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P305
复习
纤溶系统
几乎在凝血开始的同时,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也被激活。
纤溶活性检测
筛选试验:
1、D-二聚体定性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性试验(FDP)
诊断试验:
1、D-二聚体定量试验(D-D) 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定量试验(FDP)
D-二聚体测定(D-dimer,D-D)
子(TF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的 凝固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值】
① PT秒数:直接测定的时间
【参考值】 (12±1)s (超过对照 3s 以上为异 常)
② PT比值(PTR) :待测血浆PT/对照PT
【参考值】 PTR : 1.0±0.05
③国际正常化比值(INR): INR=PTRISI (ISI=国际敏感指数)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s)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s)。FDPs对血液凝固和血小 板的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临床意义】纤溶活性增强的筛选、确 诊试验。
1、原发性纤溶
2、继发性纤溶:DIC、恶性肿瘤、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血栓栓塞、深静 脉血栓形成、心、肝、肾疾病,溶栓治 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 升高。
第七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下述4项为血管和血小板异常出血性疾病的检查:
出血象:
束臂试验
出血时间 血小板计数
初筛试验
血块收缩试验
下述4项为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查:
凝血象:
APTT PT
初筛试验
Fg
TT
一、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一)一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临床应用PPT课件
04
实验诊断在血栓与止血中 作用和价值
实验诊断方法概述
血栓弹力图
通过检测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栓 弹性和强度的变化,评估凝血
功能。
血小板聚集试验
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反映血 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倾向。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检测凝血因子活性,确定凝血 障碍类型和程度。
抗凝物质检测
检测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蛋 白C等,评估抗凝系统功能。
产后出血原因鉴别
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等指标,鉴别产后出血的原因, 如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或凝血功能障碍等。
产后出血治疗监测
监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评估止血效果,指导输血和抗凝治疗等。
产后出血预防
通过产前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等指标,预测产后出血风险,采 取相应预防措施。
05
新型血栓与止血检验技术 发展趋势及挑战
新型检验技术原理和特点介绍
免疫比浊法
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形成浊度的原理,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溶液后光强度的变化,推算出待测物 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特点。
发光法
利用某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发出荧光的特性,通过测定荧光强度来推算待测物质的含量。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病理性失衡
当某些因素导致血栓与止血平衡被打破时,可能出现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可导致出血倾向;而血液高凝状态则易形成血栓。
02
常用血栓与止血检验方法 介绍
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黏附试验
通过测定血小板黏附于异 物表面的能力来评价血小 板功能,反映血小板黏附 功能的强弱。
血小板聚集试验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病理性出血
由于止血机制受损或疾病导致出血不止。
PART 02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检测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由 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
能异常。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如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症等,由 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如过敏性紫癜、坏血病等,由血管 壁损伤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出 血。
研究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 蛋白质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 进程。
个体化检测的展望
精准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检测 方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预防性检测
推广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预防性检测,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 率。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与途径
标准化操作规程
制定并实施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 一致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比对和校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家族史、用药 史、既往病史等信息,
有助于判断病因。
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粘膜、内脏 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症状 ,以及测量血压、心率
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肝功能等相关指标, 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
特殊检查
如血管造影、内窥镜等 ,有助于发现出血部位
