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的发现与楚国的哲学和文学
哲学国学文化论文-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哲学国学文化论文-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大凡燔经绎史者不能不注重出土文物??“一”,这恐怕也是其他相关学科者的共识。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要求以考古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来印证书籍;到饶宗颐等人则又有加,提出“三重证据法”,将出土文物分为“有字”和“无字”两种,认为不能忽视后者的史料价值。
我们知道,研究的改进、视角的变换等,都可能对以往的一些“成论”带来冲击;而出土实物与文献资料的互证则可能从根基上修正或改写以往的学术史,不可不慎。
也恰恰如此,有价值文物的发现或出土,便促进研究的进步乃至“革命”。
如,若没有王懿荣1899年(距今整整一百年~)发现甲骨文,导致殷墟考古发掘产生近代考古学,带来古史研究的划,大概就难有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70年代以来,银雀山汉简(1972)、马王堆汉帛书(1973)、睡虎地秦简(1975)、曾侯乙墓战国初期简(1978)、以及近年尹湾汉墓简牍(1993)、荆门郭店战国中晚期楚简(1993)等等的发现,对典章、律法、官制、学术等研究颇具价值,引发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尤其是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面世以来,由于楚简中的儒道典籍学术价值颇高,许多学者投入了研究。
庞朴先生发表《古墓新知》(《读书》1998年第9期)等文章,说郭店楚简“填补了儒家学说史上的一段重大空白,还透露了一些儒道两家在早期和平共处的信息,这些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还说这可能提供儒道两家关系的“一个摇撼我们传统知识的大信息”,确有振聋发聩之益。
他还列举了儒家反对“有为”的材料,又说“不过在竹简儒书中还未发现提倡无为的话。
这些有同有异之处,大概便是当时儒道的界限所在。
”儒道关系历来是学术思想史的复杂,而且在许多论题上两家的界限也不大容易厘清,例如“天”“人”、“性”“理”、“道”“德”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无为”都是道家学说的典型话语,以此作为道家与其他学派的界限应是很有道理的。
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一)
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一)自荆门郭店楚简出土、出版问世以来,各种研究性的文章层出不穷,人们从考古学、简牍学、文字学、文献学、校堪学、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哲学、思想史、文化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唯独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思考的研究几乎没有。
实际上,郭店楚简在文学史上也同样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一郭店战国楚墓下葬于公元前320年,文献的书写应当早于这个时间。
根据《先秦诸子系年》,我们已经确知,孔子的生卒年是公元前551-479年;子思子是公元前483-402年;孟子是公元前390-305年。
因此,这一批竹简(其中的儒家文献包括《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语丛》一、二、三等十二篇)介于子思子与孟子之间。
目前,学术界已经基本上接受了这批竹简属于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论断。
笔者是同意这种说法的。
因此,拙文就是把郭店楚简定位在这个历史时期和思想背景之中来立论的。
郭店儒简的各个篇章都具有深厚的儒家文献背景。
这种背景是由《周易》、《尚书》、《诗经》、《论语》、《春秋》、《礼》等共同组成的,对此,我们一打开《郭店楚墓竹简》的文本就一目了然了。
也就是说,这一批文献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表达的手法上,都继承了儒家的真传。
杜维明先生说:“儒家既不是一种哲学又不是一种宗教,正因为儒家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杜维明:《一阳来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
)这是我们认识先秦儒家散文文学价值的肯綮。
由于儒家哲学既是哲学又是宗教,因此先秦儒家散文,在哲理的阐扬、论证之中,浸透着宗教性的直觉与感悟;在冷峻的叙述、辨析之中洋溢着情感的波涛。
这与先秦墨家、法家的散文大不相同。
我们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文的开头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特殊性: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组的发现,对于解决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供了切实的根据。
在简本《老子》的分组原因与抄写时间问题上,本文认为从甲、乙、丙三组简文语言的变化上,可以把三者甄别为三组,进而可以分别出三组在抄写时间上的差别。
具体说来甲组的抄作时间比乙组早,乙组又比丙组早;丙组的抄作约在战国中期偏晚,甲组则可能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或更早些时候传抄的。
因此所谓甲、乙、丙三者所依附的竹简形制的不同,乃是由于历时性的原因造成的,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其次,在考论简本《老子》其书及其作者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韩非子》、《庄子》、竹简《文子》等书引《老》的大量考察与引证,认为在战国中期偏晚或整个战国中期,《老子》的总体状况远较郭店简书完全,其一在份量上离五千言的《老子》本子相差不远,其二在结构上可能仍然是松散的,或可称为《老子》丛书,但在内容上已被看成相互补充依赖的一个思想系统了。
最后通过《墨子》佚文、《说苑》、《战国策》及简本《老子》自身的考察,认为《老子》一书的形成,部分地吸取了他人的思想成果,因此《老子》书不一定全都是老子一人完成的,而很可能是逐步完善、发展演变而成为通行本样式的,但其大体规模当在战国早期,迟至战国中期偏早的时候已经形成了。
比较简、帛、通行本《老子》在文本及思想上的区别与联系,本文认为从《老子》一书的原始本向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及各通行本发展,编者们都是在有意识地重新编辑《老子》文,使之趋向更为合理化的。
从简书经过帛书本,发展到各通行本有其内在的不得已的合理性,且从先秦到两汉,在保持文本活页自然稳定的基础上,几乎一切古籍都是处在不断编辑中的流动变化的东西。
在《老子》文本的变化过程中,帛书甲本奠定了其后诸本缀属的基本框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后诸通行本虽按上下文的语意关联作了精致的81章次划分,但仍不脱其大体。
此外,有两点值得特别一议。
其一,关于简帛书的墨记符号的内涵问题。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字竹简。
1998年5月,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的《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发行。
几乎就在同时,5月2日,北京的一批学者在国际儒学联合会就郭店楚简中的早期儒家思想进行了首次讨论;5月22-26日,来自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在美国Dartmouth College召开的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6月10日,《郭店楚墓竹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联想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至今尚未全部整理完毕并公开出版,郭店楚简在出土后所受到的“待遇”,不敢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的。
