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板块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拓展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
虚位
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由独相向 群相转变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 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 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二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 正制,为此后南北各朝所沿用。……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 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 力的影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 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 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 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 影响
重才 轻品
官本位 思想
禁锢 思想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 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 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2.影响
积极 影响
项目 社会整 合功能
推动文 化发展
巩固国 家统一
推动世 界文明
阐释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 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 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 会风气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 “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调整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2)2018·全国Ⅰ卷,25:藩镇割据的影响 (3)2017·全国Ⅰ卷,26:对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不同历 史叙述的历史解释 (4)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的官修史书考查史 书的政治性 (5)2016·全国Ⅱ卷,25:科举制的影响 (6)2014·全国Ⅰ卷,4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 制(八股取士) (7)2014·海南卷,3:东晋时期的门第观念 (8)2013·全国Ⅰ卷,41: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历 史变迁 (9)2011·全国卷,40: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变化和原因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相权 ,保证了 皇权 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但藩镇势力间的 对峙平衡,又延续了唐朝百年统治。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 尚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 .
(1)内容 ①三省: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宰相 。
决策
、 审议 和 执行 ;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选官制演变及其影响,三省 制演变及其成熟。 2.备考策略:(1)魏晋到隋唐是中国由分 裂走向统一的时期,中国古代的中枢权 力机构、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逐渐 走向成熟,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 础。学习本考点应抓住关键词“成 熟”。(2)选官制度应系统掌握世卿世 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 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形成对选官制 度的规律性认识。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1.发展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板块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 至隋唐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 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 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央和地 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
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材料二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材料三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 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问题】 材料一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怎样的演变?从材料二、三中可以获取 哪些历史信息?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 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重理解
1.门阀政治的形成 (1)含义: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 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 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 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 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2)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 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特点
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淡,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解析】 第一小问材料一体现了汉设中朝及三省制的演变。第二小问最大 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从现象和本质两方面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演变:汉代内外朝制度、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 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信息: 武则天时期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将宰相数量大增, 且更替频繁,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宋代君 主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史官“秉笔直书”,遵照事实来记载历史。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
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
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
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
(2)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 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 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 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 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 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 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解析】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下选官重门第,官场被世家大族垄断,不利于中 央集权。材料二科举制下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取士、为国家提供了高 素质的官员队伍,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及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 【参考答案】 (1)弊端:依据门第高低选官,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世家大族 把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 (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 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3)选官依据: 门第 出身。 (4)弊端:不注重 才能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 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 考试 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 、扩大
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 ③有益于社会 重学风气 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 公平公正 。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 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 中华文化圈。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 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
【析考题】 角度一 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典例1】 (2017·全国Ⅰ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 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 师败绩。”
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 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 “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 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 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 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 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 不利而旋。”
出处 《旧唐书·高祖本纪》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 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