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治感冒
六经病辩证要点
六经病辩证要点一、导言在中医理论中,病证辨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六经病辨证,更是需要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从六经病的基本概念入手,对六经病辩证要点进行探讨。
二、六经病的基本概念六经即包括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它们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经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调节作用。
六经病即指与六经相关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发生时会影响到相应的经络系统,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
因此,对于六经病的辨证十分重要。
三、六经病辩证要点1. 太阳•太阳属于寒凉之性,主外感寒邪。
•其特点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
•辨证时需注意寒邪侵袭程度以及体表症状的表现。
2. 少阳•少阳属于温热之性,主外感温邪。
•其特点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
•辨证时需注意温邪侵袭程度以及体表症状的表现。
3. 阳明•阳明属于燥热之性,主内有实邪。
•其特点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等。
•辨证时需注意实邪程度以及腹部和舌苔等的变化。
4. 太阴•太阴属于寒湿之性,主内有寒湿邪。
•其特点为发热、恶寒、腹胀等。
•辨证时需注意寒湿侵袭程度以及体表和腹部的变化。
5. 少阴•少阴属于阴寒之性,主内有虚邪。
•其特点为潮热、盗汗、口干等。
•辨证时需注意虚邪程度以及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6. 厥阴•厥阴属于风寒之性,主内有风寒邪。
•其特点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等。
•辨证时需注意风寒侵袭程度以及胸腹部的变化。
四、六经病辩证方法在对六经病进行辩证时,中医师会运用以下方法:1.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所在。
2.闻诊:通过闻气味,了解患者体内湿气、臭气等的情况。
3.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症状、感受等,以帮助确定辨证要点。
4.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或经络,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反应。
以上四种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辨别出六经病的具体类型和性质。
五、六经病辨证案例分析案例一:太阳经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的辩证论治
(2)风热犯表证
•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2、病证鉴别
•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感 冒 临床 特征 多无发热或发热不高,服 解表药后,汗出身凉脉静 而渐愈,病程多不超过一 周,多不传变。 正气不足,邪犯肺卫 温 病 必有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 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且见传变入里之候:神昏、谵妄、 惊厥、出血等。 正气不足,疫毒内犯 季节性传染性强,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症状相似。 进行必要理化检查,以资鉴别 风温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 膜炎等;暑温包括乙肝、钩端螺旋 体等疾病早期
• 明晰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
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
2、治疗原则
• 治疗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治以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3、注意事项
• 感冒的治疗,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可补益太 早,以免留邪; 对体虚者,宜扶正固本,兼解风邪,不宜专行发 散,重伤肺气。 • 风寒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 致不能速解,甚则发生变证; 风热误用辛温——助热燥液动血,或引起传变。 • 除虚体感冒可兼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 品,以免留邪。
《丹溪心法》
•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 元· 程充辑《丹溪心法· 中寒附录》:“伤风属肺 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六经辨证治感冒
六经辨证治感冒在中医学中,六经辨证是指通过辨别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根据六经理论来判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学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本文将从六经辨证角度来探讨中医治疗感冒的方法。
首先是太阳经辨证治疗感冒。
太阳经是指人体的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寒湿邪气有关。
当感冒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体痛、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寒战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太阳经受邪。
中医治疗太阳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发汗来驱除寒湿邪气。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麻黄汤和桂枝汤,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扩张毛孔、促进热量排出来达到解表的作用。
其次是阳明经辨证治疗感冒。
阳明经是胃经和大肠经的总称,与实热邪气有关。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阳明经受邪。
中医治疗阳明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清热泻火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芳草清热汤和大青龙汤,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泻火、清暑、解表的作用来降低体温、消除症状。
第三是少阳经辨证治疗感冒。
