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习镜下描述

合集下载

动物病理解剖实习报告

动物病理解剖实习报告

动物病理解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动物病理解剖实习,了解和掌握动物病理解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病理解剖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对动物疾病诊断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动物医院病理解剖室四、实习内容1. 病理解剖的基本操作:学习病理解剖的操作步骤,包括动物尸体的准备、解剖刀的使用、组织的取样等。

2. 常见疾病解剖观察:观察和分析常见动物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解剖特点,包括炎症、肿瘤、感染等。

3. 病理解剖的诊断与分析:学习如何通过病理解剖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分析,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

五、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并认真观察了病理解剖的整个过程。

首先,我学习了病理解剖的基本操作,包括如何准备动物尸体、使用解剖刀进行解剖、正确取样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

接着,我观察了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解剖特点。

我注意到炎症病变的特点是组织肿胀、颜色发红、质地变硬,而肿瘤病变则表现为异常的生长和组织结构的改变。

我还观察到了不同感染疾病的特点,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脓肿和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等。

最后,我学习了如何通过病理解剖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分析。

老师教会我如何观察和分析病变的组织结构、颜色、质地等,从而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我了解到病理解剖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还能帮助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六、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病理解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掌握了病理解剖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准备动物尸体、进行解剖和取样。

我观察到了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解剖特点,了解了不同疾病的表现和区别。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病理解剖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分析,这对于我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动物病理解剖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我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认识到病理解剖在动物医学中的重要性,它是诊断和理解动物疾病的关键步骤。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科实习自我鉴定小结

病理科实习自我鉴定小结

病理科实习自我鉴定小结作为一名病理科的实习生,我从这段时间的实习中获益良多。

在此次实习中,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病理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首先,在实习期间,我主动学习病理科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之中。

我认真阅读了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了解了病理科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并学会了正常组织和疾病组织的鉴别方法。

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了病理标本的切割、染色和镜下观察工作,通过与医生和技师的交流和指导,逐渐提高了对病理标本的处理能力和观察技巧。

其次,在实习期间,我注重与同事和导师的合作与沟通。

我与同事们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病理科的日常工作。

我与导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学习,就一些不明白或不熟悉的问题进行了请教和讨论,并积极接受了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这样的沟通和合作让我更好地融入病理科的团队,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再次,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培养了细致认真和耐心的工作态度。

病理科工作需要高度细心和耐心,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错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养成了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处理标本的习惯,并且耐心地在镜下查找和比较不同的细胞结构和病变特点。

这种工作态度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更能培养出对病理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最后,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不仅积累了专业技能,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我学会了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和语言表达,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思维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各类患者接触,我培养了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审慎的职业态度,强化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我的病理科实习经历充实而珍贵,不仅使我对病理科有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更为我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

病理实习报告总结病‎理实习报告总结病理‎实习报告总结‎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2‎01X年6月地点:攸‎县林科所‎三、实习方法1‎、外业调查本次外业调‎查方法包括踏查法和标‎准地法。

A.踏查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

B.‎标准地用打标准地的方‎法调查杉木纯林的病情‎指数。

在杉木纯林中选‎5个点,每个点调查2‎0株杉木。

调查时采取‎平行跳跃式取样,即每‎隔一行进行调查。

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调查‎的每株树进行分级,记‎录每一级的株数,最后‎根据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该标准地的病‎情指数。

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二。

分级‎标准:病情指数 = ‎各级的株数该级的代‎表数100 总株数‎最高级的代表数‎2、内业内业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条件有限,所以‎该步骤省略。

‎四、实习结果与分‎析1、结果表二‎病情指数= 31 0‎45 1 10 2‎12 3 2 4 ‎100100 4=2‎7.252、重‎要病害的描述1. 杉‎木炭疽病症状: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斑。

病‎害扩展,使针叶完全枯‎死,并延及幼茎。

通常‎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

秋季,杉木由于生‎理原因引起新梢黄化,‎易感染炭疽病。

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上下叶面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以‎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

