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普通化学课件2
【普通化学__同济大学】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1 在下列哪种情况时,真实气体的性质与理想气体相近?(A)低温和高压(B) 高温和低压(C) 低温和低压(D) 高温和高压2 对于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rGm︒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B) ∆rSm︒越正,反应速率越快(C) ∆rHm︒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D)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3 在什么条件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A) 高压和低温(B) 高压和高温(C) 低压和低温(D) 低压和高温 (E) 往溶液中加HCl1–4 当KNO3是按下式溶解于一烧杯水中时:KNO3 → K+ + NO3-∆rHm︒ = 3.55 kJ⋅mol-1其结果是:(A) 离子比KNO3分子具有的能量少 (B) 水变暖(C) 1摩尔KNO3电离时将放出3.55千焦热量(D) 烧杯变冷 (E) 烧杯的温度保持不变5 下述诸平衡反应中,如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增加压力时,不受影响的反应是:(A) N2 +3H2 2NH3 (B) 2CO + O2 2CO2(C) 2H2 + O2 2H2O (D) N2 + O2 2NO(E) 2NO2 N2O46 反应A + B C + D为放热反应,若温度升高10℃,其结果是:(A) 对反应没有影响 (B)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C) 不改变反应速率 (D) 使平衡常数减少7 下列关于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298K时,纯物质的Sm︒ = 0 (B) 一切单质的Sm︒ = 0(C) 对孤立体系而言,∆rSm︒ > 0的反应总是自发进行的。
(D) 在一个反应过程中,随着生成物的增加,熵变增大。
8 从化学动力学看,一个零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应该:(A) 与反应物浓度呈反比(B) 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根呈正比(C) 随反应物浓度的平方呈正比(D) 与反应物浓度呈正比(E) 不受反应物浓度的影响9 任何一个化学变化,影响平衡常数数值的因素是:(A) 反应产物的浓度(B) 催化剂(C) 反应物的浓度(D) 体积(E) 温度10 在绝对零度时,所有元素的标准熵为:(A) 0 (B) 约10焦耳/摩尔•度 (C) 1焦耳/摩尔•度 (D) 正值(E) 负值11 有两个平行反应A → B和A → C,如果要提高B的产率,降低C的产率,最好的办法是:(A) 增加A的浓度 (B) 增加C的浓度(C) 控制反应温度(D) 选择某种催化剂12 能量守恒定律作为对化学反应的应用,是包含在下面哪位科学家所发现的原理的阐述中?(A) 卡诺(Carnot) (B) 盖斯(Hess) (C) 勒夏特列(Le Chatelier) (D) 奥斯特瓦尔特(Ostwald)(E) 傅里叶(Fourier)13 反应A2(g) + 2B2(g) 2AB2(g)的∆rHm︒ > 0,采用下述的哪种方法可以使平衡移向左边?(A) 降低压力和温度 (B) 增加压力和温度 (C) 降低压力,增加温度 (D) 增加压力,降低温度 (E) 加入较多的A2气体14 阿仑尼乌斯公式适用于:(A) 一切复杂反应 (B) 发生在气相中的复杂反应(C) 计算化学反应的∆rHm︒ (D) 具有明确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所有反应15 下列各热力学函数中,哪一个为零::(A) ∆fGm︒(I2, g. 298 K) (B) ∆fHm︒(Br2, l. 298 K)(C) Sm︒(H2, g. 298 K) (D) ∆fGm︒(O3, g. 298 K) (E) ∆fHm︒(CO2,g. 298 K)16 在298K,反应H2(g) + 1/2O2(g) == H2O(l)的Qp与Qv之差是:(A) -3.7 kJ⋅mol-1 (B) 3.7 kJ⋅mol-1 (C) 1.2 kJ⋅mol-1 (D) -1.2 kJ⋅mol-117 某化学反应A(g) + 2B(s) → 2C(g)的∆rHm︒ < 0,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仅在常温下,反应可以自发进行(B) 仅在高温下,反应可以自发进行(C) 任何温度下,反应均可以自发进行(D) 任何温度下,反应均难以自发进行18 反应2HCl(g) → Cl2(g) + H2(g)的∆rHm︒ = 184.9 kJ⋅mol-1,这意味着:(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 HCl(g)的∆fHm︒为负值(C) 该反应体系是均相体系(D) 上述三种说法均正确19 298K时,1/2∆fGm︒(CCl4(g)) > 2∆fGm︒(HCl(g)) > 1/2∆fGm︒(SiCl4(g)) > 1/2∆fGm︒(TiCl4(g)) > ∆fGm︒(MgCl2(s)),且反应H2(g) + Cl2(g) → 2HCl(g)的∆rSm︒ > 0,下列反应中,哪一个可在高温下进行?(1) TiCl4(g) + C(s) → Ti(s) + CCl4(g) (2) TiCl4(g) + 2Mg(s) → Ti(s) + 2MgCl2(s) (3) SiCl4(g) + 2H2(g) → Si(s) + 4HCl(g) (4) 2MgCl2(s) +C(s) → 2Mg(s) + CCl4(g)(A) (1)、(2)、(3)、(4) (B) (2)、(3)、(4)(C) (2)(3) (D) (3)、(4)20 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改变反应的∆rGm、∆rHm、∆rUm、∆rSm(B) 不能改变反应的∆rGm,但能改变反应的∆rUm、∆rHm、∆rSm(C) 不能改变反应的∆rGm、∆rHm,但能改变反应的∆rUm、∆rSm(D) 不能改变反应的∆rGm、∆rHm、∆rUm,但能改变反应的∆rSm21 二级反应速率常数的量纲是:(A) s-1 (B) mol⋅dm-3⋅s-1 (C) mol-1⋅dm-3⋅s-1 (D) mol-1⋅dm3⋅s-122 如果系统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又回到起始状态,则下列关系式均能成立的是:(A) Q = 0;W = 0;∆U = 0;∆H = 0 (B) Q ≠ 0;W ≠ 0;∆U = 0;∆H = Q(C) ∆U = 0;∆H = 0;∆G = 0;∆S = 0 (D) Q ≠ W;∆U = Q - W;∆H = 023 若下列反应都在298 K下进行,则反应的∆rHm︒与生成物的∆fHm︒相等的反应是:(A) 1/2H2(g) + 1/2I2(g) → HI(g) (B) H2(g) + Cl2(g) → 2HCl(g) (C) H2(g) + 1/2O(g) → H2O(g) (D) C(金刚石) + O2(g) → CO2(g)(E) HCl(g) + NH3(g) → NH4Cl(s)24 下列关于活化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B) 同一反应的活化能愈大,其反应速率愈大(C) 反应的活化能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得(D) 一般认为,活化能不随温度变化25 已知反应H2(g) + Br2(g) 2HBr(g)的标准平衡常数K1︒ = 4.0⨯10-2,则同温下反应1/2H2(g) + 1/2Br2(g) HBr(g)的K2︒为:(A) (4.0⨯10-2)-1 (B) 2.0⨯10-1 (C)4.0⨯10-2 (D) (4.0⨯10-2)-1/226 反应A + B C + D的∆rHm︒ < 0,当升高温时,将导致:(A) k正和k逆都增加 (B) k正和k逆都减小(C) k正减小,k逆增加 (D) k正增大,k逆减小 (E) k正和k 逆的变化无法确定27 反应CaCO3(s) CaO(s) + CO2(g)的∆rHm︒ = 178 kJ⋅mol-1,∆rSm︒ = 161J⋅mol-1⋅K-1,则CaCO3(s)开始分解的温度是:(A) 900 K (B) 500 K (C) 800 K (D) 1106 K28 已知反应3O2(g) →2O3(g)的∆rHm︒= -288.7 kJ⋅mol-1。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教学课件 结构化学(第二节)
2.价键理论对共价键 的说明
(1) 共价键的形成
以氢分子的形成为例
来说明共价键的形成。
采用量子力学方法求
解氢分子的薛定谔方
程,可得到两个氢原
子相互作用的能量(E)
与核间距(d)之间的 关系,
两个氢原子体系的能量变化曲线
20
氢分子的形成
根据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互相靠近, 能量最低.
