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假设
7.13nm旳圆环性量子围栏,并观察量到了围栏内旳同
心圆柱状驻波,直接证明了物质波旳存在.
探针
中子衍射显示旳苯构造
+ + + + ++ +
+
+
+ + + + +++
注意:物质波被广泛用作探索手段.例核反应产生旳中
子(=0.1nm)可作为晶体探测器.
13
sin 0.777 k
k 1, sin 1, 51 与试验值 50 相差很小,
这表白电子具有波动性,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是正确旳。
11
2. 电子衍射试验2
电子束在穿过细晶体粉末 或薄金属片后,也象X射线 一样产生衍射现象。
阴极 栅极
多晶 薄膜
K
G
Cs
1927年 G.P.汤姆逊(J.J.
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54
U
电子加速
1 2
m
ev
2
eU
(m ev )2 2m eeU
P 2m eeU
电子束在两晶面反射加强条件: d sin k
10
h h
I
P 2m eeU
d sin kh
2m eeU
sin kh
镍单晶 d 2m eeU
54
U
d 2.15 10 10 m , U 54V, m e 9.11 10 31 Kg
h
P
h
2meU
6.63 10 34 2 9.1 10 31 1.6 10 19 15000
1 10 11 m
电子旳德波波长很短,用
电子显微镜衍射效应小,可 放大200万倍。
大学物理15 量子物理基础1
m
o
0.1A
(2) 若使其质量为m=0.1g的小球以与粒子相同的 速率运动,求其波长
若 m=0.1g 的小球速率 vm v
vm
v
q BR m
则 :m
h m vm
h m
1 v
h m
m q BR
h q BR
m m
6.64 10 27 0.1 10 3
6.641034
m
px x h
考虑到在两个一级极小值之外还有电子出现,
运动,则其波长为多少? (粒子质量为ma =6.64ⅹ10-27kg)(05.08…)
解:
(1)
求粒子德布罗意波长 h h
p m v
先求:m v ?
而:q vB
m
v2 R
m v q BR
h m v
h q BR
6.63 10 34 1.601019 0.025 0.083102
1.001011
( x,t ) 0 区别于经典波动
(
x,
t)
e i 2
0
(t x
)
自由粒子沿x方向运动时对应的单色平面波波函数
设运动的实物粒子的能量为E、动量为 p,与之相 关联的频率为 、波长为,将德布罗意关系式代入:
考虑到自由粒子沿三维方向的传播
式中的 、E 和 p 体现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概率密度——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根据玻恩对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物质波波
p mv h
德布罗意公式(或假设)
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物质波)
h h h
p mv m0v
1
v2 c2
如果v c,则 h
m0v
7.7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读了德布罗意的论文,渐渐明白他搞得是什么名堂, 我现在相信物质波可能是很重要的。”
德布罗意的论文经爱因斯坦推荐后,引起物理学界的极大重 视。薛定谔在朗之万的促使下阅读了德布罗意的论文。爱因斯坦 也将论文推荐给他.在他给爱因斯坦的回信中写到:
“如果不是你的关于气体简并的第二篇论文硬是把德布罗意的 想法的重要性摆在我的鼻子底下,整个波动力学就建立不起 来。”
爱因斯坦的支持 :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开始并没有受到物理学界的 重视,他的导师朗之万将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爱 因斯坦向来欣赏物理学中的对称性,而德布罗意的 理论正是建立了这种光和物质的对称性。爱因斯坦 称赞道“德布罗意揭开了大幕的一角”。
爱因斯坦写信将论文推荐给洛仑兹和波恩,他对波恩说:
“你一定要读它, 虽然看起来有点荒唐,但可能是有道理的。”
eV 1 mv2, 2
v 2eV / m,
h
1A
2meV
德布罗意因为提出物质波的假说,荣获1929年 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被 戴维孙和革末以及汤姆孙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物理学家对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的评价:
朗之万评价:
除了思想的独创性外,德布罗意以非凡的技巧 作出努力克服阻碍物理学家的困难。
象光具有粒子性一样,实物粒子,如质子、中子、 电子等,也具有波动性。粒子的能量可表示为
E h ,
动量可表示为 P h .
