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恶习”和熊彼特“厄运”(赵峰)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
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1.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简介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被称为创新理论或熊彼特理论,他认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是由创新推动的。
熊彼特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创新、扩散、股市繁荣、衰退和革命。
首先,创新是经济周期的起点。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创新者对生产方式、产品和市场的改进或革新,创新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其次,创新通过扩散阶段传播至整个经济体。
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始在经济中扩展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活动的增长。
然后,股市繁荣是经济周期的高峰。
在这个阶段,创新和扩散带来了经济繁荣,企业利润增加,股票市场活跃。
接下来,衰退阶段到来。
创新和扩散逐渐减弱,经济活动趋于饱和,企业利润下降,股票市场开始下滑。
最后,经济开始进行结构性革命和创新,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做准备。
2.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影响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学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理论突出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在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现代经济学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并倡导加强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熊彼特的理论对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将创新与创业家联系在一起,认为创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一观点促进了对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行为的研究,并对创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借鉴。
他认为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自我调节机制的一部分。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但不能完全消除。
这一观点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对古典经济学的哲学思考到为“李嘉图恶习”正名
的 转折 点 ,从 此 英 国经 验 主 义 归纳 方法 论 被 法 国理 性 演 绎 方 法 时就可 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 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摒弃。
论取代了其经济 学主导方 法论 的角色 。“ 经济学方法论 从此而进 从这个意义上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仍旧是当今国际贸易理 入了唯理化 、数理化及偏重于逻辑演绎证 明的时代” 。但是 ,西 论 的基 石 ,它 仍 旧没 有 被 证 伪 。所 以 ,为 李 嘉 图恶 习”正 名 是 方经济 学家对于李嘉 图方法论的批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熊彼特 必 要 而且 应 当 的 。
四 、结论
既然 经 济 学 理 论 是 用来 说 明社 会 经济 现 象 的几 个主 要 经 济
唯理主义以法国作为阵地和大本营 , 以笛卡尔为其代表人物
了 极致 。
变量之 间因果关 系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就可将理论的假设是
对 应 的方 法 论是 演绎 法 。同样 ,唯理 主 义 在李 嘉 图这 里 也 发挥 到 否现实的问题 暂且搁置起来 . 而专注于对新现象 的分析或对 旧现
把 李 嘉 图高 度抽 象 的经 济 模 型直 接 应 用 于错 综 复 杂 的现 实 世 界 的
倾 向 称 为 “ 嘉 图恶 习 ” 李 ,认 为 李 嘉 图 的 理论 是 一 种 绝不 可能
参考文献 :
被 驳 倒 的 、除 了 没 有 意 义 之外 什 么都 不 缺 少 的理 论 。 科斯 称 之 “ 为 “ 板 经 济 学 “ 黑 。 综 观 对所 谓 ” 嘉 图 恶 习 的 各 种 批 判 的观 点 争 论 的根 源 李 是 李 嘉 图 那些 远 离 现 实 的假 设 。关 于假 设 问题 .尤 斯 凯 利 ‘ 基 梅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
熊彼特创新理论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并对其进行全面的评析。
熊彼特,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其创新理论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梳理,包括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后,本文将分析该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探讨其在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还将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为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自其提出以来,便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的概念、创新的主体、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熊彼特强调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更是一种全新的、能够打破旧有均衡状态的变革。
