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 什么是比较教育?比较教育有哪些学科特点?比较教育是要从世界大视野来审视教育问题,放眼世界是比较教育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情境。学科特点:

(1)日本学者冲原丰认为:

①用比较研究法来研究教育,这是比较教育学的最大特点

②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

③以现在为中心

④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

⑤把外国教育学包括在比较教育中

2)王承绪等认为:

①跨国性或国际性

②跨学科性

③可比性

3)商继宗认为:

①方法论方面,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和研究外国教育

②研究单位方面,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研究

③研究对象上,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

④时间和空间上,对近二三十年来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教育作横断面的比较

⑤学科性质上,偏重于应用科学方面

4)冯增俊认为

①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广泛,涉及人类教育的各个领域

②方法上以比较为最大特点

③目的是借鉴和实践

④时间上以当代为核心

⑤研究单位除了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外,还包括地区比较、跨省比较和跨民族比较

2.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各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的基本问题为重点)

(2)时间(以当代教育为中心);

(3)空间(世界各国教育,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

3. 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一、外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史前阶段(1817 年以前)——“旅行者见闻” 古希腊古罗马:色诺芬、西塞罗

中世纪:日本遣唐使;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

16 世纪伊拉斯谟;18 世纪孟德斯鸠

阶段特征:零星的不系统的研究、无科学的研究方法、游记见闻居多。

(二)学科倡导阶段(19 世纪)——访问与借鉴背景:工业革命对生产者的素质和数量提出新的要求,借鉴先进国家教育经验,更好的开展国民教育成为比较教育学诞生的社会需求基础。

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熟为其奠定了学科基础。

法国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著作《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提出建议:

(1)建立国际教育机构(2)问卷法(3)建师范教育网(4)办刊物(5)研究教育规律

法国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成为1833 年《基佐法》(《初等教育法》)的根据,影响了法英美的教育。1836 年又考查荷兰教育。

美国贺拉斯曼1843年考察欧洲多国,以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次年发表《第七年报》。阶段特征:重在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缺乏科学研究方法,仅停留在描述水平上,未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学科形成阶段(20 世纪上半叶)——因素分析

背景:二次工业革命急需普及中等教育、一战后重建、苏联成立——外在动力促使各国进

一步改革教育;

检讨和反思过去比较教育学的不足成为内在力量,研究者开始关注外国教育经验的“原因”,而不只是教育经验的“结果”或者“表象”。

代表人物:

英萨德勒《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

承上启下,开创因素分析法。

美康德尔1933《比较教育》,认为比较教育是延续了教育史的研究,其目的有三种:“报导—描述”、“历史—功能”、“借鉴—改善。

英汉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依据》运用历史因素分析法。

阶段特征:出现高水平专著,基本框架形成,以因素分析为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在高校开设课程,注重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的结合。

(四)学科蓬勃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综合研究

背景: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二战后重建、东西方阵营对峙——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迎接挑战。

新兴学科涌现、方法论丛林出现、国际性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促进了比较教育的大发展。代表人物:美贝雷迪《教育中的比较方法》提出比较教育研究四步法:①描述“是什么” ② 解释为什么”③并置(研究资料,分析异同,提出假说)④比较(验证假说);

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一一今日比较教育》,观点:①强调研究的应用性②主

张研究目的和内容决定研究方法,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③重视比较教育研究的背景④提出比较研究的框架;

阶段特征:此阶段比较教育的研究规模迅速扩大、方法与观点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

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史前阶段

唐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描述印度教育,明朝时传教士利马窦、艾儒略(著书《职方外记》

《西学凡》,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第一人),汤若望(天文历法)

等来华传播西学。

(二)借鉴阶段(19 世纪40 年代至19 世纪末)是对比中外教育状况,倡导借鉴外国教育经验,改造中国教育制度的阶段。比较教育研究刚起步,尚未形成学科体系。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

(三)形成阶段(20 世纪初到40 年代末)是中国比较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阶段。

1901 年《教育世界》杂志创刊,1911 年陆费逵《世界教育状况》发行,1929 年庄泽宣《各国教育比较论》出版

(四)发展阶段(1949 年到现在)是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建科学比较教育学的阶段。我国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真正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成果包括:明确了指导思想扩大了研究队伍;丰富了研究成果;开设了比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

4. 在本章提到的中外比较教育家中,您对那两位印象最深?为什么?

(1)法国朱利安他是“比较教育之父”,他在著作《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中提出建议:(1)建立国际教育机构(2)问卷法(3)建师范教育网(4)办刊物(5)研究教育规律

且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包括:①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

②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③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化发展的方向。

(2)英萨德勒他的著作《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开创因素分析法。

他的贡献有:①把比较教育的目的由单纯的借鉴移植拓展到理解预测

②首提民族性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

③主张研究学校外的事情,为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和思想基础

④促进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独立.

第二章

1. 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

1. 18 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国家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范围,由此促进了各种学校的建立。其中包括:

(1)学前教育:

十八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发展。而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学前教育机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学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初等教育:

15 世纪前的欧洲初等学校主要由教会兴办,招收贵族子女,未建立正规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教性、等级性和非正规性。

15 世纪开始,初等教育的范围有所扩大,出现了世俗初等学校

18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星期,欧洲各国初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

19 世纪各国纷纷兴办公立小学

19 世纪后半叶起,欧洲各主要国家推行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的义务教育制度。

(3)中等教育

14-16 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建立了新型学校和教育体制。

1537 年,斯图尔谟对斯特拉斯堡城市拉丁学校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所文科学校。

19 世纪,文科中学已成为欧洲国家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4)高等学校

产生于12 世纪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中世纪大学有教会创办的也有市民自发成立的。

17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欧洲各国政府加强了对本国高等教育的干预,高等学校逐渐转化为国家主办,基本清除了宗教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