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部常用推拿操作法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https://img.taocdn.com/s3/m/42e7cd98960590c69ec376ea.png)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推拿技术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推拿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aab24ba076eeaeaad1f330c7.png)
第五章推拿技术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称为法。
【操作方法】1.小鱼际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2.立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第四掌指关节至第五掌骨基底部与掌指尺侧缘形成的扇形区域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余准备形态同法。
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法。
3.拳法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
肘关节屈曲20°~40°,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地滚动。
【动作要领】1.肩关节放松下垂,垂肘,肘关节自然屈曲约120°~140°,上臂中段距胸壁一拳左右,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弯曲,不能过度屈曲或挺直。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屈伸幅度应在120°左右(即前至极限时屈腕约80°,回至极限时伸腕约40°)。
使掌背部分的二分之一面积(尺侧)以此接触治疗部位。
3.法对体表产生轻重交替的刺激,前和回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三回一”。
4.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注意事项】1.在操作时应紧贴于治疗部位上滚动,不宜拖动或手背相对体表而空转,同时应尽量避免掌指关节的骨突部与脊椎棘突或其他部位关节的骨突处猛烈撞击。
2.操作时常出现腕关节屈伸幅度不够,从而减少手背部的接触面积,使手法刺激过于生硬,不够柔和,应尽可能增大腕关节的屈伸幅度。
腰背部推拿操作流程
![腰背部推拿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9a21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9.png)
腰背部推拿操作流程
腰背部推拿是一种常见的按摩手法,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的疼
痛和紧张感,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
腰背部推拿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好按摩油或按摩膏,以减少手与皮肤之间的摩擦,
使按摩更加顺畅。
然后,请让被按摩者躺在平坦的表面上,腰部裸露,以便进行按摩。
第一步,用手掌轻轻揉搓腰部的肌肉,以放松肌肉,增加血液
循环。
可以采用揉捏、推拿等手法,但力度要适中,不要过于用力,以免造成不适。
第二步,用手指或拇指在腰部的穴位上进行按摩。
可以按摩腰
部的腰阳穴、风市穴等穴位,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腰部的疼痛和
不适。
第三步,用手掌沿着脊柱两侧的肌肉进行推拿。
可以采用揉捏、推拿等手法,以放松脊柱两侧的肌肉,缓解腰背部的紧张感。
第四步,用手掌在腰部进行轻轻拍打。
拍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弹性,缓解腰部的疼痛和不适。
最后,用手掌在腰部进行轻轻的揉捏和推拿,以消除残留的疼
痛和紧张感。
按摩结束后,可以用热毛巾敷在腰部,以加强按摩的效果。
总的来说,腰背部推拿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按摩手法,可以帮助缓解腰背部的疼痛和紧张感,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
但在进行按摩时,一定要注意力度和手法,以免造成不适。
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捏脊-腹泻)讲解学习
![小儿推拿(捏脊-腹泻)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4d4b8ed3e53a580216fcfeac.png)
小儿腹泻——伤食泻
(二)伤食泻 1、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 量多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 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 ,揉板门。
常用手法
寒湿泻
2、寒湿泻 主要症状: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
而下推, 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 等症。推上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 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证、痢疾 等症。
腹泻的小儿取穴!
3、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
能。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腹泻便秘 。“龟尾七节,摩腹揉 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腹痛,口不渴, 小便清长,面色淡白。舌苔白腻或薄白,脉
濡,指纹色红。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推三关,揉外劳宫,清大肠,推上七
节骨,揉龟尾。
寒湿泻手法
湿热泻
3、湿热泻: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伴 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滑 数,指纹色紫。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下推七节骨,揉 龟尾。
湿热泻的常用小儿推拿手法!
脾虚泻的常用手法!