这种变革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
他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企业家通过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熊彼特详细阐述了创新的过程。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决策能力以及丰富的资源。
创新的过程包括发现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实施创新以及获取创新收益等多个阶段。
熊彼特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创新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
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三、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贡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框架下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方法分析
Wide Angle广角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41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框架下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方法分析李慕 张旭城 翁登朝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9摘要:熊彼特方法论的显著特点是理论、历史和统计的有机结合结合。
熊彼特在方法的运用上表现出个人主义以及历史方法同逻辑方法相结合的诸多特点。
本文旨在借助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框架来分析熊彼特方法上的主体性、针对的时代矛盾以及分析方法和概念运动,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熊彼特;方法论;创新熊彼特理论的方法论分析,国内研究以引入介绍为主。
沈梓鑫等(2014)则介绍了熊彼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情况及进展。
而国外学者已做过大量的系统研究。
F r i t z Machlup(1951)是熊彼特方法论的开创者。
Swedberg(1991)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Y u i c h i S h i o n o y a (1997)则运用历史重建方法通过基于工具主义的元理论框架重建和解读,Anderson(2009)则从演化主义视角诠释其演化主义。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视角研究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理论的基础,是熊彼特方法论的成功应用。
一、理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阶级利益和意识的概括。
熊彼特的曾祖父和祖父是他书中生动描绘过的纺织企业家,而熊彼特比德尔曼银行名义行长时则作为资本家投资了一系列企业(相当于现代的风投),说明主体性对其思想有深刻影响。
熊彼特思想中既有庸俗经济学思想,又有马克思思想的影子,并体现出理论和历史统一的特点。
这种矛盾同他的摇摆不定的主体性有所关联,也同自身渊博的学识和见识相关。
他深入了解过马克思,担任过社会主义内阁成员。
同时熊彼特博学多闻,曾游学于英国,相继任教于奥地利、德国、美国,从而接触到各种经济思想。
但他来往的主要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而其主体性也使得熊彼特在政治上同其政党相左。
此外,熊彼特在投资失败后的十年中始终在还债,因而一方面他不得不为其所在阶级发声,但另一方面又必须揭示一定的经济现象的本质以显示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学术上的声誉。
“李嘉图恶习”与现代主流经济学范式危机
研 究 生
— —
8 4 — —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 0 1 3 年第 1 期
中图分 类号 : F 0 — 0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7 6 2 1 ( 2 0 1 3 ) 0 1 — 0 0 8 4 — 0 5
●经济・ 管理
“ 李嘉 图恶 习’ ’ 与现代主流经济学范式危机
口王 璐
析体 系显 示 了一 种方 法 论 的严 密 性 ,这 种 严 密 性
用语 , 边际分析又特别适合于使用微积分工具 , 而 这种 工 具 的使用 则进 一 步 强化 了经 济 学 家对 边 际 分析 的偏爱 。特别 是 1 9 5 0年 代 以来 , 以阿罗 一 德 布
鲁模 型 为代 表 的 公理 化 体 系 ,不 仅 给 主 流新 古 典
“ 边际” 是 微 分学 和积 分 学 中“ 增量 ” 对应 的经 济 学
与 社 会 制 度 因 素 的关 系 ,并 把 复杂 的经 济 现 象 高 度 抽 象 为 较 少 的 简单 变 量 ,以便 集 中用 数 学模 型 的形 式解 释 现 实世 界 的经 济学 问题 。后 来 , 著 名 经 济 史 学 家 熊 彼 特把 经 济 学 研 究 中逐 渐 出现 的这 种
摘
李梦洁
( 南开大学 经研 究所 , 天津 3 0 0 0 7 1 )
要: 在“ 李嘉 图恶 习” 引导下 , 数 学方法在 1 9 世纪 7 0年代 边际革命后被 广泛应用 于经济学分析 , 并被 主流经
从“李嘉图恶习”看经济学研究方法
从“李嘉图恶习”看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把李嘉图的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倾向成为“李嘉图恶习”,它指在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假定下进行抽象的思考,建立抽象的模型。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李嘉图恶习”来探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标签:李嘉图恶习研究方法认识论经济学一、李嘉图恶习的概述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他写作风格的特点是强调抽象的结论和具体的运用之间的区别。
