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姜夔的自由飘逸
简述姜夔与他的自度曲
简述姜夔与他的自度曲姜夔画像姜夔出生于南宋时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拥有极其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也使他成为了一位满载盛誉的诗人,后世尊称其为白石道人。
一个人要形成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
姜夔年幼时便励志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为国家社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奈的是天意弄人姜夔多次考取功名却每每名落孙山最终在心灰意冷之下选择游历江湖,在绿水青山之间用诗词书法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也许因为在宽阔的空间创作作品,因此姜夔的艺术特色带有一种相当浓郁的空灵之感,使人放佛置身于空旷的山谷幽岭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带有如此鲜明艺术特色的姜夔作品自然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大力追捧和效仿,姜夔在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也是增分的一个要点,正所谓以文动人不如以情动人,姜夔的这种独特的艺术特色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姜夔自度曲思想内容介绍往往善通音律的词人都会创作一些自度曲,即歌词、曲调都出于自己之手,宋代有不少词人的词集中都会常见自度曲,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南宋词人姜夔的自度曲。
众所周知,姜夔不仅在文学上的造诣极高,而他的音乐创作也在艺术以及思想境界都达到了甚高水准,深有独创性,风格别致,他也是南宋唯一一位具有传世曲谱的音乐家。
杏花天影配图姜夔的自度曲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暗香》、《疏影》、《杏花天影》以及《扬州慢》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赏析这首《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这首《杏花天影》是姜夔思念旧情人所作,在上阕中借“桃叶”来表达自己对于远方情人的思念以及哀伤,而“待去”则表达了诗人踌躇于来去的犹豫。
词的下阕则表达了词人向恋人坦言情义时的身不由己以及内心的痛楚,全词笔触细腻,感人肺腑。
姜夔的作品中有不少记梦、咏物的词作,有不少篇目都与“合肥情人”相关,二人之间虽然佳期不再、难续前缘,但是他对梦中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缠绵之情却终其一生都未能割断。
姜夔的这篇词作,言辞华丽,情深意切。
姜夔词中漂泊意识的开题报告
姜夔词中漂泊意识的开题报告
姜夔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清新脱俗、含蓄婉约著称。
其中,漂泊意识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漂泊意识的内涵
漂泊意识是指人在生活中不断经历着离散、流离、迁徙等状态,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姜夔的词作中,漂泊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人生的迷茫、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归乡之愿的渴望等方面。
二、漂泊意识的表现形式
姜夔的词作中,漂泊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离别的描绘:姜夔的词作中经常出现离别、分离的场景,如《钗头凤·世情薄》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慨和无奈。
2.对流浪的描绘:姜夔的词作中也经常出现流浪、漂泊的场景,如《长亭送别》中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作者对流浪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3.对归乡之愿的描绘:姜夔的词作中也经常出现对归乡之愿的描绘,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家
乡的思念和渴望。
三、漂泊意识的意义
漂泊意识是姜夔词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具体来说,漂泊意识表现了人类在生命旅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追求。
因此,漂泊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主要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来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话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宋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悲剧的思考和表达。
我们需要明确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如何产生的。
在宋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变革频繁,战乱不断,这些社会背景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态。
宋代文人对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也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思想基础。
佛教、道教的思想渗透和文人的精神追求,也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另一种精神支撑。
我们可以通过宋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来进一步理解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
比如在《牡丹亭》中,文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悲剧的把握,以及对个体情感世界的关注和表达,都成为了该作品的核心。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悲剧命运和对个体生命的思考,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悲剧的觉醒与思考。
我们需要探讨宋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文人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象,更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这种意识觉醒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之际,文人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继续思考和表达,为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也成为了文学、电影和艺术作品中的主要主题之一,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悲剧的诠释,更是对人类生命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它不仅仅影响了宋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更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历史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一话题的探讨中,对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姜夔词的清冷悲凉-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姜夔词的清冷悲凉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9 )一、姜夔的词…………………………………………………(9)二、姜夔词清冷悲凉的体现……………………………………( 10 )(一)清…………………………………………………………( 10 )(二)冷…………………………………………………………( 12 )(三)悲凉………………………………………………………( 14 )1、人生际遇……………………………………………………( 14 )2、忧国忧民……………………………………………………( 15 )3、旧情之忆……………………………………………………( 15 )三、结语………………………………………………………(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7 )英文摘要、关键词………………………………………………( 19 )姜夔词的清冷悲凉摘要:姜夔词以他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这与他大量使用清冷意象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石在词中使用清淡、冷凝的意象来表达和寄托自己的心灵,这些意象与白石的心灵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意象与心灵的交融充分体现了白石词抒情方式的悲凉性、情景设置的交融性和语言风格的清冷性。
