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

合集下载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

“总体国家安全观”解读作者:李敏来源:《领导文萃》2014年第24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美元储备国,在当今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存在着各种国家安全问题,而且越开放,面临的安全风险也越大,因此,如何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确保国家安全也就越来越重要。

今年4月15日,在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并集中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就如何认识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其相关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刘跃进。

领导文萃:中国现在正处在从一个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过渡的时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显得尤为紧要,请刘教授简要介绍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

刘跃进:新一届领导人执政后,人们发现与前任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加大了反腐力度,打掉了一批大老虎、中老虎、小老虎;例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风转变,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势头。

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很少被大家关注,就是特别强调国家安全,对国家安全做了紧锣密鼓的布局。

首先是去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此专门做了长段说明。

其次是今年1月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需要在国家安全观念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

这可以说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最直接的背景。

但是,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整个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现在不仅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越来越需要整个国家的安全。

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一个简洁明了的判断,那就是:对外,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对内,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因而要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建设、求发展。

正是这个判断,使我们可以不过高增加国防投资,降低了国家安全消耗,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在3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上相继超过英国、超过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

新安全观构建2

新安全观构建2

“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对“冷战”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

安全观的由来由于长期以来从属于“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研究”把“国家”作为安全的唯一主体,因而现在人们说到“安全观”时所指的通常都是“国家安全观”。

因此,所谓的“新安全观”指是也就是“新的国家安全观”,“非传统安全观”基本上也就是指“非传统的国家安全观”。

当然,由于人们在“冷战”结束前后对“安全主体”认识的扩展,“安全观”现成不能说是完全等同于“国家安全观”,因为现在人们开始关注以国际区域为主体的“地区安全”问题,开始关注“人类安全”问题,甚至开始关注“个人安全”和“国民安全”问题。

与“旧国家安全观”一样,“新国家安全观”也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体系甚至不是一个具有相同观点的国家安全观,而是对新近时期出现的各种国家安全观的总称,主要指在冷战末期或冷战结束后新近出现或者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的各种国家安全观。

编辑本段世界新安全观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新安全观包括“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三种。

综合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并不是冷战后出现的,而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由日本政府提出,80年代逐步得到一些东盟国家认同,冷战结束后得到更多国家和研究人员支持,并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政府在《国家综合安全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综合安全观,后又于80年代初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认为要防止和对付诸如战争、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威胁,必须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安全战略的实施更加突出了这一点,其中在对外战略的实施中继续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同时争取逐步完成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充分发挥经济、科技、金融优势,并将它们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以实现其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作者:郑旭涛来源:《学习与探索》 2020年第1期郑旭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之一。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包括对国家安全的要素、国家安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国家安全工作机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为了防范和治理各类重大风险,巩固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比其他的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外延空前广泛,其涉及领域日益拓展,更加重视执政党内部的政治安全,更加强调国家安全工作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在实践中,党中央通过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统一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互联网管理、推进军队改革等方式加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工作。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0)01-0044-07基金项目:公安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群体性事件研究:特点、趋势、演变与治理”(2018LLYJZJST005)作者简介:郑旭涛,1986年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国家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36次提到“安全”,4次提到“国家安全”,7次提到“风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55次提到“安全”,18次提到“国家安全”,9次提到“风险”,并且专门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38次提到“安全”,13次提到“国家安全”,10次提到“风险”。

中国新安全观

中国新安全观

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之“新”,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思想。

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和解决冲突。

这种新观念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变化的产物。

在冷战结束之前,中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大战的危险,是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威胁。

伴随着东西方对抗关系的结束和大国之间以合作为基调的新关系的确立,中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也发生了改变。

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

这种对安全的新关注,实际上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把中国面对的威胁与人类面临的全球共同威胁联系在了一起。

以新的视角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到,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包括局部战争和冲突、地区热点、南北差距,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面对着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的威胁,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有新的思路与战略。

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

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作”,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这种合作是多渠道的,包括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对话、双边安全磋商,非官方安全对话等。