‎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堆‎。

家畜病理_实习报告

家畜病理_实习报告

家畜病理学是研究家畜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家畜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于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在XX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家畜病理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家畜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兽医工作打下基础。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 深入了解家畜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4.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实验室实习(1)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病变特征,如炎症、变性、坏死、增生、萎缩等。

(2)学习动物尸体解剖技术,了解动物内部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病变。

(3)进行病理切片的制作、染色、观察,掌握病理切片的制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2. 临床实习(1)跟随兽医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病例观察,了解家畜疾病的临床表现。

(2)学习兽医临床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3)参与兽医临床治疗,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四、实习过程及收获1. 实验室实习在实验室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病理切片的制作、染色、观察等技能。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病变特征,我对家畜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病理学知识进行临床诊断,为今后从事兽医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临床实习期间,我跟随兽医临床医生进行了病例观察、诊断和治疗。

通过临床实践,我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方法,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我了解了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为今后从事兽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收获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了病理切片的制作、染色、观察等技能。

(2)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了与同事、老师、患者等沟通交流。

(3)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家畜病理实习,我对家畜病理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病理切片的制作、染色、观察等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病理报告ABC范文

病理报告ABC范文

病理报告ABC范文报告单位:医院病理科报告日期:YYYY年MM月DD日患者基本信息: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病例摘要:XXX,XX岁,性别X。

入院主诉XXXX。

既往病史:无。

体格检查:XXXX。

辅助检查:XXXX。

现病理活检切片行病理学检查,请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

临床资料:XXX病理检查结果:镜下初步观察见XXXX(简要描述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等),详细描述如下:A.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XXX(病灶位置)为(病变性质),由(细胞类型或组织结构)所构成。

具体特点为(细胞的大小、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是否出现异常改变等)。

细胞核特点为(核大小、形态、染色质分布等)。

在该病变中可以观察到(特异的细胞遗迹或细胞包涵体等)。

此外,还可见到(与病变有关的其他病理特征)。

结合临床资料提示(初步诊断及可能的分化程度)。

进一步检查(如果发现异常病灶)有助于明确诊断。

B.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如果有):针对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初步诊断的病变,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其中一种物质的阳性表达或阴性表达)。

结合此结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更确切的初步诊断)。

C.电镜检查结果(如果有):补充电镜检查结果,显示(细胞超微结构的特点,如细胞器形态、排列方式和异常结构等)。

D.遗传学检查结果(如果有):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或其他遗传学检查,结果为(遗传学异常描述)。

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可能的遗传学诊断)。

诊断意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我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如下:(1)主要病变1的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初步诊断为(具体疾病名称)。

(2)次要病变2的病理诊断(如果有):根据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资料,初步诊断为(具体疾病名称)。

(3)其他结论(如诊断的可能性、术后分期等):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病理学分析。

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病变的特点、恶性程度、预后等。

病理组织学实习图谱详细内容

病理组织学实习图谱详细内容

病理组织学实习图谱主编宋宝萍路建平宋伯根主审朱广杰总论1、心肌褐色萎缩:心肌纤维较正常细窄,核相对较大,但肌原纤维及横纹尚清楚。

图片右侧为正常心肌组织。

(提示:由于心肌纤维变细而紧凑,在相同大小的视野中,心肌细胞的数目显得较正常心肌组织多)。

2、心肌褐色萎缩(高倍):高倍下,在心肌细胞核两端见有折光性较强的棕褐色细颗粒,为脂褐素。

3、肾曲管上皮细胞水肿(颗粒变性):肾曲管上皮(主要是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胞浆内布满伊红色的细颗粒。

(提示:由于颗粒细小而颗粒感不强,胞浆呈云雾状,颗粒的实质是肿胀的线粒体)部分细胞浆可崩溃脱落至曲管腔。

4、肝细胞水肿(水样变性,气球样变):肝细胞肿胀,胞浆淡染而呈疏网状,隐约可见空泡。

有时肝细胞明显肿胀,呈气球样,故也称气球样变。

(提示:肝细胞水肿时,由于胞浆淡染显得疏空,粗看与脂肪变性有些相象。

不同的是前者胞浆虽淡,但还呈疏网状,胞核位于中间,后者胞浆完全透亮呈空泡,核被脂滴挤到一边。

参见肝细胞脂肪变性)。

5、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浆内出现多数圆形空泡,空泡边界清楚(提示:空泡是由于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有机溶剂溶去而成的,在冰冻切片,脂溶性染料可使之着色)空泡大小不等,空泡较大时,核被挤在一边。