关键词:白石词;意象;清冷一、姜夔的词姜夔自幼就收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便以诗词闻名于世。
他的词风格鲜明而独特,不趋于时弊,匠心独运,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既不同于婉约派的悱靡缠绵,也不同于豪放派的慷慨豪迈,而是另立一宗,形成了著名的白石体。
南宋末年的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1]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说:“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
”[2]刘熙载《艺概》认为:“姜白石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论姜夔词的美学意蕴 摘要:姜夔是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论姜夔词的美学意蕴摘要:姜夔是南宋词坛的一代巨匠,也是继苏轼后一位难得的全才。
他善书法,精通音乐,在诗词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词,成就最高,被张宗橚誉为“文中之昌黎,诗中之杜少陵”、朱彝尊称说“词莫善于姜夔”。
他的词清新空灵,幽远高妙,浑厚骚雅。
他喜用健笔来写柔情,更把音乐和词融于一炉,韵律感极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蕴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他的词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词坛一代宗师的地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词坛文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姜夔词美学意蕴浑厚骚雅清空On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Jiangkui’s PoetrySummary : Jiangkui is a literary master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also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Su Shih's. He good calligraphy, good music, poetry theoretically have high attainments, and in particular wor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was hailed as "text of Changli, wrote the Dushaoling", "word Mok good Jiangkui." His words fresh ink, music Gaomiao, simple and honest show Nga. He wrote Sun Hei in Kin-to, but the music and words into a furnace, a sense of rhythm comes,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enjoyment of the us, combined with the rich aesthetic subjects. His words with unique aesthetic subjects and laid him in the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word Tan generation master attracted batch after batch of the literary circles words, the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Keyword : Jiangkui Poetry; Aesthetic Connotation;S impicityand honesty; Refinement ; Empty and clear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故称姜白石。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摘要】宋代文人在面对人生困境与苦闷时,逐渐觉醒了对生命的悲剧意识。
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生命终结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珍惜与反思。
这种意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还引发了对生命存在真谛的探寻。
文章探讨了这种悲剧意识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强调了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重要性。
对当代人生提出启示,展望了文人对生命觉醒的影响。
宋代文人的思考与觉醒,为我们提供了反思人生、珍惜生命的启示,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 宋代文人,生命思考,悲剧意识,人生困境,苦闷,生命终结意识,珍惜,反思,影响,真谛,创作,重要性,启示,觉醒,影响。
1. 引言1.1 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宋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上。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文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
他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对生命的珍贵和对时间的流逝的忧虑。
宋代文人的思想与哲学也受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个时期,一些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散文和书信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他们在作品中描绘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死的思考。
有的文人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选择通过创作来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表达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1.2 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在宋代文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风气的转变,文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也日益深入。
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生命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和痛苦。
这种意识逐渐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推动着他们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宋代文人追求的不仅是艺术上的表现和成就,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体悟。
他们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表达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展现出对人生命运的探索和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关于生死轮回、人生苦难、生命终结等主题的探讨,这些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宋代词人·姜夔
宋代词人·姜夔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亲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后移居湖州,往来苏、杭一带,结交名流,终身不第,卒于杭州。
工诗词,精通音律,词集中多自度曲。
著有音乐方面著作《琴瑟考古图》、**《白石诗说》、词集《白诗道人歌曲》等。
【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姜夔在南宋词人中间,是一个以清客身份而蹈隐士行径的才学之士,他游食四方的生活方式与刘过相同,气质却迥然有异。
