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一、引言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之所以要把教学结构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因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

所以教学结构是很重要的,它是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教学结构的改变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深刻变革。

所以它比教学手段、教方法的改革意义要重大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二、两类现行的不同教学结构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

第四章数学学习过程

第四章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者通过教师所激发起来的心理结构作用与外 界数学知识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内 化了的数学理论;内化了的数学技能;数学活动经验 的积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数学技能的应用背景和 条件的概括). 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外在的数学知识结构 和学习者内在的心理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把人类总体数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 的过程. 知识结构: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数学知识结构是以最基本 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出发点逻辑地组织起来的. 认识结构:人在认识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 象,注意,记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意志,能力兴趣). 认知结构: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观念的全部 内容.包括学习者头脑里的全部已有的知识,而且还有这些 知识的内部组织形式.
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并概括成系统合理安排复习借助直观形象和语言的作用加强数学记忆在发展中巩固知识数学迁移的一般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学习的迁移
第四章 数学学习过程
我们一般所说的学习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 的,也就是说,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一种 心理活动。对人类来说,学习是“知识经验的获得 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动机与数学学习 兴趣与数学学习 情感与数学学习 意志与数学学习 性格与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原则
动力性原则 遵循渐进原则 独立思考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数学学习方法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4、博学详说,由博返约;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8、获取反馈信息,纠正学习中的差错。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从生物学出发,经由心理学,通向认识论的桥梁。

他试图通过对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的研究,寻求支配心理发展的一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

皮亚杰从个体认知结构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规律,使认识发展的规律获得了新的、全面的解释。

开辟了研究认识论的新领域。

下面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皮亚杰的几个基本论点加以简要论述。

1.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区分为具有质的差异的四个阶段: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婴儿只有先天的遗传性的无条件反射,随后才逐渐发展出通过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

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⑵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图式逐渐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的象征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只能在不脱离实物和实际情景的场合应用,即思维仍受具体的直观表象的限制。

⑶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运算是由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化、协调而形成的。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进行具体运算思维,使动作思维化,在头脑中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而不完全依靠实际动作。

与前运算阶段相比,概念在这个阶段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是思维从动作结构向一般地逻辑结构过渡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运算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还不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无法使其逻辑抽象化或语言化,因而这种运算是“具体的”运算。

⑷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15岁)。

形式运算即命题运算思维,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

这种思维形式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同时还可以将各种命题自由组合,进行命题间运算。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

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

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

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

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

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

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机整体结构,它是由各种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包括:认知层次、认知组织、认知模式和认知发展。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

一、认知层次认知层次是指个体进行认知活动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的不同层次。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会从感觉层面逐渐升华到思维层面,形成从低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的层次结构。

低级认知主要依赖感官信息的处理和反应,而高级认知则包括思考、推理、判断等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二、认知组织认知组织是指将个体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认知组织中,个体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新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归类,从而形成更加有条理和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认知组织的过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提高认知效果。