和病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由于止血机制受损或疾病导致出血不止。
PART 02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检测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由 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
能异常。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如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症等,由 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如过敏性紫癜、坏血病等,由血管 壁损伤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出 血。
研究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 蛋白质等,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疾病 进程。
个体化检测的展望
精准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检测 方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预防性检测
推广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预防性检测,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 率。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方法与途径
标准化操作规程
制定并实施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 一致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比对和校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家族史、用药 史、既往病史等信息,
有助于判断病因。
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粘膜、内脏 等部位是否有出血症状 ,以及测量血压、心率
等生命体征。
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肝功能等相关指标, 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
特殊检查
如血管造影、内窥镜等 ,有助于发现出血部位
和病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血栓与止血检验理论ppt课件.ppt
血小板收缩功能的模式图
6.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 血管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存在的空隙, 由PCL来填充
而且血小板还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 修复过程
故能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脆 性和通透性
二、正常完整止血过程
血管期 血小板期 血液凝固期 血栓动力学变化期
血栓形成
第三节 血液凝固(coagulation)
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的功能及其分子基础 凝血机制
一、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血浆中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共14个,12个已编号(I-XIII),2个未编号(激
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
除FⅣ为Ca++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FⅢ外, 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除FⅣ、Ⅲ外,大部分在肝脏合成
大血管收缩:
特点:① 神经调节完成 ② 使血管平滑肌收缩 ③ 血流减少
2.激活血小板
3.促进血液凝固
4.抗血栓形成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屏障作用 摄取和清除循环中一些促凝物质、血管活
性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物质:
舒张血管:PGI2(prostacyclin)、NO 抑制血小板聚集:PGI2(前列环素) 灭活凝血因子:PC(蛋白C)系统、AT、TM 、 促进血块溶解:t-PA
γ-羧基谷氨酸:具有结合Ca++的能力,并借助于 Ca++ 与磷脂膜结合,Ca++起“搭桥”作用
γ-羧基谷氨酸
Ca++
磷脂膜
在肝合成必须依赖VitK,VitK缺乏可导
致新生儿出血或获得性成人出血性疾病
II、VII IX、X
《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
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等是止血机制的关键步骤。
止血检测的方法和应用
常见方法
常用的止血检测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止血时间和红 细胞计数等。
应用领域
止血检测在手术、创伤和出血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
总结和讨论
1 掌握关键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全面掌握血栓与止血的关键知识和技术。
2 深入讨论
血栓检测的方法和技术
1
技术进展
2
近年来,血栓检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包括ELISA、流式细胞仪等。
3
常见方法
血栓检测常用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检测和D二聚体术为血 栓检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止血的过程和机制
1 止血的目的
止血是为了阻止大出血和恢复血管的完整性。
2 止血机制
血栓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1 什么是血栓?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部形成并阻塞血液流动 的固体块。
2 形成过程
血栓的形成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 和纤维蛋白生成等多个步骤。
血栓的危害和相关疾病
1 血栓的危害
血栓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严重健康问题。
2 相关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与血栓形成和 血栓相关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我们将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血栓和止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 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血栓和止血的关键概念和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栓的形 成过程、危害和检测方法,以及止血的过程、机制和检测应用。
课程介绍
1 了解血栓与止血
