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生命即流转 真实即动力 知识即灯烛——李大钊新闻思想解析
传媒与社会/生命即流转真实即动力知识即灯烛—李大钊新闻思想解析◎巴典曲扎仁增卓玛[摘要】本文以大钊先生最为重要的与新闻有关的三篇文章为依旨,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对今日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未来发展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李大钊新闻思想概括起来,即为生命即流转,真实即动力,知识即灯烛本文试图跳脱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中“经书注释”的范式,从更深层处追问李大钊先生思之道路,跟虽他的思想,在历欠沉默道说中寻找那東照亮百年新闻业发展前行的亮光1[关键词】李大钊新闻思想生命知识中国新闻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历史梳理,绕 不开李大钊先生。
鲁迅曾说,“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 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 有些像商人”,他的思想亦如是。
五卷本的《李大钊全集》洋 洋洒洒百万多字,抽象高深的理论研究,针砭时弊的时事评论,议论国是的政论文章不一而足。
自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如此举足轻重之人的研究文献也是浩如烟海,卷帙繁多,其中也不乏关于其新闻思想的研究。
诚如尼采所言,“每个 伟大人物的身上都有种追溯的力量。
由于他们的存在,整个 历史被重置于天平之上,往昔成千上万的秘密都从藏身之所爬到了阳光之下”。
W追溯李大钊先生的新闻思想,已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其丰富的新闻实践活动进行梳理与研究,另一 类是根据其著述论说探讨其新闻理论思想细细考究,可 以发现,李大钊的思想与新闻实践一脉相乘,可谓“知行合 一”,他用自己的传播行动改变了当时的社会诸种。
本文试图跳脱李大钊新闻思想研究中“经书注释”的 范式,从更深层处追问李大钊先生思之道路,跟随他的思想,在历史沉默道说中寻找那束照亮百年新闻业发展前行的亮光。
生命即流转流转一词包含流动与转化两层涵义。
阅读大钊先生文字,便能充分感受到这种生命力的流动与转化。
不管是具体的新闻实践还是不遗余力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始 终求新求变,不死守任何一种既有的主义或理论。
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
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舒 悦摘要: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首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
他积极向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关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教育影响,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著书立说、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开展社会团体活动和集会演讲等多种途径向青年学生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引大批先进青年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为日后建党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1-0082-03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变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体。
李大钊曾说:“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①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通过多渠道宣传并引导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
本文仅就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作一探讨。
一、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及整理介绍,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大钊作为我国较早对社会主义进行诠释说明的学者,在此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他重视相关著作的翻译出版,推动了经典著作的翻译与传播。
1919年,李大钊翻译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年,在《晨报》副刊开设的“马克思研究”专栏中,陆续刊载了《劳动与资本》《马氏资本论释义》等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文。
1920年,在李大钊的提议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整理并翻译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献著作,如学会成员翻译过《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第一卷等马克思主义原著,为日后的研究和宣传奠定了基础。
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对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和解读,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加入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队伍。
二、著书立说五四时期,进步报刊、书籍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新闻理论复习
“盲目的民工流给城市管理带来困难”很难与农民为生计奔 波劳累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
6.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由于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工作性质的不同,以下新闻工作 的特点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
①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 那么很可能发明一种营养液要比发现一种基本粒子更有新 闻价值。
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
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 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 好的” 。
