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比喻: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 抽象的概念,使语言更加生 动有趣。
反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 或句子,强调某种情感或意
义,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用结构对称的句子来 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义,使
语言更加优美和谐。
结构特点
章节分明,层次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对比鲜明,形象生动
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意境之美
抽象与具象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性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柔弱是 生命的本质,而 刚强则是死亡的 象征。
通过柔弱的手段 可以达到刚强的 目的,而刚强往 往会导致失败。
柔弱可以适应环 境,而刚强则会 受到挫折。
柔弱可以持久, 而刚强则容易崩 溃。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 想,主张国家 缩小、人口减

在小国寡民的 社会中,人们 能够保持自然 淳朴的生活方
文化背景
老子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 创作动机:老子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选择了写作《老子》一书 文化影响:《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创作动机
老子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创作背景:老子对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和道德沦丧的忧虑 目的:通过《老子二章》向世人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影响: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思想特点: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守柔处弱等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

《老子》二章复习要点归纳一、作者与出处及实词(见教材上的注释和课后积累二)二、中心把握:第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具体来说由事物间的相互对立、互相转化的规律给人的启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第二章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身。

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三、文本探究“”1、读第一章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相互对立中互相依赖,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论语》的“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老子》中提及到“圣人”,何谓“圣人”呢?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不是。

指的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然后实行不言的教化,不发号施令。

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不要肆意妄为,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否则,就会招致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7、第一章对你的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8、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如“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必须静下心来,,因为当局者迷,能对自己做出客观估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六、排比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排比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笃 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教也。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尽此矣。
七、反诘句的运用
本文中有下列反诘句: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 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 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计四海之天地之间也,不似 礨 空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在大仓乎?……此其比 万物也,不似毫毛之在于马体乎? 排比句和反语句的运用,造成了文章有力的气 势,使文章的说理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五、善于运用比喻
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贯而及,层次迭出。如: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 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 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梯米之在大仓乎? (以上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 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应该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
八、逐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本文开头先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 景象,引出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的结论。 接着向前进一步,再展示大海“不见水端”的景 观,引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自我否定态 度。下面,北海若乘机开导河伯,以种种比喻来 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说明应该开拓视 野,不能自满的道理。文章由具体到抽象,由局 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逐步展开,逐层推进, 最终得出了全文的主旨。
秋 水
庄子
一、作家作品知识

老子二章课后题答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课后题答案大学语文

老子二章课后题答案大学语文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与原文不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4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A.人类远离了自然,难以感受到诗意是因为工业文明崛起,技术高速发展的原因。

B.读者赋予文学作品意义的能力是由他或她所处的历史状况决定的。

(正确答案)C.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使我成为真正的我。

D.这位创作了不朽的一首歌曲而本人却极不出名的作者终于在祖国的这块荣誉墓地上长眠。

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马厩(jì)嶙峋(lín)(正确答案)B、惬意(qiè)珍馐(xiū)C、钳制(qián)敕造(chì)D、搭讪(shàn)粜卖(tiào)4、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袅娜(nuò)一幢房屋(dóng)B、踯躅(zhú)芸芸众生(yún)(正确答案)C、青荇(xìng)礼节甚倨(jū)D、颤动(zhàn)间至赵矣(jiàn)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精湛(zhàn)竣工(jùn)眷属(juàn)B、书籍(jí)违背(wéi)拜谒(yè)C、喘息(quǎn)祭祀(sì)糟粕(pà)(正确答案)D、抵御(yù)阴霾(mái)束缚(fù)6、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平庸yōng 携带xié(正确答案)B、沐浴mò诱惑huòC、嘈杂záo 揣摩chuāiD、萎缩wěi 热忱shěn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儒家学派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而不同”社会常规,人生常道,发展常道
多元并立,多样共存,是世上万事万物的自然存在状 态,也是“和”的当然前提。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 谐而存不同,求同存异,乃社会常规,人生常道。
求和谐利发展,只求同,则注定衰亡,这已被历史所 反复证明。现今重申“和而不同” ,就是要超越和 扼制“非此即彼”、“有我无你”、“惟我独尊”之 类狭隘、偏执、专制或霸道。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 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
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
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 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 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 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 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 一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 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学设计《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21世纪教育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21世纪教育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老子二章》ppt课件

《老子二章》ppt课件

知人者智
(《老子》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 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 也,死而不忘者寿。
【注释】
(1)明:高明、聪明的意思。 (2)强:这是老子使用的特殊概念,含有果决的意 思。 (3)强行:有人认为,"强行"为"勤行"之误;也有人 认为,"强"和"勤"在古代是通假字。由此,"强行" 就是努力不懈的意思。 (4)死而不亡:身体已经死亡,但其精神依然被世 人遵循。这一章阐述了老子自我修养的观点;他认 为,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知己、自胜更重要; 而只有达到"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 才可能使自己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超越死亡,成 为长久的存在。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 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切顺其自然,
不居功自傲。
5.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 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4· 世间万物还有那些是相反想成 的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正反相应 文武想通 祸福相倚 男女相伴 水火相克 黑白相间 功过相抵 平仄相谐 生死相依
《老子》是中 国古代著名经典 之一,与《庄子》 如双峰并峙,是 先秦道家学派的 代表著作。《老 子》又称《道德 经》或称《老子 五千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不(而弗)居。夫 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

