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问题的提出】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文学素养。因此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潜心研究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颇感枯燥乏味。现以《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本人如何通过3次不同的教学方式,摸索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目标:1.诵读积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感悟
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次授课设计
设计思路:由老师讲解、分析课文,学生听讲、质疑、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作特色。
(一)导入新课:由描写西湖的古诗词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2.有节奏地朗读。
(四)朗读课文:正音释词,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ēn?)定毳(cuì)衣雾凇(sōn?)
沆砀(hàn?dàn?)一芥(jiè)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多媒体显示文言词语解释)。
3.教师串讲课文,疏通文句(多媒体显示主要译句)。
4.多媒体显示全文翻译。
5.学生朗读词语解释、课文翻译。
6.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7.学生齐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1.归纳段意。
2.概括中心。
3.简析写作特色。
①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②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特色。
(六)课堂小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让我们颇为感叹。只是应该批判地对待作者消极避世的情绪。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翻译课文。
教学成效与反思:
成效: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耐心地讲解词义,疏通文句,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基本能理解。
不足: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纯粹地听、机械地记,并没有认真地动脑思考,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
改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备课组教师共同探讨,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即课堂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加强朗读;让学生能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学生能讨论交流,质疑解难;让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探讨,合作探究课文有关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次授课设计
设计思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一)激趣引读,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杭州西湖的,再创设情境,用“西湖泛舟”图片投影,引出西湖。导入:今天我们学习
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理解文意:学生圈点勾画,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同时质疑解难。
3.感知课文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确: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明确: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
1.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2.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依的伤感。
3.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明确: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课外拓展,对比理解。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提示: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则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