以宣传为目的传播,可能会存在道德悖论 (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目的正当、手 段也必须正当。
马克思:“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 的也就不是正当的”(《马恩全集》1卷74
②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此前英国 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不可知论”有一定地位。
③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
1922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谈到“新 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写真”这个概念,无形中反映了当时照相术的使用,对 人们关于新闻客观性认识或理想的影响。
8.任何新闻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 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
新闻与所报道的的事件之间的一条规律性现象:具体事实 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
9.新闻报道不能先入为主
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捏造不 真实的事实,即歪曲真相、 制造谎言。”(全集2版1卷 415页)
三、新闻真实
1.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性质不 同),与法律真实也有所不同。
奉系军阀杀害李大钊事件
奉系军阀杀害李大钊事件作者:王健来源:《兰台世界》2019年第08期摘要:李大钊是报刊活动家,创办指导许多报刊,也发表过大量文章,多数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理论的,并组织发动多起工人爱国运动。
这些活动都是受苏俄共产国际的代理人、中国共产党北方负责人的身份支配的,其“宣传赤化”、“扰乱社会治安”的影响早已深入奉系军阀张作霖心中。
除此之外,让奉系军阀张作霖痛恨不已的是李大钊支援冯玉祥,并使其逐渐赤化,策应北伐;同时李大钊还劝诱阎锡山,使其转变立场起兵反奉,由此形成了北方反奉统一战线。
由此,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控制北京政府后,查抄苏联使馆,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
关键词:奉系军阀李大钊杀害中图分类号 K26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8-11-15Abstract Li Dazhao was a newspaper activist. He founded and guided man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also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most of which propagandized Marxism and publicized communist theories. He also organized a number of workers’ patriotic movements,which were all influenced by his identity as the agent of the Soviet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the leader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 influence of "propaganda of communism" and "disturbing social security" had long been deeply known to the Feng warlord Zhang Zuolin. In addition,what really annoyed Zhang Zuolin was Li Dazhao’s support for Feng Yuxiang who was gradually persuaded into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t the same time, Li Dazhao also persuaded Yan Xishan to change his ground to fight against the Feng clique, thus forming a united front against the Feng. As a result, the Feng warlord Zhang Zuolin, after controlling the Beijing government, raided the Soviet embassy and arrested and killed Li Dazhao.Keyword Feng warlord; Li Dazhao; murder李大钊(1889.10.29—1927.4.28),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宋代邸报的特点?什么是定本制度?什么是小报?(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
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定本制度是宋朝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两度被停止,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次是在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但都在不久后恢复。
定本制度使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维护起专制统治。
(3)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特点: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第九讲 新闻自由
(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1、每个人都应享有良心的自由、思 想的自由,只有涉及他人时,人 们才可以干涉他的自由,但也要 有个限度; 2、 如果全体人当中除一人之外都 持有相同的意见,仅一人持有相 反的意见,那么,人类要使那一 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使人类沉默 更为正当。迫使一种意见不能发 表是一种特殊的罪恶。 3、 法制与政府干涉是“必要的 恶”,个人自律和道德感是“应 有的善”。
新闻自由的内容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借助媒 体传播信息和意见的自由,亦即公民拥 有知情权、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和媒体。
新闻自由的实质
分析新闻自由实质的三个视角: 道德、政治、法律
1、道德视角 作为一种道德权利,新闻自由“应该” 是所有人平等的、共同地享有的一种权 利,新闻媒体应该成为社会公器。新闻 媒介应该从所有人的自由和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一些人或个别人的利益出发。 这是一种道德理想。
传统新闻自由的伟大成果
