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简介

合集下载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着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人物简介)朱熹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人物简介)朱熹

【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书法成就:朱熹《蓬户手卷》真迹,国外私人藏,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已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思想学说的盛名,把其书法艺术的光芒掩却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朱熹人物生平轶事典故

朱熹人物生平轶事典故

一、论述教育
•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 基础上,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 “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 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 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 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 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 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 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 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 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二、朱子读书法
•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 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 持志。 •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 概括。
• 循序渐进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不可囫囵吞枣, 急于求成。 •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 着紧用力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 居敬持志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树立远大志 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寒泉著述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 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 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 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 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 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 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 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 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 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 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 行反省。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朱熹生平简介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

朱熹简介(蔡晶琪)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祖籍微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

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福建南平)尤溪郑氏草堂。

1143年,定居崇安五夫里。

朱熹年仅十九岁就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1183年,朱熹解职回家,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

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

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的沧州精舍,享年七十一岁。

朱子一生有非常多的成就,首先他是一位文学家。

朱熹的著作极其丰富,他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纲目》,被后人称之为“穷理致用之总会,而万世史笔之准绳”。

另外还相继编撰了《程氏外书》、《通书解》、《近思录》、《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易通》、《楚辞集注》、等二十余部著述。

朱熹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存诗的篇目数几乎无法统计,《朱文公文集》一到十卷收入的诗歌就有1200多首,《别集》、《遗集》、《外集》中还有不少。

其中不乏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如《春日》《偶成》等。

朱子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朱熹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留下的遗产却是一首永远不死的人本主义的颂歌和一条永远走不到尽头的理学文化之路。

他的学说、思想、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超越时代和历史的特殊价值。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生平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诗全集:《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观书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偶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每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朱熹。

古诗词全文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a/zhuxihtm。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劝学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人物简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与程颐、程颢并称“程朱理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朱松失官在家,教书伟业,朱熹从小攻读儒家经典,后师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

朱熹先后任官14年,其余时间多著书授业(《四书章句集注》元朝科举以此取士——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到一地都要创办学校,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前后讲学达59年之久。

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推崇理学,强调修身,力主抗金,但不被重用。

二、教育思想(一)人性论——人性二元论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朱熹曾经做了一个比喻。

他说“天理”就像一只“明珠”。

人的形体气质就像盆中的水,有的盆中水是清激的,有的盆中的水是混浊的,清出的程度义各不相同。

把“明珠”放在清水盆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明珠;放在浊水盆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暗珠;如果水太混浊了,我们连珠子都看不到。

明珠在水里面的具体显现就好比”气质之性”。

(二)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三)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四)“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15岁前):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2.“大学”教育(15岁以后):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五)朱子读书法(寻私心,且吃力)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

春日偶作朱熹解释

春日偶作朱熹解释

春日偶作朱熹解释一、朱熹及其作品简介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宋代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及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他的《春日偶作》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春日偶作》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介绍《春日偶作》是朱熹在春天时创作的一首诗。

春天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人们心情愉悦、充满希望的时刻。

朱熹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2. 诗歌解析《春日偶作》共有四首,每首四句,共十六句。

诗歌的格律整齐,用词简练,意境清新。

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朱熹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3. 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内容主要围绕春天展开,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朱熹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三、朱熹的人生观与哲学思想1. 朱熹的人生观朱熹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完美状态,既要注重个人的修养,也要关注社会的公益。

2. 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学思想中。

他对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重要观点。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获得真知,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进步。

四、朱熹对后世的影响1. 文学影响朱熹的文学作品在宋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哲学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论为后世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五、总结朱熹的《春日偶作》是他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朱熹的主要简介

