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合集下载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秋晨院落 槐树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合作探究 3.秋晨院落图描写了哪些景物?
破屋
特点:
日光
清、静、悲凉
牵牛花
秋草
手法:衬 托
碧绿的天
训鸽的飞声
描写角度:视觉 听觉
合作探究 4.秋晨院落图的清、静、悲凉是如何表现的?
一椽破屋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 几根疏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清、静的淡色
PART-03
分析意象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重要意象,思考作者是 如何借助秋景寄托自身感情的?
分析意象 1.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
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 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 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 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独特的文人视角,描绘了一幅更具生 活气息的北国秋景图。
分析意象
2.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 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 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 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 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 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 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第14课《故都的秋》课件33张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 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 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 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 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0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 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 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 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 伤感的心情。
味浓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四个比喻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 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 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 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35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36
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 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 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 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 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 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 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 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 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活动7】综合阅读第3-11段,思考: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 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 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 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 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 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 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作者这样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 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 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 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当地奔腾而出,这 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 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 主人公。
任务二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
【活动11】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 认为是颂秋,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 神态、对话语调。 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 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 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 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 地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D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 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 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 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作者简介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 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 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 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 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 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课后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处秋景,运用情景交融的 手法写一段话,要求80字左右。
感谢观看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 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 孤独的心情。
故故故 都都都 忧的美的深的 伤秋丽秋沉秋 而是而像而像 又一又一又一 苍支落幅含首 凉歌寞画蓄诗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 课件(共6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走近作者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 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 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 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文艺观: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意象: 破屋、高天、破壁腰中、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
驯鸽的飞声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
明确: ①“清闲”——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
“清澈”——从色彩(视觉);碧空(碧)牵牛花(蓝) ②“静”——驯鸽的飞声(听觉:环境之静);
“细数”(心之静) ③“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 秋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听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赏析: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 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 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 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 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 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唉,天可真凉了 啊,天终于凉了
悲观 乐观
33
赏析: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 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 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 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4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4张ppt)

二、初读文本
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混混沌沌 ( hùndùn ) 潜意识 ( qián ) 廿四桥 ( niàn ) xiāo( 萧 ) 索 平 zè ( 仄 )
潭柘寺 ( zhè ) 一椽破屋 ( chuán )
着着单衣 ( zhuó zhe) 夹袄 ( jiá )
普陀山 ( tuó )
xùn鸽 ( 驯 )
故都的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县人。他从小 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至1922年 曾留学日本,心灵上饱受“独在异国为异客” 的痛苦煎熬,积攒着深深的耻辱抑郁。 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以声写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 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 雨 话 凉 图
秋雨话凉图
“静”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清”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 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悲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 人”
落 ruǐ ( 蕊 )落m源自 ( 寞 )tuí ( 颓 ) 废
qí ( 歧 ) 韵
解题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 “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 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故都的秋》ppt课件完美版