新安全观所提出的“合作安全”模式,与“和平共处”相比,不但在观念上有更明确的阐述,而且具有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与结盟相比,它不针对某个具体敌人,也没有严格的盟约限制。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为中国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孙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极其可贵的。

没有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可能灭亡,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胜利信心的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

——金日成赢得核战争的方法是确保它永远不会发生。

——奥马尔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

我们的国防实力越强大,我国的安全和完成统一大业就越有保证。

——江泽民第一节国家安全概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最离不开的是安全。

国家安全是国家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但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安全观。

跨入21世纪的中国必须以现实和发展的眼光慎思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形势,居安思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作好应有的准备,以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安全观就是对安全问题的观点、看法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对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的认识,对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的选择。

国家安全作为一种对国家安危状态的描述,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古已有之。

但“国家安全”这个概念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二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

国家安全就是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表现在主观上不恐惧、客观上不受威胁。

二、国家安全的分类国家安全可以分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安全)两大类。

传统安全指涉及一个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主要问题。

其基本理论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国家政治安全,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

强调军事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最重要的标准。

在传统安全观指导下,各国均把国家军事力量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

新安全观恰逢其时

新安全观恰逢其时

新安全观恰逢其时在亚信峰会的召开期间,中国提出了新的安全观,即“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来处理,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这被称之为“新门罗主义”。

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表示中国直接向西方国家“宣战”,告诫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少插手亚洲事务,亚洲的事情亚洲国家自己有意愿也有能力解决好、处理好。

“新安全观”是中国崛起和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包括“西进战略”和大周边外交战略,都旨在给中国崛起、走向世界铺路。

如今,中国提出自己的“安全观”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是中国实力增长迅速,达到了世界大国的水平,而且国际社会也认同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的影响力在亚洲及世界范围内得到巨大提升;其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受挫,战略影响在亚洲地区有所下降,美国的战略包围圈一次次被中国冲破,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势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再次是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战略模凌两可,亚洲国家的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特别是西方国家极力推崇的“民主”,从埃及到乌克兰、泰国再到台湾,民主似乎失灵了。

民主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繁荣、国力上升,反而让这些国家和地区陷入政治动乱和僵局。

最后,中俄两个欧亚大国的推动,借亚信峰会平台,构建新的的安全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

不仅在西方制定的框架体系下开展各项工作,而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新安全观的提出,也是在学习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不同的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既然美国曾经用“门罗主义”来应对欧洲国家插手美洲事务,那么中国今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方式应对美国在亚洲的胡作非为,拒绝美国在亚洲事务上指手画脚。

当然,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亚洲需要中国站出来,中国又希望借助亚洲这个外交大舞台实现大国梦。

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搅局,搞得这些国家和地区乌烟瘴气,长期处于对抗、混乱的状态。

当前亚洲形势与新安全观

当前亚洲形势与新安全观

当前亚洲形势总体上,当前亚洲形势是稳定的,和平、合作、发展仍是主流。

但与此同时,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亚洲地区安全形势中的复杂因素也在上升,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与威胁交织。

对比其他几大洲,当前亚洲形势有两个突出的趋势:一方面,亚洲地区呈现出难能可贵的良好发展趋势。

新兴国家的汇聚、西太平洋沿岸11个千万级人口超大型城市带的形成,不同宗教文明、文化千帆竞渡、交相辉映,使亚洲充满生机、活力和潜力。

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和文化融合的集散地正在亚洲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亚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和推力。

另一方面,亚洲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受历史遗留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亚洲仍是安全威胁和冲突动荡的重灾区和高危区。

地区热点、难点问题集中,“三股势力”、制毒贩毒、跨国犯罪活跃,海洋环境、能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一些亚洲国家在发展转型期面临安全困境,建立各国互信,实现亚洲地区安全秩序仍任重道远。

当前亚洲和平与稳定面临挑战,既有来自传统安全领域的,也有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

首先,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极少数国家形成误判,个别国家对美国转向亚洲和战略再平衡充分利用。

