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研究摘要:作为我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活动于沦陷区上海和殖民地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女性作家,张爱玲一生充满传奇和悲凄,由此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体现出清晰且浓重的悲剧意识,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相互间的悲剧冲突,还阐释了该种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本文首先阐述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最后进一步对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命运悲剧意识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被称作“文坛上最美的收获之一”。
由她创作的小说,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时代风情,还凭借她对人性的深刻认知,对命运悲剧性的深沉领悟,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剧美。
a孤独、苍凉是张爱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张爱玲的创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发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概述张爱玲虽然出身于名门,但她终其一生却是孤独的、悲凉的。
风流演绎的激情岁月与寂寥相伴,让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张爱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与胡兰成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终以胡兰成的移情别恋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打击和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态度。
而后张爱玲与赖雅结婚,原本她以为这次婚姻可为她带来幸福,怎知事与愿违,这只不过是她另一个不幸生活的开始,赖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张爱玲也以这种方式被“抛弃”,最终让她独自凄凉地客死他乡。
b张爱玲的一生,体现出无尽的悲剧意味。
悲剧意识指的是人历经对悲凉处境的透彻思考所产生的对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感悟。
有着悲剧意识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认清生命的真谛。
张爱玲便凭借自身的真情实感对那个年代进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认知下那个年代是处处流露着悲剧的。
二、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环境的原因张爱玲虽然家世显赫,但是她从小便过着凄凉、孤寂的生活。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绝望和苍凉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创性
关键 词 : 创 性 ; 事 自身 ; 俗 人 生 ; 性 ; 差 对照 独 故 世 人 参
文学 作 品 的独 创 性 表现 为 作 家 在题 材 的选 择 、主 题 深度 的 挖掘 、 作 手 法 的运 用 等各 方 面 的 特性 。张 爱 玲是 2 创 0世 纪 4 O年代 上 海 有 影 响 的女 作 家 之 一 。 与 同 时代 其 他 作 家 相 比 . 她 的小 说在 主 题 、 材 及创 作 手 法等 方 面显 得 别具 一 格 。 题
法 语 中历 史 与 故事 都 叫 做 hs i 。可 见 故 事 和历 史有 着 某 种 io e tr
( 说 、 事 、 言 ) c o ( 构 文 学作 品 ) 传 故 谣 / tn虚 i fi 之意 。这种 虚 构不 仅是 作 者 对故 事 的想 象 建 构 ,读 者 接 受故 事 的过 程也 是 一个
事” 就是 “ 过去 已经 发 生 过 的 事 ” 这 是 故 事 的 本 体 意义 . 即 。 亦
的伟 大 的作 品 . 来 的 主题 往 往 不 再被 读 者 注意 。 为事 过境 原 因
迁之 后 , 原来 的主 题 早 已 不使 我 们感 觉 兴趣 , 倒是 随 时从故 事 本 身 发 现 了新 的启 示 ,使那 作 品成 为永 生 的 ” ,她 的意思 是 说 。 为故 事 本 身 具 有 独 立 于话 语 之外 的 意义 , 以 , 因 所 随着 时 间 的 不断 变 化 ,各 个 时代 的人 会 因各 自的 现实 状况 对 同一 故
一
故事 还 具 有 “ 立 性 ”2 独 ,0世 纪 6 O年 代法 国叙 述 学 家布 雷 蒙 ( .rm n ) ~ 段 叙 述 :一 部 小 说 的 内容 可 通过 舞 台 CBe od 有 “ 或银 幕 重 现 出来 :电影 的 内 容 可用 文 字转 述 给未 看 到电影 的 人 。通过 读 到 的文 字 , 到 的影像 或 舞 蹈动 作 , 看 我们 得 到一个 故 事— — 可 以 是 同样 的故 事 ” 。布 雷蒙 的这段 话揭 示 出故 事 『 q 具 有 相对 的独 立性 , 不 随 话语 形 式 的 变化 而变 化 。除 “ 它 独立 性 ” 故 事还 具 有 “ 构性 ”它 是对 过 去 已发 生 过的 事的 想象 外 虚 , 和 建构 。在汉 语 中 , 事 除 过去 的事 之外 还 有 “ 言 ” 意思 , 故 谎 的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20世纪30和40年代是张爱玲的主要创作时期,这一个时期恰是“五四”运动后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在同一时期的女性作家还有丁玲、庐隐等人,她们笔下的女性沐浴着“五四”个性解放的春雨,毅然走出旧的封建家族,以乔装的面目出现,被塑造成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
张爱玲没有盲目追随时代潮流,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冷峻的笔锋,站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对女性的现实处境进行着独特的描摹,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真实的女性体验。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多是关于老上海的阁楼中的小姐们,她们深居于洋房的阁楼里,不关乎历史,却演绎着一场场倾国倾城的故事。
在张爱玲的笔下的女性是拼了命的想留住满清末年遥远的空气。
在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在恋爱、婚姻、家庭上变着法儿与男性算计着、妥协着、纠缠着,只为得到一份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对男性权威的遗弃和蔑视张爱玲的作品中主要描写的是在旧上海背景下的闺阁中的女性,她们与男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
