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长QT综合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综述
此 外 ,【 类 A c AD普 罗 帕 酮 、 Ⅳ类 AA 苄 普 地 尔 也 可 引 D
f l j I ' 乃 ” 机 制 . \_ 炙 慢 反 应 细胞 的 除 极 和 自律 性 , 抑
用 与 其 剂 量 有 关 。该 类 药 物 中 , 非 利 特 、 布 利 特 、索 他 多 伊
洛 尔 均在 剂 量 较 大 时 延 长 QT 问 期 , 有 逆 向 使 用 依 赖 (e 且 r—
v r eu ed p n e c ) e s s e e d n e 因此 在 窦 性 心 动 过 缓 时 这 3种 药 物 更
易 引 起 TI 。其 中索 他 洛 尔 作 用 最 为 显 著 。 T P的 发 生 率 c) I 致 d 为 18 ~4 8 . . 。然 而 第 Ⅲ类 AAD 中 胺 碘 酮 虽 可 引 起
时 . 易 引 起 d ( 不 F P 发生 率 < 1 ) ] I。 6
心 } 火常 j 或 诱 , 的 心 律 火 常 称 为 A )的 致 心 律 失 I t J I j / 王 AI
常 ( r a r yl1; f 川 , 人 的 临 床 实 践 及 实 验 结 果 表 po r} t 1i)1 1 11 1 .
制触 发} .减 心 f } 』 超 负 倚 。包 括 维 扎 帕 米 和 地 。 I 地I J 【 J
尔惋 t
Qr u期 硅著 延 长 。 除联 合 应 用 l 药 物 或 伴 有 低 钾 血 症 r『 J 但 a类
淆 心 火 常 的 l . 于 AD 的 应 用 引 起 原 有 谴 I 由 J D
发 生 率 在 1 5 ~8 1 . . %之 间 。第 Ⅲ类 AA 致 心 律 失 常 作 D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
根据发生原理,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传导异常、病理性传导异常和房室间传导异常。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ADD)种类繁多,且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本文将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做一重要内容梳理。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1.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2.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避免影响或忽视基础疾病的治疗而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因顾虑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或给药剂量不足。
4.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除颤或起搏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1.I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抑制峰钠电流(INa)可降低心房、心室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动作电位(AP)幅度和最大除极速率,增高兴奋阈值,减慢传导,抑制异位自律性和阻断折返激动。
2.n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包括选择性βi受体阻滞剂美多洛尔和比索洛尔,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普蔡洛尔和纳多洛尔,及兼有B和Od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论文2000字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正常的情况。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两类。
快速心律失常主要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而缓慢心律失常主要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现状。
一、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属于钠通道阻滞剂,可以减缓心肌兴奋性和传导速度,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2. 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胺可以改善心肌代谢,具有减轻心肌缺氧和抗心律失常作用,适用于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
3. 腺苷:腺苷是一种心肌救助剂,可以使心肌节律恢复正常,适用于缓慢性室上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进展1. 组合用药疗效更佳研究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单药疗效并不是很理想。
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组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复方胺啶酮联合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复方胺啶酮或单用普鲁卡因胺。
2. 药物选择应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需要使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例如,室性心动过速需要使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而窦性心动过缓则需要使用腺苷。
此外,药物的选择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高血压和心衰患者,不建议使用钠通道阻滞剂。
3. 新型药物的研发目前,一些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取得了一定进展。
例如,伏立康唑和硒酸氢钾等药物被发现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而国内研制的氢溴酸洛匹那韦也是一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阻断芳香族氧化酶和竞争性阻断K+ 离子通道。
三、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组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选择药物应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病情进行。
未来将有更多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这将为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2018年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文档资料
▪ 补钾↓复极离散度 ▪ 补镁阻滞L型Ca通道,防
止EAD
3.提高心率:
▪ 异丙肾或/和心脏起搏. ▪ 异丙肾除提高心率外,还可
激活Iks而缩短QT间期并降
低复极离散度. ▪ 阿托品?
