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螳螂捕蝉教案含反思苏教版
10.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行思议”“茅塞顿开”“逍遥自由”“毫不介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3.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4.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奇妙与才智。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开宗明义,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
)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比如:蜻蜓、蚂蚁、蝴蝶、蚂蚱。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
(举例:青蛙、蛇、蚯蚓。
)3.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4.“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1.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精确吗?出示:诸侯国祸害不行思议固执劝阻侍奉茅塞顿开候。
请大家视察它们的字禀报隐伏毫不介意2.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相互提示订正。
3.再看两个形近字,出示:侯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4.引导组词。
5.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处死露水举起前爪6.指名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究竟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谁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下《螳螂捕蝉》教学反思1《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到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是课文的第二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学时,我把重点也放在了这部分。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聪明和智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去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充分地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细节(一)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时,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吴王的固执,读出吴王的王权。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谁敢冒死凡谏呢?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明白,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
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而这正是故事的起因。
弄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故事的经过。
细节(二)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指名读这段话,然后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那些词语?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三个等词语反复朗读,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
【配套K12】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螳螂捕蝉》课后反思1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
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螳螂捕蝉”成语的含义;(2)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3)掌握成语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成语故事;(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3)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及其应用;(2)成语故事的解读和寓意;(3)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2)如何运用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螳螂捕蝉”的来历;(2)引导学生关注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和事件;(3)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理解故事内容;(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过程;(3)学生总结成语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成语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3)教师点评学生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成语“螳螂捕蝉”进行口语表达;(2)学生结合成语故事,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2)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展示。
2. 作业评价:(1)学生对成语“螳螂捕蝉”的理解和应用;(2)学生对成语故事的解读和寓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螳螂捕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为期三周的校内公开课已结束。
本次校内公开课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让我系统地了解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年级的特点。
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我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下面,就这一课时的教学谈谈感想。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决意伐楚→巧妙劝说→打消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
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
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的设计教学预设如下:“激趣导入→预习反馈→听故事,理脉络→看图片,品故事→留悬念”。
在激趣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巧填八字成语”这一练习,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成绩,达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听故事,理脉络”环节中,一个让学生“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练习,极富挑战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众说纷纭,但又不乏经典之语。
理清课文脉络后,我出示了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指导他们“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试着画一画示意图。
”并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们呢!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苏教版六语下《10螳螂捕蝉》第一二课时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赛教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螳螂捕蝉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并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词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生字词:蝉、翅膀、挡、超、饿、登、竿、耳鬓厮磨、骇人听闻教学难点:1.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和传统文化2.学习挡和超两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照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谈论螳螂。
让学生们自由发表对于螳螂的看法,如螳螂外形、习性等。
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之间不断提问发挥出更多的信息。
2.新课讲授(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讲解词语:「蝉」、「翅膀」、「登」、「竿」、「耳鬓厮磨」和「骇人听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字词语的意思、用法和释义。
3.学习理解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
3.课文阅读(15分钟)请同学们自行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打开音频素材,在整个班级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学生们跟随着音频素材口语停顿与调子一起学读。
4.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轮流发言讨论螳螂捕蝉的情节和寓意。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
5.课后任务(5分钟)请同学们回家阅读课文,总结《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或图像展现《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五、教学反思学生们反应良好,能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积极讨论。
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下节课将按排课表,适当减少导入时间,加强学习质量。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螳螂捕蝉的故事。
2. 成语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 口语练习: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造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成语解释和运用。
2. 难点:成语的灵活运用和口语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成语的运用,进行口语练习。
3. 表演法:分组进行成语情景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螳螂捕蝉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成语:解释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寓意。
4. 口语练习:让学生运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进行口语造句,互相交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分享心得体会。
6. 情景表演:分组进行成语情景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成语的运用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表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 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螳螂和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一篇小短文,发挥想象,描述一个场景。