少阳经是以胆经和三焦经为主的一部分,与卫阳邪气有关。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发热、头痛、目赤、耳鸣、口苦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少阳经受邪。
中医治疗少阳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解热祛病邪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柴胡疏散汤和小柴胡汤,这些方剂可以通过活血消肿、解表发汗来改善症状。
然后是太阴经辨证治疗感冒。
太阴经是与寒湿邪气有关的一部分,涉及肺经和脾经。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恶寒、发热、肢体困重、周身不适、舌苔白腻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太阴经受邪。
中医治疗太阴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补气养阴来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四君子汤和蓝田丸,这些方剂可以通过益气健脾、养阴清热来改善症状。
最后是厥阴经辨证治疗感冒。
厥阴经是涉及心经和肝经的一部分,与湿暑邪气有关。
感冒引起的症状如果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口苦等症状时,可以判断为厥阴经受邪。
中医治疗厥阴经感冒的方法是通过清暑祛湿来治疗。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口诀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口诀张仲景这位大医师,真是个传奇人物。
想想看,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医疗设备,他却能用自己的智慧给人们带来健康,简直是个活神仙啊!你要是研究一下他的六经辨证,就会发现,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的理论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医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身体和疾病之间的微妙关系。
说到这,真想给张仲景点个赞,他的六经辨证法可谓是中医的“终极秘籍”。
咱们得聊聊“经”这个概念。
经,就是经络,通俗说就是咱们身体里的“交通线”。
当这些交通线通畅的时候,人就能活得滋润,身体不出毛病。
但要是堵了,那可就麻烦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可就得不到养分了,活该受罪呀。
张仲景把这些经络分成六个类型,像是给我们的人体做了个大分类,真是用心良苦。
而这六经呢,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太阳经,像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但有点刺骨,主要跟外感风寒有关。
如果你突然感冒,鼻子流涕,咳嗽得厉害,那多半是太阳经的问题。
你看看,张仲景就是这样把症状和经络结合起来,真是“步步为营”啊。
再说少阳,这个有点调皮的经络,常常跟胃肠道的情况挂钩。
吃东西不消化、腹胀肚子疼,都是少阳经在捣鬼。
你想啊,少阳就像个孩子,肆意张扬,但也能带来快乐。
阳明经呢,就像个“大力士”,一旦发力,整个人都感觉被灼烧,发热出汗,真是让人受不了。
不过只要调整得当,阳明经也能帮你排毒,恢复元气。
太阴经则像是温柔的妈妈,照顾着脾胃。
胃口不佳、乏力无力,太阴经来解决。
就像在家里,吃得太少,身子骨自然也虚弱。
而少阴经就像个深藏不露的高手,控制着肾脏和心脏的功能,情绪低落、乏力、怕冷,都是少阴经在发声。
你看,张仲景真是把人身体里所有的微妙关系都梳理得清清楚楚。
最后是厥阴,真是个“高冷”的经络,常常让人感觉手脚冰凉,甚至面色苍白。
身体出现这些状况,就得留意了。
厥阴经在提醒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自己太累。
张仲景通过这六经辨证,把我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搞得明明白白,实在是太厉害了。
伤寒六阶段及六经代表经方
伤寒六阶段及六经代表经方伤寒六经分述如下:伤寒方既可分为虚实、表里、寒热六类,亦可分为阴阳两大类。
伤寒的方剂,于是可由阴阳统之。
外感风寒引起的的疾病及类似的杂病或变症。
一、感受风寒:第一阶段:1、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代表方:桂枝汤2、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代表方:麻黄汤。
3、体虚之人感受风寒:脉微细,但欲寐,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脉微细,但欲寐,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第二阶段: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口苦、咽干、目眩也。
小柴胡汤第三阶段:1、身大热汗出类: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第一阶段症像),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腹满午后发热类: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
第四阶段:1、腹满,消化力差: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代表方理中汤。
第五阶段:1、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六阶段:1、有寒、有热,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代表方乌梅丸。
二、类似的杂病发汗过多心悸的桂枝甘草汤类,心烦不能眠的栀子豉汤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类,胸膜炎、腹膜炎、胁膜炎的陷胸汤类,小腹蓄血的桃核承气汤类,身体发黄茵陈蒿汤类,胃中痞满不通的泻心汤类。
内有热而四肢发冷的四逆散类,头痛呕吐的吴茱萸汤类。
三、病后复发的调理:伤寒热病初愈,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邪未尽,当此之际,唯宜慎起居,调饮食,静养调理,预防疾病复发。
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79期 193 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李强军,赵旭红,张祺(灌云县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摘要:感冒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汉代张仲景开创六经辨证之先河,笔者从六经辨证及人的体质差异角度论述感冒的论治。
关键词:六经辨证;感冒;体质学说;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54.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9.122本文引用格式:李强军,赵旭红,张祺.从六经辨证角度看感冒的论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93-194.0 引言感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感染。
广义上还包括流行性感冒,一般比普通感冒更严重,症状包括发热、冷颤及肌肉酸痛,全身性症状较明显。
