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实验
五年级上册全册实验实验1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实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实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实验步骤: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加热岩石后把它放入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实验5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17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实验材料:温度计、支架、棉纱、表。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步骤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实验器材:水槽、水、音叉、烧杯、气球实验步骤:1.把音叉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后立即插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充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什么现象。
3.用烧杯来回在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声音的传播实验,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
实验器材: 闹钟、塑料袋、水槽、水实验步骤:1.把闹钟放到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2.用手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见声音吗?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实验结论:声音是通过()、()、()向()传播的。
实验名称:认识木材实验目的:了解木材的特点实验材料:各种木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池、导线、小灯泡、水槽等。
实验步骤:1、用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比较软硬。
4、将木材放在水中,看木材的浮沉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实验现象:1、木材易燃2、木材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有较弱的导电能力。
注意事项:食用刀子和电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名称:认识纸的吸水性特点实验目的:了解纸的特点实验材料:长宽厚相同的各种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1、将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把尺子水平放在水槽上方,使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好。
实验结论:牛皮纸、卡纸等吸水能力弱,宣纸、卫生纸等吸水能力强。
实验名称:认识陶瓷实验目的:了解陶瓷的特点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烧杯、热水等实验步骤: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一、实验名称:水的循环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水在环境中的循环过程,并学习水的相关概念和现象。
2. 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杯- 饮用水- 冰块- 黑色塑料袋- 食盐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透明塑料杯中倒入一些饮用水,约占杯的三分之一。
步骤二:将杯子放在室外阳光下的窗户边,观察水的变化。
步骤三:在另一个透明塑料杯中倒入一些饮用水,然后放入冰块。
步骤四:使用黑色塑料袋将第二个杯子完全覆盖。
步骤五:观察并比较两个杯子中水的变化。
4. 实验观察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观察结果和结论:- 在第一个杯子中,饮用水会逐渐蒸发,杯子内的水位会下降。
- 在第二个杯子中,覆盖黑色塑料袋后,冰块上的水蒸汽会冷凝形成小水滴,然后滴入杯中。
5. 实验原理:该实验模拟了水的循环过程。
在第一个杯子中,饮用水受到室温和太阳光的作用,其中的水分会蒸发,形成水蒸汽。
而在第二个杯子中,冰块的冷温度使得饮用水中的水蒸汽冷凝为水滴。
6. 实验扩展:通过对水的循环实验的观察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可以扩展实验:- 使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实验,观察蒸发和冷凝的速度有何不同。
- 使用盐水进行实验,观察盐水与普通水的蒸发和冷凝过程有何不同。
二、实验名称:物体沉浮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密度和体积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关系,学习物体的浮力。
2. 实验材料:- 透明容器(如水杯)-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小纸球、玩具、小木块等)- 水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透明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
步骤二:选择一个物体,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表现。
步骤三:反复尝试其他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表现。
4. 实验观察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观察结果和结论:- 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 物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 物体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可以悬浮在水中。
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1.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原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
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一)(二)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毛巾、竹片。
实验过程1、用力侵蚀毛巾。
2、用力撞断竹片,演示岩层的脱落。
实验现象1、用力侵蚀毛巾,产生变形。
2、用力弯曲竹片,竹片撞断收到“啪”的声音,手深感振动。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促进作用下能出现变形。
当受的力小至岩实验结论层无法忍受时,就可以出现忽然的、快速的脱落。
岩层脱落所出现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就可以引发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名称演示火山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实验过程冷却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制成的混合物。
实验现象番茄酱(岩浆)从土豆泥(地壳)厚的地方或存有裂缝的地方燃烧。
地壳越至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是包住了的玻实验结论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下降过程中,碰到脆弱的地壳时,就可以燃烧地表,构成火山。
(三)实验名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模拟实验实验器材酒精灯、页岩、镊子、烧杯、冷水。
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一小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发现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四)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泡沫小球、气球、杯子等。
1、敲打音叉迅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2、给气球吹足气,松开手后观察。