李嘉图擅长把复杂的经济现象高度抽象成很少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解释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进行诠释。
李嘉图拥护抽象的演绎方法,它指出了通向现代分析的道路,并产生了最终转化为数学形式的定理。
李嘉图创立了许多具有独立性的抽象名词来观察经济。
他抽象的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其严密推理的分析体系也显示了一种方法论的严密性,这种严密性是他的前辈和他的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所不及的。
二、李嘉图恶习的分析经济学是实证科学。
马歇尔指出:“差不多像其他一切科学一样,经济学的工作是收集事实,整理和解释事实,并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结论”。
布坎南也指出:“在经济学上可见到一种很有趣的发展,这就是经济学家的基本原理在扩大,这种发展包括经济史学家运用过去年代的资料来检验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这就是说,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实证材料的归纳提出假设,而另一方面是利用实证材料对经济学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李嘉图出现问题的地方在于把抽象直接应用于现实。
李嘉图研究经济现象运用抽象方法,以逻辑推论来发现其中的“法则”,即经济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说明了李嘉图采用这种方法的“历史合理性”和“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必然性”,也指出了它所存在的“科学上的不完备性”。
这种方法的“科学上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在,“这种方法跳过必要的中介环节,企图直接证明各种经济范畴相互一致”。
李嘉图经济学方法论的缺陷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种缺陷是在克服了斯密的方法论的二重性后在一元的抽象想法的发展过程中的缺陷。
令人不安的世界七个经济问题
令人不安的世界七个经济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1997年贸易和大发展年度报告》指出,199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2%,处于较低水平。
同时,目前世界经济还存在着七个令人不安的问题。
【总页数】1页(P38-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4.4
【相关文献】
1.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J],
2.试论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 [J], 沈永刚
3.试论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问题 [J], 沈永刚
4.令人不安的世界人口与住房危机问题 [J], 李庆友
5.解决世界和区域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 [J], 闻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李嘉图恶习”出发探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进行数学推导证明并得出结论。进行数学推导也许是现代经济学家最擅长做的一项工作,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下(他们力求使这些假设与现实接近或相符),进行繁杂的数学工式方程推导证明并得出结论。
2.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争。经济学方法论史上关于实证经济分析和规范经济分析的论战由来已久。西尼尔和约翰·穆勒主张将实证和规范经济学区别为“科学”和“艺术”形式。“科学”是一系列现实经济的真理命题,指实证经济学;“艺术”则是一组规范性的经济准则,指规范经济学。凯恩斯则提出经济学的“三分法”,即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艺术,他创造性的将“政治经济学艺术”作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一个缓冲器,应用政策经济学即归入此类。
1.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之争。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归纳主义可追溯至17世纪弗朗西斯·培根的著作,它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20世纪出现的实证经济学方法的思想来源。运用归纳主义分析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马尔萨斯也强调归纳法,他根据其掌握的某些史实,运用绝对稀缺等概念,归纳出了“人口论”。经济学中的演绎主义来源于17世纪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它认为思维的理性至关重要。李嘉图最早抛弃历史描述法,强调抽象演绎法,他把抽象化的理论推理和演绎看做是分解和简化复杂的经济活动的有力工具,力求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简化为若干经济变量之间的模型。西尼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演绎的科学,是一个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演绎出的一个体系。
3.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个体主义在经济学中表现为个量分析,而整体主义则对应经济学中的总量分析。个量分析主张从个体的经济行为出发理解整体的市场行为,总量分析则认为社会经济生活是一个整体,整体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只能从历史的演化中来把握这种特定的联系。
约瑟夫 熊彼特
近年来,熊彼特在中国大陆声名日隆,特别是一谈到“创新”,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 提及,几乎到了“言创新必称熊彼特”的程度。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创新理论”和“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 熊彼特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正在被“重新发现”。据统计,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 率仅次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约瑟夫 熊彼特