刘过有江湖豪客之风,姜夔则带一种飘飘出尘之气。
他形貌秀弱而性格颇孤洁,家境贫窘却生活多洒落,时人评他:“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饮未尝无食客。
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
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
”(《藏一话腴》)寄人篱下为食客,却有魏晋高蹈之士的潇洒风度,这种特异的气质,要归之于他淡泊的心态。
姜夔被友人杨万里推许为文章似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他也常以这位隐士前辈自许,曾有这样的诗句:“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三高祠》)“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淞作客归。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陆龟蒙是松江人,《唐才子传》记载他高蹈于江湖之间,时常放舟出游,舟中置书籍文具,饮茶钓鱼,悠然自得,这种洒脱无拘的生活,正是姜夔一生所羡慕追求的境界。
但能学的只是心境,而不是环境,具体落实到自己作客依人的处境,也只能:“……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景慕中不免带有衰飒之意了。
姜夔一生没有做过官,以布衣终老江湖,在当时却颇负时名。
他不仅工于词,诗名也特著,几乎与同时代陆游、杨万里、尤袤等齐名,只是其诗的影响远不如其词,才导致后世不知姜夔诗而仅闻白石词。
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极高造诣的音乐家,所填的词有不少是自己谱的曲,其中有十七首自度曲的工尺谱一直流传至今,在词史和音乐史上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的背景和形成,以及一些代表性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悲剧意识。
本篇文章将继续深入探讨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解析宋代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以及其对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社会风气、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宋代是一个风调雨顺、国家强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男尊女卑、官本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文人都感到自己的生命命运受到了限制,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他们产生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生命悲剧的思考,试图通过文学表达来寻求解脱和拯救。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还与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主张“天命”、“人道”,讲究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这也使得文人们感到生命的束缚和苦难。
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也为文人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超越生命苦难的精神寄托。
许多文人在面对生命的悲剧时,不仅体验到了他们个体的无力和绝望,同时也在精神层面寻求超脱和解脱。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还表现在他们对于人性、生命的思考和探索上。
在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限制之下,许多文人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悲剧命运的理解,展现出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思考和表达,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变革。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对后世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人以其敏锐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他们通过对生命悲剧的体验和思考,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
宋代文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觉醒,也为后世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它不仅彰显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盛的时期,文人雅士层出不穷,他们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与此他们也面临着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这一意识的觉醒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宋代文人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在宋代,社会风气废弛,朝政腐败,民生艰辛,这使得许多文人对世间的现实产生了无尽的感慨。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与悲叹,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无奈与悲叹,正是他们对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
宋代文人所处的政治环境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时的政治腐败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官场的尔虞我诈,让许多文人深受其害。
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种政治压力进行了充分的抒发,在诗词中表达出了对官场腐败的厌恶与不满。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写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孤独与寂寞,正是他们对政治环境的无奈与悲叹。
宋代文人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还体现在他们的思想境界之中。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文人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受到了排挤与打压,甚至还有许多人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境遇使得许多文人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珍惜与深刻的思考。
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水一到天上流。
”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正是他们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
宋代文人在面对悲剧的个体生命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敢于直面现实,敢于直面政治压力,敢于直面生命的无常。
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抒发。
正是这种勇气与智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后世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使得他们的悲剧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形成和展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以及这种意识对他们的思想和作品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如何发生的。
在宋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文人因为官场竞争、家族纷争、社会迫害等问题而陷入困境,这使得他们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文人逐渐觉醒了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开始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表现出来。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对他们的思想和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意识使得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真实和苦难,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抗争和追求公正的渴望。