肝窦明显受压,上述变化以小叶中央区为甚。

6、肝细胞脂肪变性(苏丹III染色):肝细胞中脂滴被染成桔红色。

7、脾包膜玻璃样变: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使脾包膜增厚,纤维组织退变。

使胶原纤维肿胀并互相融合成均匀一致的伊红色条片状结构,失去纤维组织结构,仅残存极少量的纤维细胞。

8、脾包膜玻璃样变性(高倍):高倍示胶原肿胀崩解,呈均质伊红色一片。

纤维组织结构消失。

9、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图中见肾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管壁结构消失,呈均质伊红色。

肾小球硬化10、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 (坏死):图中见血管壁结构消失,可见强嗜酸性红染的细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状似纤维素。

病理学实习镜下炎症

病理学实习镜下炎症
炎症介质表达
检测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水平 ,判断炎症反应程度。
病理学诊断流程
01
临床资料收集
了解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病 理学诊断提供线索。
02
标本采集与处理
根据疾病类型和诊断需求,采集适当组织标本,并进 行固定、脱水、包埋等处理。
03
切片制作与染色
将处理好的标本制作成切片,并进行染色,以便在显 微镜下观察。
在炎症后期,组织修复过程开始。这个过程涉及到肉 芽组织的形成、损伤细胞的再生和瘢痕的形成等。组 织修复有助于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但也可能导致 一些并发症,如粘连和瘢痕形成。
03
炎症的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方法
80%
组织学诊断
通过观察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和 排列,判断炎症类型和程度。
100%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利用抗体标记技术,检测特定蛋 白质的表达,辅助诊断炎症病因 。
80%
分子生物学诊断
通过检测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 ,分析炎症发生机制和病程进展 。
病理学诊断标准
炎症细胞浸润
观察炎症部位是否有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 胞的浸润。
血管变化
观察炎症部位血管是否扩张、充血或血栓形成。
组织损伤
炎症过程中是否出现组织损伤,如细胞水肿、坏 死等。
炎症类型
急性炎症
由病原体感染、物理或化学刺激等引起的短期反应,通常病程较 短,症状较轻。
慢性炎症
由急性炎症转化而来或由于长期刺激引起,病程较长,症状较重 ,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发生。
炎症发生机制
炎症细胞的激活
炎症反应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被激 活,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肝细胞水样变性: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索拥挤;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大小不等,肝窦扭曲、狭窄、闭塞。

肝细胞胞浆疏松变空,部分细胞呈球状增大,胞浆透明呈空泡状,为气球样变。

2.肝脂肪变性:肝小叶结构存在,大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致肝索拥挤、紊乱,肝窦扭曲、狭窄甚至消失。

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3.肝细胞坏死: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细胞或毛细血管内有黄褐色胆色素颗粒或团块,有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核:固缩、碎裂、溶解。

4.慢性肝淤血:肝脏正常小叶结构存在,肝小叶中央区大量红细胞淤积。

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该区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

小叶周边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

5.肝细胞性肝癌:癌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梁柱或片巢状,其间有扩张的血窦或毛细血管。

6.急性重型肝炎:肝细胞严重广泛坏死,肝窦扩张充血、出血,库普弗细胞增生、肥大,并出现吞噬现象。

残留的肝细胞无再生。

小叶内及汇管区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7.门脉性肝硬化:肝脏正常小叶结构消失,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假小叶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肝小叶内肝细胞出现胞浆疏松化、脂肪变性,甚至小灶性坏死。

纤维组织内可见增生的小胆管及淋巴细胞浸润。

8.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小叶正常结构破坏,肝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

假小叶呈灶状、带状。

在大结节内有的可见几个完整的肝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可见胆色素沉着,肝细胞再生明显。

增生的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且薄厚不均,其中炎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较显著。