3、把泡沫小球放在水槽中,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1、发现水中有波纹,水珠溅起。
实验现象2、会听到声音,是空气在振动。
3、发现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听到声音。
1和2说明: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3说明:气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实验结论4说明:液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或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两支蜡烛、火柴、大鼓、鼓槌、小闹钟、塑料袋、水槽、抽气机、玻璃罩。
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一、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对比。
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高度1.面向太阳,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2.然后拳头一个接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
3.早晨到校时、中午、放学前分别观察一次。
★注意:①眼睛不要直接观察太阳,可以带一副太阳镜观察;②要始终站在同一地点观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坐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2.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在教室里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同时观察影子的变化。
1.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2.太阳钟●制作简易的太阳钟1.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
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小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2.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
●玩一玩有趣的手掌日晷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
拇指关节对着正南。
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注意:要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
3.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昼夜的形成。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4.思考:比较地球自转一周与太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长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实验,发现太阳不可能用短短24小时绕地球转一圈,因此,地球上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模拟实验: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所处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地球仪上贴一个小纸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温度对物体状态的影响,了解温度的变化对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盖子、热水、铁夹子。
三、实验步骤1.将烧杯放在桌面上,测量室温。
2.使用铁夹子将温度计固定在烧杯的上方,确保温度计的底端没有接触到烧杯。
3.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待冰块融化后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4.将盖子盖在烧杯上后,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5.将盖子取下,继续倒入热水至烧杯约80%的容量,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6.等待一段时间,再次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四、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约为20°C左右。
2.冰块融化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逐渐上升,达到0°C,然后稳定在0°C左右。
3.在盖子完全闭合的情况下,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温度计的温度迅速上升,显示的温度逐渐增加。
4.盖子取下后,继续倒入热水,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再次上升,但增加的速度较之前慢,温度也没有之前那么高。
5.几分钟后,观察到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趋于稳定。
五、实验分析1.在室温下,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较稳定,在20°C左右。
这个温度是人体感知最舒适的温度之一。
2.冰块融化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稳定在0°C左右。
这是水的冰点温度,表示水从固态到液态的状态变化。
3.在盖子完全关闭的情况下,热水倒入烧杯,温度计的温度迅速上升。
这说明固体的温度会被加热,分子运动加快。
4.盖子取下后继续倒入热水,温度计的温度再次上升,但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
这是因为热量传导由于外界的温度较低而减慢。
5.温度计的温度逐渐下降,说明热量正在逐渐散失,物体的温度正在趋于稳定。
六、实验结论1.温度对物体状态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2.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物质的性质,比如温度的升高会使物质膨胀,温度的降低会使物质收缩。
3.在本实验中,室温下物体呈固态,冰块融化后物体呈液态,加热后物体呈气态。
五年级上册试验操作
(实验一)(第二课)
验二)(第三课)
(实验三)(第4课)
(实验四)(第4课)
(实验五)(第6课)
实验六(第六课)
实验七(第七课)
实验八(第八课)
实验九(第十课)(方法一)
实验九(第十课)(方法二)
实验十(第20课蒸发)
10
实验十一(第21课沸腾)11
实验十二(第22课凝结)12
实验十三((第22课凝结)13
实验十四(第24课小水滴的旅行)14
15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模拟雨的形成(二)认识雨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方座架、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杯、瓷盘。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1、在烧瓶里装1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装在方3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石棉网下放酒精灯;在另一个方座支架
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向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处。
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玻璃杯内壁逐渐积聚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点,从
玻璃杯□一滴滴落下来。
3、加热玻璃杯内的水,在玻璃杯□放一个盛着凉水的瓷盘,一会儿就会看到有水滴从瓷盘底部滴出。
实验结论磁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实验现象
磁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
16
实验十五(第24课小水滴的旅行)
实验十六(第24课小水滴的旅行)17
实验十七(第24课小水滴的旅行)18
19
20。
小学科学上册五年级简便实验方法
小学科学上册五年级简便实验方法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重量
材料:
- 一个秤
- 不同重量的物体(例如书、水果、铅笔)
步骤:
1. 将秤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 将一个物体放在秤上,并记录它的重量。