理想的抗心律失常
▪ 抗心律失常作用强而广谱:作用于3相
▪ 致心律失常作用小:作用于3相时可同时阻
Davis J, Matsubara T. Circulation 1986;74;205-214
Na通道阻滞剂引起持续慢室速
Flecainide
Na通道阻滞剂减慢传导速度, 但对ERP影响小折返波震面更 难与仍处在不应期的组织相会, 折返不能终止。
Coromilas J et al. Circulation. 1995;91:2245-2263
Meissner MD. Proarrhythmia: How to Assess and Manage It. 1998
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多点激动 频率相当 同时激动
"Torsade de pointes" tachycardia Re-entry or focal activity? Br Heart J 1982; 48: 213-6
QRS P
RonT T
QT QT
Sanguinetti: 1997
凡延长QT间期的AAD都有致TDP作用?
与TdP相关的离子通道及其调控
Ca
Na
IKr
IKs
内、外膜心肌:有IKR和IKS 中膜心肌:只有IKR
Haverkamp W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0; 21, 1216–1231 KeatingMT, SanguinettiMC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cardiac arrhythmias.Cell 2001 104:569–580
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展2023-11-02•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研究•中药抗心律失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目究•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的展望与挑战录01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最主要死因之一,而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尽管目前存在一些西药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且副作用较小,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
同时,研究还发现,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多样,包括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肌缺血、减轻氧化应激等。
中药抗心律失常研究问题与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最后,中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给药方案。
其次,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
02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物质基础研究总结词中药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成分种类繁多,通过分离和鉴定技术可以明确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后续的药理和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详细描述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有机酸等多种物质,这些成分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
分离与鉴定技术包括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等,可以精确地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总结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揭示其作用靶点、效果及副作用等。
抗心律失常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氯化钡诱导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家兔4只,体重2.5kg左右,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氯化钡、利多卡因、普萘洛尔、胺碘酮、硫酸镁等。
3. 实验器材:心电图机、注射器、注射针、手术器械、生理盐水、蒸馏水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只,分别命名为A组、B组、C组和D组。
2. 实验步骤:A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B组:氯化钡诱导心律失常组,给予氯化钡溶液(氯化钡10mg/kg)。
C组:利多卡因治疗组,给予氯化钡溶液(氯化钡10mg/kg)后,立即给予利多卡因溶液(利多卡因5mg/kg)。
D组:普萘洛尔治疗组,给予氯化钡溶液(氯化钡10mg/kg)后,立即给予普萘洛尔溶液(普萘洛尔1mg/kg)。
3. 观察指标:1) 心电图:观察各组动物在给予氯化钡溶液前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的心电图变化。
2) 心率:测量各组动物在给予氯化钡溶液前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的心率变化。
3) 血压:测量各组动物在给予氯化钡溶液前后、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的血压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心电图:A组给予生理盐水后,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B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律失常;C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立即给予利多卡因溶液,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D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立即给予普萘洛尔溶液,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 心率:A组给予生理盐水后,心率正常;B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心率明显加快;C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立即给予利多卡因溶液,心率得到明显降低;D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立即给予普萘洛尔溶液,心率得到明显降低。