1、《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 《人权宣言》 “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 宝贵的权利之一” 2、《权利法案》(1791年,美国) 《权利法案》 “国会不得制定以下法律:……剥夺人 民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 这两个文件的确立标志着西方近代新闻自 由制度的正式确立。 由制度的正式确立。
新闻自由的实现
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一、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新闻媒 体能自主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体能自主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其次政治上要有 相对自主性。 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二、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只有当公民能自 由地接近和使用新闻媒体,才标志着新闻自由 的真正实现。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新闻思想
凡涉 及这 些人 的消息 则用 大字 ,排头 农村 和农 业 , 章士钊 “ 但 乃是拒 绝近代
版; 反过 来 , 那穷人 因穷 自尽 , “ 或其他 之奢 侈 的生活 与文化 ,回复古代 之简 种 种 因为 受 环 境 压 迫 发 生 不 幸 的结 陋 的生 活 与 文化 ” ,实质 就 是 “ 倒 开 果 , 社会上 的很 大变故 , 乃 反用 小字 , 车” 6 。1 1 排 在报 的末几 版不 注意的地 方 ” 李 …。 毛 泽东 在大革 命 时期担任 国民党 大 钊希 望新 闻记者 深入社 会 ,接触 工 中央宣 传部代 理部 长并 兼任 《 政治周 农 群众 ,报纸 要更 多地反 映 旧社会 的 报 》 主编 , 《政治 周报 ) 刊理 由》 在 ( 发 一
史 料
减缩 等天然 的压 迫 问题 ” 只有 真正 认 产党 第七 届 中央 委员 会第 二次 全 体会 的地方 , 。 因为好 些土地从事商 品化 的种
清这些 问题 , 能 “ 我们 知道 中 国的 议上 的讲话 》 , 召包 括 “ 讯 社报 菜经营 , 才 使 中 号 通 并不属于封建土地 的概 念。
济类 报 道在 内的新 闻宣 传工 作进行 理 厚 的 同情 。 他质 问 : 京 的一 个军人嫌 北
论 总结和 报道 内容上 的指导 。1 2 9 2年 乘 坐 的人 力 车速度慢 ,对 肚子 疼 的车 2月 1 2日,北京 大学新 闻记 者同志会 夫 大打 出手 , 这 是关 系军纪 、 “ 劳动两 大家何 以不谈 ? “ ” 北京 内外城 召开 成立大 会 , 李大钊 作 了发言 。 在题 个 问题 , 为 《 给新 闻界开 一个 新纪 元》 的演讲 无食 贫 民现有 九万八 千九 百八 十六名 中 , 特别 强调 “ 闻是 现在 新 的 、 他 新 活 之多 ( 据最 近警署 所调查 ) 大家何 以 , 陈独 秀站 在历 史进步 的高 的社会状 况 的写真 ” 而新 闻界还 存在 不谈 ?”¨ ,
反对“二十一条”斗争前后的李大钊
一、积极参加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山东,强占青岛和胶济铁路。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称帝的条件。
留日学生3000余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组织成立了留日学生总会,于2月11日,在美士代町青年会开留日全体学生大会,讨论通过五条大纲:(一)电政府力拒日人要求并请宣布该条件内容;(二)发布印刷物警告父老;(三)自国民立脚点,对于友邦发表国人所持之态度;(四)派遣代表回沪组织暂时机关,联海内外爱国之士,合筹对外方法;(五)筹备全体学生回国之事,以备有事时不致临时张皇。
会后,李大钊被推举主笔起草了反对 “二十一条”的战斗檄文《警告全国父老书》。
他根据中外及日本朝日新闻等报纸消息,揭露了“二十一条”的基本内容,沉痛指出:“凡兹条款,任允其一,国已不国。
况乃全盘托出……此日本乘机并吞中国之由来,吾人所当镌骨铭心,志兹深仇奇辱者也。
”面对亡国的危险,李大钊强调,国民应当担当起救国之责任,第一要做政府后盾,支持政府;第二要监督政府,遵守国民公意。
“吾国民今日救国之责维何?……吾国民应以锐敏之眼光,沉毅之实力,策政府之后,以为之盾。
……政府于兹国家存亡之大计,实无权以命我国民屈顺于敌。
此事既已认定,则当更进而督励政府,俾秉国民之公意,为最后之决行,纵有若何之牺牲,皆我国民承担之。
智者竭其智,勇者奋其勇,富者输其财,举国一致,众志成城”,以保我锦绣之河山。
该檄文迅速发回国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5年6月,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李大钊又负责编辑出版《国耻纪念录》,撰写了《国民之薪胆》一文。
文中,他历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说明日本对德宣战的原委,甲寅之役、“二十一条”中日交涉过程、内容、结果并就第五项悬案将造成的严重影响进行了分析,“日本此次于中国获得之权利,占世界各国之优势,欧洲战后,攘臂东来,必且忌妒之而暂求偿于中国喘余之微命,势必形成一亚东之新均势。
中国新闻传播史 答案整理
1、评“古有新闻”一、历史与新闻1、名家论断(2)李大钊:“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3)徐铸成:“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2、历史故事,还是新闻报道?历史学家,还是新闻记者?(1)案例例一:《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及诸子百家“春秋笔法”:寓价值判断和道德褒贬于历史叙事中,“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短消息:(《春秋》)深度报道:”(《左传》)例二:《史记》《史记》的新闻报道,如《刺客列传》《史记》的新闻评论,如《李将军列传》等例三:《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之后,相对于官方正史,历史撰写出现一种新现象:民间野史。
野史中最常见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出现的笔记小说,比如《世说新语》,到唐宋时期进入繁荣,明清时代达到高峰。
(2)“以史为鉴”其一:秉笔直书的精神:倡导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其二:栩栩如生的文笔:如何用简练的语言真切地、生动地展现事物的本领3、谁是新闻,谁是历史?(1)从本体认识:“事实说”必须是事实,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2)从主体认识:“故事说”必须通过主体的叙事而呈现面貌,揭示主旨。
本质上来说,新闻和历史都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
当然,新闻的叙事不同于历史的叙事,前者主要通过历史文献的排列,后者主要通过事实现场的采写。
4、新闻专业:文学门类,还是史学门类?新闻的品格更接近于史学,而不是文学。
新闻专业应该放在史学门类,而不应该放在文学门类,学生应该授史学学位而不是文学学位。
否定二、“古有新闻”吗?1、“古有新闻”的学科公设(1)现象这是新闻学科不证自明的前提,天经地义的公设!(2)内涵其一:新闻乃人类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组成部分,有一条从古及今的演进线索;其二:古典世界的新闻同现代世界的新闻,虽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但在内在本质上却无往而不血脉相通;其三: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标志的现代新闻,无非是从古已有之的新闻胚胎中发育而生、壮大而成的。
