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海域深圳东海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海砂开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二:
《珠江口伶仃洋东侧海域深圳市东海世纪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海砂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拟申请采砂海域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具体位于珠江口伶仃洋矾石水道西侧海区。拟申请采砂海区东侧为深圳市宝安区,西侧为伶仃水道,南邻伶仃洋中部浅滩。区域内砂源总存贮量为945万m3,评估基础储量分别约为567万m3。本项目海砂开采使用2艘采砂能力150m3/h 的射流式采砂船进行连续采砂作业,每天工作时间20小时,采砂强度为6000m3/d;初步确定其每个月可作业天数为20天,开采期限按240天计算,年采砂强度144万m3。配备2艘舱容为1000 m3运砂船运砂。按照申请的采砂强度(每艘射流式采砂船每天3000m3),预计可连续开采约3年。
每艘采砂船泥质排放源强为11.03kg/s,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是:采砂后采砂区的海床塌陷对海底地形地貌和海床边坡稳定的影响;海床变化对水动力环境的影响;潮流场改变对附近海域冲淤环境的影响;采砂作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砂作业对周边环境敏感区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以及采砂作业对通航环境的影响等。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水动力现状调查与评价
该海域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汐系数介于1.21-1.24之间,平均潮差为1.37m,最大潮差为3.37m。潮流与潮汐相似,同为不规则半日潮流,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潮流类型为往复流,涨、落潮水流近似南北向;大濠岛以外海域,水面开阔,涨、落潮水流呈旋转流特征。潮段平均流速,内伶仃岛以北(上段)海域是落潮大于涨潮,内伶仃岛以南(下段)海域基本是涨潮大于落潮。。全年最大浪的浪向为ESE;全年次最大浪的浪向为SW;全年常浪向为S,出现率为16.50%;全年次常浪向为N,出现率为14.16%。径流主要通过珠江三角洲东四口门汇入伶仃洋,约占珠江入海径流总量的53.4%以上,约为1742亿m3/a。海域泥沙主要为径流悬沙,该水域即本工程海域水体年平均含沙量一般小于0.1kg/m3。由于伶仃洋径流泥沙来源不丰富,且水体含沙量很小,工程附近海域的淤积不会严重。
(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拟申请采砂区位于伶仃洋中部浅滩,水深介于5.1~5.6m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地形较为平缓,水深条件表明该区域水深状况适合进行海砂开采作业。历史海图水深资料对比表明,1989年以前该海域地形演变呈淤积的态势,1989年以后的演变趋势则变为缓慢冲刷变深。
(3)水质状况
丰水期该海域COD、硫化物、磷酸盐和重金属铜、铅、镉、总汞可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6.1-1997)中的第二类标准,pH、DO、无机氮、石油类和重金属锌均出现超标,超标率分别为90%、17%、86%、90%、2%,pH、无机氮和石油类不仅超标率高。枯水期调查海区海水中的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汞、镉、铅和铜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要求;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超标率均为100%;锌的超标率为5%;石油类的超标率为13%。
综合丰水期与枯水期的评价结果,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严重,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大。由于调查海区位于珠江口海域,海域中的污染物80%来自于陆源排污,且调查站位大部分位于排污口附近。这表明,造成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超标的主要原因是陆源污染物的输入。此外,丰水期DO和pH超标也很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丰水期间受上游下泄径流影响,水体盐度较低,而监测方法是采用海水水质的实验方法,造成水质评价因子中DO和pH值的标准指数过高而引起的超标。
(4)沉积物状况
沉积物样品除了石油类、镉、汞达到一类标准外,其它调查因子均出现超标。金属铜超标最严重,超标率为85%,最大指数2.334;锌超标率46%,最大指数1.701;有机质超标率31%,最大指数1.115;铅超标率8%,最大指数1.44。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受到不同程度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
(5)生物状况
●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
丰水期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0~11.15mg·m-3,平均值为5.04mg·m-3,总体而言,调查海域的叶绿素a值较高。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33.15~217.77 mgC/m2/d,平均值为101.60 mgC/m2/d。
枯水期涨潮时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95~5.07) mg/m3,平均值为2.45mg/m3;落潮时叶绿素含量变化于(0.46~7.67)mg/m3,平均值为3.05mg/m3;调查海区涨潮时初级生产力变化于31.11mg·C/(m2·d)~164.29mg·C /(m2·d)之间,平均为91.20mg·C /(m2·d);落潮时调查海区初级生产力变化于40.10mg·C /(m2·d)~293.72mg·C/(m2·d)之间,平均为129.16mg·C /(m2·d)。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方面,丰水期经鉴定共有73属82种,以硅藻出现的种类最多。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微小平裂藻和中肋骨条藻。变异直链藻优势地位最为突出。浮游植物生物量范围为24.40×104~825.5×104 cell·m-3,平均为228.3 ×104 cell·m-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5~
4.15,平均为3.12,属于多样性较好水平。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8~0.83,平均为0.64。整体上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处于较好状态。
2006年12月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3个属79种,仍以硅藻种类最多,有31个属61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200.7×104cells /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22,均匀度平均为0.68。2007年12月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类共28个属48种,其中硅藻门23个属41种。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为68.1×104cells/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92,均匀度平均为0.65。
●浮游动物
丰水期鉴定浮游动物22种,属5个不同类群,其中,桡足类出现种类数最多,有9种,占总种类数的40.91%;浮游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192.9ind.·m-3。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79~89.63 mg·m-3,平均为28.72mg·m-3。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550~4.029,全海域平均为2.62,浮游动物多样性一般。
2006年12月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种类9类63种,其中仍以桡足类的种数最多,有2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幅度为133.33 mg/m3~800.00mg/m3,平均生物量为526.07mg/m3,变化幅度为158.00 ind/m3~560.00 ind/m3,平均密度为319.48 ind/m3。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2.38~3.86之间,平均为3.34,种类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59~0.90之间,平均为0.77。2007年12月调查中采获的浮游动物经初步鉴定有9类44种。优势种是由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异水蚤、剌尾纺缍水蚤、小纺缍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小拟哲水蚤和微驼背隆哲水蚤等组成,优势度指数在0.03~0.26。生物量变化幅度为203.12~890.24 mg/m3,平均生物量为519.77 mg/m3。密度变化幅度为717.85~1448.78 ind/m3,平均密度为1109.96ind/m3。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2.68~3.84之间,平均为3.26,均匀度分布范围在0.64~0.81之间,平均为0.71。本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属于中高等水平,本海域生态环境良好。
●底栖生物
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共有21种,其中多毛类10种,软体动物6种,甲壳动物3种,鱼类1种,线虫类1种。底栖动物中优势最高的种类是光滑河蓝蛤,其次是欧文虫,种类以河口广布种为主,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河口亚热带区系特征。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6.3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3.8 ind.·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最高。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在0.0~2.25之间,平均值为1.59。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属低水平,反映出该调查海域底质生态环境较差。
2006年12月调查共采获底栖生物8个类别17种,以多毛类最多。优势种主要是奇异稚齿虫、凹线仙女蚬和歪刺锚参等,平均生物量3.90 g·m-2,平均密度为40 ind.·m-2。多样性指数为0.0~1.79,平均值为0.83,均匀度为0~1,平均为0.89。2007年12月共采获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