具有。 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
由于h很小,所以对宏观物体来说,其波动性很弱,如 一块1克质量的石子,以一米/秒的速度运动,波长仅 6.610-31米,根本测不出。而对于微观粒子,由静止而被 150伏高压加速的电子,其动能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电子衍射实验
§16.1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电子衍射实验(一)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前面一章已介绍过,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光的认识,从光是电磁波到光是光子流的发展过程.而每个光子都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1924年,法国年青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大胆的假设:波粒二象性不仅是光的属性,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他认为整个十九世纪,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说,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粒子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是不是我们把关于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份地忽略了波的图象❶?在论文答辩会上有人问他怎样用实验验证物质波的假设?他提出可利用晶体做电子衍射实验,以验证电子波的性质.1927年电子衍射实验成功了,德布罗意荣获1929年诺贝尔奖金,成为第一个以博士论文取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❷.(二)德布罗意公式光子和实物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描述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公式(15.3.1),应用于实物粒子,称之为德布罗意公式.实物粒子的波称德布罗意波,或称物质波.⎥⎥⎥⎦⎤⎢⎢⎢⎣⎡基本关系式粒二象性光子的波⎥⎥⎥⎦⎤⎢⎢⎢⎣⎡德布罗意公式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微观粒子的两大类,即光子与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共同特性.但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特性:(1)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v =c ;实物粒子在真空中的速度v <c.(2)光子的静止质量m 0=0;实物粒子的静止质量m 0>0.(3)光子的频率与波长关系式(16.1.3):νλ=c ,与经典物理的电磁波和机械波的频率与波长关系式νλ=v 是一致的.但是(16.1.4)与(16.1.5)两式相除,所得结果νλ=c 2/v >v 与经典物理不一致.(三)电子衍射实验首先利用低能电子在晶体表面衍射,证实电子有波动性的是戴维逊和革末,他们于1927年在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完成此实验.有趣的是,他们当时是在研究经典电子的散射,还没听说过电子的衍射.只是在1926年在牛津参加一次国际性会议时,才得知电子可有衍射现(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象,于是他们仅用几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个重要实验.对电子衍射实验进行系统地、有意识地观察的是英国的G·P·汤姆逊.因此,戴维逊和汤姆逊分享1937年的诺贝尔奖金❶.G·P·汤姆逊是§15.4(三)介绍的J·J·汤姆逊的儿子.父亲J·J·汤姆逊因研究阴极射线并发现电子,荣获1906年诺贝尔奖.儿子G·P·汤姆逊因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的假设,荣获1937年诺贝尔奖.父亲发现电子的粒子性,为人类找到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因此人们称他为电子之父.他的儿子证实电子的波动性,父子都得诺贝尔奖,前后相隔31年.科学史上,这是难得的巧合❷.戴维逊和革末做电子衍射实验时,用电位差54伏加速电子束,使电子束射到镍晶面上,以观测电子束的衍射现象.如〔例题16.1B〕所示,按德布罗意公式(16.1.5)计算,此电子波的波长λ与x射线的波长相近.因此,电子波在晶体表面的衍射与§12.6所介绍的x射线在晶体表面的衍射结果相似.它们都符合布拉格公式,其中ϕ为掠射角:16.1.7)除电子外,其他实物粒子(如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的实验也证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其物质波的波长都符合德布罗意公式.(四)物质波的应用举例❷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电子显微镜就是电子波的应用.因为电子波的波长与x射线的波长相近,比可见光波长短得多,所以电子显微镜比可见光显微镜的分辨率高得多.电子显微镜的放大率已高达几十万倍,在观察较大分子、探索物质结构等方面都有显著功能.用质子的库仑散射、拍下的生物体(老鼠、兔子)照片,不但能显示出骨骼,还能显示出皮肤、软组织的结构和各种生物膜.这是x射线照相无法做到的.利用热中子衍射,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上,可确定氢原子在这些生物分子中的位置.起了x射线和电子起不到的作用.〔例题16.1A〕速度v=5×106米/秒的α粒子,已知其静止质量m0=6.64×10-27千克.求:(1)它的德布罗意波长λ.(2)它的频率ν.(3)它的总能ε.〔解〕(1)由于v<<c,故此α粒子的m=m0.