由此公设导引的典型学理,就是被广泛接纳的新闻进化轨迹:口传新闻—手写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
红色人物生平介绍之李大钊
壹贰叁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 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 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 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 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 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人物生平
1913年
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 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 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学说。
1916年
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 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 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 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 猛烈斗争。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 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 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 十月革命。
李大钊先生
近代史名人介绍教学通用PPT模板
个人背景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 业后东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
目录
contents
后世纪念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1919年
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 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 《新青年》上发表《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 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 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壹
从1920年初开始,李大 钊同志等革命家就商议 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 党的问题。
人物生平
贰
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 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 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 他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 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 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 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李大钊为中国引来天火
2015.1277人 物军事文摘李大钊为中国引来天火徐 焰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
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
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
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平大学任图书馆主任。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平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动员并奔走营救被捕者。
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
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
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
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
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
随后他回北平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
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
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继续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从容就义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
陈独秀和李大钊
李大钊被捕后, 章士钊竭力营救
李大钊和陈独秀——“不打不相识”
两人曾因《国情》一文有过争论。
陈独秀在《甲寅》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 ——“海外之师至,吾民必
且有垂涕而迎之者矣。”
‘以为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
李大钊在《甲寅》发表《厌世心与自觉心》 ——“厌世之辞,嫌其太多;
走在五四运动的前列
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李大钊在思想上、 组织上领导了这场运动。他所指导下的几个社团领袖人物,如邓中夏、罗家伦、许德珩 等都是这场运动的组织者。
➢ 1919年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阐明了这
场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他还发表一系列随感,激励爱国学生和人们继续进行斗争。
的、多方面的社会现象描写出来,加以批评或指导,非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不可”
谢谢观赏
