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训诂学及校勘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训诂、校勘
1、训诂:解释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工作,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
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是训诂学最早的经典,有时也把训诂学称作“雅学”。
3、训诂的基本方法:
(1)形训:训诂学术语。又叫据形索义,是指通过过分析字形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诂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义,“六书”中可以运用形训的主要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
例子:《说文》木部:“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2)声训:训诂学术语。又叫音训、因声求义。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其作用在于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传。
例子:《礼记·檀弓上》:“葬也者,藏也。”
(3)义训:训诂学术语。是指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义训是“训诂之常法”,除形训、声训以外训释词义的方法一般都为义训。
例子:《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4、义训的具体方法:
(1)同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用同一个词来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
例子:《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
(2)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例子:《说文》:“走,趋也”又“趋,走也”。
(3)递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层递而下的训释方法。
例子:《说文》:“讥,诽也”、“诽,谤也”、“谤,毁也”。
(4)反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也叫反义为训、相反为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的方法。训诂学上也叫“美恶不嫌同名”、“美恶同辞”。
例子:《说文》:“乱,治也”。
(5)直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用已知或常用的词揭示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以词解词。
例子:
(6)转训: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甲字有某义项,则可与该义项意近的乙字辗转相训。
例子:“许”有“可”义,“容”有“许”义,故“容”可训“可”。
(7)歧训: 训诂学术语,是义训的具体方法之一。即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
例子:《尔雅·释言》:“祺,祥也,祺,吉也。”
5、训诂常用术语(同古书注解)
(1)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一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放在曰、为、谓之后面。
例子:○1《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
熟曰馑。”
○2《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3《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2)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它。
例子:《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3)貌、之貌:释义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例子:《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4)犹、犹言:释义术语,使用这个术语时,表示释者与被释者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通常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例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
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例如:《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郑玄注:“兴之言喜也。”
(6)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
例子:《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7)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一般用来注音。
例如: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澧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
全相同。只是相近。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8)如字:注音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但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本音读,这就叫"如字"。
例子:《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即第一个“恶”字读“乌路反”,是去声,第
二个“恶”字要读它的本音,即“恶劣”的“恶”。
(9)读破:也叫“破读”。是指古汉语中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人们把这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许多破读都是读去声。
例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衣本音“yī”,此处要破读为“yì”。
(10)当为、当作:训诂学(校勘学)术语。都用于纠正错误。
例如:《礼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郑玄注:“正当作匹,字之误也。”
(11)对文与散文:训诂学术语。
○1对文则异(对文则别):“对文”指“相对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对举的同义词,在
句中显示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2散文则通(散文则不别):“散文”指“单个为文”。即单独使用同义词中的一个,上
下文中没有与之比较对举的其它同义词,该词在文句中显示的是一组同义词的类义。
(12) 浑言与析言
浑言与析言:是训诂学中用来解释古汉语同义词词义的术语。两者相对而言的。浑言也称
统言、通言,表示笼统地说,用以说明词的共同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析言又称
“别言”,表示分析地说,是就同义词各自的特点而言的。段玉裁称泛指为浑言,特指为
析言。
例子:“言”和“语”浑言无区别,析言之,则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又如:“雕”与“琢”浑言无区别,析言之,则金曰雕,玉曰琢。
***补充古汉语中的特指与泛指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与泛指,意义是不同的。
例子:《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中禾泛指谷类,但在“禾麻菽麦”中专指粟。泛指
则禾与谷为同义词,特指则不是。
又如“稻”泛指包括粘者(糯米)和不粘者(粳米),特指专指黏者。特指则“稻”与“糯”是同义词,泛指则不是。
6、重要的训诂专著:
(1)《尔雅》: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代产生了
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著,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
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