按德布罗意公式(16.1.5)得:λ=h/m v=6.63×10-34/6.64×10-27×5×106=2.0×10-14米.从表(15.3a)可知,此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于γ射线的波长.(2)从(16.1.6)式可求得,此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频率ν:v=c 2/v λ=9×1016/5×106×2×10-14=9.0×1023赫.(3)从(16.1.4)式可求得此α粒子的总能ε和频率ν:ε=h ν=mc 2=m 0c 2=6.64×10-27×9×1016=5.98×10-10焦. ν=ε/h=5.98×10-10/6.63×10-34=9.02×1023赫. 〔例题16.1B 〕戴维逊和革末做电子衍射实验时,用U=54V 电位差加速电子束,使电子束投射在镍的晶面上.(1)已知镍的晶格常数b=9.1×10-11m,在掠射角ϕ=65°位置测得电子束的第一级反射峰值,求此电子波的波长λ.(2)用德布罗意公式计算此波长λ.(3)按此实验装置,想观测此电子束的第二级以上的反射峰值位置,应该怎么办?〔解〕(1)用k=1及上述数据代入布拉格公式(16.1.7)得:λ=2bsin ϕ/k=2bsin65°=2×9.1×10-11×0.906=1.65×10-10m .(2)这是用低能电子做实验,电子的速度v <<c ,可用经典动能公式m 0v 2/2=eU .此式可计算静止电子受到U=54V 电位差加速后的动能、速度和动量,并可代入德布罗意公式(16.1.5)求波长λ:v 2=2eU/m 0=2×1.6×10-19×54/9.11×10-31=19.0×1012m 2/s 2v =4.36×106m/s ,λ=h/m 0v =6.63×10-34/9.11×10-31×4.36×106=1.67×10-10m .(3)按照上述三个关系式:2bsin ϕ=k λ,λ=h/m 0v , m 0v 2/2=eU ,可得:sin ϕ=k λ/2b=kh/2bm 0v =kh/2b eU m 20≤1 (16.1.8)在上式中,b 、h 、m 0、e 均为常量.由于正弦函数sin ϕ不可能大于1,从上式可知,要提高电子波的衍射级数k ,就必须减小波长λ,也就是要增大电子速度v ,以及增大加速电位差U .假设在上述实验,要求观测到k=2级峰值,则代入(16.1.8)式得:k 2=2,k 2λ2/2b ≤1,即λ2≤2b/k 2=b=9.1×10-11m , v 2≥k 2h/2bm 0=6.63×10-34/9.1×10-11×9.11×10-31==8.0×106m/s ,U 2=m 0e 222v ≥9.11×10-31×(8×106)2/2×1.6×10-19=182V .同理,设令k 3=3,则λ3≤2b/k 3=(k 2/k 3)(2b/k 2)=(2/3)2b/k 2.即λ3≤(2/3)×9.1×10-11=6.07×10-11m .v 3≥k 3h/2bm 0=(k 3/k 2)k 2h/2bm 0=(3/2)×8.0×106=12.0×106m/sU 3=m 0e 223v ≥9.11×10-31×122×1012/2×1.6×10-19=410V .〔例题16.1C 〕某电子与某光子的波长相等,即λe =ϕλ.求它们的下列诸量的关系:(1)动量e p 与ϕp ;(2)总能e ε与ϕε;(3)质量m e 与ϕm ;(4)频率e ν与ϕν;(5)速度v 与c .〔解〕(1)按德布罗意公式:p=h/λ,∵λe =ϕλ,∴e p =ϕp . (2)按狭义相对论动量与能量的关系:c 2p 2=ε2-20E .由于光子的静能0E 0=ϕ,420e 2e 20e 2e 2e 2222c m E p c p c -ε=-ε==ε=∴ϕϕ.由于电子的静止质量20e m >0为已知值,420e 2e 2c m -ε=ε∴ϕ,ϕε<e ε. (3)总能关系式除以c 4可得质量关系式:e 20e 2e 2m m ,m m m <-=ϕϕ. (4)总能关系式除以h 2可得频率关系式:2420e 2e 2h /c m -ν=νϕ,e ν<νϕ. (5)∵e p =ϕp ,即m e v =ϕm c ,显然,v <c ,m e >ϕm .c m m 1c m m m c m /c m 2e 20e e 20e 2e e <-=-==ϕv .〔说明〕电子与光子的波长相等时,动量也相等,但电子的总能、质量、频率都大于光子的相同物理量,只是电子的速度v 肯定小于光速c .〔例题16.1D 〕一个质量m=10克,速率v =800米/秒的子弹,它的德布罗意波长λ=?〔解〕按德布罗意公式,λ=h/m v =6.63×10-34/0.01×800=8.29×10-35米. 从(表15.3a )可知,波长最短的电磁波——γ射线,其最短波长约为10-14米.上述快速运动子弹的波长约为10-34米,波长这么短不会显示出波动性.也就是说,宏观物体的运动不会显示波动性.。
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
1.物质波的引入 光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光子能量和动量为 E h
P h
m h
c
上面两式左边是描写粒子性的 E、P;右边是描写
波动性的 、。 将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联系起来。
1923年,德布罗意最早想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大 胆地设想,对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会不会也适用于实 物粒子。
一切实物粒子都有具有波粒二象性。
A
W 石英窗
K
阴
极
G
A
极
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 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 场阻碍作用。
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
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
V
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
1 2
mevc
2
eU c
K阴
极
G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 光电效应伏安特性曲线
M 0 (T )