每周评论在名著栏刊登共产党宣言节译每周评论办刊背景需要时事政治的报道和评论创刊宗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转折的第26期陈独秀被捕胡适接手内容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新闻思想1鼓吹民主与科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2倡导白话文发动文学革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3追求新闻自由重视社会舆论尊重新闻事实4以政治为本位的新闻观注重报刊的功能时刻体现爱国主义价值取向part李大钊part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889年1927年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9岁结婚18981907考入北洋法政辛亥革命19111913言治甲寅留日回国新文化运动19161917北大任教加入新青年十月革命胜利1919五四运动筹建共产党19201926三一八惨案牺牲1927创办每周评论19181889父母早亡祖父抚养亲上加亲姐姐变妻子恩爱夫妻相互扶持患难见真情妻子赵纫兰长女李星华作家长子李葆华中央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大钊和章士钊和甲寅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
报人与育人:李大钊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一
、
普通知识分子 的一种无奈之举 ,而非特别理想 的职 业。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堂时就开始办报,在 日本 担任 留日学生总会编辑委员会编辑主任时又办 民 彝 杂志,同时担任 了章士钊 甲寅 日刊的社论 撰稿人 ,这无疑成为学生身份 的李大钊独立生活的 经济来源。即使在 11 9 3年下半年,李大钊 因为躲 避袁世 凯政府的追捕而避难乐亭 乡下 ,他依然不忘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笔者粗略统计达十二篇。 之多。守 常先 生的好 学深思令人佩服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 其生活的捉襟见肘。难怪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 袖人物 中间,李大钊是第一个关注社会 生活状况和 经济权 ( 生存权 )的学者。” 1 1 年 1 99 2月他在 ( ( 新生活》杂志发表 物质和精 神 一文指出 “ 物 质上不受牵连 ,精神上才能独立。教育 家为社会传 播光明的种子,当然要有相 当的物质,维持他们的 生存 。不然饥寒所驱,必至于 改业或兼业他务 。久 而久之,将丧失独立的人格。” ” 高 一涵在 ( ( 回忆五四时期 的李 大钊 同志 时 谈到: “ 章士钊在北京创办 甲寅 日报 ,约我们 替他写社论。今天 由守常写,明天 由我写,后天 由 守常写,再后天 由我写,如此轮流 ,每人隔一天给 甲寅 日报 写一篇论文。我们在文章中攻击研 究 系,攻击现政府;而章士钊是维护他们 的,他不赞 成我们 的主张。守常只顾真理,不顾什 么情面,不 合心意的,他就要痛骂。章士钊不敢去和守常交涉, 便托我去和他 商量。这怎么行呢?一个人的主张是 不能够 随便更改的。后来,彼此谈妥:不谈 内政, 只写国外新 闻。” “ 直至 11 年 5 97 月初 ,李大钊 回乐亭探 亲,除寄两篇 通讯外 ,便不 再为 日刊撰
稿 。’ ’
作为一名普通的记者 ,李大钊在参与报社活动 与撰写稿件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报社领导与编辑的 束缚,他特别关心国内事物和国家的发展,这从其 前期 的文章和行 文中都可 以看 到 。高一涵的回忆 正好提供 了一个持 久关注 国内业务的新 闻人为何突 然转变为对国外新 闻报 导的极好证据。 “ 98年 11
解析李大钊新闻思想的包容性
迷惑 的 包容 与 正确 的启 蒙 。使 得报 纸 编辑 及 其 编辑 的报 纸 对一 代人 的健康 成 长 起 到重 要 的影 响 作 用 。这 种 编辑 理 念
的包 容 性 , 自有责 任 心 的报 纸 编辑 内心深 处 的新 闻思 想 , 来
( ) 一 包容 青年 成 长存 在 的 问题 , 蒙 青 年 构 建 科 学世 启
代 青年 前 进 迷途 中 的 向导 的 同时 , 为青 年 描 绘 了 自由、 等 平 的生活 画卷 .启 蒙青 年 和 社会 所 有人 包 括 撰稿 人 李 大钊 自 己要 “ 爱 ” 李 大钊 新 闻思 想包 容性 体 现在 文 章 中 。 博 。 则是 他 引 导青 年要 有 “ 爱 ” 博 的精 神 。 而这 种 “ 爱 ” 博 的精 神 就 是 饱 含着 包 容 的精 神 。这 就 要求 李 大钊 和他 所 要 引导 的青 年 不 仅要 包 容 自己的 家 ,包 容 自己的祖 国 ,更 要包 容 世 界 的人
刻关 注青 年 一代 的 成长 与 发展 ,关 心 青年 的理 想与 事 业 等
类 。另 一 方 面 , 李大 钊 作 为《 生 活》 辑 负 责人 , 新 编 在他 的新
闻思 想 里 。首 先包 容 了正在 发 展 中 的有 着各 种 问题 与 迷 惑 的青 年 。正 是 这种 新 闻 编辑 理 念对 于 青 年读 者 成熟 前 种 种
的未来 。 为政 治家 的李大 钊 , 作 深知 青 年是 国家 的未 来 和希
望, 因而一直把教育启迪青年作 为 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 。 李大钊与 同时期 的其他政治家 对青 年的启蒙侧 重有所不
同 ,他 不 是 以居高 I 的领 袖 姿态 强 硬 地将 政 治 教 育填 鸭 临下
爱国名人素材摘抄
爱国名人素材摘抄
爱国名人——李大钊
李大钊,原名李乐之,字畹华,号可庆,淮安(今江苏淮安)人,北洋强才,洋务运
动家,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先驱。
李大钊青年时期开始参与早期民族解放运动。
他认为,必须让中国人民拥有自由和平
等的权利,才能有效抵御外国侵略。
1898年,他和袁世凯、陆游、邝景球等人一起创立了“新政总会”,提出反对清王朝的请愿书,批评太平天国的思想,提倡台湾回归大陆,号
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大力宣扬中国民族革命的正确思想。
1900年,李大钊又和徐志摩、王毓麟、朱光斗、钱太吉组织了“中国政治会议”,召开了政治行动会议,提出“中国政治会议宣言”,振兴中华,反对帝国主义,支持资本主义民主派及社会
主义改造派。
1905年,李大钊创办了《自由新闻》,以国内外辩论的形式宣扬民主思想,支持群众运动,抗议对外胁迫,促进民族团结和近代史的发展,为弘扬民主法制作出贡献。
1917年,他在北京特别召开了“世界民族委员会”,号召所有支持民族解放的势力团结一致,以期
建立一个民族团结和平、民主自由的国家。
李大钊一生在民族解放运动和全民复兴的道路上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伟
大主张,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领导的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是中国传统
文化和新时期近代文明融合的伟大共同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解放思想的进程中的重要贡献者。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历史贡献——以《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为中心的考察
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历史贡献——以《给新闻界
开一个新纪元》为中心的考察
王新城
【期刊名称】《海河传媒》
【年(卷),期】2024()2