三、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

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特点、经验和知识背景等因素。

认知模式可以影响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和解释,对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四、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和提高,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包括认知层次、认知组织、认知模式和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机整体结构,它反映了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方式,对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认知结构的主要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认知活动,并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对 数 学 学 习活 动 中 的 同化 过 程 起 重 要 作 用 .
程 中, 随着 同化 和顺 应 的认 知 结构 不 断 再 伴
构 建 的 过 程 , 在 新 水 平 上 对 原 认 知 结 构 进 是
行延 伸, 组 而 成 的新 系统 . 生只 有通 过 自 改 学 己 的 积 极 自觉 的 认 知 活 动 , 激 活 大 脑 中 原 来
行 类 比: - 角 形 是 平 面 内最 简 单 的 多 边 形 , 0) 四 面 体 是 空 间 中最 简 单 的 多 面 体 . ) 角 形 ( 三 2
・7 ‘
维普资讯
中 三 条 中 线 相 交 于 一 点 , 该 点 分 每 条 中 线 且
揭 示 知 识 之 间 内 在 的 联 系 , 学 生 对 数 学 知 使 识 有 更 深 的 认 识 , 成 良好 的 数 学 知 识 纬 构 形
的愿 望 和 生 产 的工 具 , 没 有 生产 产 品的设 而
计 思 想和 技 术照 样 生产 不 出产 品一样 ; 时, 这
数 学 思 想 和 方 法 担 当 起 了指 导 “ 工 ”的 重 加
任 , 不 仅提供 思维 策略( 计 思想) 且还提 它 设 而
供 实 施 目标 的 具 体 手 段( 产 技 术 ) 际 上 , 生 . 实 数 1 认 知 结 构 的 发 展 机 制 心 理 学 家 皮 亚杰 的认 知 发展 理 论 认 为 : 学 生 认 知 结 构 的 发 展 是 在 其 认 识 新 知 识 的过 学 思 想 方 法 中 的 转 化 , 是 数 学 认 知 结 构 中 就 实 施 新 旧 知 识 的 同化 . 之 , 学 思 想 和 方 法 总 数
22 对 J 应 过 程 的 分 析 . - i 数 学 学 习 中 的 顺 应 , 指 主 体 原 有 的 数 是 学 认 知 结 构 不 能 有 效 地 接 纳 , 化 新 的 学 习 同 材 料 时 , 体 调 整 或 改 造 原 有 的 数 学 认 知 结 主 构 去 适 应 新 的 学 习 材 料 . 同 化 过 程 的 分 析 如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行动层是认知结构理论的最底层,人们通过行动来与外界进行互动。

在这一层,人们通过感官运动来感知和理解环境,从而形成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孩子通过触摸、咀嚼等行动来熟悉世界,并建立起对物体的基本概念。

图像层是认知结构理论中的中间层,人们在这一层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图像以进行再认。

图像是一种模拟经验的心理现象,它是与外界事物或事件对应的内在表征。

通过图像层,人们可以回顾并处理之前获取的信息,将其转化为能够被大脑处理和存储的形式。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回想画面来重温过去的事件,而无需再次感受到相同的感官刺激。

符号层是认知结构理论中的最高层,它是人们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进行思考和表达的层次。

符号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信息,它可以通过简单的标记或语言来表示。

在这一层,人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创造性表达。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语言来描述和解释事件、概念、理论等,使其能够被他人理解和传播。

布鲁纳认为,这三个层次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关系。

最初,人们通过行动层与外界进行互动,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信息。

然后,这些信息会被转化为图像,进而通过图像层进行回顾、整理和处理。

最后,人们通过符号层对图像进行思考、表达和传播。

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循环,不断地将外界信息转变为内在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内在的认知结构来思考和理解世界。

布鲁纳认为,通过符号系统的使用,人们能够超越直接的感知和行动,进行更加深入和抽象的思考活动。

符号系统的使用使得人类拥有了高度发展的语言能力和复杂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人们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行为。

总而言之,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提供了一种描述人类认知活动的框架,它将认知活动分为行动层、图像层和符号层三个层次,并且强调了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关系。

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探索认知活动的本质和机制。

【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

【关键字】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幼儿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思想渊源(一)生平与著作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

出生于瑞士。

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

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

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

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他在工作中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1)同龄儿童的回答中存在着相似的错误;(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回答中的错误发生相应变化。

他认识到,不同年龄儿童回答的错误内容及导致错误回答的思维过程不是偶然的,而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

于是,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的工作,并由此决定他一生的主攻方向。

他一生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30多本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3年)、《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午)、《儿童的智力起源》(1936年)、《智力心理学》(1947年)、《儿童心理学》(与英海尔德合着,1966年)、《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沦》(1970年)等。

皮亚杰的教育著作主要是:《教育科学均儿童心理学》(包括1935年与1965年写的两篇论文,U69年出版)及《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1972年)(二)思想渊源哲学上,受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詹姆斯等人哲学观的影响,受康德的影响尤深。

他说:“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科学,即发生认识论。

认知结构学说的主要观点

认知结构学说的主要观点

认知结构学说的主要观点认知结构学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如何组织和处理信息。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认知结构学说强调人类认知的组织性和层次性。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认知系统由各种认知结构组成,这些结构之间存在着层次关系。

