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式游泳技巧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泳技巧教学图解!
蛙式又名胸泳。蛙式分平蛙式及泳浪蛙式两种,一般业馀游泳者是不能游泳浪蛙式的,因为它的耗氧量极大,是四式之中最消耗氧气,即是最辛苦的,我蝶式可以游一个直池,波浪蛙式却游不到几步就没有气力了,若是为了身体健康游泳的人,没有需要学习波浪蛙式,因为对心脏的刺激太大。
手部动作
1向外划水
手肘伸直,手掌由向下转为向外,边转手掌边将全臂向外伸出。整个划水动作双手必须用
阴力向前伸,双手前伸时会将身体拉匹长,将双肩之阔度缩窄,加强流线型,令人更去
水。向外划水将水推向两面,是没有向前推进力的,一切没有推进力的动作切勿发力,浪
费体力。下图可见双手完成向外划水动作时,双肘仍是伸直的,而且双手的距离很阔,大
概是肩膀向外延伸一呎。常见错误:手肘弯曲,阻水。用力划水,浪费体力,并且製造了
波浪,波浪虽小,对0.01秒定胜负的比赛就有影响了。
2抓水
高肘抓水,是抓水推進力的關鍵。常见错误:沉肘抓水及拖肘抓水,是自学蛙式之常见问
题,这种蛙式的手腕必然是弯曲的。过早抓水,未到抓水位置就抓水,会缩短后面的向内
划水距离。
3向內划水
抓水动作向后推,大家都知道有推进力,向内划水时双手前臂向内挟,将水向内推,可将
上半身向上推高,令身体处于高位,可减低阻力,并且有助于脚踢水时的速度。此动作完
成时双肘在腋下,并且贴近胸膛,以减低水阻。业馀游泳者则不必用力向内划水,因为它
始终是一个没有推进在的动作,若用了力,会消耗很多体能。常见错误:很多人因为这个
向内的动作没有推进力而不发力划水,令身体位置太低。
4双手前伸
双手快速向前伸,手肘要伸直,伸直之后再用阴力向前伸,拉长上半身,缩窄肩宽,创造
流线型。手向前伸时,手掌由向上转为向内再转为向下。前伸动作必须向水中进行,而且
手掌及手指要伸直,尽快将双手在水中形成流线型,将水破开。常见错误:有些人看见奥
运金牌双手前伸时露出水面,便跟着做,人家金牌因为力大无穷,身体位置高,双手才会
露出水面,前伸时如果双手出水,会减低流线型,人家是金牌,你是不是?
腿部动作
收腿
业馀游泳者脚踝放鬆。收腿动作是没有推进力的,切记不可用力。收腿时双滕不可分开,
也不需要夹实。收腿完成时,大腿与躯体的角度约在100°至130°左右,身体肥胖下肢过
浮的人甚至接近90°。收腿完成时,脚掌靠近pat pat,参看下
图,脚掌必须尽量贴近臀
部,以增加踢水距离。常见错误:收腿时脚板反起,将水向前推,减低速度。大腿向前收
得越多,阻力越大,而且收腿时水向前推,将人向后送,减慢速
度,严重时甚至令人停
顿。
2反腳板
勾起脚板,脚趾朝外,双膝距离约与双肩宽度相同,膝关节僵硬者需按实际情况拉阔双膝
距离,要知道双膝距离越阔越阻水。收腿完成时,业馀蛙式必须充份收腿,以增加踢水距
离。常见错误:很多人将双膝距离撑得很大,非常阻水,另有些人是学不识反脚板的。
3踢水
向身体的后方踢水。常见错误:向上踢或者向下踢都是错误的,向上踢,踢的时候人向下
沉了一下,才向上浮。向下踢,将人向上推,减弱推进力。非向后踢的蛙脚肯定不去水。
4继续踢水
踢水至双膝伸直时,双脚位置差不多与肩同阔,这幅图的脚板仍是反起的,业馀者必须注
意,这是专业游泳技术,一般人是不容易控制的,不用管它,通常业馀游泳者会提早伸直
脚板,别理它就是了。常见错误:很多人双膝太早伸直,以至双脚向外面踢出去了,这种
错误蛙脚速度很慢,因为踢水力度是向外损失了的,而且很容易踢到人,蛙脚踢人很痛
的。
5踢水至雙膝伸直
踢水至双膝伸直时,双脚位置差不多与肩同阔,这幅图的脚板仍是反起的,业馀者必须注
意,这是专业游泳技术,一般人是不容易控制的,不用管它,通常业馀游泳者会提早伸直
脚板,别理它就是了。常见问题:很多人雙膝太早伸直,以至雙腳向外面踢出去了,這種
錯誤蛙腳速度很慢,因為踢水力度是向外損失了的,而且很容易踢到人,蛙腳踢人很痛
的。
6双脚并拢
将双脚并起来,业馀者不需要将脚板伸直,只要放鬆脚板就行了。记着自己是个业馀游泳者,不可能跟奥运级泳手比较,不然可能适得其反。常见错误:很多懒人是没有将双脚伸直并拢,踢完就算,以为可以省力,实则因为阻水而更浪费力气。
手脚配合动作
1滑行
全身伸直向前滑行常见错误:这时候是速度最快的,即使是奥运金牌,也有短暂的滑行,业馀者如想更有效游泳,廷长这个滑行状态可能比拚命游速度更快,而且更省力。
.
.
2
双手抓水時双腳伸直.
.
3
双手向内划水时收双腿.
.
4
双手前伸至一半时双脚踢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