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
01 人物生平
03 学说主张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作品 04 创新理论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 ),1901年—1906年在维 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和社会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尽管他并 非是“奥地利学派”成员,但在早期他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深刻影响)。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
主要作品
《经济发展理论》1911年发表德文版,1912年英文版问世;这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版,1926年。有做大幅修改,加上副标“企业者的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及景气循 环”; 《景气循环论》1939年出版;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年出版; 《经济分析史》1954年纽约出版。熊彼特去世后由遗孀整理发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PPT课件
26
• 式中由于c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
• 第一,该种新技术(设备)的成 本或购买价格,以P表示;
• 第二.该种新技术(设备)的年 折旧率,以d表示;
• 第三,对该种新技术(设备)投 资的机会成本,即该项投资 的利息。(以r表示)
精选PPT
27
• 公式表明,规模的起 始点,在折旧率、利 息率和使用该种新技 术所能节省的劳动力 数额为已定的情况下 与相对价格(P/w)成 正比。
• 第二,专利权对模仿者的影响很小,因而任 何企业部可以对某种新技术进行模仿;第三 ,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该新技术本身不发 生变化,因而不致于因新技术本身的变化而 影响模仿率;
• 第四,企业的规模都有足够采用新技术的能 力,因而对那些资本和规模过小无力采用新 技术的小企业不在研究之列。
精选PPT
20
精选PPT
32
制度创新的全过程为五个阶段
• 第一,是形成“第一行动集团”阶段。 • 第二,是“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
方案的阶段。 • 第三,是“第一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
种创新方案进行选择的阶段。 • 第四,是形成“第二行动集团”阶段。 • 第五,是“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
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的阶段。
精选PPT
28
公式还表明
• 要降低规模起始点,可以从下面入手:
• 第一,降低折旧率(d),这就需使新技术(设 备)更加经久耐用;
• 第二,降低利息率(r),这就需调整银行货 币金融政策;
• 第三,增加新技术所能代替的劳动力数额 (Ls),这就需提高新设备的功能;
• 第四,降低新设备的相对价格(P/w),这 就需降低新设备的价格(P)。
第十二章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及创造性破坏经济学大师熊彼得
創新及創造性破壞──經濟95/07/11 學大師熊彼得作者:許明德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創新Array在今日知識經濟的世代,企業經營都非常注重創新。
創新的涵義是什麼?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最有名的詮釋: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
用一般的說法,創新就是「因改變而更好,從而創造利潤」,它包含幾個要素:是為了追求更好而改變,而不是為改變而改變;改變的結果必須是更好,沒有更好就不是創新;最終的效益是創造利潤,也就是說創新的原始動力是利潤,它是市場導向的。
創新和發明是有區別的,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發明是:本來沒有,從無變有。
比方說愛迪生是發明大王,一生發明無數,他發明的電燈取代了柴油燈或蠟燭,造福人群。
創新是:現已存在,再加上新的創意,使它更好、更有利潤。
例如在現有的產品製程中研發出改善的方法,縮短製程、降低成本、增進品質,這種高品質低價位的新產品,以其物美價廉的差異性,在市場上暢銷是必然的,這就是創新的效益。
創造性破壞創新固然會創造利潤,但是有創新就有破壞,因為創新會破壞現有的經濟模式,但破壞之後新的取代舊的,結果更美好,這就是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熊彼得在他的《經濟景氣循環理論》一書中,描述了創新及創造性破壞和經濟景氣循環的關聯。
他認為經濟環境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於企業家從事創新的緣故,企業家把創新導入一個原本均衡的經濟社會,因創新而獲得利潤,這會引貣其他企業家的傚尤,期能同樣獲得利潤。
結果是原來均衡的經濟狀況被打破,產生脫離均衡的移動,整個經濟日趨興盛,造成「繁榮」。
之後,創新的速率減低,產量、物價與利潤開始下降,這個縮減的過程就是「衰退」。
衰退的結果會使經濟陷入困境,這就是「蕭條」。
儘管如此,經過相當時日後,這種困境還是會被打破而逐漸好轉,而達到另一種均衡,這過程就是「復甦」。
經濟景氣循環就是上述四個階段,之後再有創新發生時,整個循環就會再行出現。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李嘉图恶习论文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李嘉图恶习论文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李嘉图恶习论文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尤其在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管理学学士学位的教学计划中,正在成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我国长期依靠计划配置资源的环境中,讲授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西方经济学,通常会面临着方法论上的困难。