18
分子轨道理论据此解释了共价键的形成,并能较好 地解释了分子的磁性、大π键、单电子键等共价键 的一些特性。但分子轨道理论的数学处理较为复杂, 且不像价键理论那样形象直观,也无法解释共价化 合物的空间几何构型。VB法和MO法各有其成功和 不足之外,并得到广泛的应用。限于篇幅,本章将 着重介绍价键理论。
27
具有相同对称性的原子轨道重叠时,重叠部分的 原子轨道波函数的正负符号也必须相同,这样相互 叠加的效应将使电子云密度增大,称为有效重叠或 正重叠;如果重叠部分的波函数的正负符号相反, 则重叠的结果是使电子云密度减小,不能形成化学 键px-,pz称轨为道无间效的重重叠叠或亦负属重无叠效。重s叠-p,y,或s称-pz为或零px重-p叠y,。
17
另一种共价键理论是由莫立根(R. S. Mulliken)、 洪特(F.Hund)和伦纳德·琼斯(J. E. Lennard Jones)在1932年前后提出的分子轨道理论,简称 MO法。分子轨道理论的着眼点在于成键过程的结果, 即由化学键所构成的分子整体。一旦形成了分子以后, 成键电子不再仅属于成键原子,仅局限于在成键原子 间的小区域内运动,而将在整个分子所形成的势场中 运动,其运动状态和相应的能量可用类似于原子中的 波函数来描述,这种描述整个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 波函数称为分子轨道。采用近似处理,将组成分子的 各原子的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得到各种能级高低不 同的分子轨道,电子遵照一定规则依次排布在分子轨 道上。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
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其核电荷数增加,虽然总电子数增加,但是新增加的电子是排入最外层轨道或次外层轨道,它们对外层电子有屏蔽作用,但并没有将增加的核电荷完全屏蔽掉,因而随着原子序数增加,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还是逐步增大的,故使原子半径在同一周期中自左至右呈现缩小的趋势
第三节
共价键的理论
价键理论(VB法电子配对法):若两个原子各具有未成对的价层电子,当它们彼此靠近时,双方的独电子就可能彼此自旋配对,成为一对共用电子对,这对共用电子对被限定在两个原子间的一个局部小区域内运动,在两个原子间形成了一个较密的电子云区域,借此把两个原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共价键。
能量最低原理: 在基态时,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在不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总是优先排入能量尽可能低的轨道,在低能量的轨道占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
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中排布的电子,总是尽可能分占不通的等价轨道而保持自旋方向相同,这种排布方式避免了同一轨道中两个电子的排斥,无需消耗电子配对能,使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第二节
金属晶体结构
金属原子中只有少数的价电子能用于成键,价电子的数量不足以使金属晶体中原子间形成正常的离子键或者共价键。由于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小,电离能也较小,外层价电子很容易脱离氢原子的束缚,形成"自由电子"或"离域电子",在金属晶体中由于金属原子紧密的堆积在一起,它们的价电子并非固定在个别金属原子的附近,而是为整个晶体中的全部原子所共有,这些共用电子起到把许多原子或者离子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形成了所谓的共价键。这种键可以看成是改性的共价键,即是由多个原子共用在整个金属晶体内流动的自由电子所形成的共价键。
第十节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教学课件 第六章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
官能团异构
位置异构
CH3CH2OH 乙醇
NO2 CH3 邻 硝 基甲 苯
CH3OCH3 二甲醚
NO2
NO2
CH3 间 硝 基甲 苯
CH3 对 硝 基甲 苯
Cl Cl CH2CHCH3 1, 2-二氯 丙烷
Cl Cl CHCH2CH3
1, 1-二氯 丙烷
4
顺反异构
H
C H3C
数百之间
千之间
数十万之间
例子
CH3(CH2)10OH 蛋白质,脂肪,核 聚乙烯,酚醛树脂,
氨基酸
酸
尼龙
主要研究学科 有机化学
生物化学 高分子化学
6
有机化合物按碳链骨架分类
(1)链烃 (2)环烃 (I)脂环烃 (II)芳香烃 (3)杂环化合物
7
3、有机化合物按官能团分类
类名 链烃
通式 R-H
官能团或 其它结构特征 碳-碳直链
实例
烷烃 烯烃 二烯烃 炔烃 芳香烃 卤代烃*
CnH2n+2 CnH2n CnH2n-2 CnH2n-2 Ar-H R-X
全部为 C C 键 丙烷 CH3CH2CH3
键
CC
含两个双键 CC
乙烯CH2=CH2
1,3-丁二烯
CH2=CH-CH=CH2
乙炔 CH≡CH
环或 等
环 甲苯 CH3
-X卤原子
一氯甲烷CH3Cl
• 对处于主链中的官能团的位次,可以按取代基的编序方式, 用阿拉伯数字(1、2、3……)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取 代基名称的后面。
11
1
2 34 5 6 7
1
2
3
CH3 CH2 CH CH CH2 CH2 CH3 CH3
化学必修二全套ppt课件ppt课件
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移动原理
总结词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掌握平衡移动原 理及其应用。
详细描述