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角度看,“郭店楚简”如今几乎成了重写历史的象征,诸如下面所引的这些文字,在有关的论文中随处可见――“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
”(杜维明语)“这次郭店的楚简,虽说数量最少,若从学术史的角度看,也许价值最高。
”(庞朴语)“郭店楚简的出土,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估早期儒家,而前期儒学发展史必定要改写。
”(姜广辉语)有见于此,本文试图对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略作阐发,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批竹简的情况。
据说郭店一号墓曾经被盗,竹简亦未幸免一难。
劫后竹简剩余804枚,出土时已散乱无序,经整理,共得13000余字,全部是有关思想文化的文字。
根据墓葬的型制和随葬器物的纹样等证据,考古学家推定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上下。
墓主属士级贵族,很有可能是墓中殉葬耳杯所称的“东宫之师”,也就是楚国太子的老师。
经整理,楚简所包括的典籍大致可以分为道家和儒家的著作。
道家著作共计两种四篇,其中互不重复的摘抄本《老子》三篇、《太一生水》一篇;儒家著作有11种共14篇,它们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各一篇,以及《语丛》四篇。
郭店楚墓竹简美学思想研究
郭店楚墓竹简美学思想研究美学专业研究生:谭玉龙指导教!lili:钟仕伦摘要: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楚墓中出土了803枚竹简,其中730枚为有字简。
全部竹简约一万三千字,大部分完好,少部分残断,简文字体有明显的战果时期楚国文字的特点,内容丰富,包含有多篇古籍,以道、儒两家学说为主,其成书年代应在公元前四世纪末期以前。
郭店楚简上的楚文字中,所有“美”字皆写作“嫩”,“嫩”在楚文字中为“人上插羽”,即羽人。
也就是说,楚地以羽人为美。
这体现出与“羊大为美”不同的地域审美特质。
同时,“嫩”包含有“善”与“美”双重含义,即“善一美",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本源意义上的美学思想具有伦理内涵。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它们多以论述“礼”、“乐”为主要内容,探讨“性”、“情"之关系,同时还涉及到了政治制度中的“禅让”,这些都显现出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特质,而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与美学思想相通。
从郭店楚简儒家文献中可见出,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化的美学。
郭店楚简道家文献中的《老子》与帛书本《老子》一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说明先秦《老子》哲学、美学并没有将“道”推崇至极。
经过对简文的分析,郭店《老子》美学的最高范畴应该是“自然",郭店《老子》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也应是一种“自然"之境。
另外,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太一生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不同于《老子》、《周易》的宇宙生成图示,它以“太一”为世界的本源,“水”贯穿于整个宇宙生成过程,体现了先秦人民对宇宙、自然的“诗性的’’体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美学思想。
综观郭店楚简所有文献,先秦儒家美学思想(至少儒家子思一派之美学思想)与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并没有那么对立,不可调和,相反,它们有很多的相得益甏、互相补充之处。
关键词:郭店楚简美学儒家道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郭店楚简中出现了“美”字的句子如下:天下皆知嫩之为数.也,恶已。
(《老子·甲》)毙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乙》)恬淡为上,弗兢也。
郭店楚简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
郭店楚简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郭店楚简是中国考古界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批竹简文献的出土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字、文化等方面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下面将介绍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
1. 背景介绍郭店楚简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郭店村,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竹简文献之一。
考古学家对郭店遗址的发掘表明,郭店楚简约在战国时期的楚国繁荣时期出土,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2. 文献内容郭店楚简共有约8000余枚,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医药等。
这些文献以简洁、直观的文字记载,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3. 古代社会研究价值郭店楚简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众多面貌。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楚国的政治体制、官员职位及权力分配、土地分配、税收制度等。
此外,郭店楚简还提供了关于农业生产、商贸、社会交往等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4. 文字研究价值楚简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些竹简上的文字虽然已经被时间所侵蚀,但通过专家的辨识和研究,已经有一部分文字得到了解读。
郭店楚简的文字被认为是汉字演变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5. 文化研究价值郭店楚简还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楚国曾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通过对郭店楚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6. 保存与展览郭店楚简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这些文献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特别容易受潮、腐朽和虫蛀等。
因此,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修复、保护和数字化保存,以便后人继续研究。
同时,郭店楚简的展览对于推广古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大力度推动相关展览和交流活动。
总结郭店楚简作为中国古代竹简文献的珍贵遗存,在历史、文字、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
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内容提要]在郭店楚简面世之前,由于出土楚器物的独特性和传统上以为的楚人精神文化别成一家,加以文献中某些楚“不与中国”的记载,致使楚文化史学界形成了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
基于这一观点,楚文化史学界对文献中一样存在的楚人依中原文化立论和中原文化在楚地流布的记载加以轻忽或别解。
在此学术背景下,郭店楚简的面世和其中儒道两家文献并存、两家文献中都含有世不经见的内容的大体事实,对于从头审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具有崭新的、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郭店楚简;文化史;楚文化;中原文化郭店一号楚墓儒道简“和平共处”的事实和这些文献作为楚怀王东宫之师用以自诵并教授太子的典册的推断1,大体上辨驳了楚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强势观点,即:以道家学说为精髓的楚文化与以儒家学说(包括其前源)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分流乃至对立的两个文化支系2。