【摘要】在中国新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源起于哪里?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早践行者,李大钊为中国新闻思想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和阐释新闻学的开山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石。
本文以《给新闻界开一个新纪元》为研究视角,探究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历史贡献,追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最初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探寻理论来源,为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启迪和历史参照。
【总页数】5页(P48-51)
【作者】王新城
【作者单位】中共唐山市委党校唐山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以《史学要论》为中心进行考察
2.抗战大后方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贡献——一种以重庆为中心的宏观考察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四个维度的中国化演进--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结构性历史考察与展望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以《新青年》《晨报副刊》《每周评论》为中心的考察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分析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简析
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简析摘要: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和党组织为取得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运用新闻武器对人民群众进行指引,并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新闻思想。
毛泽东新闻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在无产阶级的不断发展中,毛泽东新闻思想不断完善,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也不断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
关键词:无产阶级;毛泽东新闻思想;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无产阶级战斗中,毛泽东思想为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上升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对于马列主义新闻学说也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更是深深影响着中国无产阶级的斗争。
在新闻史上,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更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向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转化的纽扣,并对于中国解放后新闻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在十九世纪末,《万国公报》的创办,标志着报刊史中资产阶级中改良派的诞生。
在此之后,各种报刊也纷纷创办,如《时务报》、《湘报》等。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正发生着维新变法活动,改良派将报纸作为变法的工具。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都对报刊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报刊如同人民的耳与舌。
而改良派的报刊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当年的毛泽东。
在毛泽东接触到社会政治时候,就与报刊相互接触,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通过资产阶级的两次办报实践中,毛泽东获取了许多的经验和启迪。
通过对前两次的失败经验,在《新西行漫记》中,毛泽东留下了结论,知识分子不应该跟人民群众脱离,应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才会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的清醒认知[1]。
毛泽东在新文化运动中参与到了《新青年》的报刊宣传中[2]。
在俄国的十月革命结束后,李大钊通过《新青年》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传播,使毛泽东等了解到马克思主义。
在这之后,毛泽东也通过《湘江评论》、《新湖南》等进行多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李大钊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大钊新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孙丽娜;代龙茵
【期刊名称】《衡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代表人物,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李大钊通过学习中外思想和长期从事新闻活动,形成与发展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主要包括:新闻是对社会状况的写真,新闻与历史密不可分;新闻要关注人民群众;新闻要发挥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以及新闻要实现言论与出版自由等。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其贡献巨大,主要包括:有助于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推动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促进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在新时代背景下,李大钊新闻思想对指导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作用。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孙丽娜;代龙茵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G210.9
【相关文献】
1.李大钊建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李大钊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剀谈