化学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参 数,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 各物质的浓度比值。平衡移动原理是指当外 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会向着减小外 界条件变化的方向移动。这一原理在工业生 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例如控制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总结词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详细描述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 ,通常用单位浓度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在单位时间内浓度变化 来表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 度、压力、催化剂等。
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性质的关系
总结词
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详细描述
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指分子中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排列方式,它决定了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 如,直线型分子往往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而平面型分子则更容易形成π键。
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总结词
晶体结构决定了晶体的性质
详细描述
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它决定了晶体的物理性质,如硬度 、熔点、导电性等。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主要源于其晶体结构的 差异。
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固态
物质在固态时,分子之间的排列 比较紧密,分子之间的运动相对
比较困难。
液态
物质在液态时,分子之间的排列比 较松散,分子之间的运动相对比较 容易。
气态
物质在气态时,分子之间的距离较 大,分子之间的运动非常容易。
同济大学:普通化学教学课件 第六章 有机化学
+
YZ
R2
C Y
C Z
R4
反应物 试剂 产物 加成反应通常有以下常见的类型: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加水等, 例如:
H2C CH2
H2C CH2
+
H2
催化剂Biblioteka CH3CH3CH2Br-CH2Br
+ Br2
H2C CH2
+
HI
H+
CH3CH2I
CH3CH2OH
21
CH3 CH3
OH OH
邻-二甲苯
间-苯二酚
14
第三节 普通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与典型反应 一、烷烃 • 这类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所有价键都用完了,被氢原子“饱 和”了的,故称为“烷”烃,又称“饱和烃”(saturated hydrocarbon)。其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2。 • 最简单的烷烃是甲烷,它是煤气的主要成分,饱和烃燃烧 值大,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 1.烷烃的物理性质 • 烷烃是非极性共价化合物,分子间作用主要为色散力。因 此,当分子量相同或者接近时,烷烃的沸点、熔点和比重 通常比它们的含卤、含氧或者含氮衍生物要低。而含碳原 子数不同的烷烃相比,分子量越大,其熔、沸点以及比重 就越高。烷烃不溶于诸如水等的极性溶剂,而易溶于醚类 等有机非极性溶剂。
15
2.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类化合物通常都十分稳定,在常温下,与强酸、强碱和 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裂解、 异构化和取代反应。
16
(1) 氧化反应
在有机化学中,一般认为,使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氧原子增加 或氢原子减少的反应称为氧化,反之为还原。在高温下,烷 烃与氧能发生反应。烷烃的完全氧化是燃烧。 RCH2CH3 +O2 CO2 + H2O
第5章物质结构基础《普通化学》(第五版)PPT课件
pz轨道投影
dxy轨道投影
图5.5 原子轨道形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5
(3) 磁量子数 m 的物理意义:
m 的取值: m = 0,1,2,···l, 共可取2l + 1个值 确定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
除s轨道外,都是各向异性的
p轨道, m=-1,0,+1,有三个伸展方向 d轨道, m=-2,-1,0,+1,+2有五个伸展方向
r2 = x2 + y2 + z2
r
θ
• P(x,y,z)
z = r cos θ
φ
rsin y
x
x = r sinθ cos φ
y = r sin θ sin φ
图5.3 球面坐标变换
r12 rr2 rr2s1in(sin )r2s1i2n 22 82m(EV)0
h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0
31
6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量估算
多电子原子存在能级交错的现象,如何估算主量子 数n和角量子数l 不相同的两个能级的能量高低呢?