血栓和止血是人体中关键的生理过程,对人 体健康至关重要。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血栓的形成和 危害,以及止血的过程和检测方法。
止血检测的方法和应用
常见方法
常用的止血检测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止血时间和红 细胞计数等。
应用领域
止血检测在手术、创伤和出血性疾病等领域具有广 泛的应用。
总结和讨论
1 掌握关键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全面掌握血栓与止血的关键知识和技术。
2 深入讨论
血栓检测的方法和技术
1
技术进展
2
近年来,血栓检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包括ELISA、流式细胞仪等。
3
常见方法
血栓检测常用方法包括凝血时间检测和D二聚体术为血 栓检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止血的过程和机制
1 止血的目的
止血是为了阻止大出血和恢复血管的完整性。
2 止血机制
血栓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1 什么是血栓?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部形成并阻塞血液流动 的固体块。
2 形成过程
血栓的形成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活 和纤维蛋白生成等多个步骤。
血栓的危害和相关疾病
1 血栓的危害
血栓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 成等严重健康问题。
2 相关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与血栓形成和 血栓相关疾病风险密切相关。
我们将进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血栓和止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 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血栓和止血的关键概念和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栓的形 成过程、危害和检测方法,以及止血的过程、机制和检测应用。
课程介绍
1 了解血栓与止血
血栓和止血是人体中关键的生理过程,对人 体健康至关重要。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血栓的形成和 危害,以及止血的过程和检测方法。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PPT
血液凝固分析是血栓与止血检验中的基础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 态的过程。
详细描述
血液凝固分析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 维蛋白原浓度等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诊断血栓和出 血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功能检测用于评估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推动血栓与止血检验领域的进步。
3
成果转化
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转化,将科研成果转 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06
结论
总结与回顾
血栓与止血检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 医生提供关于患者止血和血栓形成状态的信息,有助
血栓的作用
血栓的形成可以阻止血液流失, 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时,在特定 情况下,血栓也可以起到防止细 菌和异物侵入的作用。
止血机制的概述
生理性止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血小 板凝集和血液凝固三个阶段,旨在快 速有效地止血。
病理性出血
病理性出血可能是由于止血机制异常 或血管损伤引起的,需要及时的诊断 和治疗。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无创、 无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将更 广泛应用于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
生物标志物检测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如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形成和评估止血功能。
个体化诊疗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医疗
基于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血栓与止 血检验的相关指标及其意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检测项目,为诊断和治疗提供
详细描述
血液凝固分析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 维蛋白原浓度等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诊断血栓和出 血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功能检测用于评估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推动血栓与止血检验领域的进步。
3
成果转化
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转化,将科研成果转 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06
结论
总结与回顾
血栓与止血检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 医生提供关于患者止血和血栓形成状态的信息,有助
血栓的作用
血栓的形成可以阻止血液流失, 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时,在特定 情况下,血栓也可以起到防止细 菌和异物侵入的作用。
止血机制的概述
生理性止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血小 板凝集和血液凝固三个阶段,旨在快 速有效地止血。
病理性出血
病理性出血可能是由于止血机制异常 或血管损伤引起的,需要及时的诊断 和治疗。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无创、 无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将更 广泛应用于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
生物标志物检测
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如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形成和评估止血功能。
个体化诊疗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医疗
基于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
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血栓与止 血检验的相关指标及其意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检测项目,为诊断和治疗提供
