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2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3

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4

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5

六个方面。

6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7

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8

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9

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10

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11

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12

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13

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14

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15

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16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17

人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18

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19

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20

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21

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22

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23

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24

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25

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

26

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27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任,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28

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喂才是举”的用人29

政策。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在他所颁发的《求30

贤令》中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在古代,有为的君王还意识到“唯31

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32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33

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34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35

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36

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37

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38

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39

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40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41

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42

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43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44

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45

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46

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47

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48

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49

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50

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51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用人的恩威并施实质上是一种家长式领导,它包含52

两方面的行为类型:立威与施恩。在立威方面,家长式领导表现出4种典型行53

为,包括专权作风、贬损部属能力、形象整饰与教诲行为,部属相应会表现出54

个别照顾与维持面子,部属相应表现出顺从行为、服从行为、敬畏行为与羞愧55

行为;在施恩方面,家长式领导会表现出个别照顾与维持面子,部属相应表现56

出感恩与图报行为。今天,对立威与施恩我们应赋予其新的内容,即要重视人57

的利益需求。利益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还是政治的利益,社会58

的利益,还包括心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构成的各种利益。利益结构着社会,59

利益连接着人。因此重视人的正当利益需求,就是对人的最大关心,是以感情60

激励人。

61

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62

不从”,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63

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的又一成功要64

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65

质,领导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

66

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奇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67

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68

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69

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世界70

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71

情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中国历史上,用人“扬72

长避短、不求全责任”就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三国时期的刘备,尽管诸葛亮有73

清高、张飞有鲁莽、关羽有刚愎自用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却没有对这几个74

人求全责备,而是创就自己的帝业中,对关羽、张飞用其刚,对诸葛亮则用其75

谋,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唐太宗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