我国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根据原子轨道能量与量子 数n 和l 的关系,归纳得到了一个近似规律:
l=p
不同时,可以
n =3
l=s
发生能级交错
的现象。
n =2
n =1
l 相同时
n 相同时
图5-11 不同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能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4
5.2.2 核外电子分布原理与方式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要服从以下规则: 泡里不相容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 洪德规则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补充规则,用以解释以上规则 不足以说明实验事实的一些特例。
普通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ΔrGθm, 298K = ΔrHθm, 298K - TΔrSθm, 298K
= 178.32 – 298.15 ×160.59 ×10-3 =130.44 kJ·mol-1 注意:带入数据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2) ΔrGθm, 1273 的计算
ΔrGθm, 1273K = ΔrHθm, 298K - TΔrSθm, 298K
= 178.32 kJ·mol-1
ΔrSθm = [Sθm(CaO)+ Sθm(CO2)] -[Sθm(CaCO3)] = (39.75 + 213.64)- 92.9
= 160.59 J· mol-1 · K-1
从计算结果来看,反应的ΔrHθm (298.15K)为 正值,是吸热反应,不利于反应自发进行;但反应 的ΔrSθm (298.15K)为正值,表明反应过程中系 统的混乱度增大,熵值增大,这又有利于反应自发 进行。因此,该反应的自发性究竟如何?还需进一 步探讨。
( 2 ) 利用 ΔrHθm和 ΔrSθm计算
ΔrHθm = Σ{ΔfHθm (生成物)}
- Σ{ΔfHθm(反应物)}
ΔrSθm = Σ{Sθm(生成物)}
- Σ{Sθm(反应物)}
ΔrGθm = ΔrHθm - TΔrSθm
2、其它温度时反应的ΔrGθm的计算 热力学研究表明,ΔrGθm随温度而变,因 此,不能用298.15K时的ΔrGθm来作为其它温 度时的ΔrGθm ,但是: ΔrHθm ,T ≈ ΔrHθm , 298K ΔrSθm ,T ≈ ΔrSθm , 298K 所以,其它温度时的可由下式近似求得: ΔrGθm , T ≈ ΔrHθm , 298K - T ΔrHθm , 298K
2.1.2 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04
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安全与操作规范
01
实验安全须知
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确保自 身和他人安全。
02
实验操作规范
03
实验器材使用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实 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 当引发事故。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了解各类器 材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有机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01
02
03
04
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 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
有机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 药、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塑料、合成纤维、农药
等。
高分子材料是指分子量较大的 有机化合物,其具有优良的力
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农业、交 通、通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 用,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
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制造业
材料合成、表面处理、电镀等。
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的开采和利用。
环保
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
化学前沿科技与发展趋势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等。
绿色化学
环境友好型的合成方法、反应 条件等。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新能源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大学普通化学-课件
目录
• 化学基本概念 • 化学反应原理 • 元素与化合物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应用与前沿科技
0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理解化学的本质和特性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普通化学PPT课件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分离
01
02
03
04
制备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制备无机化合物 ,如电解法、热分解法、复分
解法等。
分离技术
根据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差异, 采用不同的分离技术,如蒸馏
、萃取、重结晶等。
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操作制备 和分离无机化合物,如沉淀法 、结晶法、离子交换法等。
工业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大规模制备 和分离技术,如电解法、热解
非金属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等。
离子化合物
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铵、氢氧 化钠等。
共价化合物
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氧气等 。
配位化合物
由配位体和中心原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如 硫酸铜等。
酸碱盐