实验值 一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紫
普朗 克线
外 灾 难
瑞利--金斯线
维恩线
o1 2 3 4 5
6 78
/μm
2.能量子假说: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
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但
是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在这些状
态中,谐振子的能量并不象经典物理学所允许的可 具有任意值。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ε(称为
x px 2
y py 2
z pz 2
首先由海森堡给出(1927) 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
二、不确定关系
它的物理意义是,微观粒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
量。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 x 越小,动量的不确定量 Ρx
物质波与德布罗意假说
物质波与德布罗意假说物质波与德布罗意假说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它们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对于解释微观世界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物质波和德布罗意假说的基本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一、物质波的概念物质波是指微观粒子(如电子、中子等)具有波动性质的现象。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的特性,还具有波动的特性。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在1924年提出。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说,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质可以用波长来描述,即德布罗意波长。
德布罗意波长的计算公式为λ = h / p,其中λ为德布罗意波长,h为普朗克常数,p为粒子的动量。
这个公式表明,动量越大的粒子,其德布罗意波长越短,波动性越不明显。
二、德布罗意假说的实验证据德布罗意假说的实验证据主要来自于电子衍射实验。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克林顿·戴维森和莱斯特·杰拉德·汤姆逊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子衍射实验,验证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他们使用了一台电子束发射装置,将电子束射向一个晶体样品。
通过观察电子束经过晶体后的衍射图样,他们发现电子束也会出现衍射现象,类似于光的衍射。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电子具有波动性质,验证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
除了电子衍射实验,还有其他实验证据也支持了德布罗意假说。
例如,中子衍射实验、质子衍射实验等都观察到了类似的波动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物质波的存在。
三、物质波的应用物质波的发现对量子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解释微观粒子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物质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代替光束进行成像的显微镜。
由于电子具有波动性质,其波长比光的波长要短得多,因此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观察到更小的物体。
2. 量子力学:物质波的发现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体系,通过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规律。
德布罗意物质波 电子衍射
若 已知 静止质量 运动速率 则 质量
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
若 已知 静止质量 动能 则 动量大小为
其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
若
若
则
某电子的动能 100 eV
某子弹的质量 0.01 kg
400 m / s
它们的
德布罗意波长
可判断
1.23×10 – 10(m) 1.23(A)
与 X 射线的波长相近,其波动性不可忽略。
光的粒子性
电磁波
有波动参量 如:
波长 频率 波速
有波的行为特性 如:
波的干涉 波的衍射 横波偏振
光子
有粒子参量 如:
动量 能量 动质量
有粒子的行为特性 如:
黑体辐射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光
既具有波动性 又具有粒子性
,光的这种双重特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否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德布罗意提出了关于物质的 波粒二象性假设。
在某处德布罗意波的强度,与粒子在该处出现 的概率成正比。这就是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解释。
得
即
解得 该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该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此波长值是康普顿波长 的几倍?
