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体操项目发展格局逐渐呈多元化方向发展,总体布局较为乐观,但后备人才梯队结构建设尚存不足之处,充分认识和提高对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深入探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基本特征,揭示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与规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训练体制,为全面制定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gymnastics project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is more optimistic. but reserve tal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ill has inadequacies, so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deeply discuss the statu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reveal it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and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raining system,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talent.
关键词:竞技体操;格局;人才培养
key words: artistic gymnastics;pattern;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6-03
0 引言
竞技体操项目在我国竞技项目布局中属于优势项目,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失利,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历史的突破,我国体操从低谷逐步走向了辉煌,从而确立了体操强国地位。

为了进一步保持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国内开展此项运动的状况做以总结分析,同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分析与研究,揭示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与规律,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训练体制,为全面制定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体操比赛的团体和单项前八名的单位和运动员、部分省、市地区从事竞技体操训练的教练员、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2.1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依据团体金牌反映一
个国家竞技体操的综合实力,历来是体操强国追逐的主要目标。

因而,每个体操强国势必会全力以赴去争夺这枚份量最重的金牌。

我国体操队继兵败雅典奥运会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中国体操队成绩斐然,男女团体高居金牌榜首位,尤其是女队自从中国体操队成立50多年以来,第一次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对于中国女子体操队可谓意义深远,创造了中国体操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1]。

因此,团体金牌的争夺也是我国不同省市争夺的重中之重。

本文依据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十一运会的比赛成绩,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比赛团体前八名进行赋值(按名次依次赋予8-1分),作为划分集团的依据,以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详见表1)。

据表1统计资料表明,从2006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运会、200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8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9年十一运会共有5次大的全国比赛(因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作为十一运会体操预选赛故未统计),共有15个省市的男女团体进入前8名,其中广东队以绝对优势获得7枚团体金牌,究其原因注重普及和梯队建设。

这一阶段,不论是从获金牌单位数量还是获奖牌单位数量来看,其范围都有所扩大,从历届参赛获奖单位排名来看全国体操比赛垄断式的格局基本上是固定的: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八一、湖南一直列前八名,强者更强的竞争态势不但没有根本变化,反而呈扩大趋势。

考虑到单纯的依据团体成绩划分集团会出现集团划分的偏差,
鉴于此,本文又统计了2006-2009年五次国内比赛个人全能和单项的奖牌数,对前三名依次赋予3-1分(详见表2)
全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在展现出运动员的个人技能高低的同时还标志着该国家的体操发展的程度高低,也可以说,全能金牌的价值完全能够和团体金牌的价值相当。

由于各种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省市比较注重开展体操比赛,所以全能金牌的竞争就越来越加是激烈。

那些体操队伍建设的比较好的省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增强运动员的全能竞技水平,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促进全能成绩提高的相关科学研究。

这之中的研究侧重点就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各单项训练水平和探索寻求全能与单项及各单项之间的关联,由此来有目的性的对影响全能成绩相对较大的单项采取着重训练,进而促使另外的单项的一并提高,这样一来才能加快提高全能成绩的速度。

2.2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结果为了更全面准确的划分集团本文将2006-2009年国内五次重大比赛的团体前八名、个人全能、单项前三名赋值后数据处理后再排名,依据此把我国竞技体第一集团主要是广东、湖北、四川、北京、江苏、上海、八一、湖南;第二集团主要是浙操队伍划分为三大集团,以便于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江、贵州、河北、天津、广西、陕西、安徽、山东、广西;第三集团主要是云南、福建、河南、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

四川队近些年竞技体操实力有所增强通过2008年体操锦标赛、
十一运会一跃为第一集团第三位。

山东队通过在十一运会上的强劲表现跃进到第二集团,云南、江西、福建省近年来有些退步,其余各省市自治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竞技体操水平较低,在历届奥运会及国内比赛很少有奖牌贡献。

这次对我国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主要还是依据2006年-2009年五次国内大型比赛的情况而定,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但是真正反映实力水平的还是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它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国内水平层次最高,从十一运会比赛可以看出,首先从成绩来看,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广东、上海分获男、女团体冠军,单项四川队、上海队各获三金,北京、安徽、江西、陕西都有金牌进帐,上海队成绩更为突出,四川队紧随其后,说明各省市都重视了体操后配人才的培养,比赛竞争激烈,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2.3 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表3)竞技体操后备人才资源是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对竞技体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十分丰富的人口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口资源发展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对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竞技体操训练主要分为一线、二线、三线3个层次。

一线为高水平运动队,二线为体育运动学校,三线主要包括业余体校、体育中学。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的多级训练体制下,一线、二线、三线在训练人数上基本呈现“金字塔”结构,从2003年至2005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的规模发展未有明显变化。

从2005年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人才分布情况表2统计结果看,优秀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6.14%;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14.23%;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79.63%,而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比例很少,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也偏少,这与我国竞技体操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

而且,各省、市在一线、二线、三线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各省竞技体操人才数量的排序前10位是广东、湖南、四川、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云南、广西。

这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环境,基本条件等因素,发展各自的优势项目和具有潜力的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近五年国内大赛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布局不够均衡,总体来看,主要还是以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队开展状况较好,后备人才布局较为合理,以天津、浙江、贵州等省份在体操项目布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我国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权重比例较小,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偏少,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从我国竞技体操队伍总体的情况看,一线、二线、三线的结构特征总体呈现“金字塔”结构,但各省、市和自治区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各层级的队伍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3 我国竞技体操人才培养表现出区域性的差异。

从各省、市竞技体操开展状况统计数据的比例来看,反映了我国竞技体操的整
体布局不合理,各省、市地区竞技体操项目开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主要以各省、市、自治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4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突破原有人才培养体制的束缚,深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扩大竞技体操人才培养的途径,积极开拓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竞技体操人才结构梯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5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新周期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变化,各个省份在体操训练方向上应由单项训练逐步向全能型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富有特长的单项型运动员倾斜。

3.6 加大体操基层基本技术的训练,应加大少儿体操基本动作技术的训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体操意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过硬的基础。

3.7 随着新一轮训练周期的开始,体操新规则的实施,建议尽早制定各省内下一轮体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少儿体操训练大纲,集思广义,按照规则,深思熟虑的规划好下一步工作目标,详细制定出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等,使其形成管理措施完善得力,责任目标明确到位,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省内开展体操项目的积极性,为我国体操事业的长盛不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意.广东、湖南两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45-47.
[5]2007年我国体操锦标赛成绩册[z].上海:2007.
[10]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