郭齐勇先生指出:“郭店楚简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初步研究功效昭示:原始儒道两家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对立;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互动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普遍而深切得多;楚国精英文化思想之主调并非只有一家,至少是儒道两家;六经之学及《诗》教、《书》教、《礼》教、《乐》教、《易》教、《春秋》教的传统并非只是中原士人的专利……儒家(包括南方之儒者的创造)很是楚国治世者和知识精英所倚重,成为治国安民之重要方略。
”3本文拟循此思路,从比较宽泛的角度,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和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以期揭露郭店楚简在文化史研究方面所具的特殊意义。
在此拟对楚文化和作为其主体的楚人(楚族)加以概念。
关于楚文化的时空范围,楚文化史学界通常将其界定在自传说时期的楚始祖(颛顼)以迄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楚灭于秦这一时段内以荆雎之间为发源地而扩及今鄂、湘、豫、皖、川、陕、黔、鲁、苏、浙之全数或部份地域的四维阈界当中,本文同意这一界定;而关于楚文化的内涵,本文则在大文化范围的基础上,以集中反映文化之大体性质的精神文化作为主要立论对象,因此对于器物和制度文化大体不予涉及,除引述驳论理据之外。
这个曾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楚简本,却给《道德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这个曾引起全世界轰动的楚简本,却给《道德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1993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面上能够见到的《老子》主要版本,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行本,一个是长沙马王堆帛书本,这两种版本虽然章节编排次序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的门市郭店楚简本出土了,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该批楚简计有道家文献2篇,儒家文献14篇,其中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
郭店楚简的出土,惊动了全世界,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遍及国内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接连召开,学者们认为,这将有可能给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改写中国学术史、经学流变史、楚国文化史。
”揭开郭店楚简的神秘面纱郭店《老子》有甲、乙、丙三个抄本,文字古奥冷僻,不好辨认,别说普通读者,就是专家学者阅读起来也非常“痛苦”。
作为研究资料,专家们对此并不十分在意。
最要命的是,三个抄本的内容与熟悉的流行本的《老子》大不相同。
楚简本《老子》的标记符号消失了,篇次顺序也改变了。
但楚简本有一个明显的优点,相比于通行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的编排次序,楚简本显得更加清晰有序,排在一起的章节,其主题内容大致相同,且每篇的第一章也都具有统领性和概括性,不像流行本和帛书那样,章节的编排显得杂乱:道篇并非言道,德篇也并非言“德”。
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楚简本因为最接近老子时代,抄录文本也更接近于原貌,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过去对《道德经》的一些误读和勉强注释。
可惜的是,郭店楚简本的内容较少,只有诸多传世文本的40%左右。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流行本第一章的“道”与“名”,曾被认为是贯通全书脉络的两个关键词,在楚简《老子》里,却不存在了,就是说,郭店楚简本的《老子》里,把人们认为的最重要的这一章有意无意地给忽略了?那么,忽略了“道可道”这样一个主旨,楚简《老子》的主旨又是什么呢?《道德经》一定就得围绕“道德”二字做文章吗?既然是《道德经》,不用说,它的主旨当然就是“道”与“德”了。
郭店楚墓竹简与儒学研究(2000年)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处墓地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学术界称之为“郭店楚墓竹简”。
这批竹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竹简730枚,这是建国以来简帛佚籍的重大发现。
经过整理,这批竹简于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正式出版,其中包括该墓出土全部竹简的图版、释文和注释。
竹简的内容分属道家和儒家,除了道家的《老子》和一篇《太一生水》外,其余文献全部属于儒家。
儒家著作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有《缁衣》、《五行》、《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6篇;第二组有《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2篇。
此外还有《唐虞之道》、《忠信之道》2篇、《语丛》4篇。
这些著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对儒学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郭店楚墓竹简》出版后,立即引发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继1998年和1999年后,郭店竹简的研究继续成为2000年学术界的热点。
1月份,日本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辑出版了《郭店楚简思想史的研究》第三卷,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出版了专号《郭店简与儒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则召开了西安30余位学者参加的“郭店楚简学术座谈会”(下称“西安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也已经在《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和《孔子研究》第5期进行了报道;5月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辑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以《人文论丛》特辑的形式,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去年10月中旬在武汉大学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下称“武汉国际学术会议”)的成果汇编;8月份,由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廖名春编辑的《清华简帛研究》第一辑刊出,这是清华大学“出土简帛与中国思想史研究”项目的成果汇编。
该项目由李学勤先生主持,清华大学相关单位的学者参加,于1999年秋季列入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该项目的内容包括出土简帛的整理、考释及其相关研究;定期举办简帛与文献讲读班;邀请学者至清华访问;召开学术会议;出版简帛研究丛书等方面。
郭店楚墓竹简美学思想研究
郭店楚墓竹简美学思想研究郭店楚墓竹简美学思想研究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古董文化展开新的篇章,发现了众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其中,郭店楚墓竹简是近年来考古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作为楚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和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其中,法律、历史和文学内容是其最普遍的内容。