她对男性的描写确实对男权的削弱,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男性经常采用的三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将男性隐匿在文本中,构成男性家长缺席的局面;另一种是把男性家长写进去,但是肢残无力;还有一种男性描写则是精神残疾。
她用这种对男权意识的反抗和嘲弄来表现她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一)男性家长的缺席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父亲”几乎一直是被放逐的。
由于男性家长的缺席,使女性摆脱了传统的束缚,甚至取代男性家长的地位,形成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模式。
“父权”在她的作品中严重被削弱。
在《倾城之恋》中,由于白氏老太爷的缺席,流苏的母亲虽然话不多,却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家中各房的争斗、宝络的婚事都得由老太太做主。
白流苏离婚回家之后,得知前夫死讯,兄嫂嫌她在家吃穿用度白花钱,排挤她让她回前夫家守寡,流苏也是去寻求老太太的保护。
《金锁记》中代表着姜家权威的不是姜老太爷,而是耳朵有点背,甚至有些糊涂的姜老太太。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是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在她的艺术世界里,雅与俗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她们早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她总是以浓郁的市井气息,苍凉的人生况味,用华美的社会场面道出生命的虚无。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心理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凡是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神奇的风格迷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独具个性的艺术技巧。
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她独特的艺术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笔力,创造出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
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
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
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
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
表现出巧妙的特点。
来看看如下这些片断,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茉莉香片》开篇第一段话:我给您沏的这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导语:张爱玲以一个旁观者的创作姿态,观察着平常的人生以及日常背后的深刻,表达着自己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构成了其作品苍凉的现代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张爱玲小说苍凉的现代意识,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是独特的。
她没有被裹挟进时代宏大的叙事潮流中,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创作姿态,通过对人的世俗生存的日常叙事,透露出对浮世苍生的悲悯。
苍凉的现代意识是张爱玲小说一贯的美学风格,也是她深刻思考后对现代文明做出的独特诠释。
一“真”、“假”世界的迷惘在《封锁》中,有一段关于翠远的家里人的叙述:“她是一个好女儿,好学生。
她家里都是好人,天天洗澡,看报,听无线电向来不听申曲滑稽京戏什么的,而专听贝多芬、瓦格涅的交响乐,听不懂也要听。
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在对翠远家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翠远一家约略属于中产阶级。
从翠远家人对生活习惯的取舍来看,他们都在积极努力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潮流保持一致。
虽然有时由于自身的局限与潮流不合拍(如听不懂交响乐),但他们还是努力地与潮流亲和,他们的行为准则一切依照社会潮流的价值判断。
在对女儿的婚事上,他们认为找一个有钱的女婿远比读书重要,这种看法是十分吻合社会潮流的。
叙述者对翠远家人的评价是“她家里都是好人”,可见叙述者批评的眼光也是站在世俗的一方的。
然而叙述者又说“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依照正常逻辑,“好”―“真”是不构成对立的,叙述者此时强调“真”,显示他的看法是迥异于世俗立场的,因此,我们听到两个叙述者的声音,隐含作者无疑是站在非世俗立场的,这里出现了“不可靠”的叙述,也就是说,在世俗立场上的叙述者评断的所谓“好人”,其实是和“真人”对立的“虚伪的人”的代名词,这就形成了叙事反讽。
这篇小说写了封锁前(常态)――封锁(非常态)――封锁解除(常态)三个时间段。
其实,在每个时间段里,都充斥着“真”―“假”的二元对立。
在封锁前、封锁解除的常态时间段里,也就是现实生活世界里,“假”被誉为“好”,得到社会的肯定,人人都争做“好人”。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恐惧从“时间”开始——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时间意识
柯林 伍 德认 为 ,艺术 家企 图做 的就是 表 现某 一 无尽 情感 折磨 的恐 惧 。 “ 数 星期 内我 已经 老 了多年 ” , 特定 的情绪 。张爱 玲 以女 性敏 锐 的直 觉捕 捉 到 “ 末
世 ”里 的人 们 对 时间 超 常 的恐 惧 和在 时 间 面前无 法
把握 自己命 运 的迷 茫 与无 助 。她 悲观 地发 现 ,在 时 越长 ,亲 情也 就 给稀 释得越 淡 薄 。正是 出于 对时 间 间 的 维度 里 ,“ 每个 人 都 是 几 何 学 上 的 一个 ‘ 点’
生 了莫 名 的恐 惧 。
爱玲 被父 亲 “ 幽禁 ” 的时期 ,漫长 的时 间代 表 了对 “ 也 不 知道 现 在是 哪一 朝 ,哪一 代 … …” 0 时 间 成 了寂 寞无奈 的代 名 词 、谋 杀 亲情 的刽 子手 ,时 间
漫长 的恐 惧 ,张爱 玲 才有 急迫 的超 越时 间 的愿望 :
张 笛 声
( 西安 外 事 学院 人 文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0 7 7)
摘
要 :张 爱玲 以女 性敏 锐 的 直觉 捕捉 到 “ 末 世 ” 里的人 们 对 时 间超 常 的 恐惧和 在 时 间面前 无 法把握 自己