3. 重复步骤2,使用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测试。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体积
材料:
- 一个直尺
- 一个
- 水
步骤:
1. 将放在桌面上。
2. 使用直尺测量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3. 将倒满水。
4. 将一个物体(例如一个球)轻轻放入中,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5. 重复步骤4,使用不同大小的物体进行测试。
实验三:观察植物的生长
材料:
- 几个小花盆
- 肥沃的土壤
- 不同种类的种子
- 水
步骤:
1. 将土壤填充到花盆中。
2. 在每个花盆中种植一颗种子,记住每种种子的种类。
3. 每天给植物浇水,并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4. 观察和记录每种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
实验四:观察物体的磁性
材料:
- 几个不同类型的物体(例如钥匙、硬币、铁磁性物品等)
- 一个磁铁
步骤:
1. 将一个物体放在桌面上。
2. 将磁铁靠近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记录下来。
3. 重复步骤2,使用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测试。
以上是一些简便实验方法供五年级小学生使用。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这些实验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实验2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注意事项:使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注意安全。
实验3:卵石的形成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注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鲜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实验4 :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要求: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实验分三种物态。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到振动或立即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和波纹;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或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实验一:水的沸点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水的沸点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实验材料:水、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杯、火柴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温度计的温度调至0℃。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玻璃杯中。
3. 点燃酒精灯,将温度计插入水中,然后将酒精灯放置在温度计下方。
4. 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下温度。
5. 实验结束后,关闭酒精灯,小心取出温度计。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当水达到100℃时开始沸腾,即水的沸点为100℃。
实验分析:水的沸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所需的温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水的沸点为100℃,这个数值在标准大气压下是稳定不变的。
实验二:自制电池实验目的:通过自制电池来了解并验证电能的转化过程。
实验材料:铜片、锌片、铜丝、线材、电灯泡。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铜片和锌片清洗干净。
2. 将铜片和锌片固定在瓶内,使它们不直接接触。
3. 用铜丝将铜片与电灯泡的一端连接起来。
4. 用线材将锌片与电灯泡的另一端连接起来。
5. 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当铜片和锌片连接成电池后,电灯泡亮了起来,说明电能得到了转化并成功地点亮了电灯泡。
实验分析:在电池中,铜片和锌片分别充当电池的正负极,通过连接电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环路。
当电池连接电路时,电流开始流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电灯泡的发光来观察电能的转化过程。
实验三:物体的密度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来了解物质的性质。
实验材料:密度试管、水、不同材质的物体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密度试管放在水平台上。
2. 将水倒入密度试管中,直至水平面达到试管中线。
3. 将待测物体轻放入密度试管中,观察其浮力情况。
4. 根据观察到的浮力情况判断待测物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一些物体浮在水面上,而另一些物体则下沉至底部。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密度。
实验分析:物体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包含的质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基本操作kj lei52 收集整理1—1种子发芽实验(一)一、实验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二、器材:(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每组)水1杯、滴管1个三、规范操作要点: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 2种子发芽实验(二)一、实验内容: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二、器材:(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略。
1—4蚯蚓的选择一、实验内容: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二、器材:(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一、实验内容: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二、器材:(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操作建议: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一、实验内容: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二、器材:(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一、实验内容: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二、器材:(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五年级上册1、渗水比赛一、实验题目:渗水比赛二、实验要求:渗水比赛三、实验器材:塑料瓶、纱布、剪刀、线、烧杯、支架、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四、操作步骤: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三个烧杯中的水量,记录在表中。
2一、实验题目:测量水温的变化二、实验要求:测量水温的变化三、实验器材:2支温度计、400ml烧杯、100ml锥形瓶、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四、操作步骤:1、向锥形瓶中加入280ml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ml 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察两个容品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3、勺柄冷热的变化一、实验题目:勺柄冷热的变化二、实验要求:勺柄冷热的变化三、实验器材: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火柴。
四、操作步骤:1、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现象。
2、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现象。