但与此同时,郭店楚墓竹简也揭示了楚文化的美学思想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笔者本文将围绕郭店楚墓竹简的美学思想研究展开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分析。
一、“金钩括弧”的修辞之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金钩括弧”是古代修辞学中常被引用的一种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体现的是对语言艺术的重视。
例如,郭店楚墓经中的《王仪之仪》:“不成令德,孰归去之?”就运用了“金钩括弧”修辞技巧。
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符合德行,那他去了哪里呢?其中,括弧的运用是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二、“形而上”的美学观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一些文物运用了“形而上”的美学观。
即,强调人们对于精神世界和哲学思想的尊崇。
例如,竹简《春秋》中的“兵刃之利必方式给定”,就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观。
这种修辞美妙地揭示了道德和治国法纪,将美学与政治行为相结合,体现了不可分割的历史内涵。
三、“典故充分”的文学美学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文学作品运用了大量典故和寓言喻意,特别是配合写意符号进行意境渲染,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文学美学。
例如,竹简《九歌》中“敦敦聃聃,爰发而凌云。
望高下维,崔嵬极岩。
浅流涨兮,据涓沚以东。
实河汉兮,三十春容。
”这段话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审美效果。
其中,作者巧妙运用了典故的手法,以自然界的景色来表现情感,凸显出艺术之美。
四、“对比之美” 与“传统之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一些文化内容,把“对比之美”和“传统之美”巧妙融合到了一起。
例如,竹简《齐民要术》中“有木曰:不可四时皆树,树有阴阳,实有良莠,白口华旦废竭失时”,这里的问题与说明构成了对比,点出了木本身的不同特性。
郭店楚简文字图形化的传播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艺术鉴赏郭店楚简文字图形化的传播谭淳婷熊礼梅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摘要:楚简上的文字是从早期楚国的鸟虫文演变过来的,所以文字的形状大多或像站立飞行的鸟类,或像爬动的虫类。
这种文字的图形化特别明显。
此文就从郭店楚简文字图形化的分析和楚简在现代传播的具体途径包括在文创产品中、在互联网中、在城市形象旅游景点中的传播一共两大部分去概述,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认识郭店楚简,从而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郭店楚简;文字图形化;文创产品;传播一、郭店楚简的概述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发掘了一批竹简,共804枚,这批竹简共有道家文献两篇,儒家文献十四篇,其中有字简730枚,一共有13000多个楚国文字,属战国中晚期文献,经整理编成了《郭店楚墓竹简》一书。
此书一出相关材料被公布,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各地纷纷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就郭店竹简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古文字学、思想史、书法艺术和简册制度等方面,都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德国汉学家瓦格纳教授评价说:“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书可与郭店楚简的出土相提并论”。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评价说:“郭店楚简发掘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事实上它开启了楚国哲学与文学研究范围内新的学术领域,其思想性与文学性的成就,为当今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历史坐标。
二、郭店楚简文字图形化的分析(一)什么是文字图形化文字图形化实际上是将文字语言上的表达转换成视觉图形上的表现,增加其意义的传达力度,文字图形化并不仅仅只是把图形嵌入文字进行装饰,而是从构成的角度,将文字看作是一种单字的独立形态,能够用图形化语言丰富其表现形式;同时又能多字组合,以点线面等方法共同构成为“有意义的图形元素”。
郭店楚简本
郭店楚简本一、简介郭店楚简本是指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郭店村的一批楚国竹简。
这批竹简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郭店楚简本于1993年被发现,至今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发现与出土2.1 发现背景1993年,河南省郑州市郭店村的一处战国时期墓地被盗掘,大量的竹简散落在地面上。
这些竹简经过初步整理后被称为郭店楚简本。
2.2 出土情况郭店楚简本共有约7400枚,其中包括经书、文书、诗歌、乐谱、算术、医药等各个领域的文献。
这些竹简保存较为完好,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研究价值3.1 文化价值郭店楚简本是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楚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学术价值郭店楚简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古代文献史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这些竹简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各个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史料价值郭店楚简本是古代文献的珍贵遗存,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这些竹简中的文字记录了楚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社会风貌等,为我们还原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研究成果4.1 文献整理郭店楚简本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这些竹简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通过对竹简的分类、整理和校勘,一大批文献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丰富了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领域。
4.2 研究成果在对郭店楚简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例如,他们通过对竹简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研究,还原了楚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认识楚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4.3 学术影响郭店楚简本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材料,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评“郭店楚简”
