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

机却不在了。

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可见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这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为什么以此自勉?什么意思?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所以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三、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扫平了文字障碍,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盛年鏖战过去 晚年现状现在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 板书: 报国无门悲怆 壮志难酬愤懑 愤年华空老无奈 无人领军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 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书愤课堂实录

书愤课堂实录 回看《书愤》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愤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三首诗自主赏析问题: 一、《拟行路难》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第五六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1)社会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

《书愤》公开课教案_(新课标配套)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对《书愤》疏通了文意,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对它做一下总结。 二、深入探究: ①书愤:书写愤慨 ②师:诗歌的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师: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 ?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③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而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④本诗主要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 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 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 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 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⑤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 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勤于创作,写诗六十余年,诗作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四、朗读诗歌 1. 诗题解读。“书愤”是何意?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忧愤。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那么我们就一同来朗诵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心中的忧愤和不平。

2.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五、整体感知 诗题既然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书写了哪些事情,又是哪些事情让他愤愤不平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学海导航中的诗文翻译坊,疏通诗文大意。(5分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究竟所书何事?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里的“世事艰”是指“世俗尘世琐事的艰苦”吗?有的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明确:“世事艰”是指“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这位抗金名将抱定收复河山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最终却被冠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气如山”应该是指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所以作者在首联书写了:收复祖国河山之志。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瓜洲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刘端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1 《书愤》导学案 花都区第一中学 刘端汇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而又立誓报国的多重感情。 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课时】一课时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 阅读《三维设计》第81页的“知识链接·课文导读”部分,画出关键知识点,完成第82页的“基础知识·日积月累”部分的练习。 1、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2、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3、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探究案】 一、解题:《书愤》中“书”作何解释?“书愤”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明确:“书愤”者,书写胸中郁愤之情也。二、翻译每一联,概括每联的内容。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翻译诗句: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丧失地。概括::“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翻译诗句: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概括:“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名句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明确: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 2 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 淅川中学严瀚 【学习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学习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文,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他就是陆游。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由陆游的爱

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四、诵读课文体悟情感 自主诵读诗歌三遍 ⑴、读准字音; ⑵、结合注释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有疑问处作上标记); ⑶、带着前面对诗歌的初相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建诗境,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王柳青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2)理解陆游的“愤”是什么以及是如何表现的。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陆游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不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文学的经典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作品便大放异彩。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诗人名叫

陆游,他以显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他的作品中,最重要最能表现其创作情怀的还要属他的爱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书愤》,走近陆游,感受他深切的爱国情怀。 (二)朗读诗歌 1、解题 书愤:书写悲愤(愤懑)之情。 2、诗歌要多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自由朗读) 3、点学生单独诵读。 (点评好或者不好在哪里,一起深入文本,体悟感情)(三)课文内容理解 本诗题为《书愤》,感情基调很明显是“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愤了什么? (1)简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指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环境与时代。 以意逆志:指的是用自己想法去揣度别人心思,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说一说陆游为什么充满愤懑之情,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陆游,借助他的平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当局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和

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蜀相》 一、写作背景、人物介绍: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Xie)。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候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 风格:现实主义,沉郁顿挫。 文集:《杜工部集》 韩愈赞李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颂诸葛亮对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疏通文本,总体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是上句看起来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梳理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点明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描述景象凄凉冷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称赞业绩表达仰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书愤》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配套)教学内容

《书愤》公开课教案 环江高中黄拉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让学生进行朗读) 还有一首是《示儿》 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 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 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 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书愤》公开课教案+评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完整版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 配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书愤》公开课教案 环江高中黄拉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让学生进行朗读) 还有一首是《示儿》 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 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 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 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 1.疏通文意。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

高中语文《书愤》与《蜀相》的比较赏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背诵《蜀相》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赏析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看题目,“书愤”有何含意? 书:写愤:悲愤、抑郁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 3、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4、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高中语文人教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4~5课蜀相书愤Word含答案2

第4~5课蜀相书愤 《蜀相》这首诗,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书愤》这首诗,诗人一方面表现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诗人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诗人的悲愤也愈是强烈。从而抒发了诗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深沉愤慨。 怜杜甫 杜甫一生都在愁。年少轻狂愁仕途,年长之后愁国家。“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读他的诗时总会令人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呼啸而来,压迫着肢体,刺痛着心脏,使人不知不觉中沁出一身冷汗。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年中一直被侵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既然想消愁,为何不抛却一切,循着陶潜的足迹做一个隐士,以天地为家,以日月为友呢?他做不到。他放不下那个日渐衰微、百姓水深火热的国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宁可自己被饿死冻死也要天下人安定的杜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该放弃却坚守,这是何等的悲哀? 伟人从不怕死!纵观几千年历史,无数伟人的血泪史常向世人昭示自古伟人似乎大都“不得好死”。杜甫是我们公认的伟人,也是那无数没有“好死”的伟人之一。当人们在那不遮风雨的小船上发现那怀揣诗稿、全身僵硬、被隔绝数日的孤单躯壳时,也许会感叹伟人之渺小吧。他的死一点不像世人想象中的轰轰烈烈,也正因如此才更使人为之心寒!伟人的陨灭

出师表(精品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

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 2、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