3.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4.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5.李大钊建党思想:理论源起·革命实践·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
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李大钊的新闻思想邓辉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多个专业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在新闻领域也不例外。
这不仅体现在他对西方思想文化的高超传播艺术,也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
梳理他的新闻思想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报刊功能的层次观第一层次是政治功能。
1916年7月,从日本留学归国不久的李大钊受众议院院长汤化龙之邀,担任《晨钟》日报编辑主任。
在该报发刊词《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中,李大钊提出:“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晨钟》当努力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此则《晨钟》出世之始,所当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1917年1月,章士钊在北京创办《甲寅》日刊。
受约担任编辑的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甲寅之新生命》,其中有这样的阐述:“此《甲寅》之努力也,此《甲寅》之进化也,由是更进而谋以其自身之努力,奋发我国民使之努力,以其自身之进化,开导我国民使之进化,此又《甲寅》之唯一责任。
”而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李大钊的演说不谈新闻,只谈运动。
这些表明,在他看来,报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要唤起“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之民族的自觉”,再造青春中华。
报刊的首要功能、第一要义是政治功能,报刊舆论的警钟作用成为最重要的作用,与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密切相关,这是他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对报刊功能的准确定位。
当时的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有志之士为摆脱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压迫而举行的多次反抗均告失败。
正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李大钊对报刊功能才有了这样的认识。
这与今天公认的报刊功能并不完全相同。
孙发友教授认为:“新闻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帮助受众比较全面地正确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适应世界的目的。
”虽然这里也提出“改造社会”,但其前提和起点是向受众“传播信息”,而李大钊却把报刊的政治功能看作其起点和归宿。
第二层次是信息功能。
李大钊对于新闻的定义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新闻定义之一,他认为:“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对于新闻报道信息的功能,他有这样的观点:“尽力把日日发生的事实,迅捷的而且精确的报告出来,俾读报纸的人们,得些娱乐、教益与知识”。
李大钊还提出:“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这些观点表明,李大钊在新闻理念上确立了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还认识到了新闻报道的娱乐与教育功能,并在具象层面对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了论述。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报刊或新闻的政治功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列宁在论述报刊功能时,也“主要集中于宣传鼓动、组织、监督批评和经济建设四个方面”。
在今天,我们学习李大钊的新闻思想,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和耳目喉舌作用,同时注意新闻向事实本位的回归。
新闻自由观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争取新闻自由,承认报纸的商业属性和反对“新闻侵略”三个方面。
“对自由,特别是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争取和维护,始终是李大钊一生奋斗的核心内容。
”在《哪里还有自由》、《宪法与思想自由》、《议会之言论》和《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中,闪现着李大钊新闻思想的精华,表明“李大钊是言论自由的极力鼓吹者、思想专制的猛烈抨击者、自由理想的热情捍卫者、宪政法治与代议民主的真诚追随者。
”对于当时记者可以随便被捕、报馆可以随便被封、印刷局可以随便被干涉、管理印刷法可以随便颁布等北洋政府摧残舆论、侵犯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情形,李大钊认为是违反民主约法的。
他还认为,自由的言论虽不一定是真理,但与真理为邻。
报刊应用时反映对立双方的观点,才能辨明是非,否则真理不能彰扬,谬误不能识破。
他大声疾呼:“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为保障人生达于光明与真实的境界而设的。
无论什么思想言论,只要能够容他的真实没有矫揉造作的心尽量发露出来,都是于人生有益,绝无一点害处。
”可以看出,李大钊汲取了约翰·弥尔顿关于“言论公开的市场”的思想。
在实践中,李大钊对此更是身体力行,他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一个生动诠释。
此外,在1922年参加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时,他作为我党知名领袖,面对胡适在演讲中一再强调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并没有当场予以驳斥,而是号召大家密切关注社会民生。
在中国新闻史上,李大钊最早承认报刊的商业属性。
他在《晨钟报》发表观点:“报馆本来性质,在于营业。
”其时正是民初政党报刊泛滥之际,所以,他提出这个今天看来是常识的观点,难能可贵,也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大众化商业报纸特别是“独立报纸”实践的影响。
这一观点也体现了李大钊对于当时政党报纸弊端的认识。
李大钊的新闻自由观还表现在他对“新闻侵略”现象的声讨。
1924年6月,路透社发布消息说孙中山已经逝世。
关于这件事是路透社故意造谣还是因为道听途说而以讹传讹,尚有争议,但李大钊由此而展开的分析则是相当精辟的。
他针对当时外国通讯社操纵中国新闻,进而操纵中国舆论的现象,指出帝国主义在华新闻机构凭借优势实力和特权,造谣惑众以逞其私,构成了“新闻侵略”,中国政府应予以严办。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我们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传播现象不无裨益。