评“郭店楚简”——《郭店楚简校释》前言一九九三年冬,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的一座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批有字竹简,计七百三十一枚(含遗简一枚、残片二十七枚),13000多字, 全部是哲学著作,内容涉及儒、道两家学说。
消息在报端披露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98年5月下旬,美国达慕思学院召开了《老子》国际研讨会,1998年6月以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日本东京大学等,都举办了专门的座谈会、报告会。
一时,以郭店楚简研究为中心内容的“简帛学”成为国际显学,国际“简帛研究”网站起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成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郭店楚简研究专著已逾百部,研究论文数以千计。
一、郭店楚简的文献价值一九九八年五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了除遗简以外的全部竹简图版以及七百零三枚竹简的释文、注释。
其中有楚简《老子》、楚简《儒书》、楚简《语丛》,凡十八篇。
楚简《老子》大部分文字见于今本《老子》,其中简长32.3厘米的39枚竹简其文字多见于今本《老子》,被称简长30.6厘米的18枚竹简其文字也多见于今本《老子》,之为“老子甲”;被称之为“老子乙”;简长26.5厘米的28枚竹简有14枚其文字多见于今本《老子》,被称之为“老子丙”;简长26.5厘米的另14枚竹简其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被称之为“太一生水”》楚简《儒书》,除《缁衣》篇曾见于《礼记》、《五行》篇曾见于七十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外,其余八篇均为先秦儒家佚书。
楚简《语丛》是四组长度不到20厘米的短简,所书写的多为类似格言的文句。
依简长以及编连线距离的差异,分为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
1、改写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郭店楚简面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先秦学术思想的许多新知识。
“‘五四’以来,特别是‘疑古派’所提出的许多观点,现在都需要重新认识,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
郭店楚简校读记
郭店楚简校读记概述郭店楚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经过长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楚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对郭店楚简进行校读记,通过详细地解析楚简的内容和特点,探讨其对于了解古代楚国的重要性和价值。
楚简的发现和背景楚简是在河南省郑州市郭店村发现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于1993年出土。
这些楚简保存完整,书写规范,内容丰富,被认为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郭店楚简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古代楚文献的空白,也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楚简的校读工作楚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对于研究者来说并不容易阅读和理解。
因此,对楚简进行校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校读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借助其他相关文献的帮助,掌握楚文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便正确解读楚简中的内容和意义。
校读过程中的难点楚简的难点在于其古老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书写形式。
首先,由于楚文古老且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楚文知识才能进行校读。
其次,楚简中使用了大量的简化字和特殊的标点符号,这使得校读工作更加困难。
校读方法和技巧校读楚简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校对:将楚简中的文字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以找出相同或相似的文字,并据此进行校读推测。
2.字形解析:对于楚简中不确定的文字,可以通过字形解析的方法,根据其外形和笔画来推测其含义。
3.上下文理解:将楚简中的文字放在整个文档的上下文中来理解,通过推测其他文字的含义来辅助校读工作。
4.多学科合作:校读楚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等,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难题。
楚简的内容和特点郭店楚简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楚简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楚国的社会制度、统治者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楚简的特点包括:研究辅助楚简作为研究楚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为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通过研究楚简中的内容,可以对楚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其他史料进行对比和印证。
郭店楚简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1993年 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 简 , 经彭浩 、刘祖信等编联 、撰写释文与注释 , 由裘锡 圭审定并加按语后 , 于 1998年 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 《郭 店楚墓竹简 》为名出版 。这批材料一经公布 , 立刻引起 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 各地纷纷举办学术研讨会 、座谈 会 , 就郭店楚简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 1998 年 5 月 , 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了世界首次 “郭店 《老子 》学术讨 论会 ”, 来自中国海峡两岸 、美国 、日本 、英国 、德国 、 法国 、比利时 、加拿大的 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 分别 从考古学 、历史学 、古文字学 、文献学 、哲学以及宗教 等角度对郭店楚简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 会后编辑 了 《〈老子 〉国际研讨会纪要 》, 作为 “古代中国研究 专刊 ”在美国出版 。国际儒学联合会也从 1998年 5月开 始 , 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 、哈佛燕京学社等先后在北京 召开多次会议 , 专门讨论郭店竹简 。同年 10月国际儒联 决定成立国际简帛研究中心 , 联络全世界的 简帛研究 者 , 组织研究 , 搜集资料 , 交流信息 , 加强合作 , 共同 推进学 术 研 究 , 并 编 辑 发 行 《国 际 简 帛 研 究 通 讯 》。 1999年 10月 , 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 、哈佛燕京 学社 、国际儒学联合会 、中国哲学史学会 、湖北哲学史 学会联合举办的 “郭店楚简国际研讨会 ”在武汉大学召 开 , 来自世界各地的 80多位学者齐聚在竹简的出土地 , 就简书的断代 、文字的考释 、简文的连缀 、文本的对勘 比较 , 以及儒家简 、道家简诸篇的诠释等问题展开热烈 的讨论 。会议成果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 院集结为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于 2000 年 5 月由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 1月 , 陕西师范大学组织 召开了 “郭店楚简与历史文化座谈会 ”。 2003 年 12 月 , 即郭店楚简出土十周年之际 , 荆门博物馆组织召开了一 次 “郭店楚简国际研讨会 ”, 来自中 、日 、韩等国 40多 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此外 , 1999年 6月在日本东京 召开的第 44届国际东方学会议 ; 9月在德国海德堡大学 举办的简帛文献研讨会 ; 10 月在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的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
