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

合集下载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是古代诗词中一类重要的题材,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以下是对送别诗的一些鉴赏:
首先,送别诗通常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诗人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情景、景物和情感,将离别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白《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中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青山、白水、孤蓬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离别的凄凉和痛苦。

其次,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例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里的“南浦”和“西风”象征着离别的悲凉和凄凉,“肠一断”则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此外,送别诗中还常常包含着对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思考。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不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最后,送别诗作为古代诗词中的一类重要题材,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情眷恋和不舍,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

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赏析2送别诗作者:佚名朝代:明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送别诗》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送别诗》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送别诗隋·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首《送别诗》,它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不知道其作者是谁,据说是作于隋朝大业末年,如果不深入了解,单单看诗风意境,格律押韵怕是很多人会将它误认为是唐朝诗作,连清朝沈德潜都说这首诗竟似盛唐人手笔。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说到离别,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通常都写得比较伤感。

江淹《别赋》一起笔就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这首诗字里行间也是充满伤感,送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别后的忧思满怀,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开头两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就让人惊艳:“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青青的柳条低垂曳地,蒙蒙的杨花漫天飘舞,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音调、意境都自然优美,表达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和浓浓的愁绪。

后两句则是寻问归期的话语,也是整首诗中最经典、最打动人心的一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当岸边柳条折尽,树上杨飞尽的时候,你能回来吗?借柳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移换,这里可以是说明年,也可以是说后年,反正是一个杨花飞尽的时候。

这里非常巧妙,以问题作结,但不告诉我们答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送人者未行先问归期,也许答案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失落,或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欣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诗语句优美、通俗易懂,却情深意切、真挚动人,读完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很真切的感觉到送别之时二人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其意境韵味,不失一篇佳作,确实有盛唐之风。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欢迎阅读。

sòng bié送别wáng wéi王维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就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就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送别古诗词鉴赏2送别:王维朝代:唐朝【作品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作品解释】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古诗歌之送别诗赏析

小题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01
02
01
课堂小结
02
艺术手法——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赠友送别诗鉴赏要点
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陈诗写的是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掉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给行军带来困难。(2分) 岑诗写的是在盛夏五月时火焰山炎威赫赫,常人视火山为畏途,而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必经此地,自然极其困难。 (2分) 两者一极冷一极热,环境严酷有别。(1分)
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1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直接抒发依依不舍的留念;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2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3
基本主题: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
感情色彩:
5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引言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多以表达离别之情为主题,既凝练又真挚。

本文将针对古代送别诗的主要特点、流派以及著名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诗歌形式。

二:送别诗的特点送别诗是一种独特的古代诗歌形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表达离别之情:送别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抒发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给予读者强烈的感受。

2. 约定俗成的写作形式:送别诗在结构和韵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常采用七言、五言绝句等形式。

3. 抒发真挚的情感:送别诗往往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别离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三:送别诗的流派送别诗在古代发展出了多种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送别诗流派:1. 咏别流派:这种流派以赞美和讴歌别离者为主,通常描绘别离时的景色和情感,给人以悲伤和温馨的感觉。

2. 劝别流派:这种流派以劝告离别者为主,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寄托和前途,给人以勉励的感觉。

3. 哀别流派:这种流派以哀悼和悲伤为主题,表达对别离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给人以哀戚的感觉。

四:著名送别诗作品赏析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给人以深深的思乡之情。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庄严的语气表达了人生离别时的思考和豁达,给人以勇敢面对离别的力量。

3. 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死离别的思考,给人以沉思和感慨。

五:附件:相关资源本文档涉及的相关附件请参见附件部分,以获得更多的背景材料和参考资料。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附件:附件是与某一文书、合同或法律文件相连、附带的文件或文件集。

2. 流派:指一类具有共同特点和特色的艺术或文学作品。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1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1、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为一刻,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太白此诗所写景物,无论实景,抑或虚景,都是为了抒发惜别之情。

可以说,借景抒情是本篇最大特色。

首联以工整的对句,着意描绘送别之地的实景,巧于用字而饶有韵味,写郭外青山用一“横”字,于视觉上形成画境,于心理上引发情意,一“绕”字也隐含惜别之意。

颔联是一幅自然而工巧的流水对,“孤蓬”是游子的象征。

颈联以又是工整的正对,“浮云”、“落日”妙在虚实相间,浮云无定,故以比游子,落日衔山,故以比故人之情。

末联全用赋体,伤叙写别时场景。

这场景平铺直叙,然而却委曲尽情,无言的手势,无形的马声,无不充分表现出惜别之情。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唐代京城习俗,友人远行,向西的在渭城饯行,向东的在灞陵送别。