李大钊反对“新闻侵略”,恰恰是要保障中国民众的新闻自由,何况他倡导的思想言论必须出自真心,而不是出于恶意和虚伪。
全面的新闻素质观李大钊本人就是一个出色的报人。
从1913年受聘担任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北洋政法学会会刊《言治》的编辑部长到1927年牺牲,他主编或指导编辑出版的报刊近20种。
在此期间,他形成了包括品德、个性、知识、才干、责任等方面的较为全面的新闻素质观。
新闻人应该富有正义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对明代名臣杨继盛的诗句进行的改写。
这两句话几乎成为了当今新闻人的座右铭。
李大钊从事新闻活动,图的是改变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他撰写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激动人心的战斗檄文。
而最终,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留在北京主持工作,终于遭到不幸,用生命书写了一个新闻人的高尚气节与伟大人格。
新闻人必须善于团结合作。
他主张把《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的同仁团结起来,为文学革新而奋斗。
后又劝告胡适:“《新青年》的团结,千万不可不顾。
”他认为,一个新闻团体的成员,有大致相同的知识水平,可以凭借友谊来交换各人不同的意见。
而当国民运动发生时,新闻团体可以共设目标,共同进行宣传,指导群众。
新闻人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非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不可”。
他认为,以前新闻界的缺点是由于新闻业者不能将眼光映注到全社会的生活上所致,而相当的学问和知识是新闻业者做到这一点的必要条件。
新闻人应该有优秀的综合才干。
他认为新闻记者要有历史研究者的修养,要有与史学研究者一样冷静的头脑,用研究历史的方法来选择新闻事实;他是随笔性评论的高手;他是报刊编辑的行家;他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使其面貌一新,思想性和知识性大大增强。
这些都启迪着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实践,全面提升个人才干。
新闻人有向受众灌输知识的责任,“于纪述事实以外,还应该利用活的问题,输入些知识。
”对于胡适的新闻宜注意活的问题,不应单讲克鲁泡特金、马克思等死的学说的观点,他有相当精妙的回应:“材料虽是死的,若是用当也未尝不可把它变成活的。
”而抓住契机,就能使死的材料随着活的事实表现出来,例如,他谈到的在名人去世当日推出其思想、学说,在重大事件纪念日登载历史事件等等。
他由此还推出:“一切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觅得机会,利用一种活的事实,输入给大家。
”例如,在发生重大地震时采访地质学家,在太阳出现红光时采访天文学家,在政治问题发生时采访政治学家。
新闻人有责任关注民生,广采博记,而“不应是专给一姓一家作起居注,或专记一方面的事情。
”他不满新闻界只关注社会上层人物、不重视底层人生的做法,认为这是旧习惯未褪尽的一个最大表现,也是新闻界的一大缺点。
科学的跨文化传播观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在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有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跨文化传播观。
面对中国的时局,他积极引进、传播国外的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以期从中找到救国的真理与良方。
如在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李大钊大量推出译介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国外社会主义动态尤其是俄国历史,介绍西方近现代自由主义民主思想,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介绍西方文艺理论、文艺作品。
显然,从林林总总的西方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中去挑选可为我所用的东西,是一种开明的“拿来主义”行为,更是一种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行为。
他有辩证的、分析的、批判的跨文化传播观。
对于西方文明,李大钊的“拿来主义”不是不加区分一古脑儿地拿来,而是科学分析,主张“东西文化互补”。
他认为,“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有自身弱点,需要重建,而“第三文明”正是两者相互调和、相互补充的产物。
他有合工具理性与合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跨文化传播观。
价值合理性要求关注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的问题,而在工具合理性的行动中,人们着重考虑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可能性,而基本上不考虑这种特定目的所针对的终极价值是否符合人们的心愿,胡适所进行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属于合工具性一类。
而李大钊的跨文化传播行为做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统一,既考虑到了手段的有效性,又考虑到了终级价值,体现了对国人、世人的深沉关怀,可谓现代跨文化传播的范式。
例如他倡导“第三种文明”。
当时以杜亚泉、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构想出一种“东方精神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的二元对立的结构体系,奢望用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拯救中国、超拔欧洲、解放全人类。
但是李大钊没有囿于此,而是超越东西文化之争,对东西文化都有所扬弃,提出一种更加理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文明———第三文明。
他有重视受众、重视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跨文化传播观。
在受众上,他不仅关注先进的知识分子,又重视广大的劳动人民。
为了向广大劳动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号召青年深入农村,“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
”在传播内容上,他注重引进切合中国国情的方面,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传播效果上,他无疑投以高度重视。
他参与创建社团、工人团体和劳动补习教育机关,组织创建党的组织,主编或指导刊物,目标在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他与时人的开创性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唤醒了一个时代,唤醒了一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