某些国家试图借助美国在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搅局,把局势搞得很复杂。

其次,一些热点继续发酵,朝核、伊核等问题牵动各方,这种烦恼不是单方行为造成的,而是相互刺激的结果。

阿富汗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安全三大过渡,在近年美军撤出后,如何遏制塔利班回潮,是个很大的难题。

第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进入新的扩张期,正在向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非洲等扩张。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信成员国深受其害。

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涵盖面正不断拓展。

如网络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难民潮、传染病的传播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新的安全威胁。

简述2023全国两会中,关于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简述2023全国两会中,关于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简述2023全国两会中,关于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2023全国两会: 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引言•2023全国两会是中国的重大政治盛会,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安全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是在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思考后形成的。

•它是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指导。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1.国家利益至上–尊重和维护国家利益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妥善处理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2.综合安全观–打破传统安全观念的狭隘局限–将国家安全从单一领域拓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统筹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和风险3.重点突出、全领域覆盖–突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着力解决国家面临的最紧迫、最敏感、最危险的问题–在国土安全、政权安全、发展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等各领域形成有机整体4.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原则–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现代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依法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风险和威胁5.坚持共同安全–不以邻为壑,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和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推动构建公平、合理、普遍、共同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总结•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我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我们要始终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神,不断强化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

实施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原则和措施1.制定和完善各领域的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安全立法,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国家安全的保护和维护2.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宣传–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国家安全政策的宣传,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共识3.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共同安全–加强与国际间的安全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倡和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全球安全稳定4.强化技术防控和信息安全–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保护,降低技术依赖风险–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加强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5.加强军队建设和维护国防安全–继续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升军队战斗力–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提高国防实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上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利益结语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面向未来,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天下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天下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天下观”1. 引言1.1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理念。

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国家安全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对于推动国家安全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强调安全工作要立足国情、服务发展、维护稳定,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领域。

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们深刻认识国家安全的内涵和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我们科学谋划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家安全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1.2 传统“天下观”的特点传统“天下观”强调天下大同的理念。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天下是一个整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中,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传统“天下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和共存,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

传统“天下观”注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在古代中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被视为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

传统“天下观”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主张各民族共同奋斗,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而努力。

传统“天下观”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传统“天下观”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顺从天命,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传统“天下观”体现了和谐共生、民族团结、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种传统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在构建现代国家安全观时加以重视和借鉴。

2. 正文2.1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

解读亚洲新安全观

解读亚洲新安全观

军 情 关 注解读亚洲新安全观如何维护本国和地区安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观念和对策。

一些中小国家巧妙地在大国夹缝中游走,平衡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之间,以求左右逢源,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

也有个别小国“傍大款”,拉域外大国为自己壮胆,挑战邻近大国的利益,无事生非。

苏联的应策是经济、军事和科技资本,施展软实力、地拼凑自己主导的排他性军政联盟,打谁就打谁”的硬功夫,预言还能领导世界100年,然未能逃过“9·11”恐怖袭击,潭抽身,无法轻松摆平宿敌俄罗斯和几个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 “亚洲新安全观”。

中国作为代表亚洲的惟一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责任就亚洲的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方向提出看法,并与各国一道携手推动基于共识之上的安全观。

“亚洲新安全观”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的延续和发展,其中的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

本期专题“亚洲新安全观”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其历史由来、当前演变、未来走向等方面为您详细解读。

这些观点的荟萃,希望对您了解“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涵有所裨益。

导语:经过中国和地区国家多年努力,亚洲出现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东盟地区合作论坛等安全合作机制。

中国最近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路一带”倡议,为亚洲安全提供了增强经济基础的机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洲安全观的理念基础整整60年前,1954年6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联合声明中写下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All Rights Reserved.一线。

美国少花钱多办事,逐步减少在欧亚的驻军,把陆军变成精干的远征军,大部分时间驻扎本土,必要时投放欧亚,与盟国并肩战斗。

中国无数次情真意切地声明永不称霸,哪怕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

美国根据自己的经验,只相信国强必资140亿美元,2014年第一季度达70亿美元。

《军事理论》-国际战略环境讲义

《军事理论》-国际战略环境讲义

国际战略环境讲义国际战略环境的含义: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

时代主题是全人类所面临和共同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制约着或者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走向。