2. 调查周围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是否了解这个成语,并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运用实例。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螳螂捕蝉》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捕食策略,螳螂利用自身的特殊构造和独特的技巧,成功捕获猎物。
然而,这一策略也可以引发我们对教学的反思。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螳螂捕蝉》进行教学反思,包括教学方法、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生参与以及评估方式。
一、教学方法:1.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1.2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设立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1.3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游戏化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学习目标:2.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2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除了整体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期望。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定期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习过程:3.1 设计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启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2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料、实验设备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熟悉《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内涵。
3.学习运用良好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讲解和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广阔的生活知识。
2.难点:学习修辞手法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中的语言艺术手法。
3.进一步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故事,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4.合作学习: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个性化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修辞手法,让他们在实际的写作中自主选择使用,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提问学生: - 你们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 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故事?(3)引导学生认识寓言故事,提问: -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2. 基础知识讲解(1)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提出问题: - 你能列举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什么?(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艺术手法(比如对比、排比、夸张、反问等)。
3. 进一步学习(1)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螳螂捕蝉》,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寻找故事中使用的语言艺术手法,并思考这些手法为什么会被使用。
4. 合作学习(1)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手法,给予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实验。
教学反思《螳螂捕蝉》反思
教学反思《螳螂捕蝉》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3课《螳螂捕蝉》【现象白描】教学第一自然段: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一小节,看看从这段话中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学生边读边想,还不时地与边上的同学小声讨论,并在不堪设想等必要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我读懂了这小节是写了事情的起因,吴王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竭力劝阻,但吴王坚持不听。
生:我从不堪设想这个词语中读懂了大臣们都很忠心,都能为吴国的利益考虑。
生:我还读懂了吴王很固执。
他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师:吴国和楚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这时的吴国准备出兵攻打楚国,说明了什么?大家想一想,再讨论讨论。
生:说明吴王很有野心,想欺负比本国小的国家。
师:和这位同学想法一样的请举手。
〔有七、八位同学举起了手〕生:我认为不是这样,正说明当时吴国的实力比拟强。
生:我也同意刚刚这位同学的说法,我认为吴国攻打楚国说明吴王治国有方,使本诸侯国内部国泰民安。
生:对!我也认为这正是从侧面来说明吴王的水平高,治理一个小小的吴国绰绰有余,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功绩的国王,因为他如果攻打下了楚国,他就是吴国的大功臣,百姓心目中的好皇帝。
师:叫起这七八位认为吴王有野心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听了他们的发言后的想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刚刚我说的吴王很有野心改成吴王很有抱负。
〔老师和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师:下面我再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小节,看看吴王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句话的?大臣们的话中之意又是什么?生:如果我是吴王,在此时此刻也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我是一国之君,我已决定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在出兵前最大忌别人说出对出兵不利的话。
生:我认为吴王发那么大的脾气,不正说明了他的善良吗?不正说明了爱兵如子,想在出兵前图个吉利吗?师:你们的讨论,让老师听懂了吴王确实是一个仁君,并不是一个暴君!如果是暴君的话,他可以立即处死那些大逆不道的大臣;你们的讨论,更让老师欣慰地看到了大家的聪明。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2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2.学生能够运用桨声模拟天空中的声音;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螳螂和蝉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智慧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变化;2.运用桨声模拟天空中的声音。
教学难点1.应用声音进行情境描写;2.运用文本分析和推理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2.课堂讨论法;3.观察和分析法;4.语言模拟法;5.锻炼创意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请学生集中注意力。
老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小英雄引入课堂话题,例如说一些关于螳螂和蝉的趣闻,让学生忆起螳螂捕蝉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图片(10分钟)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看这张图片:螳螂捕蝉的图片请观察,这张图中的画面有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这张画的含义?3. 桨声模拟(15分钟)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天空中的声音,来感受故事的变化。
老师可以首先简单谈一下螳螂和蝉的生存策略,引出“天空中的噪音”这一环节。
老师告诉学生将要模拟天空中的噪音,如飞行的飞机、远处的汽车声等。
老师找一些演示视频来展示相似的声音(如飞机噪音),然后现场模拟声音,示范一下模拟的方法,然后请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处理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噪声”的形成和影响。
4. 解读故事情节变化(20分钟)请前两节课当中两组童鞋进行课堂表演。
表演完后,老师对本节课中重要的时序节点进行讲解和解读,并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大概给出下列故事情节变化:•初见螳螂和蝉,蝉在树上歌唱,螳螂等待机会;•螳螂成功捕获蝉后,饱食饱饮地享受自己的战果;•螳螂在收获的时刻,被猛禽所发现;•进一步叙述螳螂也处于“捕食者的地位”,但它也是一种敢于战斗、善于隐蔽的生物。
5. 课堂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最后的变化阶段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谈螳螂和蝉战斗智慧上的比较和螳螂如何使用避免被发现的技巧。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识记并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意思。
(2)能够熟练运用成语“螳螂捕蝉”进行恰当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眼前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懂得感恩和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螳螂捕蝉”。
难点:深刻理解成语“螳螂捕蝉”背后的道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和相关知识。
(2)准备教学PPT和相关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成语“螳螂捕蝉”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成语“螳螂捕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成语含义。
(2)简要介绍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成语“螳螂捕蝉”背后的道理。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成语“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2)举例说明成语“螳螂捕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互动环节:(1)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成语。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成语“螳螂捕蝉”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螳螂捕蝉”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成语“螳螂捕蝉”,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眼前人的作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思考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以及是否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苏教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苏教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1第一课时师:板书课题:23 螳螂捕蝉今天咱们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咱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生:守株待兔自欺欺人……师:什么是寓言?生:通过一件事告知咱们一个道理。