这种意识也促使文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意识也促使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启示,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又如何表现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诗词中看到这种意识的存在。
宋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在诗作中表现出对人生苦难和命运无常的思考,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对江山变迁的感叹,以及辛弃疾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对逝去岁月的泪水。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看到这种意识的存在。
宋代文人在小说、散文和戏剧中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比如《红楼梦》中对世俗名利的消极态度,以及《水浒传》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
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书信和日记中看到这种意识的存在。
宋代文人在书信和日记中表达了对人生的疑惑和对命运的抗争,比如王安石的书信中对官场挫折的抱怨,以及陆游的日记中对时局混乱的忧虑。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对于当时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一种回应,它使得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并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表现出来。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1. 引言1.1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在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宋代文人在风雅之间,常常陷入对人生的思考和挣扎中。
他们不再只是对外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感到忧虑,而是开始关注自身的存在和命运。
在这种文人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中,他们逐渐意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
他们常常感叹岁月易逝,人生如梦,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这种悲剧意识的觉醒促使他们更加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宁静。
他们开始追问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所在。
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他们对人生的深沉体验和思考的表现。
这种觉醒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的情感和境遇,也对后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人类存在的真谛。
2. 正文2.1 文人个体生命悲剧的背景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社会政治乱象和文化风气的变迁。
在宋代,封建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
宋代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受到了儒家传统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这种精神压抑和道德束缚使得文人在个体生命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困惑和矛盾。
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物质繁荣,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社会不公。
文人作为知识精英,往往在官场、文坛或社会中遭遇挫折和困境,他们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压力,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力和无奈。
这种种种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的土壤,使得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思考更加深刻和真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崛起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也开启了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思考之路。
2.2 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崛起在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崛起与社会变革、文化转型密切相关。
浅谈宋代女作家的孤独与觉醒
人 文 社科
浅 谈 宋 代 女作 家的 孤 独 与 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醒
陕西理 工 学 院 李 晶 陶建 亚
[ 摘 要] 宋代女作 家表现 出来的超越 悲哀的孤 独与 觉醒, “ 在 幽长” 的时空下 , 隐藏 着女 性贫乏枯燥 的精神 生活与短暂 的主观 生命 意识 。本文将探 究其孤 独与觉醒的表现及产生的原 因, 作品 中表现 的“ 幽性 ”并 最终分析这种孤独所 产生的现 实凄美感。 深 , [ 关键词 ] 独 深幽性 初 步觉醒 孤
宋代女性文学达到 了一个 从未有过 的繁盛 时期 ,蔚为大观 的女性 作家 群 , 数量颇 丰的诗词文 佳作 , 使得宋 代成为 文学创作 的辉煌时期 。 尤其引人注 目的是 , 此时女性作 家展现出独特 的孤独 气质与觉醒意识 , 并融入作品进而表现 了理想与现实 冲撞 的美感 。 宋 代 女 作 家 孤 独 性 及 产 生 原 因 宋代女作家似乎生活在孤 独的失落 中,但又非 文人 词客 中豪杰 的 “ 。“ 孤” 百世为纵 , 一世为横 , 臣孤与纵 , 不孤与横 。,1 横者孤矣 , l“ ] 纵孤 实难 , 纵者益孤 。” 孤于横之士可称 为豪 杰 , 以下众人 向人展示 的便 而 是不是豪杰而胜似豪杰的“ 。 国封建女性在物质和精神 、 孤” 中 生理 和心 理方面 , 都完全被男性 中心社会彻底置于孤独 的世界 。 翻开 中国女性文 学史 , 有宋代女性 文学对孤独 的描写是 如此之多 、 惟 如此之深 , 这是 因 为初始觉醒的宋代女作家 , 在幽闭空 间里 静观反思 自身 、 识 自我而又 认 不甘愿屈从 于既成传统的现实生存模式 的反映 ,充分说 明了宋代女性 主体意识 的觉醒。 女性 的孤独 一般发生在她们长大成 人有所归属之后 ,婚前 可 以说 是她 们人 生最 富有光彩 的快乐时期 。在 文学 中 , 虽也写到 “ ” 但却是 独 , 别样 的风 采 , 如朱 淑真的《 日游水阁》 淡 红轻薄的衣衫衬托着细腻而 夏 。 富有 弹性 的肌肤 , 洋溢 着少 女健康活泼 的青 春气 息。但是 , 出嫁 而具有 所 属 之女 性 , 开 了父 母 兄 妹 的 亲 情 , 负着 女 性 沉 重 的 责 任 和 礼 教 规 离 肩 范, 被搁置到狭小封 闭的围墙 内 , 从而依 附丈 夫。无所事事 的贫 乏生活 与过多的剩余 时间 , 加上夫 君 、 情人 游宦经商相 隔 的凄 寂情境 , 魏夫 使 人在 《 萨蛮》 菩 中不禁叹息 “ 离人 ” 犹未归 , 苏小小 更是数尽 了多 少的“ 残 冬春暮 ” 。这些分离 的痛苦都 在延 展着她们过度 空虚的时间长度 , 促使 她们犹较多 的空 间去关 注并体 验生命被搁置 , 情感 被冷落 的无聊 与痛 苦 , 清照在重 阳佳节 因怀 念丈夫 , 仅玉枕纱橱 使她感 到秋夜“ 李 不 凉初 透” 而且薄雾浓云也使其愁 白昼之“ 。对 于孤 身独处凄凉情境 的心 , 永” 理感触 , 不仅使李清照产生强烈 的厌 烦情绪 ,佳节 又重阳” “ 是其厌倦 与 企图逃匿心理情绪最为鲜 明的表达 。 女性孤独 , 虽然缺乏男性孤独 以国家社稷为底蕴 的厚重气魄 , 但来 自生命内部最基础的强烈而深沉 的幽冷 、 寂寥 的情感体 验 , 也不是男性 所能经验的 。 人的生命存 在形式既是 自然的又是社会 的, 只有在社会性 与 自燃性相辅相成均衡和谐时 , 生命才会健康 , 人性才能 自由。 然而 , 封 建的男性中心社会 , 以过于苛刻繁琐 的礼 教规范强加 于女性 , 严重而残 酷地抑制和扼杀女性的 自然属性 , 使她们在痛苦 中煎熬着生命 。 