙两个地区共生产2.3+3=5.3个单位产品,比分工前增加了1.3个单位产品,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解读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解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凸显。
为了实现全国的经济均衡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本文将从分类区域发展战略、政府扶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解读。
分类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和各个地区的特点,我国将不同地区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开放的先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腹地,发展潜力巨大,着力发展制造业和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发展基础较弱,重点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和农业;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压力较大,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创新型经济。
通过分类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合理布局。
政府扶持政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比如,给予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企业和项目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进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支持,提升其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扶持政策,中国政府希望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推动创新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创新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提升地区竞争力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鼓励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高端人才和科技企业入驻。
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更是被视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政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此期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弱。
目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极,其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则面临着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困难。
在这些地区,农业依然是主要支柱,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则相对较小。
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较少,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滞后。
但同时,仍有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也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比如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是吸引投资的关键。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利用中国的资源和人力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面临以下趋势:1. 优化经济结构: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需要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是一个全国性的趋势,并将在未来几年中持续发展。
2. 改善环境质量: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模式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境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加重要。
政府将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采用新技术的产业等措施。
3. 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瓶颈。
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并旨在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政策鉴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以下的建议和政策:1. 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以创新的思维和政策为基础,加大对创新团体和企业投资的支持力度,为外来投资者创造更加友好的营商环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优势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优势比较分析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比较优势分析------ 基于青海省的研究引言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使位于远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属典型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农牧业、城市发展、国有企业、金融、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市场体系及收入分配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青海省与其他省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并进而确定和选择该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这是该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在该文章分析青海的经济里,该文章可能运用到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结构等相关概念,在这里,笔者给以界定。
1、自生能力:所谓的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
这里的“自由”是指没有垄断,“正常经营管理”是指经营管理没有问题,“外力的支持保护”主要是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正常利润”是指市场可以接受的平均利润。
2、比较优势:在开发企业或经济中,行业或国家之间存在竞争,这样彼此间难免或不得不对对方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地发展优势,改进或避免劣势,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所谓的比较优势就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对优势劣势进行对比。
如: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又如: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比较优势的原理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但这个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
中国区域经济比较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比较分析区域经济是指根据一定的空间范围,对于该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资金流动、资源配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劳动力数量、区位优劣、政策导向等面向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分布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为广东省,达到了11.26万亿元,其余依次为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省份。
同时,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居于前列。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均收入、教育水平、市场需求、资金流动等经济指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具体的比较分析。
以广东和江苏两个经济发达的省份为例,在GDP总量上,广东省高于江苏省;而在人均GDP方面,江苏省要高于广东省。
也就是说,虽然广东省的总体经济实力更强,但江苏省的人均收入更高。
此外,这两个省份在产业结构上也有较大差异:广东省的重化工业和制造业更加突出,而江苏省的轻工业、电子信息业和服务业等更为发达。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省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不同选择,同时也与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等有关。
除了这些拥有较为明显区域特色的省份,我们还有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正在加快追赶的。
例如,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等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同时政府也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这些地区在一些领域的竞争力明显提升。
但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也需要解决资源利用、人力水平、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与其庞大的地理和人口资源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依托本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国际合作将成为各个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政策落实、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也需要不断努力,以保证全国各地区经济稳步增长,促进多元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比较优势是个动态概念---近年来,经济学者们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比较优势问题。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不少学者的思维还是集中在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以及应如何发挥上面。
当然这是极有意义的探讨,但笔者认为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
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如果不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人口众多的中国势必长期只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国,而永远不能攀上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端产品阶梯,成为经济和科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古典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理是人们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
比较优势是相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在狩猎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造弓箭,于是就专门造弓箭换猎物;另一个人一开始也是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打猎,于是就专门打猎,然后用猎物交换弓箭。
如此一来,两个人的“蛋糕”都可以做得更大,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之更大。
在斯密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
例如,甲国较为发达,呢绒和葡萄酒的生产较之乙国都有成本优势,但相比之下呢绒更有优势,于是甲国可以集中资源专门生产呢绒;乙国虽然两种商品的生产效率都不如甲国,但相对而言,生产葡萄酒的效果更好一些,于是乙国可以专门生产葡萄酒。
甲国和乙国彼此进行交换,双方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由此把“蛋糕”做得更大。