在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李嘉图开创了以数学方法为逻辑基础的数理分析范式,大幅提升了经济学的严谨性。
然而,由于过于依赖数学模型,李嘉图在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往往脱离丰富多彩的经济实践,在完全抽象的条件下完成经济学研究。
这一研究思路被熊彼特称为“李嘉图恶习”,其重要缺陷在于难以反映经济实践的复杂性,在主观假定条件下进行数学推导,有时甚至会得出谬误的结论。
这一不足也被称为“抽象的方法论”(萨缪尔森),以及“黑板经济学”(科斯)。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李嘉图恶习”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导致西方经济学通常在充斥着数学推导和证明的过程中完成,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更为明显。
本文将结合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何正确对待“李嘉图恶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思路。
二、“李嘉图恶习”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当一门科学能够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李嘉图恶习”的产生,有其实践规律和学科规律。
一方面,现代经济实践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及其自身固有的逻辑性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依赖数学。
这一趋势导致经济学教材中经济模型更倾向采用精细复杂、逻辑完善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使得教材完全“数学化”。
以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为例,微观经济学中的供需均衡、弹性概念、边际效用等不仅具有非常严格的概念假设,还具有动态连续变化特征,只有采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才能表达清楚。
在宏观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延伸,比如均衡产出、IS-LM分析、AD- AS模型等,不仅分析了传统的产品市场,还将货币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函数变化,研究二者的均衡动态过程。
熊彼特评价
熊彼特评价摘要:1.熊彼特的简介2.熊彼特的贡献3.熊彼特的理论4.熊彼特的影响5.总结正文:1.熊彼特的简介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全名约瑟夫·熊彼特,生于1883 年,是一位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经济学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熊彼特是20 世纪初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创新、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增长等方面。
2.熊彼特的贡献熊彼特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他首次将企业家精神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并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通过创新,即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熊彼特还提出了“熊彼特五力”模型,该模型是对产业组织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市场进入壁垒、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买方的议价能力。
3.熊彼特的理论熊彼特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的增长。
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追求成功和敢于承担风险等。
(2)创新理论: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并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核心职能。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等。
(3)资本主义的命运:熊彼特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预言资本主义将走向衰亡。
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将逐渐消失,资本主义制度将走向社会主义。
4.熊彼特的影响熊彼特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激发了无数企业家投身创新事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他的创新理论成为了创新研究的基石,为后世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熊彼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也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5.总结熊彼特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贡献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和创新理论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与他的创新理论■ 朱志强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地利的几所大学,又担任过内阁财政部部长、私营银行行长。
1925年,他重返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直到1950年初逝世,。