朱熹的主要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

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

南宋朱熹简介

南宋朱熹简介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 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 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 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 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 又据《黄州府志 ·学校志》载,乾道间( 1165 -1173年)黄州郡守李沈建二程先生祠于学宫,至绍熙三年 ( 11 9 2 年 ) 九 月 戊 子 , 朱 熹 又 为 之 撰 写 了 《 黄 州 州 学 二 程 先 生 祠 记 》 。 以 上 “ 两 记 一 序 ” 均 加 载 《 朱 子 大 全 集》。晚年曾讲学孔子山庙学( 即问津书院)。清代光绪《问津院志》朱子像赞有文曰:“书院自宋以来,即 藏有朱子自题小影。康熙五十五年,靖之镐、王汉业、刘锋等公议,建立神主。其小影特于春秋配享时悬挂, 致敬厥后,易神主而捏塑。则乾隆五十二年,聘工遵照小影为之也。小影经咸丰兵燹遗失,谨识其题词云: 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卷尾署南宋庆元庚申二月八日朱熹 题。按朱子卒于是年三月甲子,年七十一岁,此小照题词是其绝笔也。”
●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 等事。
● 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

小学诗歌朱熹的简介

小学诗歌朱熹的简介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成者朱熹:宋代理学的集⼤成者阿酣朱熹像朱熹题写于蓝⽥书院的联句,现在也只留有拓本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号遁翁、沧州病叟,⾃称云⾕⽼⼈。

婺源(今属江西)⼈,寓建阳(今属江西)⼈,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

绍兴⼗⼋年(1148)进⼠,主泉州同安簿。

庆元六年卒,年七⼗⼀。

嘉定初,谥“⽂”。

《宋史》有传。

有《朱⽂公⽂集》⼀百卷,词有《晦庵词》⼀卷。

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晦庵先⽣词,⼏于家弦户诵矣。

其隐括杜牧之九⽇齐⼭登⾼诗《⽔调歌头》⼀阕,⽓⾻豪迈则俯视苏⾟,⾳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俗套。

”陈廷焯《⽩⾬斋词话》卷⼋云:“《词综》所录朱晦翁《⽔调歌头》、真西⼭《蝶恋花》,虽⾮⾼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在后”,提出“存天理,灭⼈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学、乐律乃⾄⾃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秀正,风格俊朗,⽆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其⼈千年庭院(节选)余秋⾬这是⼀位真正的教育家之死。

他晚年所受的灾难完全来⾃于他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对此,他的学⽣们最清楚。

当他的遗体下葬时,散落在四⽅的学⽣都不怕朝廷禁令纷纷赶来,官府怕这些学⽣议论⽣事,还特令加强戒备。

不能来的也在各地聚会纪念:“讣告所⾄,从游之⼠与夫闻风慕义者,莫不相与为位为聚哭焉。

禁锢虽严,有所不避也。

”(《⾏状》)⾟弃疾在挽⽂中写出了⼤家的共同感受: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廪犹⽣。

果然不久之后朱熹和他的学说⼜备受推崇,那是后话,朱熹⾃⼰不知道了。

让我振奋的不是朱熹死后终于被朝廷所承认,⽽是他和他的学⽣⾯对磨难竟然能把教师和学⽣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称呼背後所蕴藏的职责和使命,表现得如此透彻,如此漂亮。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朱熹的名⼈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学家。

他19 岁进⼠及第,多次担任地⽅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仅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尊称其为朱⼦,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主义的体系。

这⼀体系的核⼼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不灭的客观⾃然的存在,⽆情意,⽆造作。

在理与⽓、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统⼀,他认为理通过⽓产⽣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宗绍兴⼗⼋年(1148)中进⼠,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于朝者四⼗⽇”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主要的时间(约四⼗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当时朝廷的政治⽃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也被定为“伪学⾸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哲”之⼀,⽽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和孟⼦。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化,⽽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本,“朱⼦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化领域都拥有举⾜轻重的地位,产⽣相当⼤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朱松是杨时弟⼦罗从彦的门⼈,少时⼜师从属于“洛学”⼀派的胡宪、刘勉之、刘⼦。

南宋 简介 朱熹

南宋 简介 朱熹

南宋简介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简介zcl

朱熹简介zcl

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 1200年3月9日江西省徽州婺源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哲学思想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高中素材有关朱熹的介绍

