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教育学,这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其原理犹如基石,支撑着教育实践的大厦。
以下是我对教育学原理的一些理解和记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简单来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人类为了传承文明、发展自身而特意进行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通过教育,我们希望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有道德、有创造力的个体,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关键的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能够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学习。
而受教育者则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良好的教育关系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特点。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很重要。
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育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常见的教育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根据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
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对于需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问题,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大理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笔记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大理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笔记一、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一种资格,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固定的人,是那些能够根据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及趋势,在人的发展中起引导、促进、规范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
2、学习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基本任务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组织中学习的成年人。
学习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驱动性要素,离开了学习者,教育活动便难以发生和展开。
3、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材。
4、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学习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物质手段主要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精神手段主要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各种非实质性手段。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总要求,它适合于各级各类学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总体目标,它的实现需要不断具体化,构成一个层级体系,这一层级体系从抽象到具体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属于培养人才的概括性要求,前者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总要求,后者是对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的特殊要求,二者的性质是相同的,它们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都指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前者是就某一课程而言的,后者是就某一种教学时段而言的,二者在内容指向和要求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只有具体化程度的不同,相比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更加具体。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对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律和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提高教育实践的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学习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下面我将就教育学原理的几个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教育学原理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体力、美感、道德、劳动等各个方面。
教育学原理指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教育学原理强调教育的方法应该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再次,教育学原理强调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
教育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教育学原理强调教育的过程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灌输和传授,而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和互动。
教育学原理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
总之,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对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律和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通过学习教育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提高教育实践的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1.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就像园丁培育花朵,是为了让它们绽放出最美的色彩呀!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要让他们考高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会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善良的人,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2.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太重要啦!你想想看,小婴儿和大孩子能一样教吗?就像给小树苗浇水和给大树施肥,方法完全不同呀!了解孩子们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不是吗?3. 教学方法得灵活多样才行呢!不能总是老一套呀。
好比做饭,不能天天都吃一样的菜吧。
有时候用讲解法,有时候让学生自己探索,这样孩子们学起来才更带劲呀!比如上自然课,可以带学生去实地观察,那效果肯定比光在教室里讲好多了吧!4. 教师的角色多关键呀!可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哟。
教师就像船长,要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呀!不仅要教,还要关爱、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
当学生迷茫时,老师就是那盏指明灯呀,对吧?5. 教育环境的影响可不容小觑呢!好的环境就像温暖的阳光,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啦。
你看那些在和谐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不是往往更自信开朗呀?6. 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呀!可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就像建房子,得一层一层慢慢来。
比如学知识,得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掌握呀,难道不是吗?7. 教育评价可不能只看成绩哟!那多片面呀。
就像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一样。
要全面、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关注他们的努力、进步和特长。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呀,你说对不对?我觉得这些教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真的超级重要呀,只有深刻理解并运用它们,才能让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呀!。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不等于教育事实,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教育现象为基础。
2、教育问题的性质: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3、教育学问题与其它学科的区别(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1)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此期,由于没有产生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原始人的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与生产中。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教育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各种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诗歌、故事、仪式等,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
近代以来,教育习俗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伴随着科学化,教育学理论远离了教育习俗;另一方面是对一些落后的教育习俗的批判。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教育学还处于经验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概念体系,还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例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当中。
4)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对于教育的论述和表达还是借助于习俗或其它学科的语言。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标志就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地位。
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教育逐步走出经验的水平,突破“教育术”的阶段,开始用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来组成教育学体系。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笔记-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发展【了解各个特征: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四.“教育学”【了解经典著作及其作者】第二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四个特点二.个体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三.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背景、含义、条件、构成)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质(四点)第五章教育制度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类型(双轨、单轨、分支)三.我国学制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的概念、特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素质二.学生:当代中小学生发展的新特点三.师生关系:1.三种类型 2.策略(如何构建)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概念二.三种德育的理论(认知、行为、情感)三.德育途径、方法、内容第八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王策三的定义)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了解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三.四种教学模式四.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班级授课制)第九章课程一.课程理论三大流派二.基本概念:课程标准、教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形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一)教育的广义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家庭、社会、企业、学校)(二)教育的狭义定义: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三种起源学说:生物、心理、劳动)【了解“教育”的要素】(一)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导语:大家读了教育学原理方面的书籍之后有什么感受?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一)作为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
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却无法说清楚……书上这样说︰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
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
教育学是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师和教育学的关系如同鱼水在一起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读师范的学生,哪一个没有学过教育学?哪一个没背过教育学?但是谈起了教育学,我好像不是很熟悉。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各种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等等这样一些具体的目标和结果。
当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他们通过教育局每学期的抽测和学校每学期的考试已经成了我和我们学校老师最重要的事情。
我想这个目的对于很多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吧!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为此我重点读了石中英等各位教授推荐的由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编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下面就我以前学习的教育学和学习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以后说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因为我对哲学有一点儿粗浅的了解,知道这里列举到的许多思想家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先哲。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三教九流三教: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第一讲认识教育表层结构—现象中层结构—相关性深层结构—存在1、教育基本形式和要素三大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1形式决定效果2内容)人靠什么:1工具2智慧3传递类经验4教育教育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传递经验的手段定义教育是人为了优化生存(环境)进行的认定选择传播创造文明的活动目的:认的生存手段:传播内容:人类文明结果:优化人的生存教育是有关处理(因人欲望增大而产生的)只是与(人们使用只是的)智慧之间矛盾的科学蜡烛园丁的奉献我国传统教育的精神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中国教育中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使得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教育过程的严肃性,此为教育强制性的特点西方教育:西方三哲: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教育为新思想的动率,教师就是学生新思想的动产者苏格拉底之死?柏: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教育是必须的。