(人卫版第九版实验诊断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课件PPT
PAP。 (二)易栓症
包括易引起血栓栓塞的抗凝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因子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疾病。常见易栓症 可应用蛋白C及抗凝血酶的相关检测联合基因分析确定(quèdìng)其病因。 (三)动/静脉血栓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DIC项目的选择(xuǎnzé)与应用
(一)临床诊断
第三章
血栓 与止血检测 (xuèshuān)
第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一节 血管(xuèguǎn)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jiǎn cè)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监测
第二页,共三十八页。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jiǎn cè)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第七节 血弹力图检测
第八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xuǎnzé)和应用
一、筛 检 试 验
1.血浆(xuèjiāng)D-二聚体测定 2.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二、诊 断 试 验
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2.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3.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yìzhì)物-1活性测定 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5.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六)血浆血栓烷B2测定(TXB2)
TXB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较TXA2更稳定的产物之一,有促血管收缩和促血 小板聚集的作用。TXA2与PGI2具有平衡作用。
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jiǎn cè)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一、筛 检 试 验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包括易引起血栓栓塞的抗凝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因子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疾病。常见易栓症 可应用蛋白C及抗凝血酶的相关检测联合基因分析确定(quèdìng)其病因。 (三)动/静脉血栓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DIC项目的选择(xuǎnzé)与应用
(一)临床诊断
第三章
血栓 与止血检测 (xuèshuān)
第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一节 血管(xuèguǎn)壁检测
第二节 血小板检测( jiǎn cè)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
第四节 抗凝系统监测
第二页,共三十八页。
第五节 纤溶活性检测( jiǎn cè)
第六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 第七节 血弹力图检测
第八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xuǎnzé)和应用
一、筛 检 试 验
1.血浆(xuèjiāng)D-二聚体测定 2.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3.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二、诊 断 试 验
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2.血浆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3.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yìzhì)物-1活性测定 4.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5.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
(六)血浆血栓烷B2测定(TXB2)
TXB2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较TXA2更稳定的产物之一,有促血管收缩和促血 小板聚集的作用。TXA2与PGI2具有平衡作用。
第十一页,共三十八页。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测(jiǎn cè)
第十二页,共三十八页。
● 诊断学(第9版)
一、筛 检 试 验
(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PPT课件
实用文档
生理性抗凝蛋白和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1.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 Ⅲ:A)测定。 2.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 AT- Ⅲ:Ag)测定。 3.血浆蛋白C抗原(PC:Ag)测定。 4.血浆游离蛋白S(FPS)测定。 5.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 6.血浆游离肝素时间、肝素定量测定。 7.狼疮抗凝血物质测定。
3.BT延长、BPC增多 原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症。
4.BT延长、BPC正常 血小板功能缺陷或某些凝血 因子缺陷,后者如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血症。
实用文档
血管壁异常的检测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 臂试验)。
2.出血时间测定。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测定。 4.其他。
● 凝血因子缺陷; ● 循环系统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这些因素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复合的障碍。
实用文档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止血机制需要有血管壁、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参与来完成。
止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以血小板和血管壁的作用为主形成血小板血栓的 一期止血; 以凝血因子的作用为主形成纤维蛋白血栓的二期 止血。
实用文档
4.PT延长或缩短 3秒以上,APTT延长或缩短 10秒以上;
5.AT- Ⅲ活性 < 60%,或蛋白C活性降低; 6.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 200mg/L ; 7.因子Ⅷ:C活性 < 50%。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凝血因子的作用