二、 独产生的作品“ 幽性” 孤 深 宋代女作家 虽然生活 在一个较为 开放 、 明 、 文 宽松 的时代 , 之后 此 来的 明、 清两代女性 , 较少受礼 教的束缚 , 有更多走 出家门参 与社 会活 动的 自由和机会。但 她们 仍然处在千百 年来 始终没有发生根 本变化的 传统的男权 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 ,没有条件 也没有能力改变 自身被长 期 幽 闭 在 家庭 围墙 之 内 的 根 本命 运 。 宋 代女性之 文学的空 间是 一个狭小 、 幽深 、 简单 、 闭而缺乏 变化 封 的静 态 几 何 形 式 , 体 地 说 是 女 性 自 己朝 夕 活 动 , 少 离 开 的 四堵 围 墙 具 很 里的庭院 、 画楼 、 闺房 , 这里是封建 社会提供 给女性安顿 生命 的唯 一空 间。 初始觉醒 的宋代女作家也无法超越这个 现实 的生存 空间 , 她们 生命 的绝大部分时光 , 只能 日复一 日地在这个单调 的格 局中消磨 , 一生 中仅 有不 多的几个节 日才有 出户外放 松的机会 。因此 , 现实的生存空 间 , 决 定 了宋 代 女 性 文 学 的深 幽 性 。 宋代女性文学描写 的空 间具 深幽的特点 , 李清 照作 品 中深 院、 闺 深 的意象俯拾 即是 , 庭院深深 、 云窗雾 阁 、 寂寞深 闺等 等 , 使读者情不 自禁 地在柔 肠中产生倩 缕愁丝 , 为这些鲜 活 、 想 独特 的生命斩荆棘 , 拨开 云 遮雾绕 的深幽空间 。 朱淑真集 中以“ 来描写女性住处也 随处可见 , 深” 深 阁、 小窗 、 斗帐都带上 了“ 的烙 印。其 他宋代女作家 也常常写到生存 深” 空间的幽深 , 周氏在深院“ 长无个事 ” 的煎熬 , 张玉娘在 三月江南却无法 走出阴阴深院的渴望 , 氏独守深院的寂寥 。 苏 女性以“ 来写她们 的生 深” 存空 间, 非客观现 实的真实再 现 , 并 当然也 有这样 的条件 , 但更 多的是 对封闭的 自我存在环境的审视 ,是她们 被男权 中心社会封 闭的孤独 的 灵魂 , 对空间闭锁 、 沉闷 、 幽暗 、 压抑的情感体验 。 宋代女性 文学中的审美空间结构 ,还 是一种主观 的精神 封闭的范 型 , 扃 的 天 窗雾 阁 , 扃 的 曲 房 朱 户 , 上 的 朱 户 玉 楼 。女 性 从 一 生 下 常 长 锁 来 就被束缚被 封闭在“ 院深深” “ 庭 、 帘幕重重 ” 围墙里 面 ,女子 年满 的 “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作者:杨秀平胡洁石平群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8期【摘要】文章简介了南宋诗人姜夔从未入仕,生活困顿坎坷的一生。
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重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
本文列举其代表诗词,阐释了姜夔对“骚雅”诗风的继承——婉转而含蓄;对“清空”诗风的自然抒写——其诗却抒写自然美景,清空硬朗。
【关键词】姜夔;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觉醒;诗词;艺术表达一、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层根源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无限的时间中微茫的一点,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面前,充分体悟到人生的有限性。
生命悲剧意识的产生是个体对肉体生命必有一死这一真相的揭露,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觉知,更是对生的留恋、死的忧虑。
时间流逝是生命衰老并最终死亡的主要乃至唯一原因,因此生命不永之忧常常与惜时同时出现,渴望生命往往与渴望时间相伴随。
在宋代文化鼎盛之际,在政治压迫之下,士人个体的生命悲剧意识凸显,他们极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
在必须担负生命最终有限性的悲剧时,他们的人生观就蕴含了时代的文化精神。
秦观、姜夔作为政治动荡下的士大夫,他们渴望入世却又不得不弃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煎熬,因此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
其悲剧性人生首先表现为仕途之路坎坷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从道不从君”的理念悲剧;再次表现为依附统治阶级的悲剧性;最后,还表现在个体现实生活上的悲剧即士人阶层的自身特征(独立性、主体性、超越性)得不到体现。
二、姜夔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姜夔(1155-约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多才而孤高,屡试不第而布衣终老。
其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诗词兼工。
幼年时期曾随父亲居住汉阳,父亲病逝后,十四岁便随姐姐一起生活。
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诗人萧德藻,并深受其赏识,于是跟随湖州,居住在苕溪弁山白石洞下,遂有“白石道人”之稱。
南宋词人姜夔传
南宋词人姜夔传寄人篱下,落魄一生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少随父宦游,曾居湖北汉阳。
父亲去世后,依姊居于汉川。
淳熙三年(1176),22 岁的姜夔到扬州、合肥一带客游,飘泊多年,未得知遇。
有诗云:“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是他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
淳熙十三年(1186),他游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萧氏十分赏识他的文才,将侄女嫁给他,并携之同寓湖州(今属浙江)。
因居所近苕溪弁山白石洞天,友人潘柽便赠其“白石道人”称号。
这期间,由于萧德藻的介绍,姜夔先后与杨万里、范成大相识,诗词酬唱,成为知交。
又常往来于皖、苏、浙各地,与张俊之后人张鉴、张镃和尤袤等名流交游。
其时之文人雅士如楼钥、叶适等,皆爱其文才,与之往来。
①庆元三年(1197),姜夔向朝廷进《大乐议》,论雅乐,为朝中乐官所忌,未被采纳。
五年,他又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得到“免解”的优待,但参加礼部考试,又未第。
他一生未仕,以布衣终老。
啸傲于江南湖山之间,自标高致,凭藉才学,靠友人资助为生,过着典型的江湖游士生活。
他好学、好客,为人洒脱不羁,“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
图史翰墨之藏,汗牛充栋,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①。
42 岁时,他移家临安西湖之滨,依张鉴而居。
张鉴、张镃兄弟谢世后,他旅食于浙东、嘉兴、金陵间,晚年生活极为贫困。
约于嘉定十四年(1221),因中风卒于西湖。
贫不能殡,靠吴潜等人资助,落葬于钱塘门外的西马塍。
南宋婉约派词宗姜夔早年以诗才知名。
最初他学江西诗派,虔诚地师法黄庭坚,至“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的地步。
后来,他意识到“作者求与古人合,不若求与古人异”②,于是跨出江西诗派,转学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并以晚唐诗风来改造江西诗派,力求创出自己的风格。
他的诗,除了讲究句法、措辞以外,还追求“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③的境界,力求天机自得。
因此,他的诗大多清峻峭拔,韵味无穷。
谈谈姜夔词在南宋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谈谈姜夔词在南宋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姜夔(1097年-1155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在南宋词坛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词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以下是对姜夔词在南宋词坛的地位与影响的讨论:
1.作品数量与创作风格:尽管姜夔的词作数量较少,但其作
品在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的词作注重情感真挚、形象描写生动,透露出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他的词以豪放痛快的风格为主,辞章优美,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世情变迁的无奈,以及对自由豪迈的追求。
2.开创浪漫主题:姜夔在南宋词坛中开创了浪漫主题的创作
风格,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和豪情壮志融入到词中。
他的词以表达对佳人的思念、离别的哀思、纵情生活的愿望为主题,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和情感的浪漫词风。
3.影响后世:姜夔的词作给后世词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
的作品在南宋词坛中受到了赞誉,与李清照、辛弃疾等一起被称为“南宋三大家”。
姜夔的浪漫个性和自由豪放的词风,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风格上,还体现在对词坛思潮和文学观念的推动,成为后世词人不可忽视的重要参照。