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子二章原文以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 经》、《五千言》。是一本文学体裁散文。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 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 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 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 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老子》二章
范曾· 老子出关图
老子塑像
返回
老子
即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人。先秦七子之一,春 秋 末期 著 名 思 想 家 。 曾 任 周 守 藏室之 史 (或称柱下史)。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 问礼。后弃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 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 无为而治‛。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时代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老子的生平简述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 行至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 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 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 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 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 墓。(又传老子出关后音信全无。有传说道,老子去 了印度,化身释迦摩尼。)

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有:世界万物
相成:相互形成
形:比较
相倾:相互倾斜依靠
相和:构成和谐之音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的观念 也就产生了;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 ,不善的 观念也就产生了。有与无互相化生,难与易互相完成, 长与短互相形成,高与下互相包容, 音与声互相谐 和,先与后互相跟随。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 事,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化别人;这就像天地一样 让万物按照自然发展而生长 ,滋养了万物并且不横加 干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夸自傲 ,万物靠它生长但它 并不据为己有。它为世间万物立下显著功勋却不自局 其功。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 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 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 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 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有 局限性,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第二章中的整体思想:
1.事物辩证观点 2.圣人处世哲学 3.善对功名利禄
本章可以说是老子的辩证法。

美与恶、善与不善的理念是相比较、相 对立,美、丑、善、不善的观念自然而 成,同时同生。单一那就不存在了。
事物辩证观点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但都是以对立的 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生、相成、相 形、相倾、相和、相随 ,这样就是中国古 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相对的概念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所处的这个 世界。

大学语文背诵

大学语文背诵

《老子》(二章)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①治国,以奇②用兵,以无事取天下③。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讳⑤,而民弥贫;人⑥多利器⑦,国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⑩;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对美与丑的认识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对美与丑的认识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对美与丑的认识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在无时不刻的追求着幸福和完美,然而,在大千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充满着许多迷乱,于是,任凭你有多聪明睿智,在迎面而来的诱惑面前,也难分辨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相反,有些时候会以丑为美,而以美的东西看作自我所不能理解的丑。

有时我们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窈窕妩媚的女孩翩翩走来,漂亮的女孩子一般会让人多看几眼,这是人之常情,可恰在这时让我们看到了与之不协调的举动,她把吃完的冰棒纸随地一丢,虽然我们没有听见她言语是否礼貌,但是这一举动至少将她的美丽在我们的脑海中一扫而空,不但不美反而让人感到了丑。

这前后只隔一步之遥。

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也就是说,做事是要恰到好处。

有句成语过犹不及,意思是,事情做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那么,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

就如我们在工作中,领导让你做某一件事,你本来已经做得贴合领导的要求了,但是你却想进一步的讨好一下上司,于是你便画蛇添足的或者在某种好处上讲触犯了领导的威严,那么这可能引来什么呢?接下来以后的工作你就会很难做,领导或多或少的会给你一些不快,或者给你难看……为人处世不偏不倚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才能到达美的境界,否则在一线之隔就将美转化成了丑。

人人都喜欢美,都竭力的把自我打扮得和明星一样耀眼,然而当我们具备了必须的生活阅历便发现,人的内在美给生活带来的动力胜过那些精心装修的外在美。

一位名人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早年的我怎样也想不通,觉得这不可能,然而此刻这句话的含义我已经了解得很透彻了。

我家的邻居大姐,相貌可谓奇丑,但每当我上下班,无论何时碰上她,她都会主动的和我打招呼,那种亲切和蔼十分得体,她有着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温柔的声音和语气,这也许就代表了她的性格吧,由于邻居大姐美丽的声音总在我耳边回旋,致使我上班时的情绪愈加清爽。

每当我再次看见这姐姐,心里对她那丑的感觉渐渐的以那心灵之美所代替了,我觉得邻居大姐很可爱!并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讲,而是大家都这样夸她的。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读后感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读后感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读后感读完《老子》,八一章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二章。

在第二章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一一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的美,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人们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

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

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

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

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

大家都知道砒霜微量就能致命,但是陆道培院士却将它运用到白血病的治疗之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砒霜和治病是多么奇妙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

我们也只能知道,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没有人能用语言米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面对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是多么的短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寂美,一生一死,一怒放一寂然,一阳光一凉风索索,仿佛光影两世界万物各有性,又如“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动一静,物象截然不同,却都美到了极致。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的主要思想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作者在这一章中阐述了“美”与“善”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乃至实践都建立在对其对立面的理解之上。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1. 知识点一:美与恶的辨证关系《老子》中提到“美”与“恶”的关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

