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张伯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首相张伯伦
众所周知,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头子的嚣张气焰,他全力运作出的《慕尼黑协定》成为日后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张伯伦很有名气,是因为他作为一位首相的懦弱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笑话,甚至许多历史书上也是如是说。但是,今天我想另外一个方式来看待这位倒霉的首相——拉长时间跨度,考量身前生后事。
一、首相生平——煮酒论英雄
自不必说,每一位能成为首相的人必有过人之处。至少在执政期显示出了万人之上的眼光或者本事。对张伯伦而言,一生大起大落,可称传奇,可书传记。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
1869年3月8日出生于英格兰伯明翰的一个政治世家,他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长、内阁殖民大臣,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英国邮政总长、财政大臣、印度事务大臣、掌玺大臣、保守党领袖、外交大臣等。
张伯伦父亲的前妻只生下奥斯汀后即去世,张伯伦亲生母亲在他6岁时也去世,所以张伯伦从小非常内向,不愿意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后来他开始对植物学和鸟类感兴趣,他也热爱音乐和文学,以后在关键时刻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晚年也喜好钓鱼。
大学他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的前身玛松科学学院,他是英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不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毕业的首相之一。(另一位是1846年至1852年担任首相的,爱丁堡大学毕业的约翰·罗素爵士。
张伯伦的早年经历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不算成功。他大学
主修的是冶金学,但毕业后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890年他们家财政状况不景气,他和兄长奥斯汀到南美安德罗斯岛经营菠萝麻种植园,但没有成功,1896年种植园倒闭,他回到英国。回国后他的事业到很顺利,他先后在伯明翰几家工厂担任经理,经营金属制造业,逐渐有了名气,成为一位成功的经理。在此之后他逐渐步入政界。1911年到1916年期间,他从伯明翰的议员做到了市长一职。此后,他相继在两任政府间担任议会议员、邮政总长、财政大臣、卫生大臣。在家族势力的帮助下,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保守党党魁的位置,步入了英国权力顶端。
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
此前说过,张伯伦在任职首相期间一直信奉的就是绥靖政策。出任保守党政府首相后,执行与纳粹妥协,怂恿其东进反苏的政策。1938年3月,A.希特勒德国吞并奥地利,张伯伦声称在保障奥地利独立方面,不承担任何义务。4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与此同时,张伯伦政府同意大利签订条约,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并纵容意大利对西班牙继续进行武装干涉。在远东,他奉行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政策。同年9月,积极参加策划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9月30日,张伯伦又同希特勒签署《英德互不侵犯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伯伦被迫作出强硬姿态,下令加速实行重整军备计划。1940年4月,英军在援助挪威的战役中战败,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同日,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后在W.L.S.丘吉尔内阁中任枢密院院长。1940年9月30
日辞去枢密院院长和保守党领袖的职务。
张伯伦在战争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他的宣战被称为“电话战争”,因为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进入战争。1937年9月29日,张伯伦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以“和平使者”自居的张伯伦在回国后高呼:“从今以后,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
然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张伯伦与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勾结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同时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该协定的签订不但没有换来张伯伦所宣扬的“一代人的和平”,反而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纳粹德国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伯伦被迫作出强硬姿态,下令加速实行重整军备计划。1940年4月,英军在援助挪威的战役中战败,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同日,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接任首相。
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因此而而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全力支持丘吉尔的内阁,乃至胃癌缠身仍在家审批文件。鞠躬尽瘁,不外如是。
1940年11月9日,他在汉普郡去世,享年71岁。
二、首相的功绩——百年孤独
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往往要从对与错之间做出选择,然而对一国首相来说,他们往往是从很多个正确的选择中选择一个最行之有效的加以实施。但这句话并不适合处在乱世中的张伯伦。
至今,仍有大量著作批评他的《慕尼黑协定》是鼓励纳粹,说他是一个“罪人”,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认为只有自己是保守党的主战派,张伯伦违背了保守党的一贯政策。但是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政策是合理的,张伯伦的政策是保守党政策的合理延续。
张伯伦的失败的外交政策掩盖了他的成功的国内政策,社会历史学家认为他的政策使英国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
我们来看英国如今的福利制度。
虽然备受抨击,但张伯伦的其他经济政策倒是有效的,他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理性化”的政策,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政府购买陈旧的工厂和矿山,令其倒闭,使得新工厂有条件成立。由于这项政策,到了1938年,英国已经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有生产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所以说,张伯伦其实是在努力建设本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但是,这些东西在战争前不会有那个国家会大肆宣扬。换句话说,他就是为丘吉尔做了嫁衣,替他承受民众的战争压力,成全了一代荣耀首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彼时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日落西山。因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张伯伦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所执行的政策是保守党历届政府政策的合理延续,而英国有足够的军备应付二次大战,也确实是张伯伦的功劳。张伯伦失败的外交政策掩盖了他成功的国内政策,社会历史学家认为他在卫生部长任内推行的政策,使英国在战后逐渐走上“福利国家”的道路。有关张伯伦的文件和政府档案存放于伯明翰大学作特别馆藏。
张伯伦在国内政策中主张改革,社会保障:1937年通过《工厂法案》,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改善工作条件;1938年通过《住房法案》,为改善棚户区和住房拥挤区域提供补助,控制经济住房房租;1937年通过《体育训练法案》,鼓励体育训练和健康饮食,为人民提供义务体检;1938年通过《煤炭法案》允许不同工业联合;1938年通过《带薪假日法案》,为一千一百万工人提供了带薪休假。至今这都是很多国家没有达到的。这位饱受诟病的首相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里做出了如此改变。可谓用心良苦,百年大计,甘作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