综上所述,姜夔在南宋词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的词作虽然数量有限,但风格独特,开创了浪漫主题的词风,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他对南宋词
坛的贡献不容忽视,为南宋词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苏轼_姜夔词作看宋代名士的人生范式和消遣方式
上寻求一种富于人生哲理的幸福与安 余生的“夜阑风静”,风雨途中的“吟啸 途中的“吟啸且徐行”、转机之后的“清
慰。”宋代的士大夫逐渐有了独立的个 且徐行”,转机之后的“清欢之味”。而 欢之味”三个方面对苏轼的人生范式
性人格,他们把平常的生活艺术化,向 “狷介之士的纵情山水”反映的是姜夔 作了梳理。
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品茶、饮酒、 的人生范式,他一生平交权贵,始终保
135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8 No.11
古典文学新探
州刘倩叔游南山。
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 骨与神姿,与此映衬的是白石的傲岸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 石仙,一生费齿不废钱。”可见他的超 个性。级进音调往往表现的是凄婉、沉
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 旷之处。
人所言:“造物者不欲以富贵冫免尧章, 突兀生新,幽冷清虚。
使之声名灯昆 耀于无穷,此意甚厚。”再
白 石 是 一 个 有 音 乐 个 性 的 人 ,他
作者简介:袁向彤,女,1971—,内
历久弥新,在宋代词人当中也属少见。 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他的恋情词很特别,是宋词人当时最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
隐讳的,这是很奇怪的。又没有见不得 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幽寂。乱蛩吟
的事情败露,为什么如此念念不忘而 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
不愿真实表露呢。词学家夏承焘先生 认为这段恋情“其孤往之怀有不见谅 于人而宛转不能自已者。”我想更多的 是他个性、气质方面的原因使然。他的 恋 情 词 一 般 不 涉 及 具 体 的 人 和 事 ,也 不不涉及亲昵的恋爱举动,着重表现 刻 骨 铭 心 的 相 思 之 情 , 笔 法 骚 雅 、峭 拔,语言含蓄空灵。如 43 岁时的姜夔 写了一首情词,这首词距离他与合肥 女子的初恋已经二十年。词中明确记 载了“人事地缘”,这就是《鹧鸪天·元 夕有所梦》:
姜夔自度曲风格探析
姜夔自度曲风格探析
姜夔(1253年-1321年),字季明,号永实,号山谷道人,安徽宿松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他的文为元代士人气节的集中展现,被誉为元代豪放派作家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山谷诗稿》、《山谷清话》等。
姜夔的曲风格主要表现为豪放派的特点。
他的曲风格豪放大气,豪情万丈,充满了战
国时代士人的气节和侠义精神。
他的作品多半描绘了忠诚正直、仗义执言、视死如归、江
山如画等的形象。
在他的曲中,表现了士人在乱世中的坚守和追求,是一种志圣精神的体现。
姜夔的曲风格还具有自由、潇洒、清新的特点。
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不受束缚、
敢于突破传统,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一种雅致的意境。
他的作品给
人一种放飞自我的感觉,读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
姜夔的曲风格还体现了一种深婉含蓄的特点。
他的作品多以写山水为主题,通过对山
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一种深沉的哲理和人情味,使人读来产生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情感共鸣。
姜夔的曲风格具有一种深邃而含蓄的特点。
姜夔的曲风格豪放大气、自由潇洒、清新雅致、深婉含蓄,表现了士人的气节和追求,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哲理和人情味。
他的作品不仅提供了对元代社会政治风貌的真实展现,
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
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上〕摘要: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在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不能为之出力,是家国之悲,身处党争之中无法自拔,是命运之悲,个人价值不能实现,是人格之悲。
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用真实的笔触书写自己不得意的一生。
关键词:秦观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艺术表达一、个体生命悲剧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深层根源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无限时间中微茫的一点,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面前充分体悟到人生的有限性。
生命悲剧意识的产生是个体对肉体生命必有一死这一真相的揭露,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觉知,更是对生的留恋、死的忧虑。
时间流逝是生命衰老并最终死亡的主要乃至唯一原因,因此生命不永之忧常常与惜时同时出现,渴望生命往往与渴望时间相伴随。
在宋代文化鼎盛之际,在政治压迫之下,士人个体的生命悲剧意识凸显,他们极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
在必须担负生命最终有限性的悲剧时,他们的人生观蕴含了时代的文化精神。
秦观、姜夔作为政治动乱下的士大夫,渴望入世又不得不弃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煎熬,因此产生极为强烈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
悲剧性人生首先表现为仕途之路坎坷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从道不从君〞的理念悲剧;再次表现为依附统治阶级的悲剧性;最后表现在个表达实生活上的悲剧,即士人阶层的自身特征〔独立性、主体性、超越性〕得不到表达。
二、秦观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处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享年52岁。
秦观在中进士前,大局部时间过着耕读的生活,对前途满怀憧憬。
元丰元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朝廷“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①而失利。
元丰五年第二次应举仍以失败告终。
元丰八年,37岁的秦观终于应举及第,结束了漫长的应举之路。
可以说,科举入世是那时期所处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秦观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个早已命定的必然目标,是造成其悲剧人生的最核心的根源。
论姜夔词的江湖归情与兴亡感慨
论姜夔词的江湖归情与兴亡感慨
李诗白;骆锦芳
【期刊名称】《大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2)003
【摘要】姜夔一生流落江湖,无所归依.其词超脱蹊径,"气体超妙",别开雅词一派.表现出独特的个人寄托和浓郁的寻归情结,继承了杜诗"诗史"遗风,深刻吟咏着南宋战乱纷争之际,一代漂泊词客的爱情往事和家国情怀.探究词人独特的江湖归情及情感根源,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姜夔其人其词,以及历代漂泊文客的创作路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内涵的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李诗白;骆锦芳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论姜夔词的江湖归情与兴亡感慨 [J], 李诗白;骆锦芳;
2.情丝袅袅余韵悠长——试析姜夔的恋情词 [J], 翟志娟
3.姜夔西湖情事史实质疑——与《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作者商榷 [J], 张雷宇;龚延明
4.黄咏雩诗歌的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 [J], 左鹏军
5.姜夔西湖情事史实质疑——与《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作者商榷 [J], 张雷宇;龚延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宋“流浪大师”姜夔:做个自由职业者有多难?