肺9.慢性肺淤血:肺组织呈弥漫一致性实变。

肺泡壁和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有蛋白水肿液、红细胞和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

10.肺出血性梗死:肺组织内可见楔形实性病灶。

病灶内肺组织坏死有出血。

坏死灶内肺泡壁轮廓尚保存。

非梗死区有肺淤血样改变。

11.大叶性肺炎(红肝变):肺泡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间隔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12.大叶性肺炎(灰肝变):肺泡腔内红细胞裂解,内见大量纤维蛋白,呈丝网状,可见炎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13.硅肺(硅沉着病):(1)硅结节:早期为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局灶性聚集而成,以后可发生纤维化和透明变性。

(2)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14.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肺泡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及一些红细胞、脱落的肺上皮细胞。

15.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浆少或无,细胞一端稍尖,似燕麦,故也称燕麦细胞癌。

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无核仁或少见,核分裂易见。

16.肺粟粒性结核:肺组织内散在许多孤立的、大小比较一致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由内向外观察其成分依次为:(1)中央为粉红染无结构干酪样坏死。

(2)外围以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

(3)外周有淋巴细胞浸润及不等量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

脑17.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内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主要为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可见多个散在或集中的结核结节。

18.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发、散在、较小的筛网状软化灶,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周围被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环绕,称为卫星现象;被小胶质细胞吞噬,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小血管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结节。

19.化脓性脑膜炎:软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等。

脑实质内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脑皮质有轻度水肿和神经元变性。

肠20.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粘膜坏死,阑尾壁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

阑尾腔内可见粉染絮状的坏死物及脓性渗出物,阑尾壁增厚、充血、水肿。

肌层内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21.大肠息肉样腺瘤:肿瘤主要由大量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不等,排列紊乱。

细胞为高柱状,多为杯状细胞样,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细胞及核的形态、大小较为一致。

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并有少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22.肠腺癌:左侧为正常肠壁,右侧正常结构被癌组织取代。

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整的肠管样,并侵及粘膜下层,基层,神识浆膜层。

癌细胞多成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核大小不一,核大深染。

并可见较多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像。

23.肠伤寒:肠粘膜孤立或集合淋巴小结被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取代。

在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中,有扩张的毛细血管、淋巴细胞、渗出的纤维素、浆细胞、红细胞及细胞碎片。

增生的巨噬细胞体积大,形状不一,胞浆丰富,核圆形或椭圆形,可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或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伤寒性肉芽肿。

24.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处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

表浅黏膜坏死,表面有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坏死物、红细胞和细菌等组成的假膜。

又称假膜性炎。

脾25.脾贫血性梗死:左侧为梗死区,梗死灶内组织已坏死,呈粉红色细颗粒状,交界处可见炎性充血出血带,并见炎细胞浸润。

胃26.印戒细胞癌:无腺腔形成,癌细胞分散存在,以细胞内粘液为主。

因胞浆内产生的黏液将胞核挤压于癌细胞胞浆一侧,形成印戒状,称印戒细胞。

27.慢性胃溃疡:溃疡处正常胃粘膜结构消失,自表层向深部可见到四层结构:(1)渗出层:由不等的急性炎性渗出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和纤维素样坏死构成凝固性坏死物质;(3)肉芽组织层: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构成;(4)瘢痕层:纤维性瘢痕组织内可见管壁增厚的小动脉。

溃疡周边黏膜组织可见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粘膜肌层与粘膜的粘连。

28.胃癌:癌组织浸润性生长至肌层,细胞多形性、层次增多,深染,可见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

生殖29.子宫平滑肌瘤:瘤组织由形态一致的长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纵横交错状,有时呈栅栏状排列。

核呈长杆状,两侧略钝圆,胞浆红染。

瘤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为多少不等的纤维组织和血管。

30.乳腺纤维腺瘤: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体组成。

腺体大小不等,有的被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挤压呈裂隙状。

增生的先上皮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

腺体周围间质较疏松。

瘤组织的一侧可见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

31.浆液性囊腺瘤:囊壁和乳头间质均由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浆液性囊壁被覆立方或矮柱状上皮,胞浆红染。