命 运 的迷 茫 与无 助 ,表 现 为对过 去 和 对 未来虚 无 的 恐惧 。 张爱玲 对 时 间恐惧 之情 的描 写是 对人 生存本 真状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4 . 0 2
作 者简介:张 笛声 ( 1 9 7 7 一) ,女 ,山东临沂人 ,助教 ,硕士。
・
9 6 ・
张笛声 :恐惧从 “ 时间”开始—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时间意识
因素挤 压着 人 ,催促 着人 ,时 间留 给人 的安全 感太 还有 调皮 的神气 ,“ 现在 整个 一个 人都 呆 了 ” 。这些 少 ,除 了恐 惧还 是恐 惧 。 时间有 时还 意 味着 荒凉 与 时 间 留下 的痕迹 都让 伍太 太 与荀 太太 两姐 妹 唏嘘 。 恐怖 : “ 人 是 生活 于一个 时代 里 的 , 可 是这 时代 却在 作 品 中两姐 妹 的思绪 游走 于现 在 与过 去 ,她们 对 时 影 子似 地沉 没下 去 , 人 觉得 自己是 被抛 弃 了 。 ”【 3 】 l 在 张爱 玲充 满 “ 人生 味 ” 的传 奇 小说 世界 里 , 不 难看 出她对那 些 虽经历 时间磨砺 与人生 沧 桑却仍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
张爱玲及其作品特点摘要:张爱玲小说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
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
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点的悲观。
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悲剧意识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传奇。
同时,张爱玲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又是一个异数。
四十年代初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灿烂的彗星划过天空,让人目眩。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张爱玲本身也是一本小说。
读她的小说首先要了解她本人。
张爱玲(1920.9——1995.9)原名张瑛。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
1930年改名为张爱玲。
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2年的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
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
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第二炉香)被周瘦鹃发表在《紫罗兰》杂志上。
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
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
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
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活温暖。
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没的地方。
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
这与张爱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化为一纸空文,这些经历都让张爱玲对和谐有序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向往。
在幼年生活与战争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主,喜欢体现普通人的人生。
尤其在作品人物选择上,多数作品的主人公为“软弱的凡人”与“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对他们在新旧文化脱节中对封闭环境的依赖产生了同情,同时对他们心灵上的挣扎与碰撞进行了刻画,如作品中对银娣、振宝、玉清等人滑稽相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些人即使认识到了国家改朝换代了,但仍无法摆脱旧习俗。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内容提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对照思想唯美主义女性本位主义张爱玲是我国现代史上卓越的女性作家。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
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
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
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
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
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
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
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
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她作品的背景多为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①,于是用文字将这些纸醉金迷背后的千疮百孔揭露,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人性黑暗与可怜的一面.“她所提供的,正是处在现代环境下依旧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张爱玲金锁记
论张爱玲金锁记女性悲剧意识一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的形成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是封闭、孤独的。
虽出生于名门贵族,但从小就过着孤寂而凄凉的生活;曾在上海名噪一时,却又遭遇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晚年独居海外,杜门谢客直至在故乡的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
透过热闹、凡俗的生活,她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风雨飘摇,情感世界的千疮百孔,人性的自私贪婪,生命的朝不保夕,人类文明的衰败灭绝。
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是无法消解的悲观。
沃尔波尔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