2、脾胃虚弱:
主要症状:面色萎黄或恍白,毛发枯黄稀疏, 骨 如柴,寐差,精神萎靡,啼声低弱,腹部凹陷, 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指纹 色淡。 治疗原则:温中脾健,补益气血。卦,掐揉四横纹 、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e99a0ae87101f69e3195bc.png)
推拿手法张振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T_b目的要求1. 掌握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要领2. 熟悉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运动关节类手法的使用范围3. 了解推拿手法的定义内容介绍1. 推拿手法的定义2. 摆动类手法3. 摩擦类手法4. 振动类手法5. 挤压类手法6. 叩击类手法7. 运动关节类手法T_e一、定义B_e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在医生的意念支配下,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体表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进而对治疗部位产生有效功力的方法,称推拿手法。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多归纳成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每类各有数种手法组成。
【我的笔记】二、摆动类手法B_e(一)一指禅推法1.操作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盖住拳眼,即使拇指位于食指第二指节处,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桡侧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
2.使用范围本法接触面积较小,但深透度大,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临床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3.操作要领(1)操作时,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端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端作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所谓紧推慢移。
(2)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二)滚法1.操作方法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
伸屈腕关节是以第二到第四掌指关节背侧为轴来完成的;前臂的旋转运动是以手背的尺侧为轴来完成。
因此滚法的吸定点是上述两轴的交点,即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2.使用范围滚法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经穴推拿技术
![经穴推拿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ecbb22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b.png)
经穴推拿技术经穴推拿技术是以按法、点法、推法、叩击法等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减轻疼痛、调节胃肠功能、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所致的痛症,如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痛经以及失眠、便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保护病人隐私安全。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推拿部位皮肤情况。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三、告知1.推拿时及推拿后局部可能出现酸痛的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2.推拿前后局部注意保暖,可喝温开水。
四、物品准备治疗巾,必要时备纱块、介质、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
腰腹部推拿时嘱患者排空二便。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医嘱确定腧穴部位、选用适宜的推拿手法及强度。
5.推拿时间一般宜在饭后1~2h进行。
每个穴位施术1~2分钟,以局部穴位透热为度。
6.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
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7.常见疾病推拿部位和穴位:(1)头面部:取穴上印堂、太阳、头维、攒竹、上睛明、鱼腰、丝竹空、四白等。
(2)颈项部:取穴风池、风府、肩井、天柱、大椎等。
(3)胸腹部:取穴天突、膻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等。
(4)腰背部:取穴肺俞、肾俞、心俞、膈俞、华佗夹脊、大肠俞、命门、腰阳关等。
(5)肩部及上肢部:取穴肩髃、肩贞、手三里、天宗、曲池、极泉、小海、内关、合谷等。
(6)臀及下肢部:取穴环跳、居髎、风市、委中、昆仑、足三里、阳陵泉、梁丘、血海、膝眼等。
.常用的推拿手法(1)点法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称为点法。
此法包括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等,临床以拇指端点法常用。
①拇指端点法: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前臂与拇指主动发力、进行持续点压。
亦可采用拇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进行持续点压。
穴位按摩——精选推荐
![穴位按摩——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ae8f6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f.png)
⽳位按摩⽳位按摩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疾患和临床表现,如胃痛、肩周炎,失眠、便秘、⽛痛、头痛等。
禁忌证各种出⾎疾患、急性传染病、、⾻折移位或关节脱位、内脏器质性病变、妇⼥⽉经期、孕妇腰腹部、⽪肤破损、瘢痕等部位。
⽤物准备治疗⼱、⼤⽑⼱、必要时备屏风;介质(如葱姜⽔、⿇油、冬青膏、红花油等)。
操作步骤(⼀)向患者解释⽳位按摩的作⽤、⽅法、以取得合作。
(⼆)进⾏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便。
(三)安排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帮助解开⾐者。
冬季注意保暖。
(四)根据医嘱准确取⽳,并选⽤适宜的⼿法和刺激的强度,进⾏按摩。