3. 血压:A组给予生理盐水后,血压正常;B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血压明显降低;C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立即给予利多卡因溶液,血压得到明显升高;D组给予氯化钡溶液后,立即给予普萘洛尔溶液,血压得到明显升高。
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抑 制 心 肌 细胞 电 重构 心 肌 细胞 的 电重 构 是 心 律失 常发 生 的基础 之一 .是 心脏处 于病 理状 态 时 的一 种 电生理 变 化 。有 学者 提 出参松养 心胶 囊 可 以改善 高 血 糖氧 化应 激状 态 ,从 而延 缓心 肌细胞 的电重构 .并 通 过 制备 动物模 型实 验加 以验 证 H]。与此 同时 ,该 药物 还 能 够改善 心 脏 IVSd(室 间隔舒 张末 期厚 度 )、LVd(左 室 舒 张末 期 内径 )、LVs(收 缩 末 期左 室 内径 )和 EF%(左 室 射 血分 数 ),延 长 APD(动作 电位 复 极 时间 ),降低 心 脏不 同部位 APD的离 散程度 .进而在 心肌细胞 电重 构 和 电生理方面有利 于消除折返 ,减少 心律失常 的发 生_5l。 张 莉 等 在 整 体 心 脏 Langendoff灌 流条 件 下进 行 离 体 电生 理 研 究 。给 予 电刺 激 诱 发 心 律 失 常 ,通 过 Masson 染 色评价 心 房纤维 化程 度 ,最终 发现 经过灌 胃给予参 松 养心 胶囊 组 的大 鼠,心 电重构 明显降低 哺],说 明 了参 松养 心胶 囊 能降低 大 鼠心律 失常诱 发率 ,其 机 制可 能 与抑 制 心肌 细胞 电重构 有关 。
1 抑 制 心 肌 细 胞 重 构 1.1 抑 制 心 肌 细胞 结构 重 构 数 量 庞 大 的 功 能 异 常 和组 成 成分 极 为 复 杂 的分 子 和 细胞 所 引 起 心 肌结 构 、 心肌 机能 和心 肌外 型 的变化 ,产 生 了心室 重构 。而这种 结 构适 应 变化 主要 体现 在心 肌方 面 .心肌 结 构重 构在 心肌 的细 胞生 物学 方面 产生 了广 泛 的影 响 .引发 了心 肌 细 胞体 积和 非心 肌细 胞 因子 的改变 。有 研 究通 过 动 物 实 验 ,对 心梗 后左 室 心肌 重构 大 鼠模 型给 予灌 胃给 药 ,然后 观察 大 鼠心脏 结构形 态 学变 化 和对 心肌 组织 纤 维 化 的影 响 ,发 现 了参松 养心 胶囊 能够 显 著提 高 大 鼠室 颤 阈值 、缩 短室 颤持 续 时 间 ,从 而对离 心 性左 室重 构 进行 抑制 _3]。
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实验报告
药物的抗⼼律失常作⽤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实验讨论 1.由⼼电图可以看出⼤⿏注射氯化钡后出现⼼率失常。
由于氯化钡增加⼼肌纤维Na 内流,提⾼最⼤舒张期的去极化速率,使⾃律性增加,同时⼼肌细胞钙离⼦内流,⽽诱发时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引起⼼律失常,同时,被离⼦与钙离⼦竞争结合位点,⽽抑制钾离⼦的外流,从⽽使细胞内正电位提⾼,与阈值差值减⼩,导致⾃律性增⾼,引发⼼律失常。
2.第2步注射利多卡因,⼩⿏⼼电图恢复正常,维持⼏分钟后⼜出现⼼律失常。
利多卡因抑制参与动作电位复极2期的少量钠内流,缩短或不影响浦肯野纤维和⼼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减⼩动作电位4相去级斜率,提⾼兴奋阈值,降低⾃律性。
3.第3步注射苯妥英钠,⼩⿏⼼电图恢复正常,且持续时间较长。
它的作⽤机制与利多卡因相似,抑制钠通道失活态,减⼩部分除极的浦肯野纤维4相⾃动除极速率,降低其⾃律性。
4.第4步注射⼼得安,⼩⿏⼼电图由⼼律失常逐渐恢复。
因为⼼得安为β受体阻断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
还可降低窦房结、⼼房和浦肯野纤维⾃律性,减少⼉茶酚胺所致的迟后除级发⽣,减慢房室结传导,延长房室交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
实验结论氯化钡可通过增加⼼肌浦肯野纤维钠离⼦内流和⼼肌钙离⼦内流等导致⾃律性提⾼,引起⼼律失常。
利多卡因可以轻度阻滞钠离⼦内流,从⽽降低⾃律性,但维持时间较短。
临床上常⽤于治疗室性⼼律失常。
苯妥英纳通过降低⾃律性治疗⼼律失常,且维持时间较长。
临床上⽤于治疗室性⼼律失常,特别对强⼼苷中毒所致室性⼼律失常有效。
⼼得安为β受体阻断剂,此种药物可通过减慢⼼率,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减少后除极等作⽤,治疗⼼律失常。
主要治疗室上性⼼律失常,对治疗窦性⼼动过速效果良好。
最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PT课件
机制
三、Ⅱ类AADs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Ⅱ类AADs即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主要通过降低心肌的自律性,减慢窦性心律,延 缓心房和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功能不应期,作 为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用药。
机制
三、Ⅱ类AADs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Ⅳ类AADs即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 减少钙离子内流,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
Ⅰ类AADs具有的心肌细胞膜麻醉效应,也使心肌细胞的膜电位、膜 反应性降低而阈电位水平升高,导致失夺获。
机制
二、Ⅲ类AADs致心律失常 作用的机制 钾通道有很多种
机制
二、Ⅲ类AADs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选择性快速激活延迟整流(Ikr)钾
通道阻滞剂:
D-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多非利特
非选择性钾通道阻滞剂:
机制
一、Ⅰ类AADs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Ⅰ类AADs 使“可激动间隙”增大,
使头部激动难以进入尾部组织的有 效不应期内,使原来不持续性室速 成为难以终止的“无休止性室速”, 加重和诱发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
环形折返环路
波尾 S1刺激
波锋 折返波
机制
一、Ⅰ类AADs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房扑通常也是由心房内的大折返形成。一 般情况下,由于房室结隐匿性传导,以 2:1或更高比例下传至心室,心室率相对 较慢(150bpm左右)
铜胺碱[Cu(NH3)4](OH)2,铜乙二胺碱[Cuen2 ] (OH)2,季胺碱[(C2H5)4N]OH和72%的硫酸、44% 的盐酸、85%的磷酸等, – 亦可溶解于若干种盐的浓水溶液中。 – 纤维素在酸的作用下可发生降解反应,完全水解 时得到唯一单糖葡萄糖。
51
纤维素在医学上最重要的用途是制造各种医用
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研究