”张爱玲是凭感情来领会,她把这个世界看作悲剧。
因此,她的作品,一以贯穿的是“荒凉”。
深究其之所以形成浓厚的悲剧意识,主要是受到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1 个人经历的影响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她在平平凡凡的世界中,走过的,却是极不平凡的一生。
在她的身上,辉映着三个朝代的影子。
从童年到少女时代,张爱玲是在父爱和母爱稀薄的时空里度过的,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敏感内省的张爱玲心灵自小就刻上落寂的阴影;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到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得张爱玲形成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持怀疑、否定乃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
这样的一种人世挑剔者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在文化体验上,张爱玲对世界与人生的无法消解的深重的虚无与绝望予以特别的关注。
她的这种态度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她自己亲身体验了这种无法消解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否有直接的“文明的毁灭”的体验?对此最先使人想到的是她所表现的港战经验。
战争经验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就本世纪的许多西方文化人来说,两次世界战争使得他们突然之间对人性与文明失去了信心。
某种意义上,战争确实是文明的毁灭,至少,是文明部分的毁灭。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识摘要:本文通过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两位主人公来诠释悲剧性人物产生的原因,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由于各自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导致不同的人生观念的差异,两个人是通过婚姻结合在一起,在小说的最后看似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是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生活的跌宕起伏境况的细致描述,《倾城之恋》中透出一股浓浓的悲剧意识,通过细细研读《倾城之恋》,作为一名深陷故事情节的读者,我们对大时代背景中的悲剧意识的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解就会有不同的感慨思想模式。
《倾城之恋》总体来讲是一个非常动听并且非常贴近生活的感情故事。
在《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作为一名从腐旧、封建的家庭长大的女人,经历了香港之战的洗礼之后,并没有受其影响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革命女性,她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受尽了家人与亲人的冷嘲热讽,她只身一人、身无分文地前往香港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认识了英俊儒雅并且富有多金还是单身的范柳原,她开始努力去与范柳原进一步的相知从而相恋,到最终成为合法夫妻。
两人都是情场高手,在这场充满利益气息的较量中两人斗志斗法,对白流苏来讲,范柳原是非常符合她的结婚标准,也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一生伴侣,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思想观念。
他们始终都是在最大化地利用地彼此,都没有意识到在不断的接触中两人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不过由于封建传统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意识前言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浓厚传统思想的封建大家庭中,但是她却不愿被封建社会思想束缚不受任何男人牵制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精神,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她成为了“倾城之恋”最后的赢家。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她都会积极的去面对,就算是在乱世的沉沦中,她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也许这就是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作者:王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张爱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张爱玲诸多的作品中,主要以苍凉意识的表达为人所著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是以第三人称进行故事的展开,为文学领域呈现出更多战乱时期中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不得不经历的悲欢离合。
鉴于此,文中进行了张爱玲小说中“苍凉”意识研究,首先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识的来源,包括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的苍凉经历两个方面,随后进行了张爱玲小说中苍凉意识的深入探讨,包括苍凉意识是一种美与悲哀的对照、是对人生本真与朴素的一种表达、是一种有关于“善”的解读三点内容,旨在帮助世人深入了解张爱玲的苍凉人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16-01前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占据着重要位置,享有“中国最优秀作家”的美誉。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大多讲述的是上海、南京以及香港三个城市中发生的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
通过对多部作品的解读,能够发现,张爱玲是一个十分倾向于悲观人生态度的人,其处事太多比较趋向于绝望,多部作品中带有看尽世间事的沧桑悲凉之感,通过对人性残酷的剖析,着重凸显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和冷漠。
在《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曾说出喜欢悲壮,同时更喜欢苍凉,壮烈有的只是力,不具备美,缺少人性,唯有苍凉更具回味性,让人读之莫忘。