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在回顾了经济学说史上的观点后指出,根据这些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各自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寻找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展开比较分析,以探讨其中的优势所在和寻找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内需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巨大区域差异。
以2019年为例,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30%。
从地区经济结构看,东部地区正逐渐向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仍处于初级产业阶段。
从贸易绩效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出口贸易额大约是中西部的两倍。
二、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它把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中解放出来,纵向深化各经济主体的分工和协作,展示了全球化发展的活力和富有生机。
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特别是优势资源的优势,优化资源的配置和组合,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2.技术优势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和专业优势也是不同的,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发挥技术优势,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市场优势全球市场经济日益逐渐露出活力,市场优势也随之增强,面对市场竞争,应准确预测市场并坚持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供应链条,占领市场优势地位。
三、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性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区域之间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
1.资源优势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狭窄的地理条件,缺乏优势资源,因此,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生产力交流的便利性,以及人力资源的集聚。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方案一、引言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以区域为单位的发展趋势,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稳定和繁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提出一套有效的规划方案,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经济现状分析通过对目标区域的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等指标的考察,可以发现该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尚存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此外,该地区还面临资源受限、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三、潜在发展机遇分析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但目标区域仍然具备众多发展机遇。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与其他地区进行经贸合作。
其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巨大。
此外,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区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制定合理目标在制定规划方案前,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既要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又要符合目标区域实际情况。
例如,提高GDP总量、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五、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目标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
具体来说,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需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六、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和科研水平是关键因素。
可以通过建设高等教育机构、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优质科研资源等方式来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需要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区域内部和对外的交通网络,提高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放的便利性。
八、引导外资和技术进入外资和技术的引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通过打造投资环境、建立合作机制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与模式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与模式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经济活动的推动和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不同的地区在经济条件、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并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
一方面,经济条件指的是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农业或矿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制造业或服务业。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还包括地区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因素。
不同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将决定其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其次,比较分析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发展采掘和加工业;而另一地区则拥有优质的农田和气候条件,更适合发展农业和休闲旅游业。
因此,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此外,政策环境也是进行比较分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包括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
例如,某些地区对外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而另一些地区则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在进行比较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环境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选择适合的政策模式。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在进行模式选择时,需要根据所分析的比较结果,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常见的模式包括资源型经济模式、制造业模式、服务业模式等。
资源型经济模式适用于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
在这种模式下,地区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增长。
但是,资源型经济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市场中,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经济竞争力和财富创造力的增加。
本文将对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相对于其他地区或国家在某一特定领域或产业具有更好的资源、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所提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不同,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所有领域或产业都具有更强的优势。
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一种经济特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
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从多个因素中产生,如资源、技术、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等。
这些优势的组合可以使得一个地区在某些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高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比较优势的意义区域比较优势对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一个地区能够利用其比较优势来实现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从而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其次,区域比较优势的特点是独特性和可替代性。
这意味着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是由其特定的资源或技术等因素决定的,并且很难被其他地区的条件所替代。
这种特性使得比较优势成为培养地区特色经济或产业的基础,加强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外部投资。
最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等提供有益的信息。
在了解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之后,政策制定者可以为该地区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以最大化其优势。
同时,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研究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业务的地点,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
三、1. 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在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人口大国和高科技人才集聚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优势。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技能、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是中国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定居。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分析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市场的逐渐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主要讨论不同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比较分析它们的优劣之处。
一.中国的政策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1.优惠税收政策:中国的政府在税收方面实施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对企业所得税进行区分和分类税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全国性税收进行适当调整等。
这些政策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政府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积极实施这些战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3.促进对外开放:中国政府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政策,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的政策美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实施了一些政策,主要包括:1.工业政策:美国在工业政策方面,主要是对高新技术行业进行扶持,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如对半导体、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行业进行大力支持。