感冒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是其他疾病无法比拟的。
传统中医对于感冒的辨证方法很多,比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临床上治疗效果参差不齐。
笔者认为对于感冒的论治不仅要针对病因、症状,还要熟练掌握其六经传遍规律和个体体质差异,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感冒常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思想,治疗效果满意,将个人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1 疾病概述现代医学对于感冒的认识主要归类在上呼吸道感染一类相关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以及非典型致病原侵犯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发于所有人群,具有普遍性、易感性,同时还具备自愈性的常见疾病之一[1]。
其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又可表现为全身症状,全身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周身肌肉酸痛、乏力困倦、头晕头痛等,局部症状主要有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等,除此之外还有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
传统中医对于感冒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作者:王长林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5期六经辨证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吸取前人辨证之思想,结合自身经验创立的辨证理论,是《伤寒论》的核心辨证方法,其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根据病因属性、体质强弱、正邪盛衰、病势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太阳证、阳阴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六个类型,作为外感病证的基本证候类群,以此说明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性、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同时以六类病证之间的转变关系说明疾病发展变化,以六经证群(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作为临床诊治外感病证的基本依据。
1 六经辨证之整体思想分析六经辨证方法体系,亦应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整体观念。
从太阳到厥阴,时间上,表现出从前到后,空间上,表现出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
作为外感病证,病初,外邪一般先侵袭卫表,随着时间推移,疾病的发展,外邪将由表入里,病位也随之由浅人深。
在此发展过程中,疾病性质和机体正气都随正邪抗争而呈现出各种可能的变化。
看六经辨证应注意时序和空间次序及其时空关系,用联系和发展的整体思想去分析六经辨证具有提纲挈领之意。
2 病因病机2.1 病因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之核心辨证思想,其主要用于外感病证,因此六经辨证所涉及病证多发于外感邪气,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
由于六淫致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转化性、兼挟性,因此在分析六经辨证时亦应注意六淫的这些特点,注意许多外邪入里郁久化热,疾病性质发生寒热转化,阳邪易伤阴津、阴邪易损阳气等这些基本规律。
个人认为,学习六经辨证,可以将外感寒邪,即风寒感冒作为一个开始,然后按外感风寒逐步发展为次序,去联系和对照六经病证,这将比较容易理解六经证候。
当然六经辩证所辩之证病因不限于寒邪,六经病证也不限于从外感风寒开端,六经辨证也不限于只辨外感病证,亦可用于分析内伤杂病。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
中医诊断的六经辨证有何独特优势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辨证则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独特方法。
六经辨证源于《伤寒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其在中医诊断中展现出了诸多独特的优势。
六经辨证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系统。
这种分类方式并非简单的机械划分,而是基于对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综合考量。
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其一,六经辨证具有全面性。
它能够涵盖人体外感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无论是风寒感冒、温热病邪,还是湿邪侵袭等,都可以在六经辨证的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归属和治疗方法。
比如,太阳病多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阳明病则以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为主要特点;少阳病常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表现。
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病邪所在的经络和脏腑,为治疗提供明确的方向。
其二,六经辨证注重动态变化。
疾病在人体中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六经辨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例如,病邪在太阳经未解,可能会传入阳明经或少阳经,此时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会相应改变。
这种动态的观察和分析,使中医治疗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疾病的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其三,六经辨证强调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病邪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六经辨证在诊断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体质特点,如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等。
同样的病邪,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六经证候。