一、张爱玲小说中“苍凉”意识的来源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意识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张爱玲自身苍凉的人生经历以及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面将会针对这两个方面开展深入分析:1.自身苍凉的人生经历。
张爱玲虽然是名门之后,但是随着家境的败落,她并未享受到家族的荣光,此种状态下的张家就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家,徒有外表的华丽实则内里荒废不堪。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武小洁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
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
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
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
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
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
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
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
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
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
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
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
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
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四、艺术手法的创新
1、小说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独特,她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描绘生活琐碎中的细 节,用极具张力的文字展现女性的情感世界。同时,她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和隐 喻,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白玫瑰”象征着女性的两种命运,使读者在 解读作品时感受到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2、语言运用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角色,虽然身处困境,却始终未放弃对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她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并坚信我们能够找到 属于自己的幸福。
总之,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她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她通过细腻 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节,展示了女性的柔弱与坚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 现实。这种悲剧意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对于我们理解和女性的生活 与情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天这个日益重视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社会,我们 应该更加女性的地位和权益,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 光彩。
尽管如此,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仍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她以 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引发了我们对女性地位和命 运的与思考。这不仅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理解和女性 的生活与情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压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 坚强和勇敢。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 我们还应该并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命运,不论性别、年龄或背景。
五、张爱玲的意义和影响
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她的后期小说深入剖析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 复杂性。因此,她的作品一直被文学界所推崇,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其在语言表达方面技巧圆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试从独特而又形象的比喻、极度热爱的色彩语言、象征意象的运用三方面展开分析。
标签:语言特色;比喻;色彩;象征;意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其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问世之后,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作品中构成了独特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一、独特而又形象的比喻张爱玲是一个善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文学的河边玩着沙的小孩子,比喻对她而言就是她身边前后左右无穷无尽的沙子,随手一抓便是一把,再拿来捏塑一番,就成了具有美感的作品。
张爱玲的比喻不但是独特的,而且相对于其他作家而言,更近似怪异。
在写《花凋》里川嫦的父亲郑先生时,她写到:“郑先生是个遗少,因为不承认民国,自从民国纪元时他就没长过岁数,虽然酗酒吸鸦片,心还是孩子心,他是酒缸里泡着的孩尸”。
“缸里泡着的孩尸”,多么恐怖的字眼,就像上层人士不说脏话一样,风雅的文人也决不碰触这样的字眼,也许想都想不到。
可是张爱玲这样出人意料地写出,好像不符合常人的习惯,但似乎也没有比这更贴切的字眼了。
郑先生的装腔作势,他的严重的不合適宜在张爱玲残酷的比喻中一下子现出了原形。
