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历史人物传记很感兴趣,这些年系统地读了一些历史人物传记,有些心得。

一、真诚的“名师”

每一个人成功的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导引。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的“老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授业”,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传道、解惑”,那要看自己的机缘如何了。“名师出高徒”,作为“百姓”圈子中的我们,一辈子很难遇到名师,即便有此机缘,名师能够给我们“传道、解惑”多少,主动权很少在我们这一边。而我们所读历史人物传记的主人公,对我们的教导却是坦率和真诚的。凡是能够让后世为其立传者,其人在当时一定是个响当当的名人。且不言其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单就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人肯定是将上天赐予自己的生命在其所处的社会条件中发挥到了极致,不枉其一生,这正是我们芸芸众生苦苦追寻的。这个人既然已经逝去,他便主宰不了后人对他怎样评说,他生前所留下的一切痕迹,都会成为为其立传所要取舍的素材,任人评说。他把自己的光辉与阴暗尽向世人展现出来,我们在读他的传记时,是借鉴还是学习吸收,都在我们读者自己。因为我们选择了他的传记,他就不自觉地成为了我们的老师,这位“名师”不是很真诚吗?这便是我所认为的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意义。

二、向谁“拜师”

历史上的人物,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现在出版业这样发达,我们几乎想学谁就可以去学谁,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什么,没有什么更多的外在因素去限制我们。能厚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呢?还是把书本与实践脱离开,进行指手画脚呢?比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的人急功近利,急用急学,往往失之偏颇,单纯去看向曾国藩学厚黑学一类的书就属此种,那样很容易把曾国藩看成是阴谋家,而把他整个的一生和阳谋部分扔到一边,这样看书是危险的,对自己好处不大。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林彪的传记,看了不少版本,因此对林彪很是佩服。在侃谈时,我向他建议把对于林彪的研究面再拓宽一些,最起码要读一本罗荣桓或彭德怀的传记,否则就研究偏了。这也属于学习态度问题。因此,向谁“拜师”很重要,“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嘛。

三、怎样选择人物传记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我喜欢读历史学家写的。因为真正的史学工作者,注重原始资料的收集与罗列,对于评判很谨慎,自己简洁的结论往往放在最后,标明为“一家之言”。对于人物相关资料的延伸阅读,我喜欢看了解他们的人的回忆录和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不喜欢读文学家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我觉得那些传记感性因素过多,信息量少。对于流行的高产作者的作品,我几乎不去细看,因为我相信,真正能够站得住脚并能够传世的原创作品是讲功夫的。对于近现代人物的了解,我觉得最好是看两个以上的不同版本,那样会客观些,因为可能越是离我们近的人,我们反而不易看清,盖棺的时间短了,即便是权威的部门或权威的人所下的定论也不一定就准确,何况我们读人物传记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看结论。我们看到材料的“真”,便会了解那些人的“难”,进一步了解那些人是如何“知难而作”的,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和人生道路是借鉴是学习,自己自然会有结论。比如,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少小无赖”,“好酒及色”,但我们读到文章最后,还会由衷地赞同司马迁“太史公曰”的结论,认同刘邦是个伟大的人物,这就是因为司马迁是“秉笔直书”的。太注重历史人物传记的故事情节,是读书功底肤浅的表现。要想真正向这位“名师”学些东西,他那些痛苦的、枯燥乏味的甚至理论的经历和表现恰恰是极其重要的。哪一个名人的命运会那么好,一出场就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所以我说读人物传记尽量去读信史,我们不想成为文学家的话,太重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读多无益。

四、如何对待历史中的政治因素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政治影响无处不在,读历史人物传记也是如此。我想,古今中外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说都不可能没有政治因素,因此胡适曾说:“历史好比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句话很有道理,但不影响我们能够读出信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概况。比如我们骂汪精卫,当时日本人一定认为他是最可爱的中国人,如果单从骂他的角度出发,不会读出一个真正的汪精卫,也不会有真正的借鉴:一个革命的急先锋,在推翻满清政府时舍生忘死,在民族大义面前怎么就成为了中国头号汉奸呢?同样,很多人认为前些年出版的林彪传记假的太多,但真的部分我们读出来了吗?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主流社会的结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主流社会是要有结论的,否则人民无所趋从。政治“标签”本身就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结论是有约束力的,无论是对他的后人还是对当时紧跟他的那部分人的后人。前人虽去,不可不为后人着想,因为,人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

五、现代人应克制现代意识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或者叫尴尬时期。中国人传序了几千年的历史观,现今几乎丧失殆尽,原来是言必称祖宗,现在是言必称现代,似乎只有我们现代人才是最聪明最文明的,过去的都过去了。这是“革命”思想和“科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的最大体现,可以说,那些自近现代以来为此不惜牺牲的志士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而且超乎他们的想象。但其给今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惊人的。近代以来,使历代最“先进”的中国人蜂起遵循的社会思想,无一例外地缘自于欧美,再冠以“革命”“科学”的威名,谁敢不从?历史的尤其是中国历史的社会思想成了“落后”与“保守”代名词,被人们抛弃。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除了其权数计谋还被世人所称道外,余则在世俗中很少有人感兴趣了,实为大谬。诸葛亮27岁出山,面对比他大20岁且有着丰富阅历的刘备,第一次亮相所阐述的国际关系和战略思想,当今全球的国际战略学家谁人可比?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后有几人能够超越?古代的中国名人有一个规律,出山以前修学储能,人生观世界观已经成熟,看准天时、地利、人和便横空出世,即使掉头也没有几个人犹豫不决走回头路的,就个人的人生路径而言,别人是很难效仿的,“碌碌”无为(天天忙碌却一事无成)的现代人岂能与之相比?所以,过去的并未消失,消失的是我们的学习精神。文化的惯性很大,不管我们有多么现代,我们都是沿着古人的路走下来的,而且我们终将作古,如果数祖忘典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将要作古了。

六、打开社会之门

翻开历史就是进入社会,古今一理也。如果我们看不明白今天的社会,我们从了解父辈祖辈的社会入手也是个很好的办法,读历史人物传记可能是最生动简便的方法。一部人物传记,描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记述了他的辛酸苦辣,他的成功失败,短短几十年,茫茫大社会。我们不用刻意去想借鉴什么,但借鉴自然而得,了解了过去,还不能略知今天吗?当然,我们通过人物入手了解社会,还会带来一个负面作用,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品读人物本身,那就是读历史人物的社会分析方法。古代中国的人物传记不是不重人物的社会背景分析,比如写一个人,首先会写这个人是哪里人,父母祖辈是什么情况,然后才就这个人的社会关系展开论述。近代以来,尤其是现代,随着西方社会思想的传入并占统治地位,人物传记的社会分析过重了。比如写一个人,总会从政治的、经济的……各种社会角度一一道来,给人的感觉是那个人纯是社会的产物,他不去做,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别人也能去做,而且做得也不会差多少。但事实上,湖南乃至全国农村只出了一个毛泽东,别的人也可能做得那么好,但事实上那个人(比如蔡和森)中途被杀了,没有机会做成。所以,社会分析方法要用,但不能用大了,否则不仅容易失去生动性,老百姓也没有必要去信命了,孔夫子的“畏天命”岂不是迂腐不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