因此,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其四,六经辨证的诊断方法简便易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在六经辨证中,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感受,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触摸脉象等,就能够初步判断病邪所在的六经。
这种诊断方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能,就能够对疾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六经辩证治感冒
六经辩证治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不仅症状多样,且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中医药学中,六经辩证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基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通过调整经络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在治疗感冒方面,六经辩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六经辩证治疗感冒的方法和原理。
一、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指感冒病毒由风邪引起,并伴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理论,风热感冒属于“阳明经”病证。
在治疗上,应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具体方法有:1.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薄荷、金银花等,这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发挥作用。
2. 中药吃丸:一些中药丸剂,如银黄丸、葛根败毒丸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
3. 饮食调理:可以选择一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例如绿豆汤、荷叶茶等,有助于缓解风热感冒的症状。
二、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和寒邪引起的,表现为恶寒发热、流清鼻涕、咳嗽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理论,风寒感冒属于“太阴经”病证。
在治疗上,应该祛寒散寒,宣肺解表。
具体方法有:1. 古法汤剂:例如药材炖鸡汤、姜枣茶等,这些汤剂以药材为主,可以起到温里散寒的作用。
2. 足浴疗法:将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草药(如艾叶、生姜等)煮沸,放入足浴盆中,浸泡双脚数十分钟,有助于祛寒散寒。
3. 中药熏蒸:利用药材熏蒸的方式,将药材放在锅中加热,待药气弥漫室内,有助于散寒宣肺。
三、风湿感冒风湿感冒是由感冒和湿邪共同引起的,表现为关节酸痛、寒湿重等症状。
根据六经辩证理论,风湿感冒属于“太阳经”病证。
在治疗上,应该祛风湿,活血化痰。
具体方法有:1. 中成药治疗:例如风湿宁胶囊、金匮肾气丸等,这些中成药可以缓解病情,减轻关节疼痛。
2.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式,对患处进行适当的刺激,有助于舒缓疼痛的症状。
3. 中药泡脚:采用一些具有祛风湿作用的中药,如桑寄生、川芎等,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风湿感冒症状。
四、中风感冒中风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和中风因素引起的,表现为头晕目眩、言语不清等症状。
六经辨证
2 阳明腑证
n 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 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 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 明腑实证。临床是症以“痞、满、燥、 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
n 1)热象——发热,但热不寒或潮热,面赤, 渴欲饮水
n 2)汗出——汗出漐漐或手足濈然汗出 n 3)腹症——腹部胀满(“腹满不减,减不足
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 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n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 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n 治则:通阳化气行水 n 方药:五苓散
临床应用
n 1、尿少水肿 n 急、慢性肾炎 n 特发性水肿 n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所致的水肿
2、排尿不畅
n 1)、尿潴留(癃闭) n 2)、前列腺肥大 n 3)、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排尿困难。 n 3、以尿频、尿急、尿痛为特征的疾病 n 1)、泌尿系感染 n 2)、尿道结石
n 太阳伤寒证,理论上应冬季多、北方多,但夏 日亦有。太阳伤寒证患者体质强壮,表实证实。
n 2、治疗风寒表实的咳喘,如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n 3、治疗风寒痹证。主要用于初期,以恶寒、 发热、诸关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应用指针。
2 太阳腑证
n (1)太阳蓄水证 n 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福建中医药大学
黄海
六经辨证
n 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 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 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 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n 六经辨证开创了辨证论治体系。
(-)太阳病证
n (l)太阳中风证 n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
中医六经辨证理论如何指导疾病的系统治疗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那可是个相当厉害的“法宝”,能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大作用呢!我先给您讲讲啥是六经辨证。
六经啊,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这六经就像是身体这个大王国里的六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脾气”。
比如说太阳经,就像是身体的边防战士,负责抵御外邪的入侵。
一旦外邪太强,突破了防线,疾病就产生了。
这时候,我们通过六经辨证,就能判断出病邪在哪个“区域”捣乱,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就拿感冒来说吧,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病人,他感冒好几天了,头疼、发烧、怕冷,还无汗。
我一看,这明显是病邪在太阳经嘛。