他的代表作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的基本概念,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之后的1939年和1942年,熊彼特分别出版的《景气循环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他的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是不完全一样的。
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称其为创新。
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
“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这种“新组合”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生产出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前两个方面属于技术创新,而后三个方面则属于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的范畴。
李嘉图:叛教者、暴发户、经济学家
李嘉图:叛教者、暴发户、经济学家作者:赵福帅来源:《英才》2013年第08期出自《英才》杂志2013年8月刊1772年4月,大卫·李嘉图出生在伦敦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
父亲亚伯拉罕一共有17个孩子,大卫排行老三。
亚伯拉罕在伊比利亚半岛有强大的姻亲势力,擅长经商的他很快成为巨富。
李嘉图在11岁时独自前往荷兰留学,三年后便由父亲安排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学习金融操作。
14岁的他很快就垂头丧气,心不在焉了。
父亲鼓励他调整心态,以游戏者的角色去面对复杂的证券交易。
结果,两年后,李嘉图已经是英国金融界的少年明星,成为父亲最得力的助手。
但是李嘉图并不快乐,他经常为父亲的专横保守而苦恼,比如他根本就不信仰犹太教。
冲突终于爆发,他与基督徒普瑞拉·安妮·威尔金森相爱了。
亚伯拉罕暴怒,这是不可原谅的叛逆,如果儿子与异教徒结婚,按宗教规矩就要将他从家谱除名,并为他背诵追悼死者的祷文。
一直以来,亚伯拉罕都用严厉的家规管束众多孩子,但子女们成年后多因婚姻、宗教问题背叛了父亲。
1793年,父子俩终于反目,李嘉图脱离犹太教,脱离家庭,断绝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
这个“富二代”随即陷入了贫困。
李嘉图开始作为证券经纪人独立创业。
他以800英镑起家,4年后,25岁的李嘉图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200万英镑,这可是在1797年。
在随后的拿破仑战争中,李嘉图冷静分析对比英法实力,大举抄底英国政府债券,最终获利超过100万英镑。
战争结束后,李嘉图开始广置良田美宅,淡出金融舞台,过起了乡间生活。
1799年,李嘉图陪夫人游玩时,偶然看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爱不释手的他此后花了许多精力研读此书。
然而,如果没有好友詹姆斯·穆勒,李嘉图的天才将被埋没。
生意之外,李嘉图是个腼腆和有些软弱的人,经常对自己信心不足,尤其是写作能力。
穆勒给他布置功课,并要他按时汇报。
穆勒鼓励他说:“你已经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我要把你培养成最优秀的作家。
熊彼特经济理论对中国的启迪
熊彼特经济理论对中国的启迪
北溟
【期刊名称】《中国证券期货》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经济发展理论》初版于1911年,距今已超过一个世纪,可谓“曾祖父级”的老书了。
但正如所有可以被称为经典的著作一样,它不仅没有因为时空远隔失去价值,反而因为深刻地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对异时异地的读者具有普遍和恒久的魅力。
今天阅读熊彼特,会发现当下很多现实问题——从经济增长到结构性改革、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都还能从中找到启发。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北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54
【相关文献】
1.创新、创造性破坏与内生经济变迁——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J], 刘志铭;郭惠武
2.融合、创新与宽容:熊彼特经济理论方法探析 [J], 李秀辉
3.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失业:新古典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进展 [J], 刘志铭;郭惠武
4.熊彼特经济理论体系(下) [J], 范家骧;高天虹
5.新熊彼特服务创新研究:服务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J], 刘书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彼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
熊彼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
沈梓鑫;李黎力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在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新一轮反思主流经济学范式的浪潮中,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学说又重新受到了学界的关注。
然而,由于对熊彼特方法论认识的缺乏,国内学者对其著名理论成果的解读与应用可谓浮于表层,众说纷纭。
有鉴于此,本文引介了国外关于熊彼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以马克卢普的研究为开篇,选取三位在这方面成就斐然的国外学者———斯威德伯格、谷佑一和安德森教授,总结他们分别作为社会学家、经济哲学家、演化经济学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并在吸收这些新进展的基础上,对熊彼特的方法论思想做出总体评价。
认为只有在对熊彼特方法论做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赋予熊彼特理论遗产以鲜活的时代意义,从而为现代理论经济学“添砖加瓦”。
【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沈梓鑫;李黎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91.354
【相关文献】
1.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框架下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方法分析