此波长值是康普顿波长的 倍
电子衍射实验
最早的电子衍射实验 1924年 戴维孙-革末 实验 用已知动能 的电子束替代X射线,
电
54 eV
子
束
镍单晶
在已知原子间隔D 的晶体 上做衍射实验,发现电子 束也能产生衍射现象,并 测得第一级极强的衍射角
UO2晶体的电子衍射
NaCl晶体的中子衍射
应用举例
电子显微镜,就 是依据电子的波动性 设计制造的。如今它 已成为探索物质结构, 研究、开发新材料的 重要科研工具。
物质波
概念由来
1
基本概念
2
粒子观点
3
波动观点
4
补充资料
5
实验证明
物质波(德布罗意波)(matter wave)指物质在空间中某点某时刻可能出现的几率,其中概率的大小受波 动规律的支配。
比如一个电子,如果是自由电子,那么它的波函数就是行波,即是说它有可能出现在空间中任何一点,每点 几率相等。如果被束缚在氢原子里,并且处于基态,那么它出现在空间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在波尔半径处几率最 大。对于你自己也一样,你也有可能出现在月球上,和你坐在电脑前的几率相比,这是非常非常小的,以至于不 可能看到这种情况。这些都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非常有趣。
合并图册
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没有确定的位置,在不测量时,它出现在哪里都有可能,一旦测量就得到它的其中一个本 征值即观测到的位置。对其它可观测量亦呈现出一种分布,观测时得到其中一个本征值,物质波于宏观尺度下表 现为对几率波函数的期望值,不确定性失效可忽略不计。
量子力学里,不对易的力学量,比如位置和动量是不能同时测量的,因此不能得到一个物体准确的位置和动 量,位置测量越准,动量越不准,这个叫不确定性原理。哲学认为,不可能被观测的值相当于不存在,因此,根 据量子力学,不存在同时拥有准确的动量和位置的粒子。机械波是周期性的振动在媒质内的传播,电磁波是周期 变化的电磁场的传播。物质波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描述物质波波长的公式
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描述物质波波长的公式引言德布罗意波长公式是描述物质波波长的重要公式,由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
这一公式揭示了物质粒子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质的本质,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领域以及实验验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德布罗意波假设的提出德布罗意波假设是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理论基础。
根据这一假设,任何粒子,无论是光子还是物质粒子,在运动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质。
德布罗意根据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推测物质粒子也可能存在一种类似的波动性质。
二、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推导德布罗意根据波动光学的理论,将光的波动性质与粒子的运动关联起来,建立了德布罗意波长公式。
这一公式描述了物质粒子的波长与其动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1. 根据波动光学的理论,光的波长与频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λ= c / f,其中λ表示波长,c表示光速,f表示频率。
2. 根据相对论的质能关系E = mc^2,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物质粒子的质量,c表示光速。
3. 根据爱因斯坦的能量动量关系E = hf,其中h表示普朗克常数,f表示光的频率。
4. 将第2步和第3步的公式联立,得到mc^2 = hf,进一步推导可得m = h / cλ,其中λ表示物质粒子的波长。
由此可见,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推导基于光的波动性质、质能关系以及能量动量关系,为描述物质粒子的波动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应用德布罗意波长公式的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量子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
1. 量子力学:德布罗意波长公式为量子力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这一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质粒子的波长,从而揭示其波动性质。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常用于描述电子、中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质。
2. 物理化学:德布罗意波长公式在物理化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chapter 14德布罗意物质波,不确定关系测不准原理 3