太阳经被邪气困住了,阳气不能向外发散,所以就出现了这些症状。
那怎么治呢?就得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把邪气从太阳经赶出去。
我给他开了麻黄汤,没多久,他的症状就减轻了。
再比如说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大工厂”,负责消化和代谢。
如果阳明经出了问题,往往会出现高热、大汗、口渴、便秘等症状。
这时候就得清热泻火、通腑泻下。
有个病人,高烧不退,大便不通,肚子胀得难受。
这就是阳明经有热,腑气不通。
我用了大承气汤,让他通了大便,热也就退下去了。
少阳经呢,就像是个“交通枢纽”,邪气在这儿容易徘徊不定,导致病人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可能会口苦、咽干、目眩。
治疗少阳病,得和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
太阴经是脾胃所在,就像身体的“粮仓”。
太阴病多是脾胃虚寒,得温中健脾。
少阴经是心肾所在,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之分,寒化就得扶阳,热化就得滋阴。
厥阴经是阴阳交接之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
总之,六经辨证就像是一张详细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在治疗疾病的道路上不走弯路。
通过对六经的准确判断,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用药,让身体重新恢复平衡和健康。
您看,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不是很神奇?它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再盲目,而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相信随着我们对它的不断研究和运用,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健康和希望!。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从感冒说起)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1 内因:疾病从内而生。
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2 外感: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
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3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3.1 太阳病: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太阳伤寒,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所谓太阳伤风,是伤于风,因为吹到风而感冒,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项强、头痛、发烧。
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10 生白芍6 生甘草9 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 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
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太阳伤寒,伤于寒症,冬春之际,天气太冷,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病人会全身恶寒,怕冷,全身没有汗,高热,身痛,骨节痛,咳嗽,这时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麻黄10 桂枝10 杏仁6 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病人会全身恶寒重,怕冷,全身没有汗,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
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理论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经理论则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六经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依据病邪侵袭的经络、脏腑的盛衰、正气的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不同的证候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患者常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现。
例如感冒初起,若见上述症状,可判断为太阳病。
此时治疗当以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适用于恶寒重、无汗、脉浮紧的风寒表实证;桂枝汤则适用于恶风、有汗、脉浮缓的风寒表虚证。
阳明病多为正邪交争激烈,热盛于内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或腹胀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
对于阳明经证,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阳明腑实证则用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常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太阴病多为脾阳虚衰,寒湿内阻。
患者常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是常用方剂。
少阴病主要涉及心肾两脏,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之分。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可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病情较为复杂,多表现为寒热错杂。
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
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常用方。
在实际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中,六经理论并非孤立地运用,而是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相互结合。
例如,咳嗽一病,若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痰稀、鼻塞流涕,可考虑为太阳病,治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与八纲八法一、伤寒六经的八纲辨证《伤寒论》六经病篇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其中并以阴阳为辨证总纲。
如太阳病篇指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7条不冠以“太阳病”,而冠以“病有”二字,可见是泛指六经病而言。