2.贸易政策:美国在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关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3.教育和职业培训政策:美国在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非常注重,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水平和技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的政策日本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投资巨额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在电力、铁路、高速公路等方面进行大力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培育新兴产业:日本在新兴产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如在环保、能源、生物科技等方面进行大力发展,促进经济的更新换代。
3.小型企业扶持:日本政府注重小型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为其提供融资和建立商业合作等方面的支持。
四.经济政策方案的比较针对上述三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1.税收优惠方面:中国政府在税收教育方面与美国、日本相比,提供的税收优惠较大,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刺激企业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分析一、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域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因此,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保持国家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
二、战略分析1. 双重引领战略中国的特色城市经济和特色产业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领战略。
特色城市经济注重的是城市特色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而特色产业经济则注重的是产业特色和城市的发展。
这两种战略因地制宜,相互协调,实现了双重引领,带动了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转移的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比较成熟,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内陆地区的战略,旨在通过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向内陆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3.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又一个战略。
在这一战略中,中国主动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搭建共建共享的经济合作平台,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助力中国与全球经济互联互通。
三、政策分析1. 发展优势型产业优势型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针对各地不同的优势产业和地理位置等特点,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地方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全区域产业发展。
2. 建设产业园区政府将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各地区政府支持和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
3. 优化“一盘棋”制度实现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性、良性的发展,需要政府优化“一盘棋”制度,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同时,政府也需要协调各企业、行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和发展。
四、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战略应该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特色和优势;政策应该关注细节,提高政策执行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摘要】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同时,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云南的地形地貌也相当特殊,这使得云南省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
本文主要探讨了云南在发展其特色产业时具有的突出优势,并分析了其为产业选择提供的多种途径,多种选择。
【关键词】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比较产业选择路径分析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也在以自己独特的发展特色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了发展各国的特色经济,经济领域中提出了区域特色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而区域特色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自己的各种优势为基础,寻找自己的特色优势并将其进行发展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势。
在当今世界,发展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振兴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我们只有以自己的特色来占领市场,创造市场,才能在区域分工中实现产业联动效应,从而赢得更快的发展速度。
一、云南省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全省气候丰富多样,包含7种气候类型,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地形地貌丰富多彩,同时云南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使得云南在发展特色经济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1、优越的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界,地处低纬度高原,云南省在战国时期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又称为“彩云之南”,另外也被称为“云岭之南”。
云南省总面积约有三十九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百分之四点一一。
另外,云南省与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国内省份相邻,同时,云南省还与三个邻国即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与对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与对比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各地区都迫切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路径,以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对比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路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对比。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性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方面,传统产业仍然是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一些资源丰富型地区。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技术水平、增加附加值,并且加强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也是许多地区发展的重点方向。
通过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而在选择产业发展路径时,还需注意协同发展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其次,我们可以从城市规模和布局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对比。
不同地区的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大中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承载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
在发展大中城市时,需要注重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城市聚集。
另一方面,小城镇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发展小城镇产业,提升农村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可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在选择城市规模和布局时,还需注意避免城市的过度扩张和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对比。
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政府需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和促进企业发展。
鼓励创新创业和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
另一方面,加强政府间合作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协作,可以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和经验。
经济发展政策分析探索不同策略的优劣势

经济发展政策分析探索不同策略的优劣势经济发展政策分析:探索不同策略的优劣势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各国经济发展政策变得愈发重要。
经济发展政策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以及全球影响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
1.主导产业政策主导产业政策是一种将资源和投资集中在少数关键产业或领域的发展策略。
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国家可以形成竞争优势,提高全球市场份额,并增加就业机会。
这种政策的优势在于对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有助于加速经济增长。
然而,过度依赖主导产业可能导致其他产业的发展滞后,造成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风险。
2.自由市场政策自由市场政策是一种鼓励市场竞争、少量政府干预的发展策略。
通过减少政府管制和干预,自由市场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作。
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加自由地决定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激发创新和经济增长。
然而,自由市场政策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产生经济不平等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3.产业多元化政策产业多元化政策是一种鼓励国家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发展策略。
通过发展多个产业,国家可以降低对特定产业的依赖性,减少经济风险,并提升国家的经济韧性。
这种政策的优势在于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然而,产业多元化政策也面临风险,如资金分散、技术转化等问题。
4.地域发展政策地域发展政策是一种鼓励不同地区之间平衡发展的政策。
通过提供特定区域的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措施,地域发展政策可以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减少地区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
这种政策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然而,地域发展政策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和地区间竞争的加剧。
5.创新驱动政策创新驱动政策是一种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的发展策略。
