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剖析讲解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018版马原第2章说课讲解

2018版马原第2章说课讲解
—— 亚里士多德
康德:把“实践”概念引入 哲学中,提出了“理论理性” 与“实践理性”的概念,并指 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的能 力和功能。
6
实践是一种实 验、科学实验
培根
王阳明
“知是行的 主意,行是知的 功夫;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 成。”
黑格
尔的
“实践 理念”
实践是人 们现实的 感性活动
7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光本性的认识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 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 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 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 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 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 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 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 苏格拉底
5
1.旧哲学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
“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 内的在内的活动。”
(三)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 因为: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 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2. 如何检验? 实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尺度和标准 3.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逻辑证明是实践 标准的重要补充, 但不能取代实践标准。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它 的唯一性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它 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 含义:P80 2. 特性: 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 刻性。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 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二者的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二、认识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 回忆说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流射说、 影像说、白板说、蜡块说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反映论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自学)

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谢 谢 大 家 !
约翰·开普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性质和分类
社会性 意识性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类主体
主体 中介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客体
实践主体
实践的主体: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的社会构成: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 人类主体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2)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 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苹果是水果,西 红柿不是水果。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必然性和条件 必然性: 把握事物的本质。 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理性认识:本质、内部规律 感性认识:现象、外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竺可桢
李时珍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实践客体
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客体的类型
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 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 从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 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 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 物质性客体与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 件,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 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王阳明
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的说教, 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 “格竹”,一连“格”了三天,非但没有 “格”出什么“道理”来,反倒“格”出 了一场大病。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律的正确反映。 • 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 互否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的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的就不能是真 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 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 •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意义是: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 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经过这次飞 跃,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 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 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要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山人 寺间 桃四 花月 始芳 盛菲 开尽 。,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亲口尝一尝。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4-11-18
• (2)中介: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 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 法的工具系统。 • ⑵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①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②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③价值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 • ④审美关系,即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感受和体验关系 ,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 •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 实践活动 • 反馈和调节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 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 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这是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论)。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 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 学性,直观性,猜测性,局限性。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 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 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 指“五材”,即水、火、木、金、土。早 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 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讲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章-讲义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___恩格斯
•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提供了:新客体材料,新实验手段,新工具.真正有系统的 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促进知识交往与知识
的社会遗传.
• 实践使经验和知识内化为
人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 提高认识能力.
• 实践使对象深度本质暴露. • 实践产生的直接经验是认
识的起点.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第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反映是模写、选择、 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摹写
主体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 能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肯定主体状况对认识的影响。
*在传统思想中人们一般从负面来评价这种影响。如英 国近代哲学家培根,他提出所谓“四偶像”(种族、 洞穴、市场、剧场偶像)这人类和个人的有限性、语 言与文化、哲学观念等是助长谬误有害于真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 反映具有摹写性
• 反映具有创造性:
• 不仅反映现象,还反映本质 • 不仅反映现在,还反映未来 • 不仅反映现实,还能虚拟仿象
•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
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 创造客观世界”
___列宁
能动的反映
•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是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中国·王阳明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 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慧能
旗动!
风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 “灵魂回忆说”唯心.doc
主体
客体
歪曲认识
真理 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
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 标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真理的形式又 具有主观性。
唯心主义者往往只承认主观性,而否认 客观真理的存在。实用主义者就把“有用” 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他们鼓吹:
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应该勇于坚持真理、修正 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 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 真理而献身。






胥 黎
伯 福 斯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 〞 ······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 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 到荒唐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 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唐绝 伦的东西。
“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 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 就会变成谬误。〞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伽 利 略 的 胜 利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真理,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
〔1〕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 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 条件的;在此意义上,成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成认 了真理的绝对性。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开 展着的客观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 这个意义上,成认世界的可知性,成认人能够获得关 于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知识,也就成认了真 理的绝对性。

马原理第二章第1节_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理第二章第1节_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认识的基认识的基础和本质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丈量土地
数学
力学
例 如 :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孙子兵法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国家体育场“鸟巢”设计图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 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 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失眠中度过两年 四千张的施工图纸 中 方 总 设 计 师 李 兴 钢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1)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 过实践来解决。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 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 向前发展。(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
够不断发展。)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 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 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阿姆斯特朗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思考: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感性经验、外部世界、 书本还是实践?
李时珍《本草纲目》
余秋雨《文化苦旅》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认识都是 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 践的产物。
人生有涯,而知中无涯。以有限的人生去寻求无限 的知识。如何可能? 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间接经验也是获取知识的重 要途径。
第二章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 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 益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物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物先验论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康 德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费 尔 巴 哈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 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反映论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实践经验的东西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 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 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 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 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 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 下发生的。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 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大千世界的丰富、复杂、
变化无穷……
柏拉图的‚回忆说‛ 与‚洞穴说‛——1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 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 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 之时忘记了。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 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 回忆起与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 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 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 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 回忆起来。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 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更为显著。 • 正确的理论——促进实践
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马概第二章第一、二节

马概第二章第一、二节
• 社会一旦有 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 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 “鸟巢”工程钢结构全部为焊接结构。要求 几乎都是全熔透一级焊缝,整个工程焊接 长度约达几十万米,消耗熔丝金属焊材达 数千吨,既有超薄板焊接,又有超厚板焊 接;既有高强钢的焊接,又有铸钢件的焊 接,而既有空间高空的复杂对口方位焊接, 又有雨天气候和低温季节的焊接。“鸟巢” 的焊接工程被公认为是超大、超难、超高 标准,是以往工程所没有的。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主体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中介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 此是相互区别的。 统一是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具体的关系是: (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2)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 (3)相互作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 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反映。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 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2/R F=GM M
1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 神的产物。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一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践行”、“实行”或“行”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实践是什么?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活动是什么?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What?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主体能力:自然能力、精神能力(知识性&非知识性因素)三种形态: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What?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三要素客体客观事物如何转变为实践客体?客观事物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是否为实践所创造:天然&人工分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自然&社会物质性和精神性:物质性&精神性What?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中介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2个系统:物质性工具系统、语言符号工具系统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认识过程: 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实践的三大特征: 1. 直接现实性。

2. 自觉能动性3. 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分类如何判断一种活动能否成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过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时间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此外,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
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
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等一系列
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 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 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 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 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
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主体与客体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只有在改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根本):改造与被改造 的关系(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 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 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 关系
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 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
名人名言
•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 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 物的直接感知。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 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 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 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存在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 会主体。
客体。 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 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 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先验论 实践经验的东西
唯物主义反映论 是可知论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
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
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
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 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 限发展。
(一) 从实践到认识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 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 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其二 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 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 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创造性表 现了反映的能动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
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

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
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毛泽东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和 认识的 结构: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 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 …… …… ……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 ……
主体
特征: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 践性。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 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 、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名人名言
• “不登高山, •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 不知地之厚
也。”——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巴 哈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
荀 子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
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 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 接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