赏析本文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
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 “意境”。(3-11) 虚实相生
用中国古典诗词以虚衬实、运虚入实的 手法,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 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或升华 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2、12、13) 此外,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 自然而讲究。
7、列出文章结构图,文章的主旨,写作特色是什么?
初读感知
故都 的 秋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表明描写的地点
含深切的眷恋之 意,也暗含着一种 文化底蕴。
确定描写的内容
因“故都”的修 饰而被赋予了厚 重的人文色彩
解题: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 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 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 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 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 的眷恋和向往。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 (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 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彩的秋天景象,赞 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 (1314)
总写作者对北国、 江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 秋的向往之情。
让我们来学学元代的马致远,写曲《天 净沙·秋思》怎么样?
《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仿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秋
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仿句练习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 ———————.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急雨凉风
秋雨话凉图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
的作用?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普 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 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 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
作者向往这种北平的悠闲,希 望保住这悠闲;用这样的京腔京 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 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 味 ,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①因其叫声凄惨,可借其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蝉也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岁月的流逝。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 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②寄托家国覆亡之恨,或表达悲凉、忧愁之情。 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③古人认为蝉居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 间烟火,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品。如唐代虞世
秋果奇景图
“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思考: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 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 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 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 长,盛极而衰。“秋的全盛时期”正面 临着凋零的结局,所谓的“胜景”是终 结前的狂欢,是短暂的,是以衰亡为背 景的。
(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
(11)
小院秋晨图
1.该图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有何作用?
小院秋晨图
1. 该 图 中 有 哪 些 意 象 ? 这些 意 象 又 有 何 作 用 ?
意象 一椽破屋
作用 荒凉、衰败、沧桑
—碗浓茶
清闲、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视觉,高远清爽 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听觉,以声衬静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PPT精品课件(34张)
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同一段落让几个同学来读, 比较他们情感的把握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们尽可能的 自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默读。注意勾画文中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词和作 者的情感态度词,总结故都秋景的特点。
六、分析与讨论
请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上面的问题,先找两个 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出答案,其它同学再讨论修 改。
②秋天的槐树:从视觉、触觉写景,(明确手法) 如看到“落蕊铺得满地”,感觉到“极细微极柔软的 触觉”。(分析具体体现)这样写景,调动读者的各 种感官,把景描绘的更加细致,也更好的表现了作者 “清”“静”的心情。(作用,联系情感)
2、文章在写“故都的秋”但开头和结尾又都提到了 “江南的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最后明确答案并板书。
「板书设计」(明确答案)
故都秋景
独特意象及特点词
秋天的院落
破屋、破壁腰、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蓝色白色、细数、静对
秋天的槐树
落蕊、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秋天的蝉声 秋天的雨 秋天的果树
秋蝉、衰弱的残声 奇、有味、凉 奇景、清秋的佳日
总结 冷清、萧索
2、自身性格: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 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创作观念: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 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小结」
在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读书人也居无定 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 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正如清代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也正是情 景交融艺术手法的美好典范。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8 思考探究
郁达夫为什么会把北国的秋景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 主观方面:
抑郁善感
审美追求
家国情怀
三岁时失去了父亲, 十七岁便踏上了赴日 留学的旅程,在异国 他乡度过了充满艰辛 与屈辱的十年。
郁达夫倡导“宁 静之文学”,其 作品常常由自然 景观引发对人生 的哀愁沉思。
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悠久显而易见 。那时南京为都城,“故”字含有“往昔”、“昔日”之意。人们对于“ 往昔”、“昔日”的往事常常怀有怀念与眷恋之情。 • “秋”字揭示了文章的描写主题。因此,这是一篇描绘景色的抒情 散文,作者追忆起故都北平的秋日风光和色彩,流露出对故都秋 季的向往与深情眷恋。
行动——清闲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07 深度品味
【小结】:写景技巧
在选择材料方面: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 展现秋日的独特风貌。
在创作角度上:从声音、形态、色彩、氛围等多 个维度入手;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 觉等多种感官体验来描绘。
在艺术效果上:分别从色彩、形态、声音、味道 、实质等方面,共同体现“清”、“静”、“悲凉”这一 主题,彰显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质。其中,“ 形”指的是五幅描绘故都秋景的画卷,“神”则是指 渗透其中的“清”、“静”、“悲凉”氛围。
文中描绘的秋色不仅融入了作者对故都秋季的深情眷恋与向往,更蕴含着作 者的主观情感。这份情感中既有秋日的孤寂与凄凉,也弥漫着全文忧伤而悲 凉的基调。因此,这篇作品可谓是对故都秋天的一首悲怆而深情的赞歌。文 中的秋景融入了对故都秋的眷恋与向往,作者的主观情感包含秋的寂寥与悲 凉,全文基调是忧伤且悲凉的。作品是对故都秋的一曲悲凉颂歌。

14-1《故都的秋》课件33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33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 得很高,拖得很长。) 悲凉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 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 好。
秋雨话凉
秋树佳果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 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 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 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 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 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 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 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 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 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 得很高,拖得很长。) 悲凉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 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 好。
秋雨话凉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 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 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 静 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 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 以声 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 写静 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 叹着互答着地说:
任务四:知人论世,悟“悲凉”之美
秋天在不同的作家、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 色彩。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 是如此的“清” “静” “悲凉”? (或者说郁达夫为什么能做到以“悲”为美)
秋天在不同的作家、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色彩。为什么在郁达夫 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 “静” “悲凉”?
个人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生于乱世,一生命运坎坷。他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城一个破 落的书香之家。父亲在他不满三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祖 孙六人全靠母亲缝补洗衣,节俭度日。日本侵入家乡,母亲被夹 在墙中活活饿死。哥哥被日伪汉奸暗杀。才九岁的姐姐,也被迫 当童养媳。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 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不幸的成长 经历形成了郁达夫忧郁感伤的个人气质。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7张ppt)

