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脏腑(脏象)学说
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
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
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的功能全依赖与肾的气化作用。
三、脏与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血)与肺(气)是相互依存的,如: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循环瘀组,出现唇舌青紫。
反过来讲,心气不足,血运不畅,也可以影响肺的功能,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
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统摄血液,脾气足则心血充盈,若脾气虚则心血虚。
临床常见食欲不振,脉搏无力等心血不足症状。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藏神,肝主疏泄。
若心气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因之而弱;肝主疏泄,心主神志,心肝两脏有病,常在精神变化方面有所影响。
心与肾:心属于阳,位于上,肾属于阴,位于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如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阳,以至肾水不化,上凌于心,出现水肿病;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或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肾阴,就会使心阳独亢,出现心肾不交。
脾与肺:脾主运化,肺主呼吸,主一身正气。
如脾失健运,水湿不能运化,聚而为痰饮,则可以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喘的症状。
如脾气虚弱,可以导致肺气不足,可见体卷乏力等。
肝与肺: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机体气机升降运动。
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就可上灼肺阴,形成肝火灼肺的症候。
肾与肺: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肺、肾相互结合,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若肺气久虚,穷必及肾,以至肾不纳气,均可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症。
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司运化,脾胃的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关系密切。
若肝的功能正常,则脾胃的升降有度,运化健全,气血生化有源,肝得以滋养而功能健旺。
若肝失疏泄,则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失常,形成肝脾或肝胃不和的症状。
反之,脾病亦可以影响与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