(五)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般情况,如对取⽳、⼿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操作,以免发⽣意外。
(六)操作后协助患者⾐着,安排舒适的体位。
(七)洗⼿,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操作前应剪指甲,洗⼿以防损伤患者⽪肤。
(⼆)操作时⽤⼒要均匀、柔和、有⼒、持久,禁⽤暴⼒。
常⽤按摩基本⼿法按摩⼜称推拿,临床中推拿⼿法很多。
(⼀)推法⽤指、掌或肘部着⼒于⼀定部位上,进⾏单⽅向的直线摩擦。
⽤指称为指推法;⽤掌称为掌推法;⽤肘称为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要稳,速度缓慢⽽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不擦伤⽪肤为度。
此法可在⼈体各部位使⽤。
能提⾼肌⾁的兴奋性,促进⾎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
(⼆)⼀指禅推法⽤拇指指腹或指端着⼒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透热感。
常⽤于头⾯、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三)揉法⽤⼿掌⼤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要轻柔,动作要协调⽽有节律,⼀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于全⾝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消积导滞、活⾎化瘀、消肿⽌痛等作⽤。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ea27450c866fb84ae45c8d6b.png)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2.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三角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食指按揉或用拿 法。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 强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3.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操作】以左或右手拇指、示指分 别置于双侧睛明穴上,做相对用力 的挤捏。 【次数】以局部酸胀为度。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常与攒竹、鱼腰、承泣、四白、太 阳等合用。
(三)腰背部穴位 4.肺俞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 ,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 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 骨。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 热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6、脾俞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 推法,称为推脊。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 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 一法。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 肌肉放松。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 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便秘等。
(二)胸腹部穴位
6.腹 【位置】在腹部。 【操作】患儿取仰卧或坐位,医者用两拇指 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 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 摩腹。 【功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 通便。 【主治】腹痛、腹胀、食积、消化不良、恶 心、呕吐、厌食、疳积、便秘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推拿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推拿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80aead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e.png)
***市中医医院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推拿技术操作规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一、适应症: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胸胁迸伤,胸肋软骨炎,急性腰扭伤等。
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牌关节脱位等。
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伤,腕关节扭伤等,踝关节扭伤等。
科疾病:如胃脱痛,胃下垂,胆绞痛,便秘,腹泻,肺气月中,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
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不调。
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热,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肌性斜颈。
二禁忌症:各种急性传染病。
各种恶性月中瘤的局部。
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烧伤,烫伤。
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严重心脏病,肝病。
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肃静)精神病。
三操作流程:(一)操作程序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二)常用操作方法有: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者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便,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者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者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普通速度每分钟次。
常见推拿手法