例如,低层次的认知结构包括感知、注意力和记忆等,而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则包括概念、思维和推理等。

这些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人类的认知系统。

认知结构学说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根据这一理论,认知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经验和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人类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灵活地调整和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不同的认知任务和挑战。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类学习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认知结构学说强调了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不同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感知和注意力对于记忆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概念和思维则是推理和问题解决的基础。

通过研究这些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

第四,认知结构学说强调了认知结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人们通过感知、观察和探索来获取信息,并将其编码和存储在其认知结构中。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的知觉和思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认知结构学说强调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在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个体差异可以解释为不同的人在认知结构上存在差异,而文化差异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通过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认知结构学说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框架和理论基础。

它强调了认知结构的组织性、动态性和可塑性,以及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浅析认知结构的形成

浅析认知结构的形成

浅析认知结构的形成I. 前言A. 研究主题的介绍B. 论文的结构和目的II. 认知结构的定义A. 认知结构的概念B. 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C. 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III. 认知结构的形成A. 学习与记忆的作用B. 经验和体验对认知结构的影响C. 文化和社会环境对认知结构的塑造IV. 认知结构的影响A. 认知结构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B. 认知结构对人的情绪和态度的影响C. 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的影响V. 如何改变认知结构A. 认知疗法的原理B. 认知疗法的技术和方法C. 认知疗法的效果评估VI. 结论A. 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总结B. 认知结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C. 发展未来研究的思考VII. 参考文献I. 前言认知结构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构架系统,包括对知识、经验、观念、信仰和价值等的组织和集成。

认知结构在个体的知识获取和信息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建立稳健的认知结构体系,个体才能较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信息,而这也是个人成长、发展和成功所必须的基础之一。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部的哲学架构,各人的认知结构是不同的,而这也决定了各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

因此,本文将从认知结构的定义、组成和形成过程入手,以便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它的意义和价值。

II. 认知结构的定义认知结构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式的总和,它管理着人的知识、经验、观念、信仰和价值,并使人能够将这些元素整合、分类、存储和运用。

人的认知结构是基于相关的认知心理理论建立而来的,它被认为是个体知识获取和信息处理的基础。

认知结构包括四个部分:1) 概念,指的是对于事物和事件的定义和分类;2) 感性形象,指的是基于感觉的经验而形成的对同一事物和事件的直接印象;3) 命题,指的是可以被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或问题;4) 范畴,指的是按照某种共同属性对事物和事件进行分类。

这四个部分协作完成了人对世界的认知。

认知结构是由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断建立和调整的,它受到个体的认知能力、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皮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 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 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 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 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 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 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 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 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 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 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美国心理学 家吉尔伯特(G.A.Gilbert)认为:‚认知是一个人‘了解’ 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它包括感知、领悟 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 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 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美国 的心理学家J.S.布鲁纳。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 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 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使新材料或新 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 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 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良好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论文

良好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论文

浅议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一、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原则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而形成的,为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过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操作系统。

1 整体性原则。

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出来的,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注重知识之间的结构性归纳,还要对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整体性原则强调系统内各个部分的协调,使系统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体,充分发挥整体功能,以达到整体目标,2 相互间联系、转化原则。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的过程,即新知识和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相互间联系、转化原则,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联系起来,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化、简单化、类化的问题,历年高考,等价转化思想无处不见,我们要不断培养和训练自觉的转化意识,将有利于强化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例如实数x、y满足x≥1,y≥1且(logax)2+(logay)2=loga(ax2)+loga(ax2),当a>1时,求loga(xy)的取值范围,分析:题中所涉及的logax、logay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变量,所以设u=logax、v=logay(其中u≥0、v≥0),则原题转化为:已知u≥0、v≥0且(u—1)2+(v—1)2=22.求u+v的取值范围。

3 层次递进原则。

数学知识按其自身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的发展和完善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链、能力链,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由低到高有层次的建构,并且进行归纳,区别其异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脉络化,如数系是由自然数到整数,然后到有理数、实数、复数,每一步都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客观规律。

二、形成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通过创设一定的真实问题情境,构建适当的认知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机。