2.穆勒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定律的新理解
3.熊彼特理论创新点及中国创新现状——基于熊彼特破坏性创造理论的研究
4.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失业:新古典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进展
5.当代科学实在论与经济学方法论之联系——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进展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行为经济学挑战正统理论
行为经济学挑战正统理论
王平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研究》
【年(卷),期】1995()9
【摘要】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都曾象彗星一般灿烂夺目,也都象彗星那样一闪而过。
有人说,行为经济学正在迅速地成为西方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那是因为,经济学靠模型和计算机未能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答案,因而只好向它求助了。
【总页数】3页(P39-41)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作者】王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
【相关文献】
1.论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J], 李爱梅;凌文辁
2.从理性人到行为人:评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正统理论的挑战 [J], 莫志宏;申良平
3.行为经济学对流行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J], 朱富强;
4.正统经济学微观理论基础的解构 [J], 冯燮刚;李子奈
5.正统经济学与资源能力学派的企业理论比较与辨析 [J], 张佳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图恶习”和熊彼特“厄运”
一
马克.斯考森在《现代经济学的历程》中称李嘉图为“令人爱恨交加”的经济学家。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斯考森之所谓“爱”或者“恨”都与经济自由主义有关。
李嘉图之所以“可爱”,因为他的理论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尤其是他的“比较优势原理”为自由贸易开辟了道路;而李嘉图之所以“可恨”,则是因为他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益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实质。
李嘉图之“令人爱恨加价”还体现在后人对其研究方法的矛盾态度上。
同斯密相比,李嘉图的方法论是一个进步。
在斯密那里,抽象主义和经验主义,逻辑演绎和描述归纳同时存在。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斯密方法论的二重性导致其理论的矛盾性。
李嘉图采用的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在简单公理基础上,通过逻辑演绎建立体系。
如果说科学意味着对本质的揭示,对规律的探索,那么抽象和演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如亨利.庞加莱所说:“科学是由事实逐步建立的,正如房子是由石头渐渐垒砌的一样;但是,一堆事实并不是科学,正如一堆石头不是房子一样。
”①
李嘉图并不是最早应用抽象演绎研究经济学的思想家,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可以看成是抽象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早期尝试。
但是,由于李嘉图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成功,由于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作为经济学经典的特殊地位,其抽象演绎方法的应用在经济学历史也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
如罗伯特.F.赫伯特和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所说:“李嘉图严密推理的分析体系显示了一种方法论的严密性,这种严密性是他的前辈或他的同时代经济学家所不
及的,而且这对羽毛未丰的科学的成功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②马克.布劳格也给予李嘉图极高评价:“如果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部分析的机器,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大堆具体的结论,那么就是李嘉图真正发明了经济学这部机器所使用的技术。
”③基于李嘉图对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贡献,萨缪尔森将其称为“卓越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
④
二
抽象分析和逻辑演绎的目的是建立科学体系,而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解释世界。
当李嘉图“用严格的逻辑把经济整体简化为几个变量,然后在他看来自明的假设的基础上推理出结论”⑤时,他的体系比斯密更加严密,更加接近于科学。
但是,抽象了现象和事实,割裂了制度和历史,这样一个“科学”体系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不是提高而是降低甚至是丧失了。
抽象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必要手段,毕竟,科学是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描述。
李嘉图方法的问题不是抽象和演绎,而是过分的抽象和演绎。
与李嘉图同时代的西斯蒙第对李嘉图的过分抽象也非常不满,他挖苦说,李嘉图的经济学“陷入抽象的概念里,可以说已经变成一门占卜学了。
”⑥他说,自称只有25人能够理解的李嘉图经济学与其说是新经济学还不如说是新语言学。
在《经济分析史》中,熊彼特将李嘉图这种——在不现实的假设前提下建立抽象模型,借助于演绎推理和数学分析,证明想要得到的结论的——方法,叫做“李嘉图恶习”。
按照马克.斯考森的解释,“李嘉图恶习”就是“理论和历史的长期分离。