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元二使安西是建功立业,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人捕捉一个“朝雨”物象,描绘出清爽新鲜的春景象,一面交代了地点、地间和环境,一面融情于景,渲染了送别的气氛,三、四句直接写人抒情,“无故人”一句含有挚情,突出了远行吉利、一路珍重的诚挚祝愿,不能理解为有感伤情绪。

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王昌龄素有“诗家天子”之称,尤工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

首句追写昨夜寒雨(时值秋令)弥漫江天,肃杀凄冷,由此渲染饯时的心绪,“连江”形容雨之滂沱。

次句,“平明”,天亮时分。

举目远眺,楚山孤影绰绰,更增入惆怅,这里没有正面描写离情别意,而是通过“楚山孤”,表达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自己羁宦的孤苦。

三句仍没有写离情,却突然提起洛阳亲友,既点明辛渐将往之处,又藉此代人设问,以引出结。

结句为诗眼所在,“冰心”;“玉壶”,皆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自甘寂寞中透露出高傲。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

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送别》赏析

《送别》赏析

《送别》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送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赏析篇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作品《送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赏析篇2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

《送别》古诗鉴赏(通用15篇)《送别》古诗鉴赏篇1[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9、【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答案】(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送别》古诗鉴赏篇2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诗鉴赏灞陵位于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别友,常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首句点出送别题旨灞陵、灞水重迭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写灞水水势流浩浩,固然是实写,也象征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

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拓开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表现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左右顾盼之状。

春草萋萋,自不必说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无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似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透露着怀古的情绪了。

因此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送别诗鉴赏(12首)

送别诗鉴赏(12首)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精心整理)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

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

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

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

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别悼亡诗鉴赏

送别悼亡诗鉴赏
注:本诗作பைடு நூலகம்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 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 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 之情的?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僻 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歌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 寞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 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 害怕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 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都寻梦也回廊。
2、春草
?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 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
3、水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 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 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 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 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 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 生。
悼亡诗举例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元稹?三遣悲怀?之一〕
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 〔梅尧臣?悲书?〕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 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 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 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有人评价这首词“真是柔情寸断, 此情涌向笔底,写来字字凄怆, ‘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词的 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开始直抒胸臆,说泪水将 青衫湿遍了,为妻子的死而痛哭! 其后“冷冥冥、尽意凄凉〞“蔓草 残阳〞“和清泪、搅入椒浆〞“难禁 寸裂柔肠〞等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 都极写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鉴赏▪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ª¡ª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ª¡ª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

临圻(q¨ª):地名。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劳劳亭歌》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李白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

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灞陵行送别》李白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

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意境:莽苍、辽阔、苍凉、朦胧、荒凉、凄清、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深远、幽远、幽静、宁谧、繁丽、热烈、高昂、空灵、幽美、繁华、离别诗的风格类型1、哀伤凄婉。

2、慷慨豁达。

3、坦陈心志。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参考答案:渺茫春江与一片征帆形成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征帆的渺小,由此引发作者对征帆日暮之时找不到停泊处所的担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关心担忧之情。

前三句写景,饱含感情,末句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将依依惜别的哀伤之情上升到顶点。

•(抓意象——绘图景——析手法——悟感情)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猿啼” 、“暮江”、“孤舟” 。

情:“客散”、“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本诗最后两句坦陈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诗文赏析】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最后两句诗人自比冰壶,要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抓意象,绘图景,析手法),传达出诗人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悟感情)。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哀景衬壮情(析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日暮黄昏,黄云千里,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苍凉悲壮之景。

三、四两句转到作者对友人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的赠语(抓意象,绘图景),体现了诗人自信豪迈、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的情谊和劝勉鼓励之情。

(悟感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席大孟浩然惜尔怀其宝,迷邦倦客游。

江山历全楚,河洛越成周。

道路疲千里,乡园老一丘。

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

身世命运之感•借送别言志。

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借景言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想象、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问尾联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后两句运用联想,虚拟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宁的幻象,借以加倍地表现作者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作者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牵挂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反衬;哀景衬乐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