![常见推拿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f75e3da32d7375a41780e7.png)
滚法
• 用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处, 在操作部位做来回翻掌、旋转动作称滚法。
• 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 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 经系统疾病。 • 滚法整个手法动作是由两部份协调来共同完成: 一是由前臂的旋转;二是由腕关节的屈伸而组 成的复合式手技动作。其受力部位以小鱼际肌 至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
• 一般诊断
•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 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 按照以下两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自己 的颈椎是否有问题: • 1、检查颈椎活动度: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缓慢向各个方位旋 转,看颈部是否出现疼痛。 • 2、检查颈椎出毛病的部位:微微低头,从最 突出的第七颈椎开始往上,手轻轻地按压颈椎 及左右两侧。
拿法
• 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内收 的手法称为拿法。
• 拿法:指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和 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的部 位。如用五指进行捏拿的又称抓法。《秘 传推拿妙诀》:“拿者,医人以两手指或 大指或各指于病者应拿穴处或掐或捏或揉, 皆谓之拿也。”
• [动作要领] • (1)拿法操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 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指峰和指面为着力点。 • (2)操作动作要缓和,有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 • (3)拿取的部位要准,指端要相对用力提拿,带有 揉捏动作,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 用力。 • [作用]疏筋通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 神。 • [适用部位]主要用于颈项部、肩背部及四肢部。 • [临床应用]拿法刺激量较强,常与其他手法配合 应用,治疗头痛、项强、四肢关节肌肉酸痛等症。 临床应用时,拿后需配合揉摩,以缓解刺激引起的 不适之感。注意拿捏不过长,次数不宜过多。
推拿手法5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搓法
![推拿手法5揉法、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搓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3242c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7.png)
掌擦法
以手掌面着力部位,腕关
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 平;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为 主动用力,带动手掌做上下 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掌擦 接触面积较大;产生的热量 最低;临床上适用于胸胁、 腹部及肩背部等面积较大而 又平坦的部位。
第三十页,共61页。
大鱼际擦法
以大鱼际着力部位,腕关 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接 近相平;肩关节为支点, 上臂主动用力,带动手 掌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 返摩擦。此法接触面积较
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 主动施力,做缓慢的顺着肌纤 维的方向的单方向直线推动。
临床上常用于肌肉丰厚 的部位,如体质壮实之人的 腰背脊柱、臀部。
第四十七页,共61页。
抹法
刘非
第四十八页,共61页。
定义
❖ 用拇指罗纹面、食中环三指罗纹面或掌面等部 位着力,对所施部位进行抹动摩擦刺激的一种 手法,称之为抹法。
临床上一般用于 头面部。
第七页,共61页。
(六)小鱼际揉法
以小鱼际着力,以肘 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 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 使小鱼际吸定在施术部位 上,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 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
临床上一般用于 头面部、颈项部
第八页,共61页。
(七)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为着力,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 做主动用力,吸定施术 部位,带动腕关节做环 旋揉动。
二、分类
第三十九页,共61页。
二、分类
指推法 推
掌推法 法
肘推法
第四十页,共61页。
三、操作要求
❖ 着力部位紧贴体表,压力均匀适中,推动宜缓慢。 ❖ 单向直线,不可歪斜。 ❖ 指平推移动距离宜短; ❖ 掌平推、拳平推和肘平推移动距离宜长。 ❖ 屈指平推法、拳平推法和肘平推法顺着肌纤维方向,避开骨
推拿手法学:叩击类手法
![推拿手法学:叩击类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a951fcf46527d3240ce0ca.png)
[注意事项]
❖ 用力快速短暂,垂直叩击体表,不可有拖拉动作。 ❖ 控制好击打力量,适可而止。 ❖ 击打要有节奏,均匀。
[临床应用]
❖ 主要治疗风湿痹痛、感觉迟钝、肌肉痉挛、瘫痪及头痛等症。 ❖ 1、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拳击大椎穴治疗颈椎病引起颈肩
大幅度屈伸,以指端轻或重力击打治疗部位。可单 指(常用中指)着力,也可五指同时着力。可单手 操作,也可双手交替动作。
指 端 击 法
❖ 5、棒击法:
❖ 用桑枝棒击打患部。棒击法属特强刺激手法,操作 时注意:
❖ 棒与肌肤接触面积要大,不能用棒尖击打,应以棒 体前端至少1/2部着力;
❖ 棒的方向与击打部位肌纤维平行,腰骶部击打时与 脊柱垂直;
[动作要领]
❖ 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 ❖ 用力平稳,缓慢而有节奏 (手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声音清脆而无疼痛) ❖ 腕关节屈伸动作带动掌做连续拍打动作
(主要应用腕力,需加重刺激者,可应用肘关节 屈伸和挥臂的力量)
掌 拍 法
[注意事项]
❖ 用力不可过大,拍打次数根据患者耐受量而增减。 次数不宜过多,以皮肤出现微红充血为度。
❖ 掌握好适应症,结核、肿瘤、冠心病等患者禁用。
[临床应用]
❖ 拍法着力面积较大,主要作用于浅表组织,适用 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位。