学习主体认知结构构建的过程模型

学习主体认知结构构建的过程模型
从 而 激 发 学 生 内在 的学 习 动 机 。 为 此 ,教 学 模 式 创 新
图 一 学 习 主 体 的 认 知 系统 模 型 1
学 习 环 境 对 认 知 系 统 的输 入 主 要 包 括 家 庭 激 励 、
应 该 先 系 统 地 分 析 内 外 部 认 知 情 境 对 学 习 主 体 认 知 过 程 的 影 响 ,探 索 出 学 习 主 体 的认 知 规 律 ,再 制 定 出 与 认 知 规 律 相 匹 配 的 教 学 方 法 。 本 文 将 在 分 析 高 等 教 育 环 境 下 学 生 认 知 结 构 系 统 的 构 成 要 素 和 衍 变 特 征 的 基 础 上 , 引 入 S C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探 索 学 习 EI 主体 认 知 系 统处 理 学 习环 境 输 入信 息 的一 般 规 律 , 从 而 建 立 起 学 习 主 体 认 知 结 构 构 建 的 过 程 模 型 ,奠
情 境 学 习 等 。 从 实 践 的 效 果 看 ,这 些 创 新 性 教 学 模
式 对 提 高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和 学 习 效 率 都 起 到 了 积 极
作 用 , 同时 也 存 在 实 施 过 程 控 制 困 难 、教 学 效 果 达 不 到 理 想 目标 等 问题 。其 原 因 在 于 ,某 些 教 学 模 式 的创 新 偏 离 了课 堂 教 学 的环 境 ,其 创 新 基 础 或 实 施 方 法 与 学 生 的 认 知 规 律 不 匹 配 ,造 成 学 生 在 创 新 学 习 模 式 的 适 应 过 程 上 存 在 障碍 。理 想 的 教 学 模 式 应 该 能 通 过 合 理 的教 学 互 动 营 造 一 种 具 有 柔 性 约 束 力 的学 习 环 境 ,

认知结构的观点

认知结构的观点

认知结构的观点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对事物和现象的认知方式和组织方式。

它是一个个体对于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个体对于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和组织的方式。

认知结构包括认知过程、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进行感知、编码、存储、检索和加工的过程。

感知是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接收和处理,通过感官器官的作用,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编码是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可被存储和处理的形式,便于后续的认知加工。

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供后续的检索和加工使用。

检索是根据需要从存储中提取出相关的信息,用于认知和决策。

加工是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判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

认知内容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理解和知识的组织。

个体通过感知和经验,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事物的特征、属性、关系等。

个体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对于事物的认知。

同时,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内容。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对于认知过程和认知内容的处理方式和策略。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

例如,有的人更善于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信息,有的人更善于通过阅读和交流来获取信息。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也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

例如,有的人更善于进行逻辑思维和分析,有的人更善于进行直观和感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认知结构是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认知方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认知过程、认知内容和认知方式三个方面。

个体通过感知、编码、存储、检索和加工等过程,获取和处理外界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内容。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策略。

通过对认知结构的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为认知科学和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2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3游戏说:首先由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来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完善。

其主旨在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4意象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生成。

这里的生产具有双重涵义: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这两种意思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

5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6《崇高论》:是郎吉弩斯的美学著作,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讨论,在书里面,对崇高的风格有探讨,并提出了“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7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感觉本身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尤其大。

8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9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0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学派•皮亚杰(1896—1980,Jean Piaget)瑞士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这是大部分发展心理学家们所公认的,如果不是有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也许只是一门非常不起眼的学问”。

•他蜚声国际,除了弗洛伊德以外,他的文章被心理学文献引用最多•科学神童,10岁,22岁•皮亚杰的思想来源•受康德把范畴视为理智综合和联结感性材料的先验形式的观点的影响。

•受结构主义影响,他的发生认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他的理论被认为是新结构主义。

•受生物学中渐成论的影响,认为认知功能的发展是渐成的一部分。

•理论深受布尔的代数、符号逻辑学和现代控制论的影响。

•心理学观点受机能主义(适应)、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的影响。

•几个例子•4个月大的婴儿不会意识到皮亚杰的贝雷帽下的玩具;在这个心理发育年龄上,思维只具有当前的认知力,没有存储起来的图景,看不见的物体等于不存在这样一个物体。