3、在杯壁上粘上豆子,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现象。
4、传热比赛(一)一、实验题目:传热比赛。
二、实验要求:传递。
火柴、凡士林油(或蜡)、四、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实验。
点燃酒精灯,在金属丝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以及几根火柴棍掉下的顺序。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A、金属丝粗细要恰当。
过粗,实验时间太长;过细,火柴棍不好粘,传热太快,3根火柴棍掉下的时间相差太小,实验结果不明显。
一般以直径6毫米左右为宜。
B、粘接火柴棍距离,过近过远都不好,一般以15毫米左右为宜。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汇总一、种子发芽实验1. 实验目的- 想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啥条件呗。
是只要有水就行,还是得有阳光、空气啥的呢?2. 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这绿豆种子可便宜又好找,就像科学实验里的小明星)、透明塑料杯(方便观察种子的一举一动)、纸巾(给种子当小床)、水。
有的时候还会准备黑盒子(用来模拟没有阳光的环境)。
3. 实验步骤- 首先呢,在塑料杯里铺上纸巾,就像给种子铺好小褥子。
然后把绿豆种子放进去。
- 接着,分成不同的组。
一组是给充足的水,一组少给点水,还有一组不给水。
这就像给种子们不同的待遇,看它们谁能发芽。
- 如果要探究阳光的影响,就把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放在黑盒子里。
就像让种子们有的住“阳光房”,有的住“小黑屋”。
- 每天都去看看这些种子,就像去看望小宠物一样。
看看哪个杯子里的种子先发芽,哪个杯子里的种子一直没动静。
4. 实验结果- 结果发现啊,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水太多会把种子泡烂,水太少种子又干巴巴的发不了芽。
而且呢,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在黑暗里也能发芽,不过长了芽之后如果一直没阳光,豆芽就会长得又黄又弱,像病怏怏的小瘦子。
二、光的传播实验1. 实验目的- 想知道光到底是怎么走的呀,是直来直往,还是会拐弯呢?2. 实验材料- 手电筒(这就是我们的小光源,像个会发光的小魔法棒)、三张带孔的卡纸(孔要在一条直线上哦)、一块光屏(就像光的小舞台,用来接收光的)。
3. 实验步骤- 先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立起来,排成一条直线。
然后把手电筒打开,让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孔射进去。
- 眼睛盯着光屏看,就像在等一个小惊喜。
如果孔在一条直线上,就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明亮的光斑。
- 然后呢,把中间那张卡纸稍微挪一挪,让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再看光屏,光斑就消失啦。
4. 实验结果-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就像火车在铁轨上跑,直直的,不会随便拐弯。
三、溶解实验1. 实验目的- 想知道哪些东西能在水里消失不见(溶解),哪些东西在水里还是原样(不溶解)。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览表.doc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览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设计1-1种子发芽实验(一)一、实验内容:种子发芽实验二、器材:(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每组)水1杯、滴管1个三、规范操作要点: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H寸间就去观察…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2种子发芽实验(二)一、实验内容: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二、器材:(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略。
1—4蚯蚓的选择一、实验内容: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二、器材:(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一、实验内容: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二、器材:(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操作建议:1、讨论H寸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一、实验内容: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二、器材:(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一、实验内容: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二、器材:(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实验操作指导
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实验操作指导一、实验名称:蚯蚓的选择二、实验名称:光和影三、实验名称:光的传播路线四、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五、实验名称:土壤中有什么六、实验名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七、实验名称:用拉力驱动小车八、实验名称:橡皮筋做动力驱动小车九、实验名称: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十、实验名称:测量力的大小一、实验名称:蚯蚓的选择实验目标:设计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环境的对比实验。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探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实验用品: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实验方法:1.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观察蚯蚓的选择。
2.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
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注意事项:1.不变的条件一定要控制好。
2.对蚯蚓要温柔点不能让其受惊吓。
二、实验名称:光和影实验目标:探究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实验用品: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铅笔、尺子。
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保证实验效果),投影画实验方法:1.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不包括远近)。
2.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3.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使物体稍微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4.要求学生先在桌上的白纸(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然后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
注意事项: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光源位置不变,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最后要把影子记录在课本上的表示屏的那条线上。
三、实验名称:光的传播路线实验目标: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用品: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达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实验结论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腾”。
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实验结论
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名称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