郭店楚简相关笔记整理及部分问题探讨整理者:小陈记:本文是笔者阅读郭店楚简的有关著作及资料后所进行的笔记汇总,以李零先生的《郭店楚简校读记》为主体,兼及裘锡圭先生《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中的郭店简部分,两书所引的其他学者的相关材料亦偶有涉及。
在涉及郭简的某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或间以粗浅看法加以探讨,此类探讨文字以案字别之,至于诸说之后。
一、郭店楚简的出土及整理:出土:1993年10月,荆门市博物馆对已遭盗掘的郭店一号楚墓进行清理发掘,得竹简八百余枚,经整理后,于1998年荆门市博物馆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整理:由彭浩(荆州博物馆)、刘祖信等承担释文及竹简綴连注释工作。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参与书稿审定。
二、竹简形制、字体及内容:形制分作三类:第一类长度在32.5厘米左右;第二类长26.5至30.6厘米;第三类长15至17.5厘米。
形状两类:一类竹简两头齐平;一类两头削成梯形。
字体: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内容:郭店楚简包含先秦文献十六篇,分道家、儒家典籍两大类。
道家典籍:《老子》甲组、《老子》乙组、《老子》丙组、《太一生水》、《语从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性)、《成之闻之》(教)、《六德》(六位)、《尊德义》《语丛三》(父与恶)、《语丛一》《物由望生》、《语丛二》(名数)备注:内容分类基本采用《郭校读》分类法,括号类篇题为李零先生拟定。
《老子》甲乙丙三组一、《老子》传本问题:《老子》迄今重要的传本有汉代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严遵的《老子指归》、曹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唐代傅奕校订的《道德经古本篇》,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简《老子》甲乙丙。
这六大版本,河上公本、王弼本、严遵本、傅奕本成书靠后,而马王堆帛书本抄于秦汉之交或汉代初年,现知最早的是郭店简本抄成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晚。
郭店楚简:隐世名篇《穷达以时》《性自命出》
郭店楚简:隐世名篇《穷达以时》《性自命出》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亡其世,唯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耕于厉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
邵繇衣胎盖,帽绖冢巾,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
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棘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尊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
管夷吾拘囚弃缚,释桎梏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
百里奚馈五羊,为伯牧牛,释板囗而为朝卿,遇秦穆。
孙叔[敖]三射恒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
初韬晦,后名扬,非其德加。
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
骥厄张山,骏穴于邵棘,非亡体壮也。
穷四海,至千里,遇造[父]故也。
遇不遇,天也。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吝。
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嗅而不芳。
无茖堇,愈宝山,石不为(开,非以其)其善负己也。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
誉毁在旁,听之弋母,缁白不釐。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
故君子敦于反己。
《性自命出》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
好恶,性也。
所好所恶,物也。
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
凡性为主,物取之也。
金石之有声,弗扣不鸣,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
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性不可独行,犹口之不可独言也。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郭店楚墓竹简是一份珍贵的文物发现,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战国时期的思想面貌。
经过多年的考证和翻译,这些简笔中蕴含的思想精髓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
本文将探讨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思想精髓1. 王道思想郭店楚墓竹简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王道思想。
该思想强调天下统一,君主应该尽力维持天下太平,使人民生活安定。
它认为君主不应该被私欲所驱使,必须让道德和正义来统治天下。
此外,王道思想还强调行仁政,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2. 法家思想除了王道思想,郭店楚墓竹简还表现出了一些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地位,认为法律是治理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制定法律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使社会变得更加有序。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
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 道家思想郭店楚墓竹简中还包含了一些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宇宙之道和人的自然本性。
它认为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自由运行,人们应该顺从天地之道,不违自然。
同样,人的本性也应该追寻自由,超越权利和利益。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思想的意义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的出现,为我们了解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精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距今已有2200年的时间,但这些思想中的真理和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实践。
它的意义还在于:首先,“王道”思想强调了人民的福祉,追求的是公正和正义,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法家”思想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地位,这在今天的中国也是至关重要的。
法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备条件。