存在即被感知可是,到第一年的晚些时候,他会偶尔好几次发现,玩具就在贝雷帽底下,婴儿就会修改他看见物体被东西覆盖住以后的反应。

•在另一个典型的实验中,尚不会数数的孩子说,在一条线上排得很开的六粒扣子比串在一条线上的六粒扣子“多些”。

等他学会数数以后,他发现结果其实不然,他的思维处理类似感知情形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

•他小的时候,有一天曾数过小卵石;他把石子排成一排,从左向右地数,数出10个来。

然后,为了好玩,他又从右向左数,看看能数出多少来。

他惊奇地发现,竟然还是10粒石子。

把石子排成一个圆圈再数,结果还是10粒。

他又从圆圈中别的地方开始数,又是10粒。

而且,不管他把石子按什么方式排,数起来仍然是10。

他在这里发现了在数学中被称为可交换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总和与顺序无关。

守恒•(一)儿童心理的发展与成因•行为主义认为,发育是经过制约和摹仿形成的,遗传学家认为这是成熟的自然结果。

两者的观点皮亚杰都不同意。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与质变。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

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练,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

获得了新知识以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我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因此,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①动机原则。

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分别是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②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③程序原则。

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活动,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XX:曹翠平学号:2专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摘要:本文从哲学史上关于认知结构的研究出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认知结构的看法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认知结构的神经生理. 心理结构基础认知结构的发生形成过程;分析了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主体;认知结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实践结构;内化正文: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

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还必须注意到反映主体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

主体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无一个认知结构的存在,哲学史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一般说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但由于把认识看成是仅由外物决定的,是直观被动的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而基本上否认了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家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认知结构问题,承认了认知结构的存在。

两者都没有科学地说明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反映论,从而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科学地研究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基点。

以下我们就从分析马恩列的经典论述入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前提及形成过程试图作一科学的探讨。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认知结构的论述由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认识,此认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一个包含主体需要、意向、情感、意志等因素在内的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能动过程。

在这个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必然承认主体具有一个能动的功能结构——认知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1]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在从事某项实践活动前,头脑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

就是说,认知结构是认识的前提,人类要学习,就首先要有学习的能力,人类要认识就首先要有认识的条件。

恩格斯指出:人的认识有“两类经验,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以及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

”[2]在这里恩格斯谈到的“内在的经验——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就是认识主体用以整合“外在的物质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的主体认知结构。

即是说,在主体进行认识前,作为认识的主体必须是具备一定的认知结构的。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这里概念和规律等等(思维科学=‘逻辑观念’)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着永恒运动着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3]人的认识“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X畴等等。

”[3]根据列宁对认识的这种理解,必然逻辑地承认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列宁又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们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

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4]在这里,列宁不仅直接肯定了认知结构——“格”的存在,而且清楚明白地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是由“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内化到人的头脑中去的。

马恩列都承认了认知结构的存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说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

特别是列宁的上述几段论述中,强调了认知结构是“自然界”、“人脑”“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即是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格”——三者的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的,即是说,“人脑”是形成认知结构的物质前提,实践是认知结构的来源,实践结构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内化于主体的大脑中就形成了认知结构。

这样就为我们正确地理解认知结构及其来源指明了方向,这就是:(1)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而进化发展起来的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中心为大脑)是形成主体认知结构的物质前提;(2)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客体结构、实践结构不断内化,主体自身不断地“筛选”的双向过程中,不断地由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的转换中逐步完善形成的。

二、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是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虽然我们不像唯心主义者那样,认为认知结构是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心中,但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世代人类劳动实践进化产物的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大脑是它的中心)却是主体认知结构形成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最早形成的认知结构应该到主体内部去寻找,这个根源可以追溯到机体的一个简单功能上去,主体的“结构化就是从这种简单的功能作用开始的”;[5]他还认为,“儿童表现的思想与成人的科学思维之间,并没有理论上的鸿沟;这就是我们要发展为发生认识论的理由。

