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19 不自由,毋宁死

关于语言的作用,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拿破仑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把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著名的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从中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他生于弗吉尼亚,做过店主和农民,为养家糊口,发愤研读法律,24岁正式开业当律师。三年内打赢了近千起官司,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以其机敏和演说技巧而著称。亨利是弗吉尼亚的第一任州长,他在州里和国家里还担任着许多其他的公共职务。不过他的永久名声还是来自这篇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发表的这一慷慨激昂的演讲,其结束语是世界闻名的“不自由,毋宁死!”

【背景探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漂洋过海来到这块新大陆,在这里共同劳动、生息、繁衍。经过100多年的辛勤耕耘,大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北美各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农业经济蒸蒸日上,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随着生产贸易的发展和交通邮政事业的进步,原来彼此隔绝的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费城、波士顿和纽约等大城市相继出现,成了北美的政治经济中心,统一的北美民族市场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北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纷纷建立。在此基础上,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

英国当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英运动。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在弗吉尼亚第二次革命密会上,他还热血沸腾地疾呼:“难道生命是如此珍贵,和平是如此甜蜜,以致我们非要用镣铐与奴役去换取它们?”喊声一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就在三个星期后打响了。

来美洲的移民多数是穷苦人或受迫害者。共同的地域和语言,特别是共同的命运,使移民逐渐形成一个美利坚新民族。美利坚新民族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在战争进行的第二年,即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独立战争的胜利,永远结束了英国在北美13个州的殖民统治。

【文本素材】

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

【课外链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1931年9月18日,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炮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并向沈阳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日,日军侵占沈阳,几天之内又占领了长春、吉林等地。“九·一八”事变后的一周内,日本关东军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完全或部分地控制了12条铁路线。1932年2月,东北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从这一天起,东北成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长达14年的殖民地;从这一天起,东北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列宁对后人发人深省的忠告!

铭记与忘记为自由而斗争

【美文欣赏】

驳“难得糊涂”

我曾在不少领导干部的客厅里,看到挂有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拓片。这些领导干部风格各异,但在这一点上,却“慧”眼共识,这不禁令我纳闷。左思右想终不解:难道这些领导们都非常喜欢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吗?可若论书法成就,颜柳欧赵、苏黄米蔡,大师的桂冠恐怕还轮不到郑板桥。可见他们未必是折倒于郑翁书法的神韵,而是“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内涵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共鸣。原来,他们是把这四个字作为从政的要诀、处世的箴言了。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官僚主义与糊涂哲学有着“血缘”关系。在某些领导班子中,领导们都在装“糊涂”,相互之间,从来“井水不犯河水”,只要不触犯自己的利益,管他何人何事,我自听之任之;在某些“大检查”中,明知下面在“做戏”,也“假戏真听”,带头“热烈鼓掌”。有的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下属单位事故隐患早已暴露,他却“糊里糊涂”地给他们挂上了“文明”或“安全”的牌匾,来个“一俊遮百丑”;有的干部徇私舞弊,早已声名狼藉,他的顶头上司却佯装不知,或让他“横向联系”,调至他方,甚至来个异地升迁……够了!糊涂领导奉行的“糊涂哲学”,把“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处理得无棱无角,而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被他们“糊里糊涂”地损害了!若谓这些领导一味“糊里糊涂”,他们又着实冤哉枉也。如果事关己利,突然间他们就变得头脑清醒,耳聪目明,口齿伶俐,腿脚灵活,或说或做,或哭或笑,或慷慨激昂,或温文尔雅,或演金刚怒目,或饰菩萨低眉,进退行止,寒暑冷热,“火候”恰到好处……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而国家、人民的利益,也就被他们清醒地分食掉了!

其实,这些官僚领导何尝弄通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真正内涵,郑板桥又何曾是这样的“糊涂先生”呢?他在任山东潍县县令时,堂弟来信,求他为邻居的墙基案帮忙。他回信拒绝,随后写下了“难得糊涂”的字幅,并题跋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显然,他是有感于堂弟对小事情过于“明白”而写的。他慨叹世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白”之难,在区区小事上“糊涂”之难,而由斤斤计较的“明白”转入豁然大度的“糊涂”则更难。而他自己更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连睡觉都竖起耳朵听民间疾苦,这哪里是“糊涂”呢?

看来,某些领导干部将自以为时髦的“糊涂哲学”罩上一件儒雅的外衣,借古人来免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