柯韵伯《伤寒论注》列此条于《伤寒总论》之首作为总纲固然是对的,但他局限于太阳病来解释“发于阳”和“发于阴”之阴阳,是概括六经之三阴三阳而言。
所谓“发于阳”,即发于三阳,由于寒邪侵犯三阳,体内阳气亢进,正气抗邪有力,正阳亢进则发热,寒邪收引则恶寒,故“发热恶寒”。
属于太阳的多见头项背腰强痛,属于阳明的多见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属于少阳的多见头角掣痛昏眩胸胁满痛。
所谓“发于阴”,即发于三阴,由于寒邪侵犯三阴,体内阳气衰退,正气抗邪无力,正阳衰退则无热,寒邪收引则恶寒,故“无热恶寒”。
属于太阴的多见腹满时痛吐利不渴食不下,属于少阴的多见脉微细但欲寐,属于厥阴的多见寒厥吐蛔或少腹痛引入阴筋或巅顶头痛。
柯氏把本条和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相提并论,认为“已发热”就是发热恶寒的发于阳,“未发热”就是无热恶寒的发于阴。
前者尚是,后者则非。
因为“未发热”的“未”字和“无热”的“无”字是不能等同的。
太阳伤寒发热的或“己”或“未”是迟早问题,终久必发热(由于正阳亢进之故);三阴伤寒的“无热”,则是始终不发热(由于正阳衰退之故)。
柯氏不仅认为第3条“未发热”是太阳病发于阴,而且认为第188条“不发热而恶寒者”是阳明病发于阴,第266条“伤寒脉弦细”是少阳病发于阴,并强调指出:“发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这就未免求深反晦了。
至其所谓“三阴之反发热者,便是发于阳”,则恰自证其前言之非,因为这正能说明伤寒直中三阴本来是无热的;若三阴伤寒而反见发热,如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则是因为寒中少阴而又外伤太阳之故,由于寒邪直中少阴,故脉沉,由于寒邪外伤太阳,故发热。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正确应用,中医师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以期为广大中医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六经辨证概述六经辨证是指通过对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阴、厥阴、少阳、太阴六经)的辨证来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这种辨证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始终。
根据《黄帝内经》,六经辨证包括六经辨色、六经舌诊、六经脉诊等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六经望、闻、问、切。
二、阳虚阴盛证在临床中,常见到的一种疾病模式是阳虚阴盛证。
阳虚阴盛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盛亢的状况。
患者常见畏寒怕冷、肢端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根据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望、问、切等得出阳虚阴盛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寻常疾病的六经辨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常常遇到一些寻常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这些疾病看似简单,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以感冒为例,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以根据其所属的六经来辨证,如太阳经证、阳明经证等,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四、中医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在现代医学中,虽然有了先进的检查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但中医六经辨证作为传统的诊疗方法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许多疾病并非单一的病因病机,而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通过六经辨证,中医师能够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分析病情,找出病因所在,并制定出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六经辨证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帕金森病等,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而中医六经辨证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中医师能够准确定位病灶,找出病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
六、结语中医六经辨证学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
对六经辨证和六经病的认识
对六经辨证和六经病的认识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六经辨证和六经病啊。
我跟你们说,这里头的学问那可真是有点意思。
就拿前段时间我家老爷子生病那事儿来说吧。
老爷子身体一直还不错,平时就是爱下下棋、遛遛弯儿。
可突然有一天,他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儿,头晕乎乎的,还老说自己怕冷。
这可把我们一家人都给急坏了。
我那老妈就开始念叨了:“老头子,你是不是前两天出去遛弯儿着凉啦?”老爷子没好气地回她:“我能不知道嘛,这天气说变就变,冷不丁就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琢磨着,这老爷子这症状,会不会和那六经病有点关系呢?我就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些资料,六经病里好像有类似的描述。
咱先说说这太阳病吧。
太阳主一身之表,就好比是咱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
老爷子这怕冷、头晕,会不会是太阳经受了风寒之邪呀?就好像一个站岗的士兵,突然被敌人袭击了,那肯定得先有个反应嘛。
我把这想法跟我姐一说,我姐白了我一眼,说:“你就瞎琢磨,还六经病呢,说不定就是普通的感冒。
”可我不甘心啊,继续研究。
后来老爷子还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体温有点升高。
我就更觉得像是太阳病了。
太阳病里的伤寒证,不就是先恶寒(就是怕冷),后发热嘛。
我跟老妈说:“妈,我觉得爸这可能是中医里说的太阳病,得注意点儿啊。
”老妈将信将疑地看着我:“你这孩子,净整些有的没的。
还是得带你爸去看看医生。
”于是,我们就带着老爷子去了医院。
医生一番检查后,说老爷子确实是受了风寒,有点感冒的症状。
我心里暗喜,看来我这六经辨证的理论还真有点用。
从医院回来后,老爷子还打趣我说:“臭小子,没想到你还懂点这方面的事儿啊。
”我笑着说:“爸,这不是平时爱看点中医方面的书嘛,多少还是知道点的。
”这事儿过后啊,我对这六经辨证和六经病就更感兴趣了。
六经辨证就像是一个大侦探,通过我们身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去寻找背后的“凶手”——也就是病因。