“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学生自然是教育中的真正主题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帮助学生产生新思想教育的形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用神或上帝创造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顺于天,顺从于神(受制于认识水平)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国力图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在人类社会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依然有如动物界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评价:有一定的科学性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代表:梦禄从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具有本质区别的观点出发,批评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心理模仿,心理模仿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用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的起源仅从个体的无疑是模仿来解释;忽视教育的目的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代表:米丁斯基。
教育学原理要点笔记
第一章一、教育的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与其他生物现象、心理现象相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相区别。
着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目的性、计划性2、专门性3、稳定性4、相对独立性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代社会意识和文化为中心4、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四、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学会学习3、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4、传统的学校教育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三阶段:1萌芽阶段2形成阶段3发展阶段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我国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教学运用在教学中的是杨先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历史法3调查法4统计法5行动研究法第二章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支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权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4、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以是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教育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新4、尺效性5、超前性6、有限性所谓教育现代化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第三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方面。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二)能动性:①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②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①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②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①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
《教育学原理》笔记
《教育学原理》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1.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方式与内容)(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1.教育独立论: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5.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三)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①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六、教育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1.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2)人的因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讲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doc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学科,主要考察教育的表现、效果和影响等,以指导教育实践的行为。
下面是本人对《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一些笔记和总结,和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一、教育学的本质「教育学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学科,其本质为研究人类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规律等问题。
」所谓的本质,即为一事物内在的、本质的、核心的特征。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教育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教育学理论必须反映于教育实践中,而不加以实践的教育学理论只是空洞的哲学和干涉的学说。
反之,实践中更需要理论来指导。
因此,教育学是一门学说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2. 它是一门探究人的根本问题的学科。
教育学的本质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即探讨人的本质、人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人类发展的大问题。
也包括人类整体的、生命共同体的话题。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是探究人的根本问题。
3. 它是一门建立在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被称为交叉学科。
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和内涵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因此,教育学的本质是建立在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通过特定的方法、技术与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类的思想、个性、行为、体质等进行改造和提高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方法,旨在改变和提高人类思想、个性、行为和体质等的活动。
教育要素主要包括:目的、方法、条件、对象、过程、结果等五个方面。
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对人类的期望和需求的总和,和对于未来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是教育的意义和方向。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体质等方面。
认知方面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情感方面包括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意志方面包括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体质方面包括健康、强健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重要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科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以下是对教育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笔记摘抄,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二、教育学的定义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科学。
2. 教育学的任务: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起源于古代,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繁荣四个阶段。
2. 教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的时期,形成了多种教育学派。
四、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 教育学的科学性: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可验证性。
2. 教育学的实践性: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应服务于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3. 教育学的综合性:教育学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五、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4.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功能。
六、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具有政治功能。
3.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教育是人口素质提高的关键,对人口发展具有调控作用。
七、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1.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促进、引导、塑造和改造作用。
2.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阶段: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
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类型: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绪论【大纲】(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固定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停留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等)1762年,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系统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康德在哥伦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开授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实科教育思想: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反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1908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等,基本观点①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③采用实验的方法。
夸大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1.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方式与内容)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教育是生产力;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
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
③班级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广泛使用;
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
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教育独立论:
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
5.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单因素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等;二因素论是指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因素论是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所持的观点,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四因素论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心理;五因素论则是在四因素论基础上加上反馈因素;
(2)内发论与外铄论:持内发论的多是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和成熟论者,如卢梭和格赛尔(同卵双生子爬梯试验);持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荀子和洛克等;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关注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以及各自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具有可塑性;③其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④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血统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等;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华生;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②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
展;③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 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
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教育目的包含着四个层次①最高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
六、教育制度: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
1.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因素③文化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2)人的因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带来了教育的一系列变革,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式等方面);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讲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