而正是这句话为下文打下了伏笔。
郑川嫦在有生之年没有长久的幸福过,连死后还要被装点成家庭的门面,全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家庭。
这就是张爱玲语言的魔力,仅仅用一个辛辣的讽刺比喻,就统一了整篇小说的背景,推动了所有情节的发展。
二、极度热爱的色彩语言张爱玲有着很强的色彩感。
她能够剖析同一种颜色的不同变化,以准确的表达细微的心理活动。
试以绿色为例:“客厅里的门窗上,绿漆还没干,她用食指摸着拭了一拭,然后把那粘粘的指尖贴在墙上,一贴一个绿印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卷 第3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3 N o .3 2007年6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June ,2007[收稿日期]2007-02-13[作者简介]李朝英(1957-),女,广西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试论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意识李 朝 英(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西柳州545001) [摘 要]在现代文学的长廊里,张爱玲的作品犹如一幅幅以变态人性、病态人格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奇特的世俗人生的图画。
在她那不同于当时主流话语圈的独特的创作意识里,实用主义的小市民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她的观念,使她与那个时代的主流知识分子发生了巨大的分野。
她以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用病态的怀疑目光,投射到世俗化、欲望化的“饮食男女”身上,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市民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中思想视域的局限。
[关键词]创作意识;张爱玲;病态心理;小市民心理[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7)03-0081-03 张爱玲,以她《流言》《传奇》两部作品集,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上海沦陷区新起作家中耀眼的一位,尤其是《金锁记》为上海沦陷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p404)20世纪90年代,沉寂了50多年的张爱玲再度占领中国文坛。
这一时期她创作最重要的价值是对人性的批评。
但是,仔细分析则更多地表现为张爱玲的世俗化、欲望化、商业化的一面,而这正迎合了世俗的小市民的某些消极颓唐的心理,从而凸现了她创作思想视域的局限。
一、与时代不相协调的音符20世纪40年代正值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秋。
许多女作家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描写各式女性的命运,义愤填膺地控诉封建礼教、传统道德对女性残害之时,张爱玲的作品却脱离了主流话语圈——不去描写抗日气氛,不去反映民族情绪,不以社会视点为立足,而是从人性的角度,以边缘的话语投入到都市的琐碎生活中去,将目光聚焦到了世俗的“饮食男女”身上。
她要求读者“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她说“一支战前的故事”。
她也要把读者拖出那一时代。
从艺术上说,她的作品确是上海沦陷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正如胡兰成所说,读张爱玲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
然而这一乐音却有着与时代不相协调的音符。
翻开她的作品,呈现的是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
张爱玲则站在冷眼旁观的角度,对40年代“上海+香港”的洋场社会进行深度描摹,将女性置于“生的苦闷”和“欲的自由”的种种冲突之中,从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波动里细腻含蓄地反映出纸迷金醉的奢华背后的龌龊和腐朽。
她将犀利的解剖刀指向了女性本体,并冷漠地、不动声色地向世人揭示了女性心灵充满卑琐、愚昧、变态的一角,从而呈现出女性孤独、渺小,甚至猥琐、屈服、无奈的生命原生态。
张爱玲虽然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女性的悲惨处境,可是却并没有说出该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甚至就连她自己最终也深陷这样的悲剧之中。
这与她当时远离时代的生活,脱离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作家有着非常独特的“张看”视角。
如果说30年代的女性叙事以丁玲与萧红为代表,那么40年代则属于苏青和张爱玲。
这些女作家笔下的人物都已经从冰心将女性于一种“神性”(母爱的泛化)的定位中走了出来,更多的是冠以“人”的意识。
从丁玲《莎菲女士》开始,作者直露地表现了一个女人对男人的渴望。
正如丁玲所说,这种“公开表现妇女的性压抑和社会困境之所以成为可能,那是因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带有‘解放’性质的运动”。
[2](p199)而在丁玲笔下的女性更多的是灵与肉、情与性统一的敢想敢做的激情女性。
不同于丁玲将妇女的命运放到时代的风雨里冲刷,张爱玲则是剥开时代的外壳,表现“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并毫不留情地拭去所有的粉饰,用冷酷的笔调描述了女性意识被奴化和钳制的生存状态。
她笔下的女性在生活的腐蚀和社会的重压下,处于“甘愿做男性的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
她们自觉地用金钱、婚姻、情欲、权力来扼杀自己的情感、尊81严、灵魂及其他人的幸福。
她们生活在一片荒凉中,可怜、可悲、更可气!如果说丁玲所表现的女人问题在于个性与生命空间的狭窄,而张爱玲所表现的则是女性生存的尴尬与挣扎,刻画的是他们在谋生与谋爱的夹缝中演绎出种种悲剧。
与之相比,张爱玲的小说更成功地揭示了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因,鞭鞑了男权社会的黑暗。
但是在这些女性身上,我们看不到她们的出路及她们对现实环境的任何改变。
当然,这样评价张爱玲及其作品,显得有些过于苛刻,但纵观张爱玲当时所处的时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已在起步,女性观和文化意识也在发展,而在她的作品中,人物与时代、环境却都相去甚远。
二、病态的心理折射张爱玲的艺术世界本来衍发于她对社会人生的病态体验。
她是以病态的怀疑目光发现并表现“时代沉落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
张爱玲在谈到原型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道:“在西方近人有这句话: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