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措施,创新驱动政策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及比较优势分析------ 基于青海省的研究引言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使位于远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属典型的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农牧业、城市发展、国有企业、金融、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市场体系及收入分配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青海省与其他省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并进而确定和选择该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这是该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界定在该文章分析青海的经济里,该文章可能运用到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结构等相关概念,在这里,笔者给以界定。
1、自生能力:所谓的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在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下,即可预期获得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的能力。
这里的“自由”是指没有垄断,“正常经营管理”是指经营管理没有问题,“外力的支持保护”主要是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正常利润”是指市场可以接受的平均利润。
2、比较优势:在开发企业或经济中,行业或国家之间存在竞争,这样彼此间难免或不得不对对方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地发展优势,改进或避免劣势,使经济利益最大化。
所谓的比较优势就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对优势劣势进行对比。
如: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又如: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比较优势的原理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或者劳务,一个可以用较少投入生产该物品的人被称为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该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的人称为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的好处则是基于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它使得人们可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但这个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
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
事实上,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
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
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3、要素禀赋结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要想在转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保证效益的最大化,就要从改变外生的要素禀赋结构入手。
这里所谓的要素禀赋结构一般指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相对拥有量。
但当我们讲到提上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时,主要想表达的含义就是提高这个国家每一个劳动力可以支配的资本量,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主要取决于资本的积累速度。
二、青海经济状况及相关问题分析青海处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带,地势高寒,全省虽拥有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耕地面积很少,884.5万亩的耕地不到土地总面积的1%。
尽管如此,经过几代青海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青海省人口总量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常住人口568.17万人,住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
是全国人口密度极低的省份之一。
其中:城镇262.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2%,乡村305.55万人,占53.8%。
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6.98%。
基于这样的情景,全省公民文化程度偏低,尽管如此,在全省公民的努力下,全省在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综合经济上,根据2011年的数据表明,青海省取得较大的成功。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
产业结构正在缓慢的转变之中,由2010年的10.0︰55.1︰34.9调整为2011年的9.5︰57.5︰33.0。
在农牧业方面,2011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9.12万亩,增长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6.32万亩,增长5.23%;蔬菜播种面积63.06万亩,增长4.89%。
全年粮食产量103.3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6.07万吨,下降2.3%;蔬菜产量143.6万吨,增长6.8%;豆类产量7.27万吨;药材产量2.13万吨;核桃产量43.61万吨。
粮食、蔬菜产量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年份,并且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突破百万吨。
全年肉类总产量28.84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9%。
在工业与建筑业上,2011年,青海省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轻工业增长19.0%,重工业增长19.0%;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9.8%,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占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全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实现利润202.89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75.81亿元。
在国内外贸易方面也取得巨大的成功。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84亿元,增长17.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01亿元,增长14.2%。
全年进出口总额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其中,出口额6.62亿美元,增长41.9%;进口额2.62亿美元,下降18.8%。
主要出口产品中,硅出口额增长45.3%,山羊绒出口增长1.01倍,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65.1%,地毯出口增长1.06倍,帽类增长33.0%。
此外,人民生活有明显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灾后重建,交通邮电,旅游、科技教育及文化、卫生事业都相应取得重大成效。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青海省在开发中存在和面临着一些较大的问题。
1、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
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
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技术的限制,得不到有效的开放和利用。
尤其是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遍布全省的有色金属。
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
青海属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社会发展程度低,贫困面较大。
城市发展、国有企业、金融、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市场体系及收入分配滞后。
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在全国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
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得不到解决。
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
基于存在的这些问题,青海省在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时,应当充分综合考虑三个维度。
即自生能力、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在经济发展的扮演的角色。
三、农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利用好自身比较优势,稳步推进农牧区改革。
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全省8个州地市建立了39个县级农村牧区土地草场流转服务指导站和230个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了县级土地草场流转服务指导站和农业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覆盖。
到2012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113.84万亩,比2011年增加11.54万亩,增长11.28 %,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在互助、民和两县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共完成6个乡镇、64个村、14219户的14.78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妥善解决了一些违法问题,做到了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3、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到2012年底,全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3820家,比2007年末的460家增加3360家,成员达到23万人,带动农户18万户。
合作社覆盖到农、林、牧、渔、服务业等各个行业,渗透到生产、加工、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
4、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益进一步明确。
在西宁市郊等五个县(市)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摸清了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各类资产、资金和集体出资购买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等,并以股权形式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产权。
5、加大农牧业保险工作力度,为农牧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到2012年,种植业保险品种范围已覆盖油菜、小麦、青稞、马铃薯、玉米、蚕豆和温棚蔬菜等7个品种;养殖业已开展能繁母猪、奶牛、牦牛、藏系羊等保险品种。
参保农户达到12.2万户,涉及17个县、5个国有农牧场。
2012年农牧业保险灾害已决赔付6522.5万元,受益农牧户达到3.3万户。
在农牧业方面,青海基于不利的地理地势,农业肯定不及发达的中部和东部地方。
但在牧业上,却比甘肃、内蒙古、西藏和新疆更为发展。
在充分比较这些地方的优势,努力发展牧业,互补农业。
四、城市改革青海省的城市改革,以西宁市为例。
在城市的扩建和城市的整顿上,青海省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其中有加大财政支农、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是当前深化青海城市改革的主要措施。
同时,在医疗改革方面。
作为西部地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一方面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现状,着重强基础、建基层、促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活机制、提内涵,顺体制、得实惠”的工作目标,采取成立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总院及联合体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明显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对西部地区推进重大体制机制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