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依靠血液透析(HD)治疗延续生命,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但是HD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仍较高。透析中低血压不仅引起头疼、虚脱、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不适,还可能降低透析充分性,有的患者因不能耐受而终止透析,从而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7%,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0年1月~2006年11月共进行透析

3 200人次,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544例,发生率17%。透析材料为:F6、HL-130-HS透析器。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血流量为200~240 ml/min。透析机为费森尤斯4008B。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患者每周透析1~3次。

1.2 低血压的判断及临床表现: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30 mmHg或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头

晕、黑朦、出冷汗、打哈欠、心慌、胸闷、面色苍白、便意,甚至恶心、呕吐、肌肉痉挛性疼痛,呼吸困难,不能言语,意识丧失,也有个别患者早期无任何症状而出现血压下降。

2 原因

2.1 有效血容量减少:多系超滤脱水过多过快所致,短时间内大量超滤而致心搏出量、输出量减少,超滤脱水总量大于体重的6%~7%,从而导致低血压。

2.2 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在血液透析中,随着尿素氮、肌酐等溶质清除,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血管内外形成了渗透压梯度,水分移向组织间或细胞内,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

2.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老年人,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慢性透析患者50%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颈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狐存在缺陷。心血管调节

能力降低也是发生低血压的原因之一[1]。

2.4 进食:进餐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分泌大量消化液,且胃肠道血管扩张使血液分布于消化系统,导致血流量减少,在血液透析中也可引起低血压。

2.5 失血、出血:透析管路破裂,穿刺针头滑出,管路与穿刺针连接处滑脱未及时发现,使失血过多所致。

2.6 药物:透析前或透析中服用降压药或镇静剂,也是低血压不可忽略的原因,还有其他伴发疾病,如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器质性心脏病。

3 护理对策

3.1 在透析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压。即取平卧位,吸氧,降低血流量,根据情况减少或停止超滤。按医嘱予静脉快速滴入生理盐水或高渗生理盐水,必要时使用升压药,若处理无效应停止透析。

3.2 控制脱水速度及脱水量,严格控制水分摄入,每次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应超过2 kg,避免迅速和过度超滤,每次超滤量为这次体重与前次透析后体重之差。

3.3 改变透析模式。对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可采用单纯超滤,即15分钟超滤500 ml水分,并告之患者增加每次透析的时间和次数,严格遵守,勿随意改变透析次数,透析过程中调整钠浓度在138~140 mmol/L左右,避免透析后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钠水潴留引起心衰及下次透析超滤量增加之弊。

3.4 低温透析。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降低温度至36.5 ℃左右,低温透析能使血管收缩,高温透析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低血压。

3.5 对于进餐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患者,透析前、透析过程中尽量避免进食。在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30~60分钟,测血压、脉搏,并主动询问患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设定透析机上的各项透析指标,调节报警范围并进行检测,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透析器有无破膜,管路有无破裂,各接口是否松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6 合理使用降压药和镇静剂,容量依赖性高血压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会下降,透析前停服降压药,必须服用者,加强血压监测,警惕低血压发生,对于经常出现低血压者,在透析过程中,可按医嘱、输血、或代血浆,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避免低血压发生。

3.7 健康教育,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宣教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增加营养成分的摄入,按医嘱严格控制干体重,合理用药,严格按医嘱透析。

在透析过程中护士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严格控制干体重、脱水量及脱水速度,规律透析,合理用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使患者能顺利充分的透析,提高透析的质量和效果,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并改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