最后,“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由和天地之道,这对于我们个体生活的理念也具有启示意义。
总之,郭店楚墓竹简思想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和进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深入了解和探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
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作者:朱友舟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第01期一、郭店楚简《老子》概述《老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一直被各界关注。
自郭店楚简出土问世以来,便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反响。
其中也以《老子》甲、乙、丙本最为出名。
对其基础的文本分析也是众说纷纭,个人比较倾向徐复观、陈鼓应等人的观点。
徐复观认为《老子》是老聃的专著,而非多人编纂而成,陈鼓应在其书中也支持这种观点①,他这样说郭店楚简《老子》:“我们能目睹这一世界最古老的《老子》抄本,何其有幸!”。
②因此,郭店《老子》作为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即使其文字内容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也为研究中国的哲学史、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等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称其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③。
关于书写者,黄钊氏认为三组《老子》本的字体和风格一致,应该是同个人的笔迹。
④而彭浩和裘锡圭认为“甲”、“乙”成于一人之手,“丙”和“甲”“乙”虽然书法风格非常接近,则是另一书手。
⑤不管是否为一人所书,三组应该都是当时楚国的通行手写体。
通过仔细比照“甲”“乙”“丙”的书法风格,在用笔方法、造形上虽然有微妙的差异,不过还没有达到可以断定为不同书手的确切证据,因此这里还是将它们分为一类。
再《老子》丙和《太一生水》两篇(竹简的)形状、编线的间距完全相同。
《老子》甲和乙中金文里经常看到的圆点使用频度都占总字数的4%,而《老子》丙和《太一生水》则一个都没有使用。
后两篇在书法风格上也类似,因此,不妨看作成于一人之手。
⑥《老子》属于典籍类竹书,近于日常文书一类的平实风貌。
《老子》《太一生水》是源自楚地的竹书,应为楚地原生态文献,其典型楚文字特征比较明显。
此类典籍书写非常认真,字形秀丽典雅,字间距基本一致,应当是由当时的书法高手抄写的,书体属于当时的“写经体”⑦。
楚简书法风格多样,而《老子》属于朴质、平实之美,既非雄强的阳刚之美,亦非秀媚飘逸的阴柔之美,其朴素的美感比较中庸、平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5期Vol.15No.5荆楚学刊Academic Journal of Jingchu 2014年10月Oct.2014收稿日期:2014-07-03作者简介:邵学海(1951-),男,浙江宁波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楚文化、上古艺术史。
郭店楚简的发现与楚国的哲学和文学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1993年郭店楚简被意外发现,经统计,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余字,共18篇。
这些典籍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著作;二是儒家的著作;三是专门论述君臣间权谋、具有纵横家色彩的著作。
这批竹简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为最原始的“版本”,并没有经历代校注过,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开启了楚国哲学与文学研究范围内新的学术领域,其思想性与文学性的成就,为当今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历史坐标。
关键词:郭店;楚简;楚哲学;楚文学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758(2014)05-0005-03郭店是湖北荆门纪山之南、四方铺乡辖内的小乡村。
1993年10月的一个深夜,某村民的菜园被盗掘。
这个没有任何地貌表征且很寻常的地方,居然掘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物,“土夫子”可谓高手、高眼。
但不知何原因,盗墓贼漏盗了一批载有先秦重要文献的竹简。
这一“疏忽”,既是人类文化的幸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发现,竹简价值是惊人的,其意义是世界性的。
据抢救整理,知竹简所载均为先秦典籍,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余字,共18篇。
这些典籍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著作;二是儒家的著作;三是专门论述君臣间权谋、具有纵横家色彩的著作。
总之,都是最原始的“版本”,而不是经历代校注、羼合了各种认识与判断以及推理的所谓古籍。
考古学家认为,郭店楚墓葬时当为战国,约公元前300年左右(也有说白起拔郢以后,即公元前287年后),墓主系老年男性,与庄子、孟子、屈原同时。
据出土遗物推论,墓主可能是楚国太子的老师[1]。
一、郭店楚简开启新学术东周文化主要是由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偶合而成,就哲学而言,北方以儒家为代表,南方以道家为代表,儒道是中国思想史上两大重要学派。
但自司马迁谓“儒道互黜”始,其学术演变为今天门派之间水火不容的局面。
迄郭店楚简出,可知原始儒道之间原来是各抒己见,又相互包容涵化的。
今人因歧见而纷争,在2000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看来,有些实在是自寻烦扰。
而太子的老师羽化登仙,并随葬儒道两家著述,一可证明北方的学问在南方也通行;二似可推测,《缁衣》《唐虞之道》等儒家简策既为“东宫之师”的随葬物,或许也为他生前讲授之课程。
但是,过去大家都认为南方是道家盛行的地方,哪有儒家的市场呢?有学者谓郭店楚简的发现,将引发21世纪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之预言可否呈现,我们暂不预测,起码,上述两点对今天楚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疑问。
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术思想的展开,不论在地域和识见上,相互间并不是壁垒森严,而是多元融会相互补充的。
殷商西周,学在官府,王室对天文、历法、医药、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实行文化垄断,至东周,官学变为私学,世袭的文化官员如巫官、史官、祝5DOI:10.14151/ki.jcxk.2014.05.001官、卜官等四向星散,学术随即下移。
进而,这些落居在列国的士人,将各自所持学问发展成各种学派,即今天的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等。
各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思想家称“子”,而诸子正式形成,并竞相争鸣,则在战国年间。
中国学术的发展,也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一重要阶段,学者称这个时期为文化的元典时代,即《诗》《书》《礼》《易》《春秋》以及《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都在此间脱颖而出。
这批典籍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都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影响。