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研究近年来,抗心律失常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来说,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常以西药为主,可选择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多,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1、2]。
再者,一些药物还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表现为所有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类型,且发生率约为5-15%[1、2]。
所以,寻求疗效好且毒副反应少、又可长期使用,不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
而稳心颗粒作为国家批准生产的第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经临床观察,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1、中医经络学认识的心律失常中医经络学认为:心律失常属于“怔仲”、“心悸”、“惊悸”、“昏厥”、“眩晕”、“虚劳”等范畴,是耗气伤阴,邪毒外侵,气血两虚及血不营络,阴阳失调所致。
2、稳心颗粒的组方稳心颗粒是由中药甘松、黄精、党参、琥珀、三七中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颗粒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
用于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对于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病毒性心肌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近年来药理研究显示[3-5],稳心颗粒可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从而阻断折返形成;并且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能够调节心肌缺氧、缺血状态。
稳心颗粒组方中的各种成分都具有协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其中甘松在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甘松提取物其内主要含有缬草酮及甘松酮,有强烈的松节油香气,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之功效。
缬草酮与心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的特异性蛋白相结合,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并能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间,阻断折返激动,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消除心律失常。
党参含有菊糖和多种氨基酸,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解聚作用,降低凝血因子,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增强免疫,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长QT综合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长QT综合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综述牛淑冬 黄泽林 赵 堃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所引起的心脏节律的异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 rhythmic drug,A A D)基本作用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其电生理特征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
通常按其电生理作用的不同分为4类(Vaug han Willims)[1]。
其中 类为钠通道阻滞剂,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 PD和ERP。
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根据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 类药物又分为三个亚类。
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也抑制钾外流,以延长ERP最为显著。
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 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减慢除极,缩短动作电位时间。
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等; c类明显抑制钠内流,对钾无影响,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
包括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
类为 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 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间接降低传导和自律性。
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类为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的药物,抑制多种钾电流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铵、依布替利和多非替利等。
∀类为钙拮抗剂,抑制慢反应细胞的除极和自律性,抑制触发活动,减轻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
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由于A DD的应用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 D的致心律失常(pro arr hy thmia)作用[2]。
大量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 A 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3]。