❖ 治疗肢体痠痛,感觉迟钝,肌肉麻木、痉挛等证。 ❖ 湿热敷时,拍打热敷部位,能使药力同热力更加
深透。
[作用]
❖ 舒筋活络,行气活血 ❖ 调和气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消除肌肉疲劳,缓解痉挛
❖ 四肢部双掌合击:双手在肢体内外侧对称性击打, 并做上下往返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擦腰骶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暴露腰骶部。 (1)横擦法:术者位于受术者侧方,以单手平掌擦
法,在受术者腰骶部做左右方向横擦3-5分钟,频 率为160-200次/分钟,或以透热为度。 (2)直擦法:术者立于受术者右侧方,以右手小鱼 际擦法或大鱼际擦法,分别在受术者腰骶部脊柱两 旁做上下方向擦法,各擦3-5分钟,或以透热为度。 频率要求同上法。 摩擦用力不宜重,局部要涂少量润滑剂。一般认为, 横擦为补,直擦为泻。 ❖ 适应证:腰肌劳损,腰扭伤,腰臀肌筋膜炎等。横 擦法对肾虚腰痛,风湿性腰痛,遗精,阳痿,遗尿, 便秘,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有较好疗效。
❖ 适应证:胸闷,胸痛,神经衰弱,感冒初起, 项背酸痛等。
❖ 4.叩击肩背法
❖ 操作:受术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术者位于受 术者背后,用双手侧拳叩击或侧掌叩击法, 连续叩击1-2分钟,频率应超过200次/分。
❖ 适应证:颈椎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肩背 酸痛,头痛,胸闷等。
❖ 5.菱形肌弹筋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术者位于受 术者侧方或背后。拿左侧菱形肌者,将受术 者左肩向后扳,使其肩胛骨脊柱肌肉放松, 然后术者以右手在局部做弹筋法1-3次。再以 同方法操作右侧。
❖ 18.按揉腰眼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术者位于受 术者侧方或后方,以两拇指罗纹面着力,于 受术者两侧腰眼处分别深按至第三腰椎横突 外端,然后做相对静力挤压和揉动,交替应 用3-5分钟。虚证者压力宜轻。
腰背部常用推拿操作法
❖ 2.肩背部合掌击法
❖ 操作:受术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受术者后方, 双手合十,手腕放松,以双手掌尺侧着力击 打肩背部3-5分钟。本法作用力小,但渗透力 强。
❖ 适应证:颈椎病,背肌劳损,慢性支气管炎 等。
❖ 3.振击大椎法
❖ 操作:受术者端着挺胸,头朝前屈。术者位 于受术者背后,左手扶住受术者左肩,以右 手仰拳锤法猛击三次。
❖ 适应证:肩背肌筋膜炎,颈椎病,胸闷,胸 痛,腹胀,感冒初起等。
❖ 6.按揉背四穴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术者位于受 术者侧方或背后,一手扶受术者肩部,另一 手拇指罗纹面着力,点揉肩外俞、神堂、天 宗、肩贞四穴各10-20次。一般点揉患侧,病 情需要时也可两侧同时操作。
❖ 适应证:落枕,肩周炎,肩背肌筋膜炎,颈 椎病,感冒,胸痛,哮喘,咳嗽,腹胀等。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暴露背腰部。 术者位于受术者侧方或背后,双手并列,掌 心朝下,以十指端着力;或以单手五指端着 力;或双手指端重叠着力。在受术者背腰部 由上而下,从左至右,移动抓揉。每抓住一 处肌肉后不放松,以前臂及腕部用力做旋转 或左右晃动三次,痛点处适当增加刺激量。 重复两遍或三遍。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术者立于其 身后,从肩胛部开始横擦至腰部,反复操作 10-20次,或以透热为度。
❖ 适应证:肺虚咳嗽,胸闷,Βιβλιοθήκη 痛,背痛,腹 胀,哮喘,感冒畏寒等。
❖ 9.推脊柱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坐位。术者位于受 术者头端右侧方,以右手掌大小鱼际交会处 及掌心部位着力,自上而下反复直推20-30次。 操作时棘突线上应涂以润滑剂,以保护皮肤。 用力要求均匀,压力不可太重。频率为30-60 次/分钟。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受术者侧 方,双手并列,掌心向下,以掌根部与其他 四指对挤用力,于受术者背腰部自上而下, 将皮下组织普遍提捏一遍,或每提一次抖动 三次,痛点处适当增加刺激量。重复两遍或 三遍。
❖ 适应证:腰背肌筋膜炎,胸闷,胸痛,腹痛, 腰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
❖ 15.抓揉背肌法
❖ 适应证:外感发热,阴虚内热,神经衰弱, 消化不良,强直性脊柱炎等。
❖ 10.肘压膀胱经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或面向椅背骑坐, 低头弓背。术者立于受术者侧方,以右肘尖 着力,自上而下推压,左右各3-5遍。推压速 度要缓慢,压力不可太重,操作前皮肤要涂 以润滑剂。
❖ 适应证:胸痛,胸闷,腹痛,腰酸背痛,感 冒畏寒,失眠,消化不良等。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受术者侧 方,以右手空掌拍法,自上而下快速拍击。 反复3-5遍。每掌下拍移动距离约等于受术者 两个棘间长度,自上而下拍一遍8-10次。拍 力要以碗劲为主,频率较快,声音清脆,富 有节奏感。
❖ 适应证:肋间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腰痛, 便秘,腹胀,胸闷等。
❖ 14.提拿夹脊法
❖ 7.指插肩胛法
❖ 操作:一手扶按受术者肩部,另一手以食、 中、环、小指四指并拢伸直,由肩胛内下缘 斜向外上方插入,两手相对用力,使指尖自 肩胛与肋骨间插入1-2寸,持续约1分钟,然 后将手缓缓收回。可重复操作两次或三次, 然后插对侧。操作此手法要注意修指甲,勿 伤皮肤。
❖ 适应证:胃下垂等。
❖ 8.横擦背部法
❖ 11.按揉夹脊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受术者侧 方。双拇指重叠,以拇指罗纹面为着力点, 在操作线上自上而下移动按揉,每一移动点 按揉3-5次,痛点处增加力度和次数。每一移 动距离等于术者的拇指宽度。用力方向要始 终朝向受术者脊柱的前内方。两侧路线各操 作3-5遍。
❖ 适应证:强直性脊柱炎,胸痛,胸闷,肋间 神经痛,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 适应证:腰背肌筋膜炎,肋间神经痛,胸痛, 胃脘痛,腹胀,失眠,感冒等。
❖ 16.掌擦膀胱经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坐位或俯卧位,暴露腰背 部。术者立于受术者右前方,以右手小鱼际 掌侧面为着力点,在受术者脊柱两旁膀胱经 来回用力擦,各20-30次,或以透热为度。术 者掌着力面应蘸少量润滑剂,来回用力要均 匀,压力要适当。
❖ 12.抱滚夹脊法
❖ 操作: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位于受术者侧 方,两手并列握空拳,并将其中一手拇指被 另一手握住,然后以双手抱滚操作,然后在 夹脊部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操作。遇到痛点 或敏感点,适当增加压力。
❖ 适应证: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背部筋 膜炎,胸痛,便秘,痛经等。
❖ 13.掌拍脊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