这在逻辑数理结构领域中被当做本身看待,而不看做物质材料构造的工具,更是明白无误的。

这些结构主要包括内涵次序与对应关系。

这些关系肯定来自生物学,它们在出现和重建为各种不同的水平的行为之前,已经存在于胚胎的发展和成熟的有机体的生理组织发生(DNA)编造的程序中了。

它们很早就变成发展的行为智慧的基本结构,在自发的思想及后来的思考之前,早已出现了,它们提供了我们称之为逻辑数学等那些越来越抽象的公理化的基础。

”6]现代语言学认为,遗传密码和语言符号乃是人类从远祖传递到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内在信息系统。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是生来就存在的,但必须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语言相接触,方能激发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

他推测这个激发过程一定在童年时期之前发生。

心理语言学实验支持了这一观点。

乔姆斯基还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一种关于语法的天赋的先验知识,尽管各种自然语言表面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是以那同一语法为根据的。

这种普遍语法中的不变性,除了遗传和天赋的原因外,不可能归之为其它任何原因。

现代生物学对遗传的研究也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例证。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的主要物质,核酸则是承担遗传的物质,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部分。

RNA是染色体中主要的遗传物质,被称为遗传因子。

DNA以RNA为媒介,通过RNA来传递信息。

带着遗传密码的RNA从细胞核中跑出来,通过与碱基配对,把氨基酸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由此决定了蛋白质的特异性,这种蛋自质的信息遗传过程被称为中心法则。

根据这个中心法则,可以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概括为:复制DNA(基因)芸】彳RNA 兰蛋自质(性状)·‘在这种机制下实现的基因遗传可使一个受精卵负载的信息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大图书馆的藏书量,因而具有将前面世代人的特征不同程度地遗传给后代的巨大潜力。

上述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天赋论中的一些合理因素。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

”[7]可见,把话说彻底一点,我们的一切,包括认识能力、认知结构都是来源于先天的、先验的、天赋的物质世界。

如果不作狭义的理解,承认先天的、天赋的成份,就是在强调自然界和物质世界因素的作用。

这样一来又回到了世界的本源问题上,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脑的思维属性是物质的本性决定的,这些都是先天的、天赋的,如果否认这一点,也就否认了物质的原因,就偏离了唯物主义。

同样我们强调后天的作用,即强调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这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方向,但是如果后天的因素强调过了头,从而否定了先天的因素,也就滑入了唯心主义,真可谓两极相通。

总之,只有既承认先天的因素,即承认由于世代进化的人类通过遗传给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中心为大脑)为主体认知结构形成的前提,又承认后来实践的因素,才符合认知结构发生和形成的真实情况。

三、认知结构的发生和形成人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是产生人的认知结构的前提条件,但从婴儿的纯自然状态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如何发生和形成完备的主体认知结构的呢?我们认为,婴儿在最初的纯自然的行动模式中通过活动区分出主客体后,到儿童时期发展起初级的认知结构,再由初级认知结构通过社会实践(包括学习)而形成完备的认知结构的。

整个过程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客体结构、实践结构向主体内化以及主体的选择建构的双向过程中实现的。

我们先看看个体最初的认知结构是怎样发生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运用动态的、发生的自组织的观点,建立了儿童智力发展系统的理论。

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的形成机制。

他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这种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方面。

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遗传性的本能动作,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改变和复杂化。

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在认识过程中,同化是个体把客体纳入主体的图式中,这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不能同化客体,因而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促进调整原有图式而建立新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协调一致。

儿童遇到新事物,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即用原有的经验去理解事物,如获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

反之,原有图式或经验若不能奏效,儿童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直到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图式可以说是认识系统的起点和核心。

从儿童开始的各种活动,图式就分化为多数图式的协调活动,并能建构新的图式。

对外界刺激再进行各种水平的同化,图式就不断扩展,智慧系统的结构也就越来越复杂,最后达到认识系统的逻辑结构。

皮亚杰认为,这个认知结构的进化是不断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的自组织过程,它使认知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地升华发展。

这样便形成了儿童的初级认知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