正确认识时代主题,是一国或集团正确制定内处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

那么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呢?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世界真正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就使得各国的利益格局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世界各国的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全球化制约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因为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来讲,确实是不要求战争,需要和平,要求人们之间加强往来。

第二,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形成敌对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国之间是形成敌对关系的,比如法西斯德国发誓要消灭红色苏联。

但目前世界各大国之间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敌对关系。

我们说目前各大国没有敌对或是对抗的关系,当然也就没有彼此之间开战的意愿了。

第三,发展经济和科技是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

所谓国家战略是指一个国家的总政策。

现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寻求自己的发展。

他们尤其特别关注的是经济和科技这两大领域。

既然各国有了这样的国家政策,它就不会引导它的国家行为向着准备或者实施战争的方向发展。

第四,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二战后南北矛盾就由政治矛盾转化为经济问题。

那么,到现在为止,经济问题有没有解决呢?我们说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问题越来越严重。

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国家仍然很贫穷,世界上富国与贫国的收入差距大约是30年前(大概是1970年)是30倍,到了1980年扩大为40倍,现在扩大为70余倍。

中国新安全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

中国新安全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实践


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从而加深各国利益的相互 依存,为地区安全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由此可见,愈演愈烈的经 济全球化趋势是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确立的经济基础和国际安全合作的共
同利益基础。
4、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因素激增
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被冷战掩盖的各种矛 盾日益凸显出来,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不断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主要表 现在:国家安全不仅受到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传 统安全因素的威胁,还受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活动频繁、 生态环境破坏、人口激增、金融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这些非传 统安全因素的来源更加隐蔽和复杂,正在或已经超出国家边界的范围以及 超越单一国家所能解决的能力。对于非传统安全的这些问题,传统的国家 安全观是无法提供答案的。对传统安全观的挑战,客观上需要对传统安全 进行反思,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认识并把握它们。
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 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协定
规定: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
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相互通报边 境100公里纵深地区的重要军事活动;邀请对方观察实兵演习;预
协作,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 合作,求同存异,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 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中国新安全观认为,作为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手段,协作 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协作的出发点在于寻求伙伴而不是寻找对手, 是在互信、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式的、以共同维护和平为目的新型安全 机制。

新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探析

新安全观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探析

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三�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 国防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 都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但是归纳起来, 其所面 临的问题最终只有两个: 一个是生存问题 , 一个是发 展问题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生存的保障, 为 了保证生存和发展, 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和优 秀的国防人才, 还必须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 ( 二)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以及 物质和精神力量 , 标志着国家的经济 � 政治� 科技� 军 事� 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总体水平 �国防是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的安全需要以一定 的经济 � 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 还要有国民精神作为基础� 一定的经济� 军事实力 只有与国民高尚的爱国主义, 以及把国家安危系于 一身的精神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 国 防教育正具有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危 意识的重要使命 � 高校是知识密集的地方, 其所担负的重要任务 是培养 � 造就今后国 家和政府的领导 者和参与者 � 他们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明天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国家 意志的强弱, 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因此对大 学生开展和加强国防教育, 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和 国防意识, 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是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 ( 三) 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 务和职责 在我国, 国防教育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 视, 尤其是大学生始终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对象 , �中 � � �兵役法 � 2001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都有相关规定 , �1 0 1 �
第25 卷 第1 期 � �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V l.2 5 N .1 � 20� 11 年2 月 � � � � J a l fJi l i P i ce Ec i c M a a ge e C a d e C l l ege Fe b a 2011 ����������������������������������������������

军事理论课堂笔记

军事理论课堂笔记

军事理论课堂笔记第一讲中国周边安全环境1. 什么是周边安全环境?答: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也就是说一国的周边国家或集团对其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入侵、渗透和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是国家发张与强盛的基础。