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烧杯、冷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到水中,反复做几次。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
水滴有力量;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
实验名称
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水流的力量
实验准备
托盘、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绳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喷壶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造型。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结论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六(第六课)
实验七( 第七课 )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准备
空纸盒 橡皮筋 小鼓 音叉 一盆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八( 第八课 )
实验名称
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实验准备
闹钟 塑料袋 水槽 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贴近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3、观察现象。
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滴,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滴。
实验结论
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才可以凝结成水。
实验十四(第24课 小水滴的旅行 )
实验名称
模拟雨的形成(一)
实验目的
认识雨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沸腾。
实验十二(第22课 凝结 )
实验名称
凝结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凝结现象
实验准备
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小碟子、少量冰块、三脚架、石棉网。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三脚架上放石棉网,把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上面。在烧杯上面放装有冰块的小碟子。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3、观察现象。
随着温度的升高,水里不断产生气泡,水面上部有水汽出现,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现水珠。
实验十五(第24课 小水滴的旅行 )
实验名称
模拟露的形成
实验目的
知道自然界中露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干毛巾将较大的不锈钢杯外表面擦干净,然后将碎冰块倒入杯内至杯子的 处,掺入适量冷水至 处。
2、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实验准备
竹筷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地壳的岩层(筷子)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发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1、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一块冰接近瓶口。
3、把冰从瓶口移开,在接近瓶口。
4、观察现象。
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白气”(即雾)出现,把冰移开,则“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
“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形成了雾(云)。
实验名称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地滴下来。这就是“雨”。
实验结论
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地滴下来。这就是“雨”。
实验名称
模拟雨的形成(二)
实验目的
认识雨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方座架、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杯、瓷盘。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烧瓶里装 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石棉网下放酒精灯;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向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处。
实验九( 第十课 )(方法一)
实验名称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准备
鼓、碎纸屑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震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震动情况。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实验结论
杯壁外挂满了小水珠,这就是露。
实验十六(第24课 小水滴的旅行 )
实验名称
霜的形成
实验目的
认识霜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冰、水、食盐、搪瓷杯(外壁是深色的)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先到半杯冷水,再加入适量的冰块(擦净杯外壁上的水)。测定杯内的温度。
2、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待食盐溶化后再测定杯内的温度。
3、观察杯外壁出现的现象。
杯的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粉末出现,这就是霜(形成霜的温度:0℃以下)。
实验结论
杯的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粉末出现,这就是霜(形成霜的温度:0℃以下)。
实验十七(第24课 小水滴的旅行 )
实验名称
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
认识雾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广口瓶、温水、冰块。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玻璃杯内壁逐渐积聚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点,从玻璃杯口一滴滴落下来。
3、加热玻璃杯内的水,在玻璃杯口放一个盛着凉水的瓷盘,一会儿就会看到有水滴从瓷盘底部滴出。
磁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实验结论
磁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结论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实验九(第十课 )(方法二)
实验名称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准备
木梳、硬卡片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三)(第4课)
实验名称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实验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番茄酱(岩浆)从土豆泥(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
实验结论
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一) (第二课 )
(实验二)(第三课)
实验名称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实验名称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实验准备
三脚架 铁盒子 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 火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