酸是解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 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 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当的官能团作为主链,按照碳原子数从多到少的顺序编号,并标明取代
基的位次和名称。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共价键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称为共价键。共价键的类型包括 单键、双键和三键,它们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分子构型与构象
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称为构型,而由于分子内或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暂时性空 间排列称为构象。构型和构象的改变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反应机理
了解有机反应机理有助于理解反应是如何进行的,从而更好地选择反应条件和 控制反应过程。掌握不同类型的有机反应机理,如亲核反应、亲电反应、自由 基反应等,对于进行有机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化学课件第二章
将一种纯晶体物质从0K升温到任一温度(T)其熵值
ST
测量此过程的熵变
Δ S = S T S 0= S T 0= S T
S 即为该物质在T 时的熵。 T
称为物质的“规定熵”。
◆ 单位物质的量(1 mol)的纯物质在标准态下 的熵值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熵,用 表示, 单位是J·mol1·K1。
(1) 同种物质:
(298.15
K)
/
kJ·mol-1
S
m
(298.15
K)
/
J·mol-1·K-1
CaCO 3 (s) CaO(s) CO 2 (g)
1207.6 634.9 393.5
91.7
38.1 213.8
rHm (29.185 K)[fHm (Cas,O 29, 8K .1) 5fHm (C2,O g,298K .1) [fHm (Ca3,C s,2O98K .1)5]
2.2 化学平衡与平衡移动 2.2.1 平衡常数 2.2.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Gibbs自由能变 2.2.3 化学平衡的移动
2.3 化学反应速率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自由能变 2.1.1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
• 1. 自发过程的不可逆性 •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做功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
化学反应的焓变对化学反应进行方向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必然存在着另一种驱动力! 体系趋向于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自发进行
●冰的融化 ●建筑物的倒塌
体系有趋向于最大混乱度的倾向, 体系混乱度增大有利于反应自发地进行.
2.1.2 状态函数—熵 1.熵的概念 (S)
◆所谓体系的混乱度,是有序度的反义词,即 组成物质的质点在一个指定空间区域内排列 和运动的无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nA,pBnB,pCnC...p .m . .n.m. P nP nP n P n
pA = xA P, pB = xB P, … pi = xi P
(其中:xi = ni/ n总称作摩尔分数)
17
2、化学热力学概论
1)、什么是化学热力学 2)、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3)、研究化学热力学的意义
20
3)研究化学热力学的意义
化学反应有的是吸热的,有的是放热的, 这种热量的变化,是和参加反应的物质化学 键的能量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能量的变化, 为我们提供有关分子稳定性、化学键强度等 方面的基本情况。
21
8.3145JK 1m ol 1
14
2.理想气体分子的特征 严格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 *理想气体分子本身占有的体积忽略不计。 严格意义上的理想气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对实际气体来
说,只要温度不是太低,压力不是太高,都可以近似用理想
气体状态方程作有关p、V、T、n 的计算。
13
七、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分压定律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温度(T)、压力(p)、体积(V)和物质的量(n)之 间, 具有如下的方程式关系:
pV = nRT
在SI制中,p的单位是Pa,V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K,n的单位是 mol,摩尔气体常数R的单位及数值为:
R p V 1 .01 1 3 5 P 0 2 2 a 5 .4 2 1 1 3 4 m 0 3 nT 1 m 2 o.1 7 lK 5 3 8 .3 1 4 5 P a m 3 K 1 m o l 1
(3) 液态物质视其互溶程度通常可以是一相(例如水与酒精的混合 物)、两相(例如水和油的混合物)、甚至三相共存(例如水、油和汞 的混合物)。
(4) 单相体系中不一定只有一种组分物质(例如气体混合物即由多种 物质所组成);同一种物质也可因聚集状态的不同而形成多相体系(例 如水、水蒸气和冰三相共存);聚集状态相同的物质在一起也不一定就 是单相体系(例如油水分层的液态体系有两相)。
程、绝热过程等。7Leabharlann 101.325 kPa 恒温
278 K
80 kPa 278 K
恒压
80 kPa 328 K
恒 压
101.325 kPa 298 K
恒 压
恒压过程
101.325 kPa 278 K
恒 温
101.328kPa 328 K
恒 压
8
五、热和功
当体系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系与环境之间必然伴随 着能量的交换,其交换形式可概括为“热”和“功”两 种。
汽 油
冰 水
汽 水 铁粉和硫磺粉
12
*对于相这个概念,要注意如下几点:
(1) 不论有多少种气体组分都只有一个相(即气相)。这种只有一个 相的体系称为单相体系或均匀体系。
(2) 除固溶体(固体溶液)外,每一种固态物质即为一个相,体系中 有多少种固态物质即有多少相。含有两个或多个相的体系称为多相体系 或非均匀体系。
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值一定、殊途同归变 化等、周而复始变化零。” 并非所有的状态函数都 是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例如: P、V、T、n四个只有三个是独立的。
6
四、过程与途径 过程:体系从始态到终态变化的经过。 途径:完成这一变化经过的具体步骤、路线。 过程可分为:恒温过程、恒压过程、恒容过
15
3、气体的分压定律 * 什么叫分压力pi ?