2. 中国的国土面积?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3. 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给我国安全造成的影响?答:有利因素: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①边界线长,易遭外敌入侵②强邻众多,安全压力大③领土领海争端多,易发生冲突④周边热点多,安全面临着威胁4. 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主流?答:(1)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经消除或减弱(2)发展了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3)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4)解决了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问题(5)我国周边热点地区有点在逐渐降温5. 专属经济区?毗连区?领海?基线?内水?答:专属经济区:是指主权国家在邻接其领海的外部海域设立的经济管辖区。

毗连区:沿海国在毗连其领海以外一定范围内,为行使必要管制权而划定的区域。

领海:濒海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成为领海。

基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也算是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的起点线。

内水:国家内陆和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统称为内水。

6.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成员国?特征?倡导的精神?答:2001年6月15日。

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上合的三大特点:新型安全观、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放等原则。

7. 周边热点地区对我国安全有哪些影响?答:新形势下,周边的“热点”中,对我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半岛核问题和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的对立。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中国的安全文明及其对西方的超越2014-06-30 15:27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6月上作者:王义桅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苏联解体后,中国联合俄罗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相对于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而言,这是巨大历史进步。

如今,国际安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首先,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

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既是国内问题,这也是国际问题。

新疆等地的暴力恐怖事件,也非单纯的国内安全问题。

一句话,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安全全球化挑战。

其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

海上安全问题既可能是传统海上岛屿、岛礁领土争端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引发,原有的传统—非传统安全区分可能过时。

再次,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

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既有防范黑客攻击的难题,也有维护网络开放、安全、自由的矛盾,甚至其威胁来源也往往不明了,既可能是有政府背景的网络部队攻击,也可能是黑客组织或个人行为。

最后,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

传统上,猫和老鼠的游戏角色分明,逻辑清晰。

如今,网络恐怖袭击等行为表明,安全威胁来源,安全管理机制更趋复杂化、多元化。

与此同时,国内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难以区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安全,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这日益关系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一些国内外势力从攻击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出发,攻击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事关国家安全。

其次,维稳与维权难以区分。

钓鱼岛问题是外交维权问题,但受国内民意牵连。

就钓鱼岛问题举行的反日示威,往往容易引发国内动乱和社会不稳,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再次,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难以区分。

大规模卫生问题、恐怖袭击事关社会安全,由于其国内外联系,也往往成为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阐述中国的最新安全观,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战略选择。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强调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性。

接着,本文阐述了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包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未来安全战略选择的几个方面,包括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加强海外利益保护、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

本文总结了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安全战略选择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它们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二、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

把握好“四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这四项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宝贵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提出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和工作机制。

要完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其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国家安全危机管控机制,提高处理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等。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观念,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这些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宁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撑。

三、当前国际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日益加剧。

一些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对全球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

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安全观作者:王义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1期【摘要】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取得广泛国际影响。

今天的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

国内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难以区分;维稳与维权难以区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难以区分;海外安全与国内安全难以区分。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亚洲新安全观,倡导安全共享、安全共担、安全共建、安全共赢理念,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安全文明,超越了西方二元对立式安全文明,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安全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亚洲新安全观大安全观总体安全安全文明【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苏联解体后,中国联合俄罗斯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相对于冷战时期的旧安全观而言,这是巨大历史进步。

如今,国际安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首先,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

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既是国内问题,这也是国际问题。

新疆等地的暴力恐怖事件,也非单纯的国内安全问题。

一句话,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安全全球化挑战。

其次,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

海上安全问题既可能是传统海上岛屿、岛礁领土争端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海盗、海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引发,原有的传统—非传统安全区分可能过时。

再次,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

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既有防范黑客攻击的难题,也有维护网络开放、安全、自由的矛盾,甚至其威胁来源也往往不明了,既可能是有政府背景的网络部队攻击,也可能是黑客组织或个人行为。