波粒二象性§1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2 不确定关系1•汤姆逊(G.P.Thomson)实验(1927)电子通过金薄膜的衍射实验实验原理78电子的单缝、双缝、三缝和四缝衍射实验•约恩逊(Jonsson )实验(1961)质子、中子、原子、分子…也有波动性oA 05.0kV 50mμ1m μ3.0====λV d a 基本数据9德布罗意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奖戴维逊、汤姆逊共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10172.单电子双缝实验现代实验技术可以做到一次一个电子通过缝7个电子在观察屏上的图像100个电子在屏上的图像屏上出现的点说明了电子的粒子性18随着电子数目的增多在屏上逐渐形成了衍射图样说明“一个电子”就具有的波动性300020000700003.正确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 粒子性•整体性•不是经典的粒子没有“轨道”概念2) 波动性•“可叠加性”有“干涉”“衍射”“偏振”现象•不是经典的波不代表实在物理量的波动193)结论:微观粒子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粒子性在另一些条件下表现出波动性两种性质虽寓于同一体中却不能同时表现出来20Werner Karl Heisenberg德国人1901-1976创立量子力学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336m/s kg 1020⋅=−x P MeV20=E •什么样的核可以把它束缚住呢?目前最稳定核的能量(最大的能量)是MeV8•结论:电子不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目前还没有能量是20MeV 的核。
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段新(网名:duanxinxyz)
德布罗意是法国国王的胞弟,先学习历史,后来转向攻读物理学博士。
爱因斯坦与德布罗意的交谈,使他深受启发,德布罗意逐渐接受了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两种本性的观念,并认为可以把此观念推广到一切实物粒子。
1924年,德布罗意根据对称的思想,采用类比方法,发现了实物的波动性,提出了物质波的理论。
他的想法大致是这样的发展过程:(1)自然界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对称性,如正电荷与负电荷、光与实物等;
(2)依据类比法,既然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那么与光对称的实物也应具有波粒二象性;
(3)凡物质都有质量,据相对论质能关系式E=mc2 ,质量同能量相联系,因此凡物体均有能量;
(4)根据普朗克公式E=hν,能量总是同频率相联系的,有频率必有脉动,而脉动的粒子具有波动性,所以凡物质总是同一定波动性联系在一起,即所有物体在运动时都会产生一种波,其波长λ=h/p(p 为物体动量,h为普朗克常数)。
德布罗意运用物质波理论曾预言电子流穿过小孔时会形成衍射现象。
1925年,美国贝尔研究室的戴维逊、革末和英国发现电子的J·J·汤姆生的儿子G·P·汤姆生,通过实验先后获得了电子衍射
图样,并用科学测量证明其波长正好同德布罗意的预言相符。
因此,德布罗意荣获了1929年诺贝尔奖。
由此可见,科学创造具有诱发性,一个理论会诱发另一个理论的产生。
物质波与德布罗意假说
物质波与德布罗意假说物质波与德布罗意假说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它由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为后来的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物质波的概念、德布罗意假说的内容以及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一、物质波的概念物质波是指物质粒子具有波动性质的现象。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质被认为是由粒子组成的,其运动遵循牛顿力学的规律。
然而,德布罗意假说的提出改变了这一观念。
根据德布罗意假说,不仅电磁波具有粒子性质,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质。
德布罗意假说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具有动量p的物质粒子,存在一个与其相关的波长λ,即德布罗意波长。
这个波长与物质粒子的动量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关系,即λ=h/p,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这意味着物质粒子的波动性质与其动量密切相关。
二、德布罗意假说的内容德布罗意假说的提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德布罗意假说,物质粒子的波动性质可以通过波函数来描述。
波函数是一个数学函数,它描述了物质波的性质,包括波的振幅、相位等信息。
德布罗意假说还提出了波函数的演化方程,即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物质波的演化规律,可以用来计算物质波在空间中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物质波的波函数,从而得到物质粒子的波动性质。
德布罗意假说还指出,物质波的波函数的平方值,即波函数的模方,可以解释为物质粒子在空间中的概率分布。
这意味着物质粒子的位置、动量等物理量不再具有确定的值,而是具有一定的概率分布。
这与经典物理学中的确定性观念有所不同,体现了量子力学的概率性质。
三、物质波的应用物质波的概念和德布罗意假说的内容在量子力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物质波的波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和行为。
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物质波的波函数,从而得到粒子的波动性质。
其次,物质波的波函数的模方可以解释为粒子在空间中的概率分布。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物质波的波函数来计算粒子在不同位置、不同动量下的概率分布,从而得到粒子的统计性质。
德布罗意物质波 不确定关系
3 ε kT 2
1961年,C.约恩孙让电子 束通过单缝、多缝的衍 射图样.
