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瑭及其《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研究

关键词吴瑭温病条辨温病三焦辨证中医学术发掘文献研究

《温病条辨》由清代著名医家吴瑭著于嘉庆三年(1798)。该书创立三焦辨证纲领,由上及下、由浅入深,旨在“认证无差”。后世认为,此书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叶桂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成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1吴瑭其人其书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温病学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吴瑭少时习儒,19岁时其父亲病重年余,终至不起。吴瑭悲痛欲绝,心中愧恨难言。觉得身为人子,却因不懂医学,而在父病之时无能为力。于是,他在习儒之余,兼以自学医理。后来,看到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慨然决定,放弃举子业,专心攻读医书。至学医4年,其侄巧官患温病喉痹。先请外科医师,用冰硼散吹喉,病情加重。此后,又延请了多位医生,所用之药大多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之类,依然无效,其侄发黄而死。当时,吴瑭医学造诣还不高,不仅未能对此进行评价,还不知道应当选用何方。这更坚定了吴氏研究医学、专攻温病的决心。又3年之后,吴塘去京师参加检校《四库全书》,得到了接触大量医学著作的好机会。他广泛阅读。用心体会,逐渐有了较深刻的感悟,学识大有长进。但是,吴氏生性谨慎,未敢轻易为人治病。一直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4),吴瑭已经36岁,北京温疫大流行,在朋友们大力劝说下,吴瑭才一展身手,救治了重病患者十数人。在医疗实践中,吴瑭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的医生治病缺少正确的理论和治法,十分感慨“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其何以传信于来兹?”长期的阅读积累,又经过成功的临床实践,吴瑭开始著书立说,希望能完成一部真正切合温病临床实用的医学著作。他广泛采辑自《内经》以降历代名贤著作,去其驳杂,取其精华,并附以本人的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合成一书,名日《温病条辨》。嘉庆三年(1798),其书初步完成。书成之后,吴瑭担心以“救人之心,获欺人之罪”,直到嘉庆甲子(1804),吴氏才将此书展示给友人征保。又经过lO年,该书最终告成,初刊于嘉庆十八年(1813)。

《温病条辨》6卷,并卷首一卷。书仿《伤寒论》体例,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于各条之下详加辨析议论,故以“条辨”名书。吴氏认为前贤之中,元·王安道虽能辨证温病,但论之未详;明·吴又可(有性)区分伤寒、温病,但立论立法

欠精纯;清·叶天士立法精细,但立论甚简,处方又散在于医案之中。于是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个人心得,统论温病。卷首设“原病篇”,引《内经》条文以求温病之原始。卷1~3分上、中、下三焦设立篇目,分别论述三焦温病,并出治法。卷4为“杂说”,论救逆及病后调治法。此后附“解产难”(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诸症)、“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痘症等)为卷5与卷6,作者以温邪易耗阴液,故倡导养阴保液之法。并据临床实践,提炼叶天士医案温病治法,化裁处方,以切实用。如分出清络、清营、育阴多种治法;又以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桑菊饮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温病治法用方层次清晰。该书内容全面系统,理法方药齐备,切合临床实用,故成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吴瑭还著有《医病书》,成书于1831年。又有后人辑录吴氏自1794年至1833年间的医案,编成《吴鞠通医案》,与《温病条辨》相得益彰。

2论温病之病因病机

吴瑭在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方面,深受吴又可的影响,认为:“吴又可谓温病非伤寒,温病多而伤寒少,甚通”(《温病条辨》原病篇第一条,以下仅出条目)。

2.1病因有三:吴瑭认为温病之病因有三:其一,“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其二,“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其三,“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问亦有之,乃其变也。”从中可以看出。吴瑭所论温病之病因,比吴又可所论温疫之病因要广泛得多。而对于戾气认识,也不像吴又可那样强调,只将其与“非其时而有其气”归为一类,认为此“间亦有之”,只是引起温病的病因之一。

2.2病类为九:吴氏《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明确了什么是温病,以及其所涵盖之范畴与病种分类,这一点确实胜过以往的同类著作。吴瑭十分重视对温病所定的这个限定,称之为“诸温之大纲”。他对温病所属各个病种作进一步解释:“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温病条辨》所论之温病是一类病因为温热的各种发热性疾病的总称,总的来说,与时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暑湿)、秋燥及非时之冬温,而具有传染性之疠气所致的温疫,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显然与吴又可所论之温疫在范畴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弄清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历代温病学家们对于温病范围认定之所以有不同的关键所在。

2.3感邪途径——自口鼻而入:吴瑭同意吴又可温邪自口鼻而入的观点,但温邪侵入后的始病部位却不相同。他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这是因为“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他还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解释温病始于肺的道理:“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上焦篇第二条)。故温病初起,可以见到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肤热等症状。

3温病三焦辨证法

吴瑭对温病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体系。他将温病的传变过程由浅入深,分成3个层次: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特点是病机紧扣相关脏腑。吴氏提出:“温病由口鼻而人,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中焦篇第一条)在传变过程中,强调个体正气的抗邪能力,不一定三焦传遍,如不伤阴,可中道而愈。详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