根据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rdiac ar rhythmia suppres sio n t rial,CA ST)结果,AA 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是A 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伊伐布雷定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伊伐布雷定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为一名深受心律失常困扰的患者,我对伊伐布雷定这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充满期待。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伊伐布雷定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多的希望。
伊伐布雷定是一种单纯延长心脏动作电位时限的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心脏起搏电流(If电流),减慢窦房结自律性,从而减慢心率。
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伊伐布雷定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心率,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
在国内外研究中,伊伐布雷定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缓慢性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伊伐布雷定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项涉及21个国家的多中心研究发现,伊伐布雷定可以显著改善缓慢性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心率,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伊伐布雷定治疗的患者中,心率明显增加,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显著改善。
在我国,一项针对伊伐布雷定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该试验纳入了1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伊伐布雷定和对照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伊伐布雷定治疗组患者的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也有显著改善。
除了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的应用,伊伐布雷定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伊伐布雷定可以有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减少发作频率,降低患者的心脏负担。
在我国,一项针对伊伐布雷定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其疗效。
该试验纳入了8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给予伊伐布雷定和对照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伊伐布雷定治疗组患者的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心脏负担也有显著降低。
然而,伊伐布雷定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药物治疗史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我被心律失常困扰的日子里,我对伊伐布雷定这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抱有极大的希望。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特点、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特点、 用法及注意事项
II类药物: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猝死率,改善心衰病人预后,应用十 II类药物: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猝死率,改善心衰病人预后,应用十 分普遍。 但对sss /A-VB者作用特别明显 /A-VB者作用特别明显 1、美托洛尔(倍地乐克):口服量12.5 -25mg,2次/日,根据反应调整 、美托洛尔(倍地乐克):口服量12.5 25mg, 剂量。静脉给药量 5mg / 次iv,根据需要可5分钟重复注射,一般不超 iv,根据需要可5 过三次,给药应在心电及血压监测下进行,以免严重反应。 2. 阿替洛尔 口服制剂,12.5-25mg·Q8h,根据治疗反应可增大剂量,注意 口服制剂,12.5-25mg· 事项与美托洛尔相同。 3、艾司洛尔(Esmolol),静脉制剂,主要用于房颤与房扑快速HR紧急 艾司洛尔(Esmolol),静脉制剂,主要用于房颤与房扑快速HR紧急 控制: 负荷量0.5mg kg,1min内iv,可重复负荷量(通常为25-35mg/次),然 负荷量0.5mg / kg,1min内iv,可重复负荷量(通常为25-35mg/次),然 后给与维持量0.05mg· 后给与维持量0.05mg·kg-1·min-1,但维持量不得超过0.2mg·kg-1·min-1,维 ,但维持量不得超过0.2mg· 持不超过48h。 持不超过48h。
INa:快钠内流;INa- 慢钠内流; INa:快钠内流;INa-s:慢钠内流; Ik:延迟整流性外向钾流;Ikr:快速整流性钾流;Iks:缓慢整流性钾流;Ito:瞬 Ik:延迟整流性外向钾流;Ikr:快速整流性钾流;Iks:缓慢整流性钾流;Ito: 间外向钾流; 间外向钾流; I Ca-L:L型钙电流。 Ca型钙电流。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已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共同组织专家组,结合我国2001年《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及近20年的研究进展,以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改变为基础,以规范临床医生合理与规范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宗旨,制定本版专家共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7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关于稳心颗粒国际研究进展
关于稳心颗粒国际研究进展稳心颗粒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已近30 年,30 年中,前20 年集中在国内,近10 年的研究重心已转移到国外。
最初,是广安门中医研究院的几位中医医生借鉴了几个著名古方:“心动悸”、“脉结化”、“灸甘草汤”,并以中医治疗理念为基础:调节血气、益气宁心、活血复脉等,再经反复筛选,最终形成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的治疗心律失常的稳心颗粒组方。