代入数据: 3 ε kT 6.17 10 21 J 2 3.85 10 2 eV
中子的质量为 m =1.67×10-27kg ,
例3. 试计算温度为25时慢中子 的德布罗意波长. 解: 慢中子指处于热平衡 下的中子按能均分定理, 慢中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h 2 m0 E k
2Ek m0
h h 2 m0 E k 2em0U
1.22 h 1 nm 2em0 U U
如U=200V,则
例1.电子经电势差为U的电 场加速,在v << c下, 求此电 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1.22 1.22 nm nm U 200 8.63 10 nm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电子总是 作为整体出现的,它出现的概 率与空间波的强度成正比. 作为粒子具有“整体性”, 即不可分性.不是经典粒子, 因此玻恩认为: 在某处德布 没有“轨道”概念. 罗意波的强度是与粒子在该 处邻近出现的概率成正比. 1. 微观粒子的粒子性
h 0.146nm p
4. 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分析 2.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1)只开一缝,屏上电子累积 具有“弥散性”“可叠加 成单缝衍射图样—波动性. 性” “干涉”“衍射”“偏振 ”,具有频率和波长,不 是经典的波 不代表实在 的物理量的波动。 3. 德布罗意的统计解释 (2) 在屏上信号接收器,每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电子总是 作为整体出现的,它出现的概 次只能接收一个完整的 率与空间波的强度成正比. 电子—粒子性. (3) 打开双缝,屏上呈双缝 因此玻恩认为: 在某处德布 干涉图样—电子的波动性. 罗意波的强度是与粒子在该 处邻近出现的概率成正比.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射线;二十世纪初叶,大批实验物理学家从事X 射线性质的研究;人们相继发现,X 射线、γ射线和β射线一样具有使气体电离的能力,这是该射线具有粒子性的实验佐证。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等人又发现了X 射线的衍射现象,从而证明该射线具有波动的特征。
这些互相矛盾的结果使当时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困惑不解。
就这危机的时刻,法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L .V .P .de .Broglie ,1892~1960)萌发了物质波的思想;他把普朗克的量子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结合起来,使物理学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3、1 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思想路易斯·德布罗意,1892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国迪埃普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少年时期酷爱历史和文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制史,大学毕业时获历史学土学位。
他的哥哥莫尔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 )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X 射线研究的先驱者。
德布罗意由于受到哥哥的熏陶,从而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着,他在1910年读了著名物理学家彭加勒的著作。
这促使毅然从事文学走向了自然科学的道路。
1911年召开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量子理论的有关问题,会后出版了关于量子论的文集。
德布罗意看后深受鼓舞,他表示要以青春的活力醉心于这些已被深入研究而又饶有兴趣的问题。
立誓要不遗余力地去弄懂这些量子的真正本质。
1913年,他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
随着光的波粒二象性研究的深入,德布罗意进一步者出了粒子性和波动性的联系。
过去人们曾经习惯于把辐射看成波,把宏观客体者成是由粒子组成的。
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过去认为是波的辐射具有粒子性,那么,从自然界的对称性出发,是不是也应当认为,宏观客体也具有波动性呢?他说:“如果我们要想建立一个能同时解释光的性质和物质的性质的单一理论,那么在物质的理论中,犹如在辐射的理论中一样。
物质波
17
物质波振幅的平方与粒子在该处邻近出现的概率 成正比。 成正比。 电子出现的概率反映该处的波强。 电子出现的概率反映该处的波强。 粒子观点 波动观点 波强 电子密处,概率大。 电子密处,概率大。 电子疏处,概率小。 电子疏处,概率小。 电子密处,波强大。 电子密处,波强大。 电子疏处,波强小。 电子疏处,波强小。 振幅A 粒子密度 ∝ 振幅 2
13
h h λ= = 2me eU P
再由: 再由:
2d sin ϕ = kλ
−31
U = 54V, me = 9.11 × 10
6.63 × 10 −34
−31 −19
Kg
λ=
×1.6 × 10 × 54 180 − 50 电子衍射掠射角: 电子衍射掠射角: ϕ = = 650 2 镍单晶 d = 0.91×10 −10 m, ϕ = 650
∝
概率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空间传播, 布罗意波是对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空间传播,德布罗意波是对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
18
二、不确定关系
经典力学中,物体初始位置、 经典力学中,物体初始位置、动量以及粒子所在 力场的性质确定后,物体以后的运动位置就可确定。 力场的性质确定后,物体以后的运动位置就可确定。 但对微观粒子,因具有的波动性, 但对微观粒子,因具有的波动性,其坐标和动量不能 同时确定。我们不能用经典的方法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同时确定。我们不能用经典的方法来描述它的粒子性。 1.电子单缝衍射 1.电子单缝衍射
2
= 8.73×10 (m)
7
−13
(4)当EK= 1GeV 时,k >> m0 c 2 ) E 有: hc
,
λ=
2.5 德布罗意波
x
p
o a
1
y
电子通过狭缝的瞬间,其位置在 x 方向上的不 确定量为
x a
同一时刻,由于衍射效应,粒子的速度方向有了 改变,缝越小,动量的分量 Px变化越大。