高中素材有关朱熹的介绍

有关朱熹的介绍朱熹,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熹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

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

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朱熹最有名的十首词

朱熹最有名的十首词

朱熹最有名的十首词一、朱熹简介朱熹啊,那可是宋朝非常了不起的大儒呢。

他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他的学问可大了去了,对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讲学不倦,还著作等身。

他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影响那是相当深远的。

二、朱熹词的特色1. 朱熹的词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既有理学大家的那种端庄和严谨的韵味,又不失文人的细腻情感。

他用词讲究,常常能通过一些很平常的事物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者自己的情怀。

比如说,他会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自己内心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既能欣赏到美景,又能体会到他的心境。

2. 他的词在韵律上也非常讲究。

朱熹毕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对于词的格律这些规则掌握得那是相当熟练。

读他的词就像听一首美妙的曲子,朗朗上口,韵律和谐。

三、朱熹最有名的十首词赏析1.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出处:这首词是朱熹根据杜牧的诗进行隐括创作的。

原文:“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赏析:这首词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开头描绘了江水、云影、鸿雁这些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尘世难逢一笑”这句,道出了人世的艰难,人们很难真正开怀。

而“堪插满头归”又有一种洒脱,在这尘世中,还有紫萸黄菊可以让自己享受。

后面“人生如寄”更是把人生比作暂时寄居在世间,何必苦苦抱怨时光流逝呢。

朱熹用他的笔触把杜牧诗中的那种旷达和对人生的感喟表现得很到位。

2. 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出处:是朱熹的一首词。

原文:“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赏析:词的上阕描绘了睡觉的地方林风作响,醒来时山月明亮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简介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

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名人伦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

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

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

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

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

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

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德育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朱熹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继承了这一思想,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

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意思是说,德行对人的意义非常之大,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

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这里,朱熹就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找到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论证。

朱熹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立志朱熹认为志为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学者立志须为先,必须在学习之前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这皆是对学者的这一要求的具体说明。

所谓立志,根据朱熹的看法就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要有做大学问的志向。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在做学问上下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朱熹继承了程颐关于“敬”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即是把放荡的心收敛起来,做一身的主宰,培养自我支配的能力。

第二,所谓主敬,是培养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

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

所谓“畏”,“如居烧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态度”。

第三,所谓主敬,是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工夫的,认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在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的。

怎样做“敬”的工夫呢?他说:“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所谓“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

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

“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

“内无妄思”,是潜伏的内心精神生活的控制;所谓“外无妄动”,是显著的外在身体动作的支配。

只要能支配身体的动作,便能影响内心和生活;反之亦然。

外无妄动,便自然内无妄思;内无妄思,便自然外无妄动。

他把这叫做“内外夹持”。

他的这种主张,是和他的中华民族主义世界观及人性论分不开的。

他的主敬修养,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

他反对不要名教的宗教,却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义因素在禁锢人们的心灵上,这表现了他的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3.存养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

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必须“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

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

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

待存养得此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焦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而解,皆无许多病痛”。

所谓“存心、养心”,是专指心而言。

从另一面说,就是不要失忘此心。

但人的“心”中交杂着物欲和义理,因此朱熹认为“存养”就只要收敛此心,使它都安顿在义理上。

“学者为学,未间其知与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个顿放处。

若收敛都在义理上安顿,无许多胡思乱想,想久久自于物欲上轻,于义理上重”。

所以,有时他把存养和穷理联系起来。

4.省察朱熹认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正当于平分界处理会”。

因此,一方面对天理来说,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另一方面对人欲来说,他提出“省察”的工夫。

他同意他的学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

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

涵养对省察可以起推进作用。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

所谓“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

他说,“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立于念虑之始萌也。

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

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

他认为不良环境及一切物欲蒙蔽以至于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丧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却要主宰、支配“道心”。

“省察”的工夫,即是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窒息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