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脾胃学说-8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 3外邪所伤
•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以升为健; •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以降为安。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 • 说明异常气候常是 • 脾胃病证的病因之一。


• 《素问·玉机真藏》“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瘴,腹中 热,烦心出黄。”
5
(一)脾胃功能
3 脾胃主肌肉而充养四肢百骸
《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 《素问·热论》“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说明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一样,具有主司肌肉的功能。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四 肢皆禀气于胃”,却又“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肌肉丰腴、四肢健壮与脾胃健运密切相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剂:
半夏汤(秫米、半夏)——胃逆不和 不得眠主方 兰草汤(佩兰)——脾瘅(口甘)
• 综上所述,无论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还是诊断 、治疗与预防,
• 《黄帝内经》的论述都颇具规模, • 为脾胃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医学所谓的“脾胃”不仅仅是解剖学概念, • 更主要的是具有生理、病理功能的概念, • 是个多种功能的概念统一体。
• 玉屏风散是古代的固表止汗方,适用于以疲劳、 自汗、恶风为特征的疾病和表虚体质的调理。
2.升阳益胃汤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
升阳益胃参术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泻防風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 【主治】脾胃虛,神疲乏力,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飲食 无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数,食不消,面色不和。
脾胃学说2015-8
一《内经》思想构架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1.脾胃功能 2.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3.脾胃病的治疗
2
(一)脾胃功能
1、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是对 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 《 素问 · 五 脏 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明确地指出脾胃具有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
▪ 黄芪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
▪ 据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中医的问卷调查有139 位名中医认为
▪ 黄芪是临床最擅长应用的药物之一,列居第一位
黄芪体质
• 黄芪体质—黄胖、大腹、汗出而肿,能食而无力
• 面色黄暗,缺失光泽,也有见暗红者。 • 体型多偏胖,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比较湿润 • 下肢多有浮肿,按之凹陷,局部皮肤干燥或发暗 • 食欲好,能大量进食,而且不胀不痛。 • 不耐饥饿,饿则出汗心慌无力。 • 虽大量进食依然疲乏无力、肌肉松软。
三 补土派的发展与贡献
• 补土流派—易水学派分支 • 补土流派是以李东垣为代表人物, • 以补中、升阳、益气、益胃为主要 • 治疗方法的学术流派。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32

重要贡献
• 发挥脏腑病机学说中脾胃的重要性
4
(一)脾胃功能
2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
《 灵枢 · 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 气分为三隧。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 注五藏六腑……,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僄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 间,而不休者也。 营、卫、气、血、津液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
6
(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
饥饱无度
《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
五味失调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2 清热攻下, 保存胃阴 • 阳明病热结,治当清下,但仲景在祛邪时,常兼
顾胃气。 • 白虎汤,方中以知母、石膏之大寒清其邪热,
以粳米、甘草益气以调和中气。 • 仲景立承气之法,承顺胃气,荡涤燥结, • 一则恢复胃气和降,二则急下存阴。 • 既可下其燥结,又无伤阴之虞,一投两效。
• 3 扶助正气, 和解托邪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胆胃失和,邪正交争,虚实相
兼,治宜扶正达邪外解,方用小柴胡汤。
• “少阳主治,全赖胃气充满”。
• 少阳气弱血尽,全赖中土滋养,参、草补中,则木气始得 荣发,胃和则病愈。
柴胡、黄芩、半夏 和解少阳
人参、大枣、生姜、甘草 补中和胃
• 4 温扶阳气, 补土保元
• 三阴之病,阳气虚弱,治当温阳。仲景治疗三阴虚寒之证 ,温阳时总以补益中焦为宗旨。
• 《脾胃论》所载61方中,应用最多的药物即含 • 人参、黄芪、白术等甘温补益药。
• 特殊贡献:升降是补土之精华
以升降调脾胃 以升降调脏腑
三 李东垣发展脾胃学说创立补土学派
• 1 脾胃为升降枢纽 • 脾胃气机的升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 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 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 • 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 • 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 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
脾胃病治则治法
• 《素问·藏气法时》:“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实者,散而泻之。”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发之。” • 这些法则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
完整的方药体系。
创制的名方
1.补中益气汤 出自李东垣《脾胃论》。 补气升阳,甘温除热 主治:气虚发热证, 但后世多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及气虚下陷证。
• 立方意旨:虚者补之,损者益之,陷者举之。
• 参芪术草-----甘温补益脾胃 升麻、柴胡-----升举下陷阳气 当归----补血; 陈皮-----行气
35