最初10 年的临床研究证实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并通过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的验收。
随后10 年,步长公司购买了该专利,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临床主要用于房早、室早的治疗,而心衰伴发室早的疗效与胺碘酮接近。
基础研究中,在整体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该药能有效预防房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膜片钳技术,证实稳心颗粒兼有钠、钾、钙三种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而房早、室早的治疗有效率高达70%以上。
自2005 年,稳心颗粒的研究走出国门,开始了国外研究之路。
在此过程中,国外著名的Monsonic 心脏电生理研究中心、美国Main Line Health 心脏中心先后加盟,并有世界著名的心脏电生理学家Antzelevitch 及严干新教授亲自挂帅参与,使10 年中的研究进展迅猛,成果颇丰。
而且,每次取得的新成果都与心律学领域的最前沿理论遥相呼应。
这不仅使稳心颗粒的研究长驱直入,也极大推动了国际与国内心电生理的理论发展,开拓了国内心电生理专业医生的视野,并在多方面得到新启迪,本文对国外研究的几项新成果进行系统回顾。
选择性阻滞心房钠通道:终止与预防房颤心房颤动是继早搏之后的第2 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人群体大,危害严重,能增加患者2 倍的死亡率,增加5~7 倍的脑卒中致残率,并能显著损害心功能。
因此,房颤的防治已成为临床医学的热点之一。
一. 房颤节律治疗的新策略目前,房颤的节律药物治疗有5 项新策略:①改进现有的房颤治疗药物:研制胺碘酮的衍生物决奈达隆,塞利隆等;②上游靶点治疗;控制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缓解解剖学重构,减少心肌的牵拉、肥厚等;③细胞内钙稳态的正常化;④调控缝隙连接的靶点CX40、CX43 等;⑤心房特异性或选择性治疗:包括Ikur 的阻滞剂,选择性心房钠通道阻滞剂等。
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基于临床电生理发展70年代初用于临床,已成熟。 2. 药物治疗基于细胞和分子电生理发展 8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窦房传导阻滞/窦缓/窦停/sss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 ●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 左 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七)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阳性反映心肌组织结构的不均一性所导致电活动异常,有潜在致室速、室颤的危险。 ★这在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及动物模型的心外膜或心内膜面直接标测已充分得到证实,但从体表记录所得的结果,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与直接心表标测者判别甚远。 ★临床各家报告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在7.7%~42.4%之间,其中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占有较大比例。
心脏电生理检查
★1999年MUSTT试验结果发表后,其应用价值已趋否定,即经电生理检测诱发出持续性室速的猝死高危患者只有应用ICD可降低死亡率,而应用经筛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并不能改善生存率。
六、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 近年来有不少进展,主要在非药物治 疗方面,包括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等。
★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应加强随访,不能单独作为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的根据,对心室晚电位阴性者也不能认为是“安全”的。 ★特发性室速的患者心室晚电位大多为阴性,如心室晚电位阳性往往提示有心肌病变的基础,应进行进一步检查。
(八)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作为定量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已公认为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 ★Circulation2000年元月发表的一篇述评再一次肯定了这一结论;但同时也指出,经大量临床研究严格按敏感性、特异性统计,其猝死阳性预测值尚不足30%。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
[ ] P rzVzan ,br C gl d ,t 1E d te u id— 6 6e— i ioF Iar M, ool oAL ea. nohl m— e c a u i n
p n e tw o i tr e e t f h a o o d q e c tn a d i t — e d n a d l o r c o e f v n i u r e t me h s a i s t l i n s
参考 文献
[ ] 刘瑞 , 1 孟芳 , 刘宇 , 异 鼠李素及橙皮甙抑制 L L氧化修 饰作 等. D 用 的研究 [ ] 中药材 ,0 7,0 6)6 7 1 J. 2 0 3 ( :7  ̄8 . [ ] LuR, n B iH,ta.n iir f c o ohmn t n 2 i MegF, a e 1Ihbt yeet f sra ei a d o i n
n ns o e c l g n si lt d p a ft o l e — t h a mu ae l tl t t to a a n ma a v h
aplt td [] B ur20 9 3 :8 48 . i u y J . r N t,06,6( ) 4 2 8 os J
量; 延长 氯化 钙诱 发 大 鼠心律 失 常 出现 的 时 间 , 短 缩 心 律 失 常 持 续 时 间 , 少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 及 病 减 死 率 _ 加。 综 上所 述 , 鼠李 素 在 保 护 心 血 管 系 统 方 面 有 异 着 广 阔的前 景 , 在 抗 氧 化 、 张 血管 等 方 面 作 用 比 其 扩 槲 皮 素还 强 , 抗 癌作 用 也 较 强 , 目前 仍 多 集 中在 其 但 体外及 动物 实验 , 信 随 着 科 学技 术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相 将 来会 多 开展 一 些 人 体 和 临床 研 究 , 分 挖 掘 其 对 充 人类 心血 管疾 病 的预 防和治 疗价 值 。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戚文航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年(卷),期】1991(018)002