最后,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

传统上,猫和老鼠的游戏角色分明,逻辑清晰。

如今,网络恐怖袭击等行为表明,安全威胁来源,安全管理机制更趋复杂化、多元化。

中国“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解读

中国“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解读

中国“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解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但由于历史、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一直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参与国际和地区合作的经验也不够丰富,周边地区国家对中国也不够了解,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也时起时伏。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关系都有了极大改善,并逐渐由初动参与地区合作到主动推动地区的合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一直强调“与邻为善”、“与邻为伴”。

近几年来,中国进一步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思想,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首次提出“睦邻、安邻和富邻”概念二○○三年九月十九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中国云南省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国政府外交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提出了“安邻”和“富邻”的概念,他说:中国只会做“安邻”、“富邻”的事,绝不会做“欺邻”、“扰邻”的事。

(注1)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二○○三年十月七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印尼巴里岛举行的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

在讲演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理念,并详细阐述了“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的具体内涵:“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注2)温总理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主张,既是对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总结,又是对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进一步阐述。

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

三、世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依然存在
目前,美国有7万多名军人部署 在世界各地执行反恐任务。
三、世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引发世界局部动荡的主要根源
1999年
科索沃 战争
战争造成的影响
1. 开创了军事集团 干涉一个主权国 家的先例 2. 助长了民族、宗 教分离主义势头 3. 加剧了巴尔干地 区的紧张局势
总体和平 局部战争
总体缓和 局部紧张
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世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四、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世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四、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有 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
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邓小平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
严重影响我国边疆稳定和经济建设
恐怖暴力事件
200多起
死亡160多人
伤400多人
1990
2001
三、世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依然存在
我国认定恐怖主义组织的标准
以暴力恐怖为手段,从事危害我国安
全、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 财产安全,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体系和 分工体系的恐怖活动的组织。

国家安全观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观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观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关键词:国家安全观新型安全观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国家安全观的含义及其分类,扼要说明了当前主要的三种新型安全观的含义以及特点。

最后分析了一下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说明了我国的国家安全观即新型安全观,总结了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战略任务和目标。

一、引言和平年代,当谈到国家战略基本上都是谈国家发展战略,而发展离不开安全。

安全问题历来就是国际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发展的大事。

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国家就谈不上发展。

历史实践表明,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一个国家对自己所处安全环境的认知,必将对国家具体安全政策发挥着理论和思想上指导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金额国际安全环境的不断改变,我们国家的安全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二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即改革开放初期到冷战结束这一阶段的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战略;三是自从冷战结束以后至今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兴国家安全战略。

二、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国家的安全,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所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趋于发达,安全的概念已经不是一个只仅仅限于军事层面的概念了。

处在历史发展新阶段的中国,我们不得不用发展和现实的眼光看待我们国家的安全形势,积极地探索认识当前的国际安全环境,权衡利弊,方能永远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一)国家安全观的含义什么是安全?安全最基本的意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到外界的威胁;那么什么又是国家安全观呢?顾名思义,观即观念的意思。