上皮表面可见纤毛。

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无核分裂像。

局部上皮呈乳头样结构。

32.粘液性囊腺瘤:囊壁内表面被覆单层高柱状瘤细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丰富、淡染,含清凉黏液。

瘤细胞大小、形态比较一致,无核分裂像。

33.葡萄胎:绒毛间质高度水肿,疏松淡染。

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

被覆绒毛表面的两种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34.绒毛膜癌:有两种瘤细胞,细胞滋养层细胞呈圆形、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淡染,核圆形、空泡状;合体滋养层样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浆丰富、红染,核浓染、形状不规则。

35.乳腺癌:癌组织分布于间质中,呈浸润性生长,小叶结构被破坏,取而代之大量条索状的癌细胞,癌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仁明显,核浆比例增大,可见丰富的病理性核分裂像。

其他36.肉芽组织:表面一层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下方为肉芽组织,最深层为瘢痕组织。

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数量多,管腔狭窄;血管之间有较多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核椭圆形、染色浅淡,有的可见核仁,可见各种炎细胞。

37.瘢痕疙瘩:可见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排列紊乱,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变粗并且相互融合,排列成均质的梁状或片状,染成深粉色的纤维即玻璃样变性。

38.淋巴结转移癌:正常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被大量癌细胞代替,组织和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丰富的核分裂和病理性核分裂。

39.淋巴结结核:淋巴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大量不等的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中央为大片的干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

肿瘤40.皮肤乳头状瘤:表面鳞状上皮呈乳头状生长,癌细胞分化较好。

乳头中心为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

41.鳞状细胞癌:镜下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癌细胞团(癌巢),与周围结缔组织间质界限清楚,并浸润至深层组织。

分化好的鳞癌癌巢由外向内与正常鳞状上皮相似,癌巢中心可见角化珠。

有出可见细胞间桥。

分化差的癌巢无角化珠及细胞间桥,细胞异型性明显。

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

42.涎腺多形性腺瘤:由腺上皮细胞构成的腺管及由肌上皮构成的瘤细胞呈团片或条索状,可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及角化。

染色较淡的是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

43.纤维瘤:癌细胞纵横交错排列。

癌细胞与正常纤维细胞相似,呈梭形,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

44.纤维肉瘤:肉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纤维组织界限不清。

瘤细胞多为梭形,排列成束状或旋涡状。

核圆形或不整形,核大且大小不一,核分裂像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

45.霍奇金病: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代之以不等量的瘤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

瘤细胞主要有R-S细胞、霍奇金细胞。

R-S细胞为双核或多核巨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大核仁居中。

双核排列、形态相似,称为镜影细胞。

霍奇金细胞为单核瘤巨细胞。

46.毛细血管瘤:瘤组织由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毛细血管构成,腔小、壁薄,有的尚无管腔形成,而由增生肥大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

瘤细胞及核的大小、形态较一致,间质疏松。

心血管47.混合血栓:管腔被血栓堵塞,血栓由淡粉色梁状血小板和小梁之间的深红色丝状纤维构成,梁网之间由大量的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

48.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外膜表面有粉染的分枝状、空网状渗出的纤维素,其间有少量白细胞,心外膜下血管扩张充血,炎细胞浸润。

49.风湿性心肌炎:间质尤其是血管旁见一些梭形细胞团,为Aschoff小体。

50.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内见有较大赘生物,由大量粉染的血小板梁构成,混有浅蓝色的细菌团和炎性细胞,底部深蓝色为钙化。

51.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下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为脂纹;内膜表面为纤维帽,下方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为纤维斑块;表面为玻璃样变性的纤维组织帽,下方淡染区内有坏死物、胆固醇结晶及钙化,中膜受压萎缩变薄,为粥样斑块。

泌尿52.肾水样变性:病变主要分布于皮质区的近曲小管处,近曲小管增粗,上皮细胞肿大并突向管腔,致管腔狭窄而不规则。

上皮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淡染透亮,胞核改变不明显。

53•肾脓肿:脓肿处肾组织坏死,见大量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中心见少量的细菌菌团。

脓肿灶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有纤维素形成的囊壁包裹。

脓肿周围肾间质充血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