2、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在文章开篇和 结尾两次提到了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有 何特点?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明确:特点:慢、润、淡。总看不饱, 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 味不永。 作用:在内容上:对比衬托。抑南扬北, 表达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深化了对北国之 秋的赞美的主旨。
内容
技巧、特点
庭院清秋
破屋:碧绿天色、驯鸽 飞声、日光 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 几根疏落的秋草
冷色调:清; 以声衬静:静; 萧瑟景物:悲凉
秋槐落蕊
落蕊无声、无味 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听觉:静; 视觉嗅觉:清; 感觉:(落寞)悲凉
秋蝉残声
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
以声衬静:静; 听觉:(嘶叫)悲凉
一、导入:你心目中的秋是 怎样的?请引用学过的诗句, 并概括秋天的特点。
萧瑟 ——抒发 了作者的 羁旅之愁, 思乡之痛。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肃杀、 苍凉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思考: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为
什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如此悲凉呢?
(知人论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 民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 定所。为了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 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 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再 加上郁达夫本身是个“敏感多情”的作家, 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所喜爱和眷恋的“故 都的秋”,也流露出一种沉静,悲凉的心 境。他描写的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42张PPT).ppt

了解散文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 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 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 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解读题目;梳理内容;赏析秋景
订正字音
混混沌沌(dùn) 潭柘寺( zhè ) 槐树( huái ) 扫帚(sào zhou) 落蕊( ruǐ ) 一椽破屋(chuán) 廿四桥( niàn) 蟋蟀( xī shuài ) 嘶叫( sī ) 房檩( lǐn ) 平平仄仄( zè ) 普陀寺( tuó ) 譬如( pì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强调欣赏暮秋,从反面下喻,增强了语言的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 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以形象之味品味抽象之味,再次突出北国秋味之浓
行文结构
总写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1~2段)
记叙 五幅秋景图
向往 品味
故都的秋
分写 (3~12段) 议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一曲悲凉的颂歌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 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 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 悲凉的颂歌。
品析句子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应。
【思考4】分析手法 1.鉴赏前两段的手法及情感。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33张ppt)

故都的秋之特点:清、静、悲
2 江南的秋天有什么特、点凉?为什么要写江南的秋天?
慢 、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对比
爱之深
前后呼应 完整性;增强真实
感和感染力
整体感知
文章层析划分:
第1-2自然段:写的是对北国和南国秋 天之对比 第3-12段:具体写北国之秋景 第13-14段:再写对北国秋之眷念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积极投身 抗日救亡活动。在生活上,郁达夫居无定所、 颠沛漂泊,饱受人生哀愁与痛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万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 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读文正音
混混沌沌 dùn 落蕊 ruǐ 嘶叫 sī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 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因此,文人一般借此抒发人生短暂,生命的终结等情感 寒蝉=悲凉、哀怨、忧伤、忧愁;
史记中有云:“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蝉的一生虽然大多时间都在泥土 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正可谓出淤泥 而不染。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
的秋草”
环境:萧条破败,悲凉
赏析秋槐落蕊图
请阅读第4段,作者如何写落蕊图的?有何特点?
“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
主清
观 感
受 悲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交流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故都秋景图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文眼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精读体会
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胜日秋果
各小组自选一幅图景体会景物特点和作者 个性,思考后讨论并将结己及人,对照比较,体会作家个性。 2.发言人声音清楚洪亮。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点拨
西山: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 数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为它四时的景 色所倾倒,游玩赏乐其间,乐不知返。更是许 多帝王和皇亲国戚,文武宦官都看中的一块享 受山水之乐的宝地,他们争先恐后地在这里建 起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私人别墅。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点拨
故都的典型秋景
陶然亭
钓鱼台
怀念
西山
玉泉 潭柘寺
芦花 柳影 虫唱 夜月 钟声
秋味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素雅自然 宁静悠远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点拨
品读“秋晨小院”
意象群
破屋、浓茶 、小院 碧天、漏光、 鸽声 残垣、蓝朵、 秋草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点拨
情境导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情境导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郁达夫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小说集《沉沦》、小说《迟 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 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 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 “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
一椽破屋—— 衰败 一碗浓茶—— 清闲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高远 洁净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寒意
破壁腰——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冷
秋草—— 萧索
清 静 悲凉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点拨
陶然亭:清代名亭,陶然亭公 园以及陶然亭地区名称就是以此 亭而得名,颇受文人墨客青睐, 清代200余年间,享誉经久,长盛 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钓鱼台:昔日为帝王游息的行宫 ,北京著名的园林之一,迄今已经 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乾隆皇帝亲笔 题诗立匾。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故都的秋
情境引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更 以“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更发出了秋的 断肠之悲。
体会题目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 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 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 桑感。
朗读感知
1.以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2. 思考。
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 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
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点拨
玉泉:明时已列为“燕京八 景”之一,被乾隆皇帝命名为 “天下第一泉”。
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素 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讨论交 流
梳理文章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 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高中语文上册(统编)14.1《 故都的秋》 课件 (共33张PPT)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
郁达夫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 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 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 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新加坡等地从事抗 日救国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岛,后被日军杀 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 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