南宋“流浪大师”姜夔:做个自由职业者有多难?文丨《那些年》悦悦南宋文人姜夔被称为苏轼之后的又一个全才,是南宋词坛上能和辛弃疾分鼎并立的文豪。
然而,他少年失怙,一生羁旅;才华满腹,却终生不第;错失所爱,只能苦念半生。
虽然他下笔都是锦绣词章、受万人追捧,但仍然一生潦倒,到老年还要为温饱奔波劳苦。
命运弄人,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失家少年“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这是时人眼中的姜夔。
姜夔确实也配得上“超凡脱俗”:他是文学家也是音乐家,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
或许,我们可以大概推测,这样一个人物的养成需要多么深厚的家学渊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姜夔对于家的概念是模糊的。
1154年,他出生在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的一个官宦之家。
虽为官宦,但是家中十分清贫。
他从小跟随父亲在任职之地辗转,居无定所,直到父亲在知县任上病卒。
那一年,他14岁。
之后,姜夔投奔胞姐。
在汉川县山阳村,他在姐姐和朋友们的陪伴下过完少年时光,这也是一段难得的快乐岁月。
成年后他在词作《探春慢》中回忆到:“中去复来几二十年,岂惟姊弟之爱,沔之父老儿女子亦莫不予爱也。
”失业青年才华横溢的姜夔对科举入仕是颇有些执念的。
1174年至1183年,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
屡考不中,姜夔于是告别胞姐南下自谋出路。
他在扬州、江淮一带辗转,却没有安定下来。
路过扬州时,他看到战争之后的扬州城一片萧索,挥笔写下:《扬州慢·淮左名都》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文史纵横呵浅谈宋代文人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下)----姜夔的自由飘逸杨秀平胡洁石平群(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文章简介了南宋诗人姜夔从未入仕,生活困顿坎坷的一生.在个体生命不得施展的沉重压力之下,他将悲剧意识转化为艺术动力,以诗言志,以词写情.本文列举其代表诗词,阐释了姜夔对“骚雅”诗凤的继承一一婉转而含蓄;对“清空”诗风的自然抒写一一其诗却抒写自然美景,清空硬朗.【关键词】姜夔;个体生命;悲剧意识;觉醒;诗词;艺术表达一、个伸生命悲剧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除层根源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只不过是无限的时间中微茫的一点,个人在悠长的时间面前,充分体悟到人生的有限性。
生命悲剧意识的产生是个体对肉体生命必有一死这一真相的揭露,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觉知,更是对生的留恋、死的忧虑。
时间流逝是生命衰老并最终死亡的主要乃至唯一原因,因此生命不永之忧常常与惜时同时出现,渴望生命往往与渴望时间相伴随。
在宋代文化鼎盛之际,在政治压迫之下,士人个体的生命悲剧意识凸显,他们极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
在必须担负生命最终有限性的悲剧时,他们的人生观就蕴含了时代的文化精神。
秦观、姜夔作为政治动荡下的士大夫,他们渴望入世却又不得不弃世,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煎熬,因此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个体生命悲剧意识。
其悲剧性人生首先表现为仕途之路坎坷的悲剧性;其次表现为“从道不从君”的理念悲剧;再次表现为依附统治阶级的悲剧性;最后,还表现在个体现实生活上的悲剧即士人阶层的自身特征(独立性、主体性、超越性)得不到体现。
二、養夔的个伸生命悲剧意识的觉醒姜夔(1155-约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
多才而孤高,屡试不第而布衣终老。
其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诗词兼工。
幼年时期曾随父亲居住汉阳,父亲病逝后,十四岁便随姐姐一起生活。
淳熙十三年(1186)结识诗人萧德藻,并深受其赏识,于是跟随湖州,居住在苕溪弁山白石洞下,遂有“白石道人”之称。
萧氏随后向著名的诗人杨万里推荐姜夔,也受到杨氏的赏识,并举荐与曾任副宰相的诗坛领袖范成大,姜夔结成忘年之交。
自此以后,姜夔与名重一时的诗坛大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不惑之年,姜夔曾向朝廷进献其最擅长是乐论篇章《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以求谋求仕途,但因当权者的嫉贤妒能而石沉大海。
姜夔自是对仕途不报任何期望,从此游艺于江湖,以诗词唱和为乐,过着非仕非隐的自在生活。
虽其一生在贫困生活中苦苦挣扎,但从未放其志,逆其意,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
对于终身未仕的姜夔,其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也可总结为对家国的破败(国力积弱)不能贡献出一己之力,对自己的坎坷人生不能把控,对美好崇高的人格不能施展。
三、養夔诗词中个伸生命悲剧意识的具伸表现陈郁《藏一话胰》:“(姜夔)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图书翰墨之藏充栋汗牛,襟胸洒落如晋宋间人,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
”[1]白石一生作品颇为丰厚,据统计,其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恬淡自然,有“宋诗而为唐音”的美誉;存词八十六首,多古雅平正、自标高格,成为词坛复雅的旗帜。
1、对“骚雅”诗风的继承——姜词继承了晚唐的"骚雅”风格,婉转而含蓄首先,最能表现姜词黍离之悲的是词人早期的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
《扬州慢X淳熙三年-117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弄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姜夔的名作,上片词人用伤心的笔触把扬州之前的繁荣与眼前的凋零、荒凉、破败作对比。
那曾经繁华无比的十里洋场,现在却是“弄麦青青”,每到黄昏,只有“清角、空城”。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饱受战火蹂蹒的人民的同情。