当然实事不过是原料,我是对创作苛求,对原料非常爱好,并不是尊重事实,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生味。
”[3]由此可见其小说创作时对人生韵味和人生真实体验的偏好。
正因为张爱玲自身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她放弃了当时的主流文学表现形式,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题材,用她刻薄准确的语言,“冷眼看戏”的姿态,病态地再现了“五四”前后几十年凡俗女子在生活中的挣扎史。
张爱玲作品的表现方式及感受生活的视角是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她的创作个性紧密相关的。
张爱玲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家世显赫,但到了她父亲这辈家道开始中落。
她父亲是一名典型的纨绔子弟,整天忙于吸鸦片、嫖妓,与姨太太厮混,对她十分残暴。
母亲是一个西洋化的女性,为了自己留洋享受,对她不闻不问,使她从小就体验了亲情的冷漠。
成年后,她与汉奸文人胡兰成的一段不愉快的感情纠葛,更进一步促使她产生了对亲情、爱情的幻灭感。
对男性自私、虚伪本性的清醒体察,对女性生存的艰难和深切的痛苦体会,再加上幼年心理上所受的创伤的投影,构成了她感受外部世界的心理基础,自然也就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意识中带着病态的视角。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有着一些特殊的经历。
萧红的童年与张爱玲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苏青也是因婚姻的失败而投身文学事业。
虽然萧红在小说里也有用一种“散文化”的叙述来关注自己曾经生活的“边缘地”,但其用意在于更真切地面对生命。
苏青的小说与萧红的小说有曲异同工之处,只是苏青的笔触更显得泼辣而率真,而其骨子里仍是对世态炎凉的一份理解和平凡人生的一种体贴,因而在她的小说里贯穿着一个基调:让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然而张爱玲虽与她们有着类似的经历,但在创作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张爱玲的小说向世人呈现了其独特的意识感悟。
她在塑造人物、解读女性命运时,往往将自己深深地隐藏在平淡的文字里,用平静得近乎冷漠的口吻,甚至怀着嘲弄的微笑叙述着笔下人物的悲剧故事。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张爱玲对其小说人物命运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在当时社会中讨生活的女性人生的最终诠释。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张爱玲是在用一种远距离的、疏离的状态来从事创作,故而呈现出“永远站在潮流外”的冷静和自觉。
在对人性的描写上,张爱玲选择了采用西方作家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展示人性丑陋与邪恶,促使读者对女性本体作出理性的、内在的审视与反思。
在她的笔下,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尽管每个女性都有其可取的地方;几乎没有一段美好的姻缘,尽管有个别女性经过重重磨难,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女性能作为人自主的存在,尽管她也许掌管了经济大权、占据了家长地位。
作为女性中的一员,她对女性的悲惨遭遇漠然视之,对女性的缺点却不依不饶,连一点细微的地方也要曝光出来,进行无情的解剖和鞭鞑。
三、小市民心理的迎合张爱玲曾说:“要迎合读者的心理,办法不外这两条:(一)说人家所要说的;(二)说人家所要听的。
”“将自己归入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
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作者有什么可给的,就拿出来,用不着扭捏地说:‘恐怕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吧?’。
”[4]张爱玲的作品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小市民文学,是真正世俗文化,也是对当时小市民心理的“存心迎合”。
她关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鸡零狗碎”。
人性中的小瑕疵,市民的小奸小坏,小矛盾,小心眼,小花招……恰恰就是这些小的方面才是人生中日常的、永久的和每天纠缠你身心疲惫的形形色色。
张爱玲之所以选择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这个世界与大时代、大历史、民族意识“不相干”,甚至不无琐碎、平庸、趣味主义的倾向,是与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无关系的。
童年的生活与成长的经历,也是张爱玲在创造中为迎合小市民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童年时代,父母的离异,父亲的粗暴,母亲的冷漠,继母的虐待,不幸的经历使她变得冷漠和自私。
她对唯一的弟弟也极为冷淡,对生活却有着极为务实的态度。
她的姑姑也戏称她为“财迷”。
张爱玲曾特别谈到经历的香港战争。
战时香港的所见所闻对她“有切身、剧烈的影响”。
从“那些不相干的事”中,她有机会“刮去一点浮皮”,亲眼看到炸弹如何把文明炸成碎片,将人剥得只剩下本能。
所以她坚信,人性“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就具有了某种行为逻辑的82一致性,大多坚定地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至高目标。
当“饮食”受到威胁时,甚至“男女”之事都是不屑一顾的。
他们或为“利”的,或为“性”的世俗目的,演出着“终日纷呶”的,又是“没有名目的争斗”。
在上海成为“孤岛”之时,作为英、法的租界地,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商业大都会,同时也形成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
以饮食男女、市民生活为其生存土壤的作品,无疑是这一都市的产物。
作为新文学中心,上海并没有因为五四运动的冲击和主流文化的南移而从根本上改变这座商业大都会市民文化继续发展的自身逻辑而世俗化、实利化,其主体只能是那些生存于现代都市的普通市民。
上海文化中充分的世俗化和实利化倾向,说到底,是市民心理、市民眼光的体现,是市民出于自身需要所做的一种切合实际的文化选择。
对张爱玲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
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后面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
在生活中,张爱玲始终没有成为她母亲所希望的淑女,但却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似乎可以这么说,张爱玲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小市民趣味的女人。
她有着小女人的价值标准,十分的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