咱们且不在政治、思想、制度的层面证明这种影响,也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搜寻种种无意识地使用先秦诸子用语,遵循他们设计的道德规范之实例,只需了解中国成语约有三分之二出自先秦元典这一统计,大概就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力度,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以及“守株待兔”“井底之蛙”“三人成虎”等等———轴心时代文化的影响力是至深至远的。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探讨中国现代新文化建设的方向,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之目标,指出新文化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之基本。
他还阐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他还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是从古代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这就是“人民的大救星”在新文化建设方面的英明论断。
近些年党的报告,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也须回顾先秦所形成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期望挖掘潜力,以重新燃起火焰,启动新时代的文化飞跃。
因为,文化的软实力虽是发展经济的要求,而有特色的文化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更要继承元典精神之“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二、郭店楚简与楚哲学先秦诸子流派,《庄子》归纳为六;《荀子》划六派十二家;《韩非子》谓儒分为八、墨裂为三;司马迁则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年刘歆又增加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形成所谓“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繁盛景象,在郭店楚简上得到部分印证。
南方楚国是道家思想的滋生地。
楚人自认为在立国前,道家思想就在楚地发端了,这是因为楚国由弱转强的经历,正好印证了道家学说的积极方面,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先王鬻熊,看成道家思想的先驱,《鬻子》一书反映了前道家的思想。
成型的道家,代表人物一是老子,二是庄子,尤以老子为重。
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应关尹要求,著《老子》一书。
私人著书,千千万万不可计数,但在中国数老子第一,据考证,此前再无更古之人。
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但他的《论语》是由其弟子所编纂,不是自己撰写的,与释迦牟尼的说教、后由部派佛教时期的僧人加以整理而成佛教经典相似。
不过,《老子》篇幅不大,仅5000言,但就这5000言,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老子是“县民”,即故国沦亡于楚并被改为楚国的县邑之民,原非楚人。
故《老子》一书较多反映了楚国“县民”的处境和愿望。
而自身的经历,使“县民”对福祸、兴废的转化有真切的感受,对鬼神的信仰比较容易破灭,他们希望尽量保持原有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所以《老子》的哲学强调柔,强调下,强调静,强调无为。
“道”,是《老子》的核心,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或宇宙本源。
但也有哲学家认为:只凭讲“道”这一条,还不是道家的特色,先秦诸子都讲“道”,对“道”都予其不同意义。
而道家的特色和精华则在“道法自然”。
以“道”,或者说以“道法自然”为学说的学派称道家。
道家的社会政治和人生主张是“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范畴,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他解释宇宙与社会无穷变化的辨证观念,是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哲学成就。
《庄子》被认为是《老子》的继承和发展,但不同的是,庄子彻底贯彻绝对主义,即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平等。
前者指人的精神活动,它激励人们进行文学、艺术、哲学乃至科学技术的创造,提倡“心斋”与“坐忘”,即“庆梓削簴”般地全身心投入艺术创造。
后者从道的观点看天地万物的共性,又由不计对立的差别变成绝对的相对主义,它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站在更高层次,于此才能突破认识的局限性。
6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共同构筑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士大夫进可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可出世,归隐林泉。
统治者既可用儒家学说求得文治武功,又可用道家学说确保休养生息。
儒道互补,构成中国传统士人价值观的基本框架。
三、郭店楚简与楚文学先秦是个需要巨人,又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南方除了哲学家的老子和庄子,还有文学家的庄子和诗人屈原,庄子、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所达到的高度,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
庄子的散文代表了楚文学中散文的最高成就,其文采如鲁迅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闻一多说:读《庄子》,那“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愉快,乐不可支。
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王国维说《庄子》:“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此种想象,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见”;郭沫若甚至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
三位现代文学、史学领域里的巨擘如此评价,庄子的地位当高耸入云。
庄子即庄周,生于宋,游于楚,既可算宋人,也可以算楚人。
后来楚国一统南方,庄子还是归于楚人。
重要的是《庄子》著述浸润楚风,言多楚事,无论寓言或重言,莫不如此,所以学问家历来把《庄子》划为南方的思想或南方的文学。
庄子早年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不久便弃职而去。
后一直隐居垂钓、织履度日,以著述自适,楚威王曾请之为相,庄子表示还是做一个像水凼里摇头摆尾的乌龟好,拒官爵而不就。
惟有逍遥之愿的庄子,似乎生平不喜交游,与他过从密切的当时的名人,仅有曾经服务于梁惠王的“逻辑学家”惠施,著名的“濠上观鱼”之典故便出自他们之间。
庄子著《庄子》,洋洋洒洒,堪称中国先秦散文的丰碑。
特点一是有丰富的想象;二是寓言、重言及卮言交错;三是天马行空,自由挥洒的文风;四是语言富有形象性、情感性、音乐性。
屈原的诗歌是楚文学中诗歌的冠冕,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即在其中。
屈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大胆幻想和夸张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一大传统。
屈原作品,向来被称为“楚辞”“屈赋”或“屈骚”,其中《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楚国的道家哲学在于其否定性,但否定性的系统,只有与北方儒家的肯定性系统偶合,才有意义;楚国的文学“多尚虚无”,得其精神。
但活泼的精神,只有与北方文学崇尚实际的谨严风格相偶合,才构成中国先秦文学的完整面貌。
由此可知,“和”中的“不同”,是相对整体的个体之特点和价值,惟此关联,中国文明才能绵延不辍两千多年之久远。
今天,人类日趋全球化,由彼此隔绝的状态逐渐走进“地球村”,诸多事实也表明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之趋势是不可违拗的。
但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的一致化、单一化,与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全球化相应,是统一走势下文化多元并存之格局的建立。
郭店楚简所映现的先秦学术景象,似乎也为我们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