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18c861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0.png)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 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2)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5)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3)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4. 采用分组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汽车的启动与制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复习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力的三要素:(1)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复习牛顿定律:(1)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的内容;(2)通过实验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的应用。
4. 复习摩擦力:(1)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类型;(2)介绍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3)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件
![《力和运动》复习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1a2d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a.png)
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力,方向竖直向下,单位 是牛顿,简称牛。
弹力与弹簧
总结词
掌握弹力与弹簧的原理、 应用和计算方法
弹力
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 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弹簧
弹簧是一种弹性元件,具 有缓冲、减震、储能等作 用,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 和电子产品中。
摩擦力的应用
总结词
摩擦力的分类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和在生活中 的应用
应用。
圆周运动的应用
总结词:丰富多样
详细描述:圆周运动是另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其运 动轨迹为一个圆或圆弧。圆周运动的应用非常丰富多 样,包括各种旋转运动、机械传动和天体运动等。例 如,电风扇的转动、机械钟表的齿轮传动和地球的自 转等都是圆周运动的应用。此外,圆周运动在汽车、 自行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中也有着重要 的应用。
减小阻力和摩擦的方法
总结词:应对策略
详细描述:为了减小阻力和摩擦,可以采用减少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减轻物体的重量、使用润滑剂或 改变接触表面的材料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和摩擦力,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和性能。
05
力的应用
重力与万有引力
总结词
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的概 念、性质和作用
万有引力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相 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做 万有引力。
《力和运动》复习课 ppt课件
目录
• 力的基本概念 • 运动的基本原理 • 力和运动的关系 • 摩擦力与阻力 • 力的应用 • 运动的应用
01
力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力
总结词:力的定义
详细描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具有大小、量
总结词
运动的基本原理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c0be39b90d6c85ec3ac6df.png)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2012年考纲】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其数学定义式,知道其单位m/s、km/h及其换算;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地计算等)。
2.会选用适当的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知道时间的国际单位s,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会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m,知道其他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结合生活经验粗略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4.经历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5.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知道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6.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实际情况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并能与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分析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eab6b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f.png)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与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与运动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325fdbc77da26924c5b05c.png)
悬挂法
"
说明:①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②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③当地球上的物体有很大的速度时就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④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让弹簧测力计保持竖直状态,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就等于物体的重力G)
判断方法
八字原则:“筒体、等大、反向、共线”,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应用
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二力平衡和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找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
·
知识点7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受力情况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合力为0)
效 果
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举 例
人能在冰面上快速慢行;汽车轮胎上常有凹凸的花纹;足球守门员要带上手套;登山运动员要穿防滑靴等
2.摩擦力的分类
》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定 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物体接触时,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原 理
二力平衡
;
实验装置
水平长木板、质量不同的木块、毛巾、弹簧测力计
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探究过程
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的目的是:使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62af2f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8.png)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理解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够运用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实验器材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3)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教学难点:(1)力的相互性的理解与运用。
(2)牛顿运动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3)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1. 复习导入:(1)回顾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 实例分析:(1)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等。
(2)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碰撞等。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判断题:(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对)(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会改变其运动状态。
(错)2. 选择题:(1)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A. 物体形变B.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C. 物体温度变化D. 物体颜色变化)五、课后作业:2.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一个简单的物体运动问题,并绘制运动轨迹图。
3. 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运用速度、加速度等概念描述其运动状态。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力和运动复习—教学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力和运动复习—教学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dbbf737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0.png)
(喷气式飞机、舰船、火箭)
7.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
受到的力有
(A )
A、重力和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
C、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D、重力和下滑力
A、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B、物体的路程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 C、物体朝什么方向运动,则这处方向上必受力的作用 D、物体的速度不变,则其所受的合外力必为零
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 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弹簧测力计 (1) 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提环、弹簧、指针、刻度盘、秤钩
(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 就越长。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 了解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不能 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2)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3) 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 若不在,应调零
甲
乙
图2
重力
1、定义: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 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做重力。
2、符号: G
3、施力物体: 地球
4 、受力物体: 物体本身
1、猜想:
物重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 质量的关系。
重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
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 右图所示。
◆实验记录表格
力与运动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力与运动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adfdf2255270722182ef715.png)
B.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用力推小车,小车没动,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慢慢停下来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补偿.
作业设计
同步探究P113第一大题.