外源性 凝血途径
内源性 凝血途径
●凝血活酶 —— 凝血共同途径
的形成
●凝血酶和
●纤维蛋白的形成
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构成
生理性抗凝蛋白和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
1.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 Ⅲ:A)测定。 2.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 AT- Ⅲ:Ag)测定。 3.血浆蛋白C抗原(PC:Ag)测定。 4.血浆游离蛋白S(FPS)测定。 5.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 6.血浆游离肝素时间、肝素定量测定。 7.狼疮抗凝血物质测定。
3.BT延长、BPC增多 原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症。
4.BT延长、BPC正常 血小板功能缺陷或某些凝血 因子缺陷,后者如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血症。
实用文档
血管壁异常的检测
1.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 臂试验)。
2.出血时间测定。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测定。 4.其他。
● 凝血因子缺陷; ● 循环系统中抗凝物质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这些因素可以是单独的,也可以是复合的障碍。
实用文档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止血机制需要有血管壁、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参与来完成。
止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以血小板和血管壁的作用为主形成血小板血栓的 一期止血; 以凝血因子的作用为主形成纤维蛋白血栓的二期 止血。
实用文档
4.PT延长或缩短 3秒以上,APTT延长或缩短 10秒以上;
5.AT- Ⅲ活性 < 60%,或蛋白C活性降低; 6.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 200mg/L ; 7.因子Ⅷ:C活性 < 50%。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凝血因子的作用
外源性 凝血途径
内源性 凝血途径
●凝血活酶 —— 凝血共同途径
的形成
●凝血酶和
●纤维蛋白的形成
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构成
血栓与止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
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0)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2011)
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13)
ICU 儿科
血栓
动脉及静脉
外科和内科
介入科 呼吸科 神经科
心脏科
肿瘤科
内分泌
老年科
血液科 肾病科
5
血栓性疾病诊疗的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2006)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年版)
ICU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2009)
分值 3 3 1.5 1.5 1.5 1 1
低风险:<2分;中风险:2-6分;高风险:>6分
PPT课件
35
35
PE诊断流程图
36
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比较
龙伟清等. 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应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 第11卷第16期
37
抗凝和纤溶指标在静脉栓塞症的比较
血栓性疾病中,静脉血栓占70%左右,动脉血栓占30% 左右。
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动脉血栓高4倍,但 只有11%~15%被生前临床诊断。大多数静脉血栓没 有症状,易被漏诊、误诊。
血栓栓塞性疾病几乎涵盖所有临床科室
4
血栓栓塞与疾病
普通外科
血管外科
妇产科
骨科
创伤外科
血栓与止血检测PPT课件
1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TFPI——抑制“TF-FⅦa”复合物和Ⅹa
蛋白C/蛋白S系统 灭活Va、 VIIIa,激活纤溶系统
15
五大因素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主要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内由 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固)
参考值 6-12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 CT延长、CT缩短病因见APTT 。 35
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XII因子 活化剂
Ca++ + 磷脂 (代替PF3)
血浆
[原理与方法] XII因子活化剂 +
特异性抗体:如抗GPIIb-IIIa抗体,见于自身免疫病 (ITP、SLE)
同种抗体:多为反复输血时产生 免疫复合物相关抗体:某些病毒感染、药物可产生
29
测定方法:ELISA pAIg增高: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共同特征
①自身抗体(最多90%),如ITP、SLE、类风湿; ②同种抗体,如大量输血或血小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
11
正常的止血机制 - 3个时相
血管破损后: 1 .血管收缩 2 .一期止血 -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 3 .二期止血 血浆凝固,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
(凝血系统启动,纤维蛋白生成)
12
五大因素
4. 抗凝血机制
防止机体凝血过度,以保证血液畅通。
细胞抗凝机制:
临床意义
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减低: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TFPI TFPI——抑制“TF-FⅦa”复合物和Ⅹa
蛋白C/蛋白S系统 灭活Va、 VIIIa,激活纤溶系统
15
五大因素
5.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主要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内由 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固)
参考值 6-12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 CT延长、CT缩短病因见APTT 。 35
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XII因子 活化剂
Ca++ + 磷脂 (代替PF3)
血浆
[原理与方法] XII因子活化剂 +
特异性抗体:如抗GPIIb-IIIa抗体,见于自身免疫病 (ITP、SLE)
同种抗体:多为反复输血时产生 免疫复合物相关抗体:某些病毒感染、药物可产生
29
测定方法:ELISA pAIg增高: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共同特征