导入中温习什么是寓言,咱们已经学过的寓言有哪些。
师:今天咱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
咱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螳螂。
生:齐读。
师:螳螂是什么?生:昆虫、益虫。
师: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生:形声字。
都是虫字旁。
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生: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师: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生:蛇、蚯蚓。
大局部昆虫的名称中带“虫”字旁,但不是名称中带有“虫”旁的动物就是昆虫,这个练习让同窗明白了这个知识。
师:螳螂的作用可不小。
乃至改变了一段历史。
下面来学习课文。
听录音,发现生字把它画下来。
师:自身去读一读,注意课文里的生字和一些多音字该怎么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诵课文。
师:及时纠正同窗读错的字音:伺机乘隙与伺机比较衣裳读轻声。
爪:zhua 一般动物的脚。
zhao鸟兽的脚,如鹰爪。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三个句子1假设其他诸侯国浑水摸鱼,后果将难以想象。
师:指名读成语。
同窗字:“侯”与“候”比较,有什么不同?别离组一个词。
生:侯比候少一竖,侯(诸侯)候(时候)师:不的变调,这里读第几声?生:第四声。
师:何时读第四声?生:“不”在非去声前读第四声。
师:其他诸侯国浑水摸鱼会有什么后果?生: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师:难以想象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最后的结果,那“堪”什么意思?生:“堪”的意思是能。
读一读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无拘无束地喝着露珠。
师:指名读成语。
师:“无拘无束”什么意思?句中哪个词可用来理解。
生:悠闲。
师:指名读句子。
师:用无拘无束说一句话,仿照第二句,前半句写样子,后半句写怎么做。
生:我在公园悠闲地玩,无拘无束地又蹦又跳。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必修教材,螳螂捕蝉是一篇成语故事,寓意深刻。
故事通过描述螳螂捕捉蝉的场景,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教育人们在做事情时要警惕后面的危险。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故事的寓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成语故事,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
但螳螂捕蝉这个成语较为特殊,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深入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成语的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来历,掌握成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成语的寓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警惕性高、善于观察周围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做事要有预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及用法。
难点:理解成语的寓意,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成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成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寓意。
4. 课堂讲解:讲解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来历、意思及用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成语,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成语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成语故事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 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四、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螳螂和蝉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
提问:“你们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俗语吗?它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讲解螳螂、蝉和黄雀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讲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引导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5. 练习巩固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及反思螳螂捕蝉苏教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2.接着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
3.然后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词语卡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寓意。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如播放螳螂捕蝉的动画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以此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或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故事中的智慧;最后,通过奖励机制,如小奖品或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提高学习动机的目的。
(2)寓言故事寓意较深,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哲理。
(3)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六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课文内容,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学习兴趣上,他们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富有哲理的内容较为感兴趣,对于传统的寓言故事有一定的接受度;学习习惯上,他们已经养成了基本的课堂纪律,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但个别学生可能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苏教版《螳螂捕蝉》教学反思6篇
苏教版《螳螂捕蝉》教学反思6篇苏教版《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篇1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
“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楚”之间的联系,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
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课文,如何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对教材的重组。
结合本课独特的“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架结构。
我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先对故事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再深入到对小故事内容的剖析、寓意的理解,穿越回故事的起因对比体会少年的劝说之巧妙,最后对人物、故事情节、寓意都有了全面的把握。
教学时,首先,利用概括提示引领学生初快速地抓住事件梗概,同时进行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也就一目了然了。
倘若进一步要求学生仅根据板书的三个词语“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再进一步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达到让学生归纳出对叙事性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方式的目的。
但考虑时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并没有付诸实践。
随后,在学生对文章整体有了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打破故事前因后果的顺序,直奔中心。
让孩子们自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从遣词造句中发现蝉、螳螂、黄雀的共同点,提出质疑,在小组讨论中合作解决发现的问题。
扣住三者“一心”的不同表现,教师提问,孩子们扮演角色答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趣味问答中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寓教于乐。
上完课后细想,这些问题及答案都很简单,如果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就有目的地让孩子们自己分角色来进行创造性的问答表演,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对“恍然大悟”、“固执”和“死”等词的解读,注重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让孩子们明白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两句话里面的‘死’意思一样吗?”又体会到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又有所改变,对其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
及课后反思
《螳螂捕蝉》课后反思1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
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
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
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XX年12月2日晚
《螳螂捕蝉》课后反思1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以为,落实这一
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
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
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XX年12月2日晚
《螳螂捕蝉》课后反思1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
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
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
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XX年12月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