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六步解题法h和克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六步解题法”探讨
和克亮
在小学数学低段的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似乎很简单,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步骤也似乎很简单,最多是两步。但是,小学低段解决问题的教学却承担着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和能力,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基本数量关系的感性经验。许多学生在数学审题方面不够认真,所以导致做错,甚至乱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可以遵循以下六个步骤:
认真读题——找条件——分步做——仔细算——要验证——写答语
一、认真读题。问题是题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段的学生特别要加强读题的训练,有些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解决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错读、漏读,造成了理解题意偏差。所以低段的学生要教会他们进行指读和勾画重点词语。看问题、看懂问题是解题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我们做什么,解决什么。只有反复地读问题,从问题里找出关键词、重点词,才能正确地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是简单地把看到的数字相加减或乘除,才不会出现错做、乱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必须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例如学习了用加法解决问题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二(1)班有男生15人,女生13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列式计算后体会这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问题“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并且要求学生把问题里的关键词“一共”要圈出来,表示这道题是要合起来用加法,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不少题目问题中还经常出现常识性的概念,某些字、词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决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都是审题的重点。例如常见的“一共”、“总的”“多多少”、“少多少”等这类名词,由于本身是表示总数或差数的,加之要求“一共”用加法、求“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等原因,一些学生形成一种见“共”、“多”就加,见“剩”、“少”就减。因此在指导“看问题”时,既要讲清词语本身的含义,还要讲清在具体题目中的不同含义。
二、找条件。数学问题用精练的文字叙述,并用数学术语来表述数量之间的关系。题目的叙述就是为“问题”所设的条件,题目中的所有“数字”都不是随意的摆设。读懂了问题后,就要根据问题到题目中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在教学时,我出了同样关于学生人数的题目“二(1)班有男生1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3人,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通过看问题学生已经能理解要求这个班“一共”
有多少名学生?,但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把题目中的两个数字相加,15+3=18(人),没有很好的审题,对题目中叙述的条件没有分析,导致了乱做。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的读问题“这个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让学生理解一个班的人数由男生和女生组成,再到题目中去找条件:男生的人数知不知道,女生的人数知不知道;题目中已经知道了男生的人数,不知道女生的人数,但女生的人数与男生的人数有关系,可以通过男生的人数来计算出女生的人数。通过分析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能根据已知的条件,先求出未知的数,解决了问题的所在。
小学低段的数学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常用文字叙述、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要教会学生弄清题目里给了哪些信息,给了什么条件,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解决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三、分步做。小学数学低段的解决问题一般都很简单,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步骤也很简单,一般一道算式一个步骤就可以解决,最多是两步。小学数学的解决问题列式计算,有分步式和综合式两种列式方法。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是学生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列式计算上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分步式列式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读懂题目,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二年级下册同样关于学生人数的题“二(1)班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在这个题目中,通过引导学生“看问题”,让学生理解“分”,需要用除法进行解决;再通过“找条件”,找出题目中
给出的条件:男生数、女生数和每个小组的人数。学生很快就知道了需要先求出总人数,再求出有几个小组。但部分学生在列式上出了问题,列式为:20+16÷4=24(个),导致解题出错。而部分学生把解题分为了两步来进行:1.20+16=36(人)2.36÷4=9(个)顺利的解决了问题。
列式计算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理清解题思路的方法。分步算式是思维的分散,综合算式是思维的综合。较于综合式和分步式的列法,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关。综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列综合算式,值得肯定。但低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很弱,不能综合全面的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先从分步式开始分步解决问题,再与综合算式做比较,训练综合逻辑思维。
四、仔细算。《课标》指出: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避免对解决问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计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所要得到的结果,前面的看问题、找条件、分步做的过程都是为了能正确计算出问题的结果,找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通过审题能正确的列式,但往往忽视了计算的重要性,导致算式列对而结果算错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解决问题计算易错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是加强日常训练。加强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坚持每天一次有针对性的口算训练,让计算训练常态化;第二是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利用学
习过的已知知识寻求最简单的解题计算方法。比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的解决问题:一个马场有6个马棚,每个马棚有5匹马,马场一天需要300千克饲料,每匹马每天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在解题时,部分学生先算出马场一共有多少匹马?再用一天的饲料量除于马的数量。列式为:1.5×6=30(匹)2.300÷30=10(千克),虽然通过计算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但三位数除于两位数在三年级并没有学习,增加了计算的难度。而一部分学生在审题时,先算出一个马棚一天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再计算每匹马需要多少千克饲料。列式为:1.300÷6=50(千克)2.50÷5=10(千克)把复杂的计算变成了学过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于1位数,让计算更方便、准确。
五、要验证。验证与验算是检查计算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逻辑常识必不可少的步骤。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种验算的意识和习惯,对解决问题的结果缺乏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所以不仅影响了质量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在解决问题练习或日常教学中,都要教会学生每完成一次计算,都能用适当的方法回头望,以确保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题目抄错了没有?竖式列得正确吗?结果符合常识吗?得数写了没有?比如二年级关于人数的数学解决问题:二(1)班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部分学生列式为:20+16÷4=24(个),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验证会发现,一个班不可能有24个学习小组。在检查时发现要先算班级总人数的加法时要加括号优先计算,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二年级的数学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