比如说除了太阳病,还有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每个病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问题: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 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疼、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 其特征 。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 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 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四 感冒并非皆表证 治疗当忌都发汗
感冒冲剂、白加黑不能用于全过程
❖ 1 少阳阳明合病感冒
❖ 例4,唐某,男,35岁。初诊日期1965 年4月24日:感冒三天,咽痛,口干,恶心,不 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痛,舌苔白,脉弦 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 梗汤方证:
❖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
❖ 注意点: ❖ 1、感冒用六经辨证。 ❖ 2、六经证之治不只一方。
❖ 也说明感冒、伤风做为一个病来说,临 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不仅只现表证 、太阳病,也常常出现其他五经之证, 临床表现为伤寒中风太阳病及六经各证 及合并证。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 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伤寒论》六经 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
方证对应治疗。
六经论治感冒
表
❖
❖
里
❖
❖
❖
❖
❖
表
表 阳 证 太阳病 发汗解表 半 表半里 阳 证 少阳病 和解清热
里 阳 证 阳明病 清除里热
里 阴 证 太阴病 温里补中 半表 半里阴 证 厥阴病 温补和解
表 阴 证 少阴 病 温阳发汗
❖ 治疗感冒步骤:
❖ 细审症状→→判断病位 →→判定六经→→判定方证 →→判定用药
❖ 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 三钱。
❖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 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
❖ 按:本患者外感符合西医上感,可称感冒, 又符合仲景所述伤寒,此感冒即是伤寒。
❖ 例2,安某 女 66岁 针灸医师,初诊: 2007年2月26日反复发热2周
❖ 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 37.5℃。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 39.5℃,急诊留观,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 退,后又合用清开灵,静滴清开灵出现寒战高 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又用阿奇 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上,遂收 入风湿免疫病房。
❖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
,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白
术15克。
❖
结果:服2剂,口苦已,大便通畅,服3剂诸症已。
❖二 在表当汗误治里 ❖ 引邪入里必生灾
❖ 例1,陈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65 年10月9日: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 早感恶寒、身热,测体温38.6℃,无汗, 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簿白,脉浮紧。 此属太阳表实伤寒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 汤:
❖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
❖ 生石膏一两半。
❖
结果: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
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
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服
三剂诸症已。
❖ 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引人深思:1991香港中日学
术会
1、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感冒,必是具有小胡柴 汤适应证者;
一 感冒本属外感病 论治亦当用六经
❖ 1感冒病名解 ❖ 感冒,又俗称伤风,多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
染(鼻、鼻窦、咽、喉、扁桃体等炎症) ❖ 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
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指方●诸风》引《和剂局 方》之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 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两字尚属动词。元代 《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凡证与伤寒相类者极 多……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 这里正式提到感冒的名词。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
②里阴证:腹泻、口中和、腹附子,干姜,炙甘草。 ❖ 如表证明显:头痛、发热、腹泻青水,用五苓散。
❖ ⑶半表半里证
❖ ①半表半里阳证:口苦、咽干、头晕、恶心、往来寒热、脉弦细。治法:和 解清热,方用小柴胡汤:
❖ 柴胡24,黄芩10,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大枣4枚,生姜15。 ❖ 如咽痛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桔梗、生石膏。
❖ ②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口干苦、四逆、身乏、脉沉弦细。治法:清上热, 温下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如例6,李某,女,49岁,2006年5月12日 初诊:自觉感冒半月余,服抗菌素、中成药不效。症见:头晕或痛,乏力, 口苦咽干,腰背颈项酸痛,四逆,畏寒,血经后期量少,大便干,苔白根腻 ,脉弦细。此为半表半里阴证而见上热下寒,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和解,养 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三 感冒在表变匆匆 论治勿疏有合病
❖ 通过临床观察
❖
感冒≠表证。