它剥离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是纯粹的演绎推理加上数学公式,完全无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制度框架。
它是在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假定下进行抽象的思考,建立抽象的模型。
”⑦
形式化是经济学实现其科学目标的法宝。
“李嘉图恶习”——对抽象和演绎的过分依赖——于是成为新古典以来经济学方法的痼疾。
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数学基础》中,在新李嘉图主义者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技术而不是思想,数学而不是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主体。
这样的“经济学”同斯密的经济学相比已经面目全非,科斯嘲弄其为“黑板上的经济学”。
三
作为历史学派的传人,熊彼特对“李嘉图恶习”的排斥态度可以理解。
在熊彼特出生那一年——1883年,奥地利学派的卡尔.门格尔发表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提出演绎和抽象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同年,德国历史学派的古斯塔夫.冯.施穆勒在公开演讲中对此进行了恶意评论。
双方于是展开了持续十年的方法论斗争。
这场争论对熊彼特经济学方法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熊彼特同情强调抽象和演绎的奥地利学派。
在他看来,只有应用抽象和演绎才能揭示规律,只有应用数学,才能统一支离破碎的经济学。
在他看来,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非瓦尔拉斯莫属,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智力成就。
同时,在熊彼特成长过程中,历史学派是德国经济学的主流,其对历史和事实的强调毫无疑问渗透进了熊彼特的方法论观念中。
——熊彼特曾经同桑巴特一起被称为施穆勒的门墙桃李。
历史学派的影响强化了熊彼特方法论中对历史和事实的依赖,对“李嘉图恶习”的批判又削弱了熊彼特的抽象能力,这一切成为他科学研究的严重障碍。
熊彼特和凯恩斯同生于1883年,——那一年,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去世。
对熊彼特来说,与凯恩斯生在同一个时代似乎是他的“厄运”——尽管他有着卓越的天才,但凯恩斯的存在使他未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1911年,熊彼特完成《经济发展理论》后,开始研究货币问题。
熊彼特不满于李嘉图或凯恩斯那种通过简单模型进行逻辑演绎的方法。
他试图构建一个动态的货币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包括众多的参数,每一个参数又包括众多具体而现实的影响因素。
在这样的前提下,熊彼特的“理论”只能是对现象的说明或描述,但熊彼特却力求使其理论化和一般化。
纠缠于理论和现实的冲突,在一般性和简化性之间进退维谷的熊彼特到死都未能完成其货币理论。
而凯恩斯借助于熊彼特所反对的“李嘉图恶习”却在1923年和1930年分别出版了《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
大危机之后,传统周期理论失效了。
熊彼特计划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周期作出新的解释。
1934年,熊彼特开始写作《经济周期》。
对“李嘉图恶习”的反感以及对历史和事实的过分依赖使他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难度增加、研究周期延长。
1939年,《经济周期》才得以出版。
而此前的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已经出版。
相比之下,凯恩斯的《通论》模型更简单,结论更简明,方案更可行。
而熊彼特的著作,模型过于复杂,无法提供简单的数学结论也没有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在与凯恩斯的两次竞争中熊彼特都失败了。
熊彼特的失败,实际上是方法论上的失败。
历史学派的影响使熊彼特过分依赖历史和事实,而对“李嘉图恶习”的反感和拒斥成为他疏离抽象和演绎的重要因素。
四
科学的研究和体系的建立需要借助于抽象和演绎。
离开抽象和演绎,无法实现对象的统一,研究只能是分类和描述。
其实,即使是分类和描述,也不能离开对对象的整体把握,而整体性只能借助于抽象来理解。
对经济学来说,成为科学的手段同样是抽象和演绎。
没有抽象和演绎,就没有分析和理论,就没有科学和体系。
就如同一堆建筑材料,不经由一定的程序、工具和方法,就不能组合成为建筑。
经济学是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
抽象和逻辑有助于理解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的联系,预知事物的发展。
但抽象需要一个适当的度。
过分的抽象可能会丧失对真实现象的把握能力,而过于依赖演绎所把握的可能不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仅仅是抽象范畴之间的抽象联系。
——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张图纸而是一座大厦。
对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李嘉图恶习”确实危害深远,过于形式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丧失解释力就是一个证明。
但是,摒弃“李嘉图恶习”并不意味着摒弃抽象和演绎。
将洗澡水和小孩一起倒掉,其结果只能是熊彼特所陷入的“厄运”。
附:本文刊载于《经济学消息报》2008年7月18日
①亨利.庞加莱:《科学与假设》,转引自杰弗里.M.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87
②罗伯特.F.赫伯特、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P139
③转引自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93
④转引自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89
⑤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270
⑥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481
⑦马克.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P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