下片的开头接着想象这样如此荒凉的“空城”,就算是唐代的著名大诗人杜牧再次来到此地,也“难赋深情”。
纵有桥边红药年年独自开放,然月冷夜寂,已无人欣赏了。
花开而无主,让人伤心欲绝。
该词有杜诗的沉郁之风格,写尽了扬州的悲凉与沧桑,饱含着词人深沉的淑世悲情。
其次,姜夔多以比兴寄托的手法寄托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国家之忧。
如《暗香》《疏影》等咏梅名篇。
(中期之作)《暗香》(绍熙二年-1191):“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
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此词是借梅抒发身世之悲、盛衰之感及怀人之情。
上片回忆往昔之美景,皎洁月色、静静开放的梅花、梅边吹笛的人及因悠扬笛声而招来的攀折梅枝的玉人,笛声花影、月色衣香的场景很是温馨。
接着画面转回,写现在的自己已人老兴衰、今不比昔,美好往事已散,现实苦境难却。
下片借用典故,叙述词人想把眼前之梅花寄与自己思念的人,无奈路途遥远无从寄出,只留下片片梅花相对无语。
词人接着笔锋再一转,又回忆起自己曾与佳人携手行走在西湖边上梅树之下的情景,往事是如此欢乐,然则好梦难继,空见得眼前的片片梅花悲风吹落而尽。
词情到此一波三折,把身世之感融入时势之叹,语言尽显婉转曲折、含蓄蕴藉之风格,堪称咏梅的名篇。
《疏影》(绍熙二年-1191):“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该词借咏梅寄托词人的国家之恨、兴亡之悲。
词上片首句的“苔枝缀红”描写的是梅花的美好姿势,接着用“篱角黄昏、自倚修竹”来描写的是梅花的神韵,再用“昭君”的悲剧故事作结,语境悲凉。
下片用寿阳公主梅花点额头的故事比拟当朝的不振新西部NEW WEST2019年08月下旬刊|103|冏文史纵横I作,接着以梅比人,用惜花要趁早的比喻劝谏,告诫当局者不要等花随波去、人入大漠之后,空吹哀笛,欲觅幽香,却只见小窗已关闭。
词句中看似句句说梅之事,细读来却又处处在说人之事,言近而旨远,包蕴而无穷。
而从其咏梅词中,可以感受到他那高雅的人生意趣,看似平淡,却意趣深远。
再次,词人的词作中也多写漂泊之愁苦,以作于早期的一首诗来赏析。
《点绛唇》(淳熙十四年-1187):,,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表达羁旅之愁,上片写景,由远及近。
先从远处南归之雁写起,这群南归的大雁正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再把笔锋一转,写湖上诸峰寂寞愁苦,已到黄昏时分,似乎正在酝酿一番风雨。
下片抒情,遥想第四桥边,其地仍在,人还能寄住。
于是倚栏询问,现在是今昔何昔之时,回答他疑问的只有眼前那参差不齐的弱柳在随风飞舞。
姜夔一生始终受奔波之累,其频繁的奔走旅途,深能感受到旅途的不易、飘荡与难以言说的苦闷心境。
总的说来,姜夔词美与刺不再剑拔弩张,而是转向深隐,美刺教化不露痕迹,从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刺”说一一“美刺箴怨皆无痕”,冋给美刺注入了新的特质。
即主张不露痕迹的讽喻、怨而不怒的诗语。
这深情淡出,深愁也淡出,使得姜夔词另开境界。
2、对“清空”诗风的自然抒写一一其诗却抒写自然美景,清空硬朗与词的“骚雅”风貌相比,姜白石的诗却抒写自然美景,诗风“清空硬朗”。
姜诗自然清新,而这种清新雅淡诗风的形成确正是白石本人古雅持正、不落尘俗的人格精神之体现。
首先,也来看看具有黍离之悲的诗作,仅以诗人早期的一首描写下层人悲苦的作品来赏析。
《箜篌引》:“箜篌且勿弹,老夫不可听。
河边风浪起,亦作箜篌声。
古人抱恨死,今人抱恨生。
南邻卖妻者,秋夜难为情。
长安买歌舞,半是良家妇。
主人虽爱怜,贱妾那久住。
缘贫来卖身,不缘触夫怒。
日日登高楼,怅望宫南树。
”此诗为忧国忧民之作,语言直白易懂,诗人通过一个个悲剧画面,描写出下层人民的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饥饿贫困之现状。
诗中借用典故,把古之夫妻的深情与今之夫妻的不能互相保全作一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当权者的不作为。
其次,再来看看诗人不同时期的感叹生不逢时的不遇之叹的作品。
(早期)《奉别沔鄂亲友》之十(淳熙十三年-1186):“孤鸿度关山,风霜崔翅膀。
影低白云暮,哀嗷那忍听。
士生有如此,储栗不满瓶。
著书穷愁滨,可续离骚经。
”此诗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写自己满怀激情,欲翱翔于天地间,却被大自然的暴风骤雨摧折无情的摧折了自己那尚还稚嫩的翅膀,我那哀叫之声连天上的白云也不忍心听下去。
后四句写以比喻作结,叙说自己现在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有清高耿介之志,不会被世俗的生活所压倒。
语言浅显,语意清新。
(晚期)《戊午春贴子》(庆元四年-1198):**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二十五弦人不识,淡黄杨柳舞春风。
”诗人即景抒情,因眼前的景物引发了自身的无限惆怅情亀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才华,却补被世人(当权者)赏识的现实处境。
结句以虚化作笔,用杨柳春风来的美好画面来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快之情。
语言平实,语意清丽,情感深厚而率真。
°再次,诗中。
也要很多表达羁旅之愁的作品,仅以其晚期的诗作来窥见一斑。
《湖上寓居杂咏》(庆元六年-1200)其一:“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这是白石寓居西湖葛岭时即景抒情之作,开头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幅塘中荷叶、岸边芦苇在秋天的晚风中随风摇曳的幽静画面,那随风送来的略带凄凉的声音,引发了诗人的浓浓思乡之情。
诗人对这漂泊不定的寓居生活有无限的感慨,对欲归而不得,似走还又留的江湖生活颇为伤感。
语言清新,语意浅显明白。
最后,白石不少诗作显得心境平和,恬淡闲适,是其难得的亮色。
如从容恬淡的野游之趣,萧散悠然的闲逸之趣。
试看作于庆元年(1200)两首诗。
《次韵武伯》:“杨柳风微约暮寒,野禽容与只波间。
道人心性如天马,可爱青丝十二闲。
”前两句写景,以“杨柳寒风飞舞、野禽水中闲游”的画面来表达来诗人闲适的心情,画面充溢着野逸、闲散之趣。
后两句言情,传达出萧闲恬淡之趣,全诗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浑涵之感。
《平甫见招不欲往》:“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主眠。
”张平甫是诗人情同手足的朋友和兄弟,此诗表现出诗人与平甫之间那种无拘无束的兄弟情谊,这样的亲朋至友才让诗人怀念至深。
全诗语言清新、平易、朴实、自然,且于平实中却又独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