①自身抗体(最多90%),如ITP、SLE、类风湿; ②同种抗体,如大量输血或血小板、新生儿免疫性血小
11
正常的止血机制 - 3个时相
血管破损后: 1 .血管收缩 2 .一期止血 -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 3 .二期止血 血浆凝固,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
(凝血系统启动,纤维蛋白生成)
12
五大因素
4. 抗凝血机制
防止机体凝血过度,以保证血液畅通。
细胞抗凝机制:
临床意义
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减低: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 凝血系统检测
试验名称 病理生理
检测方法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FⅧ:C FⅨ:C FPA F1+2
TF
sFMC
内源凝血活性 一期法 内源凝血活性 一期法 反映凝血酶生成 ELISA 反映凝血酶原酶 ELISA 活性 组织、内皮细胞 ELISA 损伤,外源凝血 激活 反映凝血酶活性 ELISA
103.0±25.7% 91.8±30.4% 1.83±0.61μg/L 0.4~1.1nmol/L
(四)抗凝血系统检测
PAI-1
抑制 S
APC
蛋白C肽
灭活
F1.2
Ⅱa
Ⅸa Ⅷa
Ca2+ 磷脂
Ⅷa
Ⅴa
Ⅹa
Ⅹ
Ⅹa肽
Ⅱ Ⅹa Ca2+ Ⅴa
C
Ⅱa
凝血酶调节蛋白
AT
硫酸乙酰肝素
纤维蛋白
Fg
FPA
Ⅱa
AT
图4 抗凝血系统示意图
表4 抗凝血系统检测
试验名称 TT
甲苯胺蓝 纠正试验 ACLA
病理生理 反映FDP生成和抗凝作 用 纠正类肝素
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
一、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血管壁检测
抑制过程
激活过程
图1 血管壁促凝和抗凝功能示意图
表1 血管壁检测
试验名称
病理生理
检测方法
参考范围
BT vWF:Ag vWF:A TM:A ET-1 6-K-PGF1α DM-6-K- PGF1α
延长示血管壁异常, PLT量/质异常 释放增多示血管壁 /血小板损伤 同上 内皮细胞损伤,抗凝 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缩血 管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抗凝 作用 同上
注:PLT,血小板计数;PAIg,血小板相关抗体;PAdT,血小板粘附试验;PAgT,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表2 血小板检测
试验名称 病理生理 检测方法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P-选择素 血小板活化 放射免疫法 (1.61%±0.72)
↑血栓病
×1010分子数/ml
PPA
PLT
流式细胞术 正常人血小板表面上的磷 ↓血小板无力症, 抗血小板
↓血栓病
注:BT,出血时间;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TM:A,
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ET-1,内皮素-1;6-K-PGF1α,6-酮-前列腺素F1α;DM-6-K- PGF1α,去甲 基- 6-酮-前列腺素F1α
(二)血小板检测
图2 血小板功能示意图 ADP: 二磷酸腺苷; PAF: 血小板活化因子; TXA2: 血栓素A2; vW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GPⅠb,GPⅡb/Ⅲa: 膜糖蛋白Ⅰb,Ⅱb/Ⅲa; R: 受体; TS: 血栓素合成酶; PGG2: 前列腺素G2;
↑血栓病;↓血友病A,vWD ↑血栓病;↓血友病B ↑凝血酶生成增多,血栓病 ↑血栓病
<10pg/ml
↑引起组织或内皮损伤,血 栓病
48.5±15.6mg/l ↑血栓病,凝血功能增强
注:FⅧ: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Ⅸ:C,凝血因子Ⅸ活性;FPA,纤维蛋白肽A;F1+2,凝血酶 原片段1+2;TF,组织因子;sFMC,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人工法 ELISA 胶乳法 发色底物法 ELISA ELISA ELISA
2.5~9.5min 107.5±29.6% 50%~150% 100%±13% <5ng/L 17.9±7.2pg/mL 尿50±11pg/mgCr
临床意义 血管壁、 血小板异常 ↑血栓病 ↓vWD 同上 ↓血栓病
↑血栓病
↓血栓病
检测方法 玻璃试管法 塑料试管法 凝固法
凝固法
凝血酶法
参考范围
5~12min 10~20min 比正常对照值延长 10s 比正常对照值延长 3s 2~4g/L
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缺乏
同上,监测肝素
同上,监测口服抗凝剂
↓纤溶亢进 ↑血栓病
注:CT,全血凝固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Fg,血浆纤维蛋白原
PGH2: 前列腺素H2; CO: 环氧化酶; PLA2: 磷脂酶A2; PL: 磷脂; ATP: 三磷酸腺苷; 5-HT: 5-羟色胺; β-TG:β-血小板球蛋白; PF4: 血小板第4因子;
PD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TSP: 凝血酶敏感蛋白; Fg: 纤维蛋白原; FⅤ: 因子Ⅴ
表2 血小板检测
凝血异常
酸酰丝氨酸阳性率为30% 药;↑血栓前状态,血栓病
CRT
PLT
定量法
血块收缩率为
↓ITP,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量/质异常
48%~64%
↑因子ⅩⅢ缺乏症
TXB2
血小板活化 ELISA
76.3±48.1ng/L
↓环氧酶或血栓烷合成酶 缺乏或受抑制;↑血栓病
DM-TXB2 11-DHTXB2
同上 同上
试验名称 病理生理 检测方法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PLT PAIg PAdT PAgT
PLT 量的异常 血小板 破坏增多 血小板粘附 功能的改变 血小板聚集 功能的改变
血液分析仪法 显微镜计数法 ELISA
玻珠柱法
比浊法
(100~300)×109/L
(0~78.8)ng/107血小板
(62.5±8.6)%
影响依赖磷脂的凝血 因子或抗凝蛋白
LEA
同上
检测方法 凝固法
参考范围 16~18s
TT缩短>5s
临床意义
↑纤溶亢进,存在抗凝 物质,监测溶栓治疗 类肝素物质
Ⅷa
凝血酶原
蛋白C抑制物
Ⅹ
Ⅹa
Va
活化蛋白 (蛋白S)
凝血酶
TM-Ⅱa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FM
Fbg
蛋白C
ⅩⅢ
ⅩⅢa
Ca2+
白肽A/B
抑制
抗凝血酶抑制位点
图3 凝血机制示意图
表3 凝血系统检测
试验名称 CT APTT PT Fg
病理生理
内源凝血系统 活性 内源凝血系统 活性 外源凝血系统 活性 反映纤溶活性
ADP11.2μmol/L: 70%±17%; 肾上腺素5.4μmol/L:
↓AA,ITP,脾亢 ↑原发性/继发性 ↑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 少
↓vWD,血小板无力症 ↑血栓前状态,血栓病 ↓血小板无力症, 抗血小 板药
↑血栓前状态,血栓病
65%±20%;
花生四烯酸20g/L:
69%±13%;
瑞斯托霉素1.5g/L: 67%±9%
酶标法 酶标法
尿206±19ng/L肌酐 尿299±20ng/L肌酐
同上 同上
注:PPA,血小板促凝活性;CRT,血块收缩试验;TXB2,血栓烷B2;DM-TXB2,去二 甲基-血栓素B2;11-DH-TXB2,11-去氢-血栓素B2
(三)凝血系统检测
Ⅺ
Ⅺa
Ⅶ/Ⅶa-组织因子-Ca2+
Ⅸ
Ⅸa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Ⅹ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