x
分析计算可得:
o
1
p
y
h xpx 4
a
这个式子称为微观粒子的不确定关系
一、德布罗意波假说
1、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De . Broglie 1923年发表了题为“波和粒子”的 论文,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 他认为,“整个世纪以来(指19世纪)在光学中比 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如果说是过于忽视了粒子的研究 方法的话,那么在实物的理论中,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 误呢?是不是我们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忽略 了波的图象呢”
X射线波段
可见,只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较显著;而 宏观粒子(如子弹)的波动性根本测不出来。 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思想推广到微观粒子 和任何运动着的物体上去,得出物质波(德布 罗意波)的概念: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 一种波与它对应,该波的波长 λ= h / p
【例1】试估算一个中学生在跑百米时的德布 罗意波的波长。
课本P43 练习 1、2、3、4
(该实验荣获1937年Nobel 物理学奖)
电子束垂直入射 到镍单晶的水平面上, 在 散射方向 50 上探测到一个强度极 大。 (可用晶体 对X射线的衍射方法 来分析)
戴维逊--革末实验
电子衍射实验
1937诺贝尔物理学奖
• C.J.戴维孙
•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 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类似的实验:
2.为什么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 这是因为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本来就不同时具 有确定量。 这本质上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必然反映。 由上讨论可知,不确定关系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 规律,不是测量技术和主观能力的问题。 3.不确定关系提供了一个判据: 当不确定关系施加的限制可以忽略时,则可以用 经典理论来研究粒子的运动。 当不确定关系施加的限制不可以忽略时,那只能 用量子力学理论来处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关系式:
h
p
h
1924年,德布罗意在其博士论文中把光的波粒二 象性推广到所有的物质粒子,提出“任何物体伴 随着波,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 开”的基本假设。
正面?
侧面?
德布罗意假设:
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如果用能量和动量p来表征实物粒子的粒子性, 则可用频率和波长来表示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德布罗意关系式:
E h
E mc h h
2
p
h
h p
E mc
2
实物粒子的波动既不是机械波也不是电磁波,它 被称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2.环形驻波与氢原子 环形驻波:圆周长为波长的整数倍。
2r n
氢原子的驻波条件:波绕氢原子核传播一周后应光滑地衔 接起来,否则相叠合的波将会由于干涉而相消,这就对轨 道有所限制:即轨道的圆周长应该为波长的整数倍。
§6-4 德布罗意与物质波
玻尔理论虽然在运动轨道的经典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量子(定)态、量子跃迁、角动量量子化的 概念,但玻尔理论仅限于处理氢原子或类氢原子, 无法处理略为复杂的原子光谱,如氦原子光谱。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仍把电子看成经典力学中的 质点,将经典力学的规律用到微观粒子上。
整个世纪以来,在 辐射理论上,比起波动 的研究方法来,是过于 忽视了粒子的研究方法; 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 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 不是我们关于粒子图象 想得太多,而过分地忽 略了波的图象呢? —— 德布罗意 (L.V.de Broglie)
2eU m
h h 12.25 A m 2emU U
U 150V 10
10
m
对地球而言:其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
u 3 10 m s
4
1
h uM E
0 6.6310 53 3.7010 A 4 24 3 10 5.9810 34
4、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1960年,约恩孙直接做了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从屏 上摄得了类似杨氏双缝干 涉图样的照片。
双缝实验
6000
40000
10个电子
140000
200个电子
波和粒子性是否互斥
电子枪
电子束
作业 6-4, 6-5
1927年戴维和革末以电子射线代替x射线进行 了晶体的衍射实验。
电子枪 探测器
d
1928年汤姆逊把电子入射到金箔上作衍射实验。
电子枪
电子束 金箔 屏
电子双缝干涉演示
戴维孙(美国物理学家)和G.P.汤姆孙各自独立 发现电子衍射现象,共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G.P.汤姆孙进行多晶电子衍射实验。他是 J.J.汤姆孙的儿子,一个因发现电子,另一个因证实 电子的波动性,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h L mvr n n,n 1, 2, 3, 2
例: (1)m = 1g,v = 1cm/s的实物粒子
h 6.63 10 29 3 6.63 10 m 2 m 10 10
(2)电子质量 m= 9.110-31kg,加速电压为U
34
1 2 m eU 2
在宏观世界和低速领域,几乎 显示不出物体的波动性。
3、电子衍射实验
戴维森的电子衍射实验装置原理图
1921——1925年: 戴维孙和孔斯曼: 电子被多晶表面散射
利用原子核对电子的静电作用力解释实验结果。 没有领悟到这是一种衍射现象。
戴维孙和革末:ຫໍສະໝຸດ 电子被单晶镍散射电子衍射:强度是散射角的函数,随着 散射角不同,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