❖ 例2,刘某,女,28岁。初诊日期1965 年8月30日: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 、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簿白浮黄, 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生石膏:
❖ 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芦根五钱,连翘三钱, 桔梗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 石膏一两半。
❖ 会诊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寒战高热无汗, 体温最高40℃,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 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数,苔白腻。
❖ 此为“时发热” 54时发热自汗 ——属营卫不和 ,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
❖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 生姜 12g 大枣4枚,啜粥温覆 一剂
❖ 结果:服药一煎后汗出多,未再出现寒 战。微热,37.6摄氏度,继服麻杏苡甘 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常见感冒方证
❖ ⑴表证:分阳证和阴证
①表阳证
❖ 太阳伤寒表实证: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口不干 。体质强,运动汗出受凉。治法:发汗解表:方用
❖ 麻黄汤: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 如烦躁、口干,鼻塞流涕、身重,为表里合病,治解表清里
:方用大青龙汤: ❖ 桂枝10,麻黄18,杏仁10,生姜15,大枣4枚,生石膏45
。凌志伟 ❖ 太阳中风表虚证:头疼、身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发汗: ❖ 桂枝10,白芍10,大枣4枚,生姜15,炙甘草6。
②表阴证:恶寒不发热、身痛头疼、无精神,脉细 。温阳强壮发汗。方用麻黄附子细辛例9,许某, 男,47岁。初诊日期1978年5月4日:感冒 2天,右头痛,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 ,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咽红滤胞增生明显。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 ,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
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中的第3条:“太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宗《内经》以外伤病邪 论证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 宗此者。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 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 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误解)
❖ 结果:上药服二剂,证已。
❖ 按:本患者为太阳阳明合病,阳明里热轻证, 亦可用麻杏石甘汤治之。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 证,用桑菊饮解表清里,使表里全解。可知感冒也 见于温病。(为何还要与温病相鉴别!)
❖ 例3,张某,男,44岁。初诊日期19 65年3月25日:自昨日来,恶寒,无汗, 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干,舌苔簿白,脉 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汤加生石膏 证:
❖ 麻黄三钱,川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
,川芎三钱。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 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 神如常。 如汗出明显,用桂枝汤加附子 治疗。
❖ ⑵里证:
①里阳证:汗出、口渴、恶热、脉数。治清里热,方用白虎汤:生 石膏45~120。如汗出、咳喘者,表里同病,用
❖ 麻杏石甘汤:麻10,杏10,炙甘草6,生石膏45。
感冒较全面定义
❖ 感冒是近代中医病名, 当是指西医的上呼吸感染( 病毒、细菌)出现的外感症 状。
专方不足治感冒
中医之长是辨证论治,即不论是什么病,根 据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进行治疗。由于不 论什么病,所反应出症状有六种情况即六经 证,故不可能用一种方药所能治疗,故一方 不能专治,必先辨出六经,继辨方证,进行
❖ 辨证为三阳合病挟饮,其为柴胡桂枝合半夏厚朴汤 加生石膏方证:
❖ 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
❖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
❖ 生姜三钱,苏叶二钱,大枣四枚,茯苓三钱,
❖ 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
❖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 、咳嗽减,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 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已。
2、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肝炎,但亦必具有小柴 胡汤的适应证;(小柴胡汤煎服法)
3、效不更方不是经方的治疗原则。
❖ 2 三阳合病感冒
❖ 例5,张某,女,27岁,病案号125。初 诊日期1965年9月24日:一月来感冒,头晕 ,头痛、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发作,前 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 桑菊饮、银翘散等治疗,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近 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 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
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 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 真的吗?)
类证鉴别:本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辨证属于表实证…
广义伤寒狭义伤寒
❖ 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 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素问·热论》说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 广义伤寒。伤寒杆菌《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