黄芪
有关黄芪
• 升清降浊,补中有泻,散中有收,
• 使气足而阳升,正旺而邪去。
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 出自《兰室秘藏》卷下。
补中——黄芪 人参 炙甘草 升阳——柴胡 升麻 羌活 苍术 泻火——黄芩 黄连 石膏
• 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 三方共同点: ①用甘温益气药。 ②用升、柴升阳药。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
代表著作
1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3卷 主要讨论内伤、外感
2 《脾胃论》1249年 3卷 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全书列方60余首
3 《兰室秘藏》1276年 3卷 分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 有不少李杲的自制方
4 罗天益还整理出版李杲《医学发明》、《活法机要》、《 东垣先生试效方》。
论点,强调“实脾”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开东垣 脾胃学说之先河。
二、阐述脾胃病证的辨证纲要
1. 脾胃病的六经辨证 阳明病:“胃家实”。 阳明经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腑证——“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满。”
常,疾病趋于复杂化
• 二、《伤寒杂病论》奠定脾胃病 辨证论治的基础
医圣张仲景
• 医圣张仲景,名机,河南 • 南阳市人。生于东汉年 • 间,(约公元150年), • 死于公元215年。相传曾 • 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 • 张长沙之称。
《伤寒论》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一、强调“实脾”的治未病作用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 仲景继承《内经》,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应用黄芪人的体征
• 容易疲乏、多汗; • 容易头晕、气短,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力不从心 •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 • 容易手足易麻木; • 容易感染或溃疡。
黄芪类方
•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治疗中老年人常见心脑血管疾 病及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常用方。
• 防己黄芪汤是古代治疗下肢肿的专方,适用于以 下肢浮肿、肌肉松软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脾胃病
脾脾胃病病 脾胃纳运、升降、化生
失常常
涵涵盖:胃肠病、胰腺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
延伸延伸
与与消消化化功功能能有有关关的的器官疾疾病病
肝胆疾病:肝炎、黄疸、胆囊炎、肝硬化囊炎、肝
消 消化疾病疾病
脾胃病
脾胃病 • 所含的病种有呕吐、反胃、吐酸、嘈杂、痞满、
胃脘痛、呃逆、噎膈、泄泻、腹痛、便秘等。 • 随着时间及损伤的继续,相关的脏腑发生功能异
• 太阴病主方理中汤,温运脾阳,散寒除湿,属温补中土的 第一方。
• 温中补虚:四逆汤、小建中汤, • 《伤寒论》以脾胃为中心,执中州以灌四旁,用小建中汤
健运中气,化生气血,则阴阳自和,脏腑得安而病愈。
• 少阴病四逆汤为脾肾之阳同健的温补脾肾方,仲景以之治 少阴病,寓复中阳而救肾阳之旨。
• 5根据脾胃气机升降的规律,研究其病变本质,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7
(二)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 2情志所伤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 • 《灵枢·本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支不举,
毛悴色夭,死于春。” • 七情五志实乃人之常情,但若五志过用,七情妄动,皆能为病。 • 大怒伤肝,肝木横逆,又可犯脾侮土 • 卒恐伤肾,肾水泛滥,常致水横困土
• 五志失调,皆可影响脾胃运化,致成脾胃病变。
二、脾胃病证的八法应用
1.汗法——桂枝汤 麻黄汤 2.下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 3.吐法——瓜蒂散 4.和法——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 5.温法——理中汤、四逆汤、大建中汤、苓桂术甘汤、黄 土汤、桃花汤 6.清法——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茵陈蒿汤 7.消法——厚朴七物汤 8.补法——薯预丸、小建中汤、麦门冬汤
• 腹满、飨泄、饮食不化为脾家虚实常见 之证。

• 《素问·调经论》:“脾藏肉……形有余则腹胀, 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胃中寒,则腹胀”
•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面热者,足阳明病”
(三)脾胃病的治疗
• 刺灸治疗 • 《素问·刺热篇》 • 治脾热病以“刺足太阴阳明”
• 【現代应用】胃肠型感冒、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 胃肠炎、寻麻疹。
健脾补气 六君子汤
燥湿
黄芪 补气固表
黄连 清热利湿 羌活独活 祛表邪 防风柴胡 升发清阳
• 東垣为何风药?:
• 一則风药可以化湿,风药入通于肝能补肝之用助肝疏泄, 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滯,此風能胜湿之理。
• 二則风药能助肝之升发,实乃补肝之药。《六节藏象论》 曰:“十一藏取決於胆。”只有少阳胆气的升发則五藏六 腑之气才能升发,故取风药以升发少阳之气。
三、重视“人以胃气为本”
仲景方常以调和脾胃的药物为佐使: 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用生姜、大枣、甘草; 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用人参、甘草、姜、枣; 寒凉清热的白虎汤用粳米、甘草;
《伤寒论》112方中: 使用调和脾胃的甘草方剂为70首
使用顾护脾胃的大枣方剂为40首 使用和中安胃的生姜方剂39首,干姜方剂24首
•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 张仲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之邪错杂于中 焦、脾胃升降失司之证
•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以调理脾胃气机之升降 ,创经方“半夏泻心汤”。
• 为后世医家治疗胃肠疾病首选的最佳良方。
30
枢机不利
《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胡 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加 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立法处方,注重脾胃
• 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仲景从理、法到方、药
处处以脾胃为本,

养胃扶正以祛邪

祛邪而不伤脾胃
• 思想贯穿其中,诸般治法均强调勿损脾胃。
• 1 发汗解表, 必资化源
• 仲景立桂枝汤外调营卫,内和脾胃,从脾胃以达营卫。 • 方中不仅以炙甘草、生姜、大枣补益脾胃, • 而且要求药后啜热稀粥,助胃气益津液,以滋酿汗之源; • 麻黄汤虽峻汗,但配伍炙甘草,旨在汗不伤正。 • 五苓散可通阳和表、化气行水,其立足点以健运脾阳为主
• 《素问·热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 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 表明脾胃病证常可由其他经络、脏腑传变而来。
• 至于脾胃病证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寒热虚实等各个方面
• 《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饥肉 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飨 泄食不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