在这一章中,“美”与“恶”不是单纯的二分法,而是通过对立统一来实现各自的存在。

作者通过“斯恶已”的表达,意味着人们只有通过认知“美”才会意识到“恶”,同时也只有通过认知“恶”才会更加珍惜“美”。

这种以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认知方式,反映了哲学家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2. 知识点二:善与不善的内在联系在第二章中,《老子》指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表达了善与不善的辩证关系。

作者认为,善和不善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只有在认知了“善”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不善”,从而理解善与不善之间的对立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观念,揭示了《老子》对于人生道德观念的独特见解。

3. 知识点三: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通过对“美”与“善”的辨证关系的阐述,《老子》第二章强调了美善观念的价值指导作用。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美善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生道德追求中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4. 知识点四: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老子》第二章对于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美善的认知,人们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道德规范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要警惕教条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极端观点,从而更加理性地对待道德规范的价值。

5. 知识点五: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最后,《老子》第二章还对于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进行了阐述。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明白得两章内容。

3整理、积存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的教学要紧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用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进程(一)认读文1同窗们自读文的“积存”、“试探与讨论”。

2各自高声地朗诵文。

3听读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诵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文注释。

分学习小组,读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窗高声、流畅、快速地朗诵全文。

(二)析读文1同窗们双向交流,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文句。

2同窗们试作批注,归纳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窗们就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什么缘故喜爱它。

(三)理读文教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窗们依照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堂笔记(或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窗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辟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建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而且对我国两千连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语”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之前,同桌同窗互彼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打算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适应。

这种能力及适应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堂上,学生花大量时刻记录的、知识零散的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存、能力培育、适应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堂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教学难点:1. 把握《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老子》第二章的内容。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老子》第二章中的哲学思想。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无为而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老子》第二章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学习1. 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老子》第二章的语言魅力。

2. 分析课文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含义。

3. 讨论课文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法自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的读后感。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二章(大学课文版)先秦-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翻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作焉而不辞。

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弦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要把它拉满一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的不足呢?唯有道者。

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2章

老子2章


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
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 教导。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潜移默化地教化 百姓而不发号施令。)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势己力,成就 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2章
治 国
老 子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弗(fú):不。 恶:丑。 圣人:领悟“道”的统治者。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 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任由万物成长 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仗势己力,成就万物 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重在治国。
2

本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 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 -短、高-下、音-声、前-后等,都是相反 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
者则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 正人 的“不言”之教化。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 强力主宰;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 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就是因为他有功 而不自居 ,其功就永恒不灭
大学语文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相传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弃 官归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世与庄子并称“老庄”。其思想核心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而 不同”。
《史记》载老子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 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 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 终”(《史记》)。
内容述评
❖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 思想。
❖ 第二层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
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靶高了就
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
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学习目的
正确了解老子 “无为而无所不为”及“和而不同”内涵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返回
学习重点
一、对“无为而 无所不为”思想的深 层认识。
本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
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 应该效法“天之道”。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 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 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 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表达了老 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 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 一面,是其精粹。
弓压低,靶低了就弓抬高,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 位不足就补充些。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 奉有余。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只有 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 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内涵和哲理
老子鲜明提出“和而不同”理念
❖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统治者上求“同”, 即使是思想,也不能有“腹非”之异,这就严 重阻碍了社会健康发展。
❖ 老子则不同,他以道为根据,在《老子二 章》鲜明指出了世界事物是相反相成,多样 统一,在同一自然世界(包括人类社会)中 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世界。“有 无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这一对对的矛盾,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 相互依赖、转化,在“和而不同”中,谁也 离不开谁。
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为而无所不为
在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他对“侯王”的告诫,
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
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 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 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 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 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返回
《老子》简介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 派的经典。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 一章。《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 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 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 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 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 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 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 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 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 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同一自然世界 (包括人类社会)中共同生活构成了“和而 不同”的世界。
“和”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 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 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
❖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 自然规律,辅助万物自身发展,不勉强用人 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 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 达到无所不为,使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得到实 现和满足。
❖《老子二章》从人们常见的 现象中揭示了真理,如果强求 同一,岂非取消了世界万物及 人民大众的生存权利?矛盾多 样性决定了和谐的必然,这是 天道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在 “和而不同”下不断发展向前 的规律。见下图解:
共生互动
科学
和而创新 相同互通

而 人文 不 同
相异互补
“和而不同”对中国社会影响
背景简介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
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
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
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
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提出“无为而治”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
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
二、用“无为而 无所不为”及“和而 不同”观点,分析论 证改革开放为什么能 取得巨大成效。
返回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
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
为美,这就有了丑;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 为善,这就有了恶。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 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 而显,音与声互相谐和,先和后相互接随。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