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正在改变全球创新地图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正在改变全球创新地图格局

进入新经济时代,全球创新资源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北京世界城市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实现全球创新不仅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未来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一个开放强国,怎样不断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并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将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探索。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王德禄所长等人的新著《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是对全球链接问题集中思考的成果。我非常赞同王德禄在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即由人脉带动的全球技术、资本和产业链接将硅谷的留学生、技术移民、创业者转变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跨区域创业者、产业组织者和投资人,继而推动本地区对学习硅谷创新环境的再造,一些原本欠发达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崛起,并不断改变着全球创新地图的格局。

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出口导向型的中国台湾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为寻求突破台湾当局接受了硅谷模式创始人之一的特曼建议,仿效硅谷做法吸引移居美国的华人工程师和留学生回台湾地区创业,形成了连通硅谷与新竹之间的人脉。在这样的人脉基础上,美籍华人曾宪章回到台湾创办了全友电脑,英特尔的苗丰强将硅谷的理念和投资带回台湾,形成了今天的神通电脑,并采用代工厂的OEM制造方式向美国品牌商供货,形成了从硅谷到新竹再到硅谷的产业链接;在技术连接方面,从早年工研院派到美国无线电公司培训的37名工程师,到今日半导体产业在设计与制造的专业化分工,新竹与硅谷之间始终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资本链接方面,大批在硅谷的台湾人回台投资,并创办了汉鼎、华登国际、中经合等一系列美式风险投资公司。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印度的班加罗尔。1991年印度实行改革开放,在班加罗尔建立了软件园,开展与硅谷的链接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腾飞。在人脉链接方面,瑞基(KanwalRekhi)来到硅谷与两个印度人开办的Excelan公司成为重要的智能以太网卡设计和生产商;产业链接方面,惠普、IBM等众多硅谷公司在班加罗尔地区成立印度分公司,负责为母公司提供外包服务;资本链接方面,启动创业资金等投资机构的创始人凭借在班加罗尔和硅谷两地工作的经历汇集硅谷机构投资人,以及在美国事业有成的印裔高层主管等个人资金作为启动基金支持班加罗尔企业的发展。

而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历史,中关村的成长更是印证了王德禄等人在书中的观点。中关村的创立是陈春先等中国科研人员学习硅谷、下海创业的产物,他们通过学习硅谷模式、代理硅谷产品在中关村创业,并逐渐使中关村从当初的“电子一条街”形成了如今经济总量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二大高新区。《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介绍了很多中关村企业与硅谷的联系。例如,新浪的成立与发展贯穿着硅谷的风险资本;搜狐的建立深受雅虎商业模式的影响;百度不仅在商业模式等方面借鉴了Google经验,还曾获得过Google等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陈一舟、周云帆

等人的创业过程也同样受到硅谷互联网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的影响。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硅谷是全球新经济的代表以及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各新兴的创新集聚区通过和硅谷的链接正不断改变着全球创新地图的格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科技的经济功能凸显带来的新经济范式取代了传统经济范式,生产力要素组合不再围绕物质,而是通过能不断产生知识的人作为有机载体,并实现技术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一方面,任何一家公司的创立和事情执行都离不开人来运作,也离不开人与人交往所形成的人脉;另一方面,新经济发展所依托的技术要素是跟着人走的,围绕着人进行配置,人流动到哪儿,技术资源和要素也会跟随到哪儿,世界通过人的流动变小了。这就像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所说,你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也进入了全面国际化的阶段,产品国际化、要素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组织国际化,用“走出去”、“引进来”已经不能够说明北京的国际化的实质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创新资源流动向北京集聚的迹象明显。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中关村的企业海外上市与并购、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华人参与全球创新、优秀人才跨区域创业等已经表明,全球创新资源及创新活动已经开始向北京流动,在某些领域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创新资源集聚。目前,北京已成为亚太和全国技术转移的枢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中心,处在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处于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更好地抢占创新高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给我留下了五点启示:

第一,全面开展全球链接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核心是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中关村与硅谷有很大的相似性,智力要素密集,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因此促进创新要素进入良性流动循环,是创新涌现的根本;

第二,充分了解北京市现实需求的重点领域、相关重要机构、重点企业、优秀人才、先进技术、优质资本等链接节点在全球创新地图上的尖峰分布情况,是开展链接的基本前提;

第三,依托中关村等高新区与全球其他创新尖峰先行建立链接。重点是依托高新区的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企业与全球建立链接,其中的核心是顺势而为,建立健全的人脉网络;

第四,中关村应发挥自身辐射能力,在新兴创新区域崛起过程中获得收益。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和硅谷、新竹等区域的合作,还需要密切关注正在形成的创新集聚区和新兴产业;

第五,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氛围,能更有效地链接国际创新资源。包括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建立服务体系、搭建工作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吸引创新资源入驻北京。

在全书的结尾,王德禄写道,中国正通过中关村等创新区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仅是百年来中国先进分子前赴后继“睁眼看世界”,实现救亡图存梦想的关键,更是再现中华文明辉

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文字的背后让我看到了王德禄等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殷切期望。通览全书,王德禄等人将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作为认识全球创新地图变革的新视角,给出了独到的、前瞻的分析框架、结论和最终建议,也为本文开篇的疑惑做出了系统的回答。尽管在当今这样一个“轻阅读”时代,该书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推敲,所选调研样本还需不断扩充完善,但我依然非常愿意向各位长期关注高技术产业的研究者、高新区的管理者等有识之士推荐这本《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