【摘要】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少见,本文对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理及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戚文航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2
【相关文献】
1.心房颤动与RAS抑制药物一类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J], 戚文航
2.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J], 黎明江;向晋涛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J], 高洁;周轶
4.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探讨 [J], 汪强
5.重视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J], 张婧;侯晓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英简AAD)治疗期间,使心律失常症状加重,或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就是AAD致心律失常作用。
其产生的机制与药物之间特有的电生理学作用有关。
临床诊断时,不但要考虑心律失常本身所产生的变异性影响,而且还应该结合应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存在引起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比较药物应用前、后患者心律失常所表现的特征性变化等给予综合性分析。
标签: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英简AAD)的应用,选择治疗量、亚治疗量治疗时,导致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就是AAD 致心律失常作用[1]。
AAD致心律失常作用是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的关键因素,已经证实不管是传统AAD还是新型的AAD,均可出现至心律失常作用,该现象的发生率与检测方法、药物药理特性有所联系。
通过动态心电图,或是心电生理检查措施检测发生AAD 致心律失常的概率约为10.0%或20.0%,不同种类的发生率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1发生机制不同类型的抗心律药物引起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1 Ⅰ类AAD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I类AAD药物属于钠离子通道的阻滞剂,根据药物与钠离子通道结合、解离动力学之间的不同可分成I a、I b、I c三种亚类,每一种亚类对减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即为Vmax)、增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长(即为APD)所产生的作用各有不同,但是最重要的药理机制是减缓传导速度。
临床中由于I类AAD所造成的心律失常类型一般为不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英简VT)、心房扑动(英简AFL)1:1传导,可能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也可能不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以上心律失常的发生通常与I类AAD 降低心肌传导速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VT 出现的主要机制是室内折返环的产生。
折返环头部的心肌组织出现极化,同时向前传导;但是折返环尾部的心肌组织需要不断复极,摆脱有效的不应期,这样才可以确保折返环头部与尾部之间存在可激动间隙,以便折返可以持续、若是激动传导速度变快,折返环头部很可能进入还在有效应期尾部的心肌组织,进而终止折返,导致VT 也被终止。
因为I类AAD 能够降低心肌传导的速度,应用该类药物后VT频率与药物应用前相比有所减小,但是折返环头部与尾部之间的可激动间隙逐渐增大,致使头部激动无法进入尾部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所以VT很难被终止,产生不休止性VT,进一步加重了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症状。
与此同时,I类AAD对心肌细胞膜还具有一定的麻醉效应,以至于心肌细胞的膜反应性、膜电位有所减少,相反兴奋阈值有所增高,造成失夺获。
尽管I a、I b、Ic三种亚类的AAD都需要通过对钠离子通道进行阻滞而发挥药效,但是所导致的心律失常的程度具有较大差异。
理想的AAD 是患者处于正常心率时,对例子通道所产生的阻滞作用较小,但是当患者心率过快,或者心肌缺血时,对例子通道的阻滞作用较明显。
I b类药物,例如美西律、利多卡因,在临床治疗中由这两种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并不多见。
但是I c类药物,例如普罗帕酮、氟卡胺等,当患者心率过快时,可发挥较强的通道阻滞作用,而且在患者正常心率时,也会保持一定的通道阻滞作用,所以这类AAD 存在比较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以上AFL 1∶1传导、不休止性VT一般是由I c亚类AAD所导致的。
奎尼丁、普罗帕酮等药物应用后,患者所产生的依赖性介于二者之间,所造成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也介于二者之间,同时与血药浓度也具有紧密联系。
1.2 III类AAD 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机制III类AAD属于钾离子通道阻滞剂,根据对钾离子通道作用的选择性不同可分成选择性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英简Ikr)阻滞剂与非选择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
III类AAD 导致的经典心律失常属于尖端扭转性VT(英简Tdq),以往普遍认为与增加QT时间有所联系,但现阶段研究发现III类AAD所导致的Tdp深层机制与心室复极异质性有一定关系,因为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具有多样性,并且分布不均一,作为选择性Ikr 阻滞剂能够加重不同层次,或是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复极之间的差异性,很容易形成折返。
III类AAD所导致心律失常作用之间差异,所产生Tdp 的发生率也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与III类AAD作用在不同钾离子通道类型有所联系。
D-索他洛尔、多非利特、伊布利特均属Ikr 选择性阻滞剂,在阻断Ikr后,因心内膜层心肌、心外膜层心肌仍然有Ikr成分,所以复极还应该继续进行,但M层心肌因为缺少Ikr,所以当Ikr被选择性阻滞后,所需复极时间相比心内膜、心外膜层心肌有增加,致使三层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出现易化折返、离散度变大,导致Tdp 发生率增高。