国家安全观就是对于国家安全所持有的一种观点,看法,或者是认知。

概括起来,国家安全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自己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别国或民族对本国的安全威胁的判断;二是对与自己国家安全性质的认识,比如是防御性质的安全观,还是扩张性质安全观等等,以及对于自己应该有那些安全利益的认识,比如领空,领海等等;三是自己国家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寻求安全途径的做法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从手段上看,中国新安全观 以合作促安全。
• 中国主张的是“安全合作”,就是国家通 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平 等合作,扩大共同的利益基础实现地区和 全球的安全。
与传统安全观相比,“新”在哪?
• 1.首先在于超越冷战思维,摒弃以对抗求安全的 思想。中国主张在互利、互信的基础上,建立超越意识
第二、从目标上看,中国新安全观 寻求共同安全。
• 首次于1982年由“安全与裁军问题独立委员会”提出,其 背景是致力于寻找一个取代两极冷战联盟结构的道路。共 同安全的目的是推动一种积极的进程,最终导致和平与裁 军,营造一个更稳定、更安全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奉行的 “共同安全”认为,国际安全冷战后面临最大的挑战是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国家 在构筑国际安全新秩序时片面追求绝对安全,忽视全世界 的普遍安全和别国的相对安全,强烈呼吁摒弃冷战思维, 反对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别国之上,大力提倡国家间的互利 互信平等协作,以信任取代猜疑,以对话取代对抗,以世 界各地的普遍安全或共同安全取代集团或联盟安全。
“上海五国机制”就是在中国新安全 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安全 合作机制的尝试。上海五国机制自建立到
国际安全机制;
三、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
• •
1.新安全观的简述 2.中国新安全观提出的背景
3.中国新安全观的内容及特征
4中国新安全观“新”在哪? 5.中国新安全观有何意义 6.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7.中国新安全观面临的挑战 8.如何践行中国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
• “新安全观”又称“非传统安全观”,是对“冷战” 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些不同于“旧安全观”即“传 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念的统称,指与“旧安全 观”即“传统安全观”相对的各种新型的安全观。 • 与“旧国家安全观”一样,“新国家安全观”也 不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体系甚至不是一个具有相 同观点的国家安全观,而是对新近时期出现的各 种国家安全观的总称,主要指在冷战末期或冷战 结束后新近出现或者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的各种 国家安全观。目前,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新安全 观包括“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 作安全观”三种。
小组分工:
• • • • 组长:张玲 评价:郑妍 整理、主讲:高瑜 资料查找及ppt制作:张昕,卢燕文,黄雅程,吴晓婕, 李佳薇,程颖琪,黄燕平 4.17~4.25收集资料制作ppt 4.25~4.26整理并进行第二次讨论、改 进 • 4.26~5月主讲者温习、改进ppt
• 小组合作学习流程:4.17号第一次讨论分配任务
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
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人民丰衣足食,把为国家发展营造和平稳 定的国际环境作为对外工作的中心任务
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
在后 来的实践中经过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对外战略的核心 内容。对于当今世界各国所面对的威胁和如何实现国家安 全与国际安全,中国领导人在许多场合进行过阐述,党和 政府的重要文件也有正式的解释。 • 2002年7月31日,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中国代表 团向大会提交了《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对中 国在新形势下的新安全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根据该 文件,中国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
一、有利于各国安全 战略的制定
安全战略的制定取决于 多种主观因素,其中作为 观念形态的安全观是筹划 和制定安全战略的前提; 例如:在中国新安全观的 指导下,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 吉克斯坦等过在在努力制 定以互信、互利、平等、 协作为核心原则的安全战 略;
二、有利于新型国家安全机制的建 立
等、协作;新安全观的实质是“超越单方面安全 范畴,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
中国新安全观的特征:
• 第一、从内涵上看,中国新安全观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 a.在军事安全上,强调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保卫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 强大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保证。 b.在经济安全上,一方面认识到经济安全越来越成为国家 安全的基础,“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 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c.在文化安全上,强调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不容侵 犯,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必须得到尊重,与一国经济 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d. 在信息安全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技术的迅速 升级,网络和信息已经构成国家发展的支柱和动力,维护 信息安全也就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关系,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同利益 和解决冲突。 2.关注点更加广泛。中国强调的新安全观,所针对的威 胁包括传统的威胁,也包括非传统的威胁;包括军事安全 问题,也包括非军事安全问题。 3.强调点有所改变。中国新安全观强调的是以平等合作 而不是实力对抗解决问题。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协 作”, 说得确切些,就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 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 4.注入了新内容。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思想,为中国新安全观注入了新的内容,并将其推向一个 新的高度。
中国新安全观提出背景:
• 1.世界安全环境的变化: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及由此产生
的新的安全观念,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安全观。
2、安全理论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安全威 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内涵扩展到更多领域。 国际社会需要强化综合安全观念,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 治,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多样化安全挑战。
• 3、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命运休戚与共,国际社会应增
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要摒弃冷
战思维和同盟对抗,通过多边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协力防止冲突和战争。 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建立公平有效的共同 安全机制。 4、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