教后反思
C.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才有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例题2: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力( )
A.肯定是平衡力
B.肯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例题3:下面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科学家使用了几个非常典型的物理学方法.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伟大定律的发现过程,依然能感受到物理学方法的魅力.我们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没有使用下列物理学方法中的()
A.理想化实验法B.推理法
C.类比法D.观察法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汽车受到重力
C.汽车具有内能
D.汽车具有惯性
知识点3:力的合成
问题3:什么是合力?我们可以按怎样的步骤来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
4.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
B.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静止
B.物体运动方向改变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物体受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会改变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194ad7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0.png)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学会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运用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应用。
(2)运动学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牛顿三定律。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讲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1)请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
(2)请学生根据给定的运动学公式,计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2)总结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总结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醒学生学会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4. 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和运动》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六章《力和运动》教案(沪科版初二)](https://img.taocdn.com/s3/m/09d1afd87fd5360cbb1adb1c.png)
第六章《力和运动》教案(沪科版初二)课题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课时总 1课时课型:复习课调整意见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二力平稳的条件。
2、进一步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缘故。
3、进一步明白得物体的惯性。
4、能熟练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二力平稳的条件惯性牛顿第一定律难点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明白得和运用教具小车斜面、长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钩码、课本、饮料瓶、课件等学法教法复习法归类讲解法训练法板书设计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方法内容概念:惯性讲明惯性现象力应用和合力、分力同方向: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动反方向:定义:二力平稳条件:应用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学活动估时调整意见简述意图导入课题师生互动整体构建归类剖析强化训练意图引题知识网络牛顿第一定律简述要复习的意图、内容、提出复习要求,让学生明确目的,便于复习。
投放知识结构,要求阅读课文、回忆并填写完整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方法内容概念:惯性讲明惯性现象力应用和合力、分力同方向: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动反方向:定义:二力平稳条件:应用力的作用: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缘故,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缘故实验探究:采纳了操纵变量法,该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截了当验证惯性: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现象讲明:要研究的物体原先的状态条件改变后,由于要研究的物体具有惯性,它还要保持原先的运动状态,因此…….训练:探究P3 1、4、6及时答疑,并针对共同咨询题讲解3min8min15min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学活动估时调整意见归类剖析强化训练归类梳理总结方法作业要求二力的合成力的平稳结构与方法力的作用成效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训练:探究P7 7 成功:1 拓展:1及时答疑,并针对共同咨询题讲解平稳状态力的平稳F合=0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平稳条件:4个,缺一不可训练:探究P10 开放作业:6、7 成功:1及时答疑,并针对共同咨询题讲解引导学生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再现本章要紧内容并总结解题的方法1、复习本章内容,预备单元测试2、完成本章〝复习自测题〞11min13min4 min1 min教后小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662793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f.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35bd5552ea551810a68782.png)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afb704bb4cf7ec4bfed058.png)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040e583a45177232e60a253.png)
复习课:第十章:力与运动一、教材分析1、本章着重研究力和运动间的关系。
首先从浮沉的条件开始,分析浮力和重力不平衡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引伸到二力平衡的条件。
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素质。
2、本章在6个活动中安排了4个自行动手的探究的活动。
其中“怎使物体上浮和下沉”、“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活都是精心设计的。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由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改编而成的,另外两个活动编写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有关惯性的知识。
3、本章是初二年级的最后章节,考虑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阅读材料“潜水艇的沉与浮”中首次给出用数学工具推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拟推导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过程。
在“信息库”中又给出了实心物体浮沉条件。
在知识梳理栏目中介绍了用树形和表格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整合的不同方法。
4、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章的“WWW”、“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安排了多个小制作,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第十章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以下几个知识块入手。
1、物体的浮沉条件2、二力平衡的条件3、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将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关习题,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2、知道轮船、气球、飞艇、密度计,了解打捞沉船、浮沉原理。
3、理解二力平衡。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5、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4422115f46527d3250ce00a.png)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
但力的概念,有丰富的物理内涵,这方面学生是陌生的。
教材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分析、体会,实验、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感悟一些科学方法,逐步把学生引进力的世界。
效果分析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复习课设计的得与失。
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情景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础知识,以达到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
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了前后基础知识的联系。
本章内容共有三大部分:运动、力、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却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矛盾重重,特别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及时总结。
本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引入时,力求从那些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让他们经历探究积累实际材料的过程。
教材分析教材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人推车、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等,分析概括出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然后介绍了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及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四节分别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三节内容各有突出特点:第二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突出测力计的使用:第三节重力,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第四节摩擦力,突出科学探究——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介绍了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材的最后两节,内容上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形式上是以实验探究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并用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这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分析与论证”的要求。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06b2b9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8.png)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b9f2a789eb172ded63b7f6.png)
《运动和力》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第七章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节复习课,采取青岛初中“整—分—合—补—测”以及“小循环,快反馈”的典型的复习课的模式,先提取出整章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分开复习,并辅以及时的反馈练习,逐一击破,学生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
最后再进行达标检测,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高效简洁。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推理:由不受力时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然后进一步认识到物体有惯性这一客观事实。
1.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比如“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先提出问题,又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减小了实验探究的难度。
2.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第一节编排了牛顿第一定律,而第二节二力平衡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第三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又用到二力平衡知识,这样编排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人教版的教材要好于沪科版,沪科版把摩擦力放到了二力平衡之前来学习,不便于学生建构知识。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913a52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8.png)
苏科版复习课教案力与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并能应用于物体运动分析。
(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直观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3)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及意义。
(2)牛顿第一定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和动画演示。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的示意图有什么作用?如何绘制?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
(2)介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其意义。
3. 课堂互动:(1)小组讨论:力的示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
![运动和力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dbebc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a.png)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注意: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速度公式的应用,三种常见力
难点
惯性及其应用
教
学
过
程
学生看教材分组讨论完成下列基础填空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
1理解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对于同一个物体,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一般是不同的。
•例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词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
•2、平均速度及其计算
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
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
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例2:张扬同学的家离学校3km,他早上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7点20分到达学校,途中曾遇到红灯等候2分30秒,张扬同学在到学校的这段路程中平均速度是m/s。
•3、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在分析物体受力时,一定要找到该力的施力物体。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例3:分析下面图的受力情况: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也叫惯性定律。
•例4: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时,小球将()
A 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 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运动
C 保持绳子断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能维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例5:用力推小车,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停止推车,小车的速度减小,直至静止,这说明()
• A 小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 B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C 物体的惯性使物体停下来
• 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一些惯性现象
惯性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物体惯性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切记:物体的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速度大时惯性大
• B 静止时物体没有惯性
• C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惯性随之也改变
• D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7、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不同点: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在两个物体上;
②平衡力不一定同时消失,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例7:用电线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静止时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 A 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 B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 C 电线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受到的重力
• D 电灯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灯受到的重力
•8、两个实验:
•①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