同时存在Iks、Ikr阻滞作用的III类AAD,因同时对Iks、Ikr进行阻滞,让三层心肌的APD可以均匀延长,且不会加大三层心肌有效不应期的离散度,所以Tdp 的发生率降低。
最新发现A VE 0118药物问世,其是一种钾离子通道Ikur 阻滞剂,具有心房特异性,此药物能在窦性心律时,延长心房肌动作电位的时间,对心室肌电位没有任何影响。
与传统III类AAD药物相比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小,但此药物在慢性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的作用电位时间不显著,这可能是慢性房颤期间,Ikur存在一定抗药性,所以在临床中的应用处于试验初期阶段,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还无法进行系统性评估。
1.3Ⅱ、Ⅳ类AAD 的致心律失常作用II类与IV类AAD 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比较类似。
II类AAD属于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一般通过减少心肌自律性,降低窦性心律,延缓房室或心房的传导,增加房室结功能不应期,通常作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常规用药。
IV类AAD 属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例如维拉帕米,降低钙离子内流,增加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减少传导。
II类、IV类AAD均存在负性变传导性、负性变时性的作用,因此可以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窦房阻滞以及窦性停搏,甚至在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心脏停搏。
2诊断标准AAD至心律失常作用能够通过临床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激发、Holter等措施得到。
其中,临床监测与Holter检测具有简单易行、可靠性高的特点。
Naccrelli等研究人员在综合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指出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诊断标准,现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临床应用AAD期间,①产生药物治疗前不存在的心律失常,例如累及希浦系统、房室结、窦房结以及慢性心律失常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室颤、尖端扭转性室速;持续性多形室速、持续性单形性室速;非持续性室速;室性早搏。
②Holter监测发现心律失常频率升高,药物应用前室早为1~50/h;药物治疗后增加了10倍。
药物治疗前室早为51~100/h;药物治疗后增加了5倍。
药物治疗前室早为101~300/h;药物治疗后增加了4倍。
药物治疗前室早超过300/h;药物治疗后增加了3倍。
非持续性室速:药物治疗后平均频率增加了10倍/h。
③没有休止性室速。
AAD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后而猝死。
对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72h超过月宣布的心肌梗塞采用全新的AAD技术进行治疗需要在大于30d 的前提下使用新药剂。
这时候的会出现电解质紊乱或急性心肌缺血,同时需要终止抗心律失常治疗。
在采用AAD导致出现的心律失常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质量,不能够仅凭借标准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考虑到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可能性。
在药物的选择上要明确种类、剂量等基本情况,明确是否会诱发心律失常。
针对心律失常的用药情况要进行认真的对比,明确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性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针对临床表现对心律失常进行慎重评价,这是采取对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的重要方面。
3预防与治疗为了能够避免AAD导致心律失常,对AAD的药理特性要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临床试验完善AAD治疗的经验,对抗心律失常治疗进行及时的纠正。
对AAD治疗环境要进行必要的改善,使其能够提升心脏功能,促进心肌缺血的缓解。
这是纠正电解质紊乱提升肝肾功能的最为重要的措施。
降低临床因素导致的心律失常情况的发生。
小剂量的AAD是治疗心律失常最为关键的步骤,根据病情的发生逐渐的增大药剂的使用。
做好相应的配伍工作,强化临床观察。
在相应的情况下可以采用Holter监测,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
由于ⅠA 类药物与Ⅲ类药物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常有QT间期的延长,故监测用药过程中的QTc或运动试验的QTc有助于预防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一般QTc延长25%即为停药指征。
但监测QTc是否有助于避免胺碘酮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尚不明确。
当出现AAD导致心律失常的现象时,要立刻停止用药对患者进行观察,明确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当室性早搏恶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的时候,在停止AAD之后心律失常情况就会消失。
如果在停药之后心律失常情况还在持续,并且出现加重的情况,可以尝试利多卡因或胺碘酮进行心律失常治疗。
如果尖端扭转性室速或连续发作性室速并且出现了血流动力学障碍就要采取电复律进行治疗,同时还要观测患者是否出现低钾血症。
在药物的选择上应该避免延长QT 间期的任何药物。
这是提升药物质量的关键措施。
同时还可以选择药物(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
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心率保证静脉能够在硫酸镁的作用下对性室速进行控制。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不能够使用电复律进行治疗,应该补充充足的钾盐或者是特异性地高辛Fab片段治疗。
当患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要利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进行治疗,必要时应行临时心脏起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