某一组分气体对器壁产生的(施加的)压力叫该组 分气体的分压力 pi。——等于该气体单独占有该容器时 产生的压力。
16
* 分压力与总压力的关系 假如容器中有A、B、C。。。等多种气体,则:
P = pA + pB + pC +… =ΣpI = nRT/V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度的不同而交换或传递的能量称 为热(heat)。热的常用符号为Q。
除了热以外的一切交换或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 (work)。功的常用符号为W。
热和功的单位都采用J或kJ。
9
* 注意它们的正负号: 通常是站在体系的立场来规定的:
体系从环境吸热 (获得能量),Q为正值; 体系向环境放热(损失能量), Q为负值。 环境对体系作功(获得能量),W为正值; 体系对环境作功(损失能量),W为负值 ①。
18
1)什么是化学热力学
热力学:是研究热和其他形式能量间的转换 规律的科学。
化学热力学:运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 化学现象以及与化学反应有关的物 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包括化学变化 与能量传递、能量交换间的关系, 化学变化发生的方向等。
19
2)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 是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演绎,不考虑证实。 • 是宏观的性质、集合体的行为 • 只论始终,不论过程 • 不涉及时间的概念(速度、快慢)
11
六、相与界面
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部分称为相 (phase)。将相与相分隔开来的部分称为相界面(简 称为界面,interface)。
相与相之间在指定的条件下具有明确的界面,在界
面两边体系的性质会有突跃变化。处于界面上的原子 或分子的受力情况与相内部的不同,往往存在剩余引 力,具有界面能。一般来说,体系中存在的界面越多, 能量就会越高,体系也会越不稳定。
① 对于功(W)的正负符号规定,有的书刊与此相反。
10
*功有不同的形式:
热力学中涉及最多的功是体系因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体积功 (亦称膨胀功),用We表示;
体积功以外的其它功(如电功、表面功等)都称为非体积功(亦称 非膨胀功,或有用功),用W’表示。
*热和功不是状态函数:
体系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时才能与环境发生能量交换,所以热和功 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体系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多少热、得到 (或给出)多少功,其数量不仅与变化的始终状态有关,还与变化所 经历的途径有关。对于相同的始态与相同的终态间的同一变化过程, 若经历的途径不同,热和功的值就不同。因此,在计算某一变化过程 中体系放出或得到的功或热时,不能仅看过程的始终状态,而必须根 据变化所经历的途径来进行。这一点与状态函数明显不同。
4
二、体系的性质
在热力学体系中,温度、压力、体积、密度等宏观性质称作体系的 热力学性质(thermodynamic property of system),简称为体系的性质。
按其特征可将体系的性质分为两种类型:
1.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y):量值与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成正比, 所以又称容量性质。比如物质的体积、质量、热容量以及随后将介绍的 热力学能和焓等都是广度性质。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1、一些基本术语
一、体系、环境 体系:划分出来的被研究的物质系统、对象。 环境:除体系以外的其他所有部分。
例如:溶液反应, 海洋、地球
2
体系的划分:
根据体系与环境间的关系可将体系分为三大类:
分类 敞开体系 封闭体系 孤立体系
物质交换 有 无 无
能量交换 有 有 无
3
敞开体系
封闭体系 孤立体系
2.强度性质(intensive property):量值取决于体系的自身特性,与 体系中物质的数量无关,不具有加和性。比如温度、压力、浓度、密度、 粘度等即都是体系的强度性质。
5
三、状态与状态函数 状态:体系的基本性质的集合 状态函数:表征和确定体系状态的宏观性质,例
如:温度、压力、体积、密度、能量、形态等,还 有后面将要介绍的热力学函数:U、H、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