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方剂

合集下载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大千老师《气道中医》系列讲座(35-37)大千老师2009-09-29 20:11:28 阅读162 评论0字号:大中小第三十五课20080729_生气通天论由小桥流水、弘毅生、道法自然整理大家好,今天又是周二,由我给大家来讲气道中医,现在讲的是《黄帝内经》的《生气通天论》,今天到了最后一段,这最后一段是关于对药的五味的一个阐释,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很重要的知识,也是我们开方用药的一个根据,所以上次跟大家说这块我还要重点讲一下,我把这一段打出来了。

关于这一段我想这样和大家讲解,希望有一段时间咱们通过互动的方式把原文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具体剖析,那么这一段非常适合我们这样来做,所以今天我整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五味给大家进一步分析一下,让大家有一个切身体会,同时结合用药,看看用药的原则,帮大家理一下用药中体现的问题。

我把这一段贴出来,大家看看吧。

我先念一遍:“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大家先看一下,有一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讲药有药气和药味,药的气是怎样的呢,气香、气厚还是气薄,还有味,味酸、味甜、味苦、味辣。

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从气道的角度讲,或者说从大家的认识来讲,气味的“气”和味道的“味”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气不是我们讲的气道的气,是闻的飘出来的味,拿鼻子嗅的是气,尝的是味。

比如说川芎,一闻有什么味,尝是什么味。

当归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

桂枝你闻是什么味,尝是什么味。

气和味的区别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明,如果大家能够知道气和味的区别,那么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气,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气走哪,味走哪,这个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说这一块虽然好像无关痛痒,实际上关系到以后我们所有的用药。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汇总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汇总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361462肝...

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361462肝...

《气学中医讲座39讲》合集大千老师主讲升降开合一气转清静无为大道生内经伤寒一气贯返朴归真道自然感恩老师感恩整理文字的师兄目录1 第一课大千老师介绍气学中医 (4)2 第二课气学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 (7)2.1 一难 (10)2.2 二难 (12)2.3 三难 (13)2.4 四难 (14)3 第三课《难经》五难到十三难 (22)3.1 五难 (26)3.2 六难 (26)3.3 七难 (27)3.4 八难 (29)3.5 九难 (30)3.6 十难 (31)3.7 十一难 (32)3.8 十二难 (33)3.9 十三难 (33)4 第四课养生背景 (37)5 第五课如何养生 (49)6 第六课《难经》十四难到十六难 (62)6.1 十四难 (63)6.2 十五难 (66)6.3 十六难 (70)7 第七课《四圣心源》的五情缘起和《难经》十六难 (72)8 第八课《难经》十七难和十八难 (83)8.1 十七难 (83)8.2 十八难 (89)9 第九课从气学角度讲十二生肖 (93)10 第十课总结十二生肖、产后风病例及《内经》 (107)11 第十一课问答、阴阳应象大论 (122)12 第十二课阴阳应象大论 (136)13 第十三课阴阳应象大论 (149)14 第十四课如何开方 (160)15 第十五课阴阳应像大论 (176)16 第十六课五脏五味体用 (187)17 第十七课体用及望诊 (197)18 第十八课阴阳应像大论 (203)19 第十九课阴阳应象大论 (216)20 第二十课阴阳应象大论 (227)21 第二十一课阴阳应象大论 (239)22 第二十二课犀牛角和鹿角、串讲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 (250)23 第二十三课答疑解惑 (263)24 第二十四课答疑解惑 (271)25 第二十五课举例、问答说明气学 (284)26 第二十六课地震、风水、《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299)27 第二十七课上古天真论 (312)28 第二十八课上古天真论 (325)29 第二十九课上古天真论、问答 (339)30 第三十课上古天真论 (354)31 第三十一课四气调神大论 (365)32 第三十二课三阴三阳、四气调神大论 (376)33 第三十三课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 (390)34 第三十四课气学在生活中应用、生气通天论 (406)35 第三十五课生气通天论 (420)36 第三十六课生气通天论 (431)37 第三十七课金匮真言论 (439)38 第三十八课金匮真言论 (447)39 第三十九课阴阳应象大论、如何学习中医 (455)40 续讲内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第二十章祛痰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 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白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七讲 诊断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七讲 诊断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七讲诊断那咱们讲诊断,怎么来讲,只能说是我现在临场发挥。

因为这个之前列的一些标题,发现有标题束缚人的这个整个的思维,总是要看看标题,要分几个标题来讲,那无形中就把整个思绪割裂开了,所以说今天讲诊断我尽量的不想设什么标题,那么相当于临场发挥吧。

讲了几堂课,之前去年在民间中医讲堂也讲过,这次讲的几堂课呢,也不知大家能听懂多少,或是说有多少能够接受。

气道中医这个讲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毕竟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形形色色的,所见所感所悟,基本都是实实在在的,越虚越玄的不好理解,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就是虚玄的嘛,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像中国人饮茶一样,放几片叶子,主要是品那个茶香,那么如果说你处在一种非常浮躁,心不能沉下来这种状态,那个茶香啊没办法品偿,那搞的很多这个茶艺啊,你要自己内心不沉静下来,你搞那个茶艺也没用,无非是做个样子给人看。

那外国人他不理解,他觉得你放几片树叶子放进去,这个喝着也没什么味,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外国人喜欢喝浓的,什么咖啡啊,巧克力啊这样的有味道,更偏重于形,中国人偏重神和气。

你要闻那个茶,闻的是气味,喝进去之后,体会一种悠远的感觉,那心浮气躁,好茶坏茶放在一起你都品不出来的。

所以说给中国人讲气讲神好讲一些,但是由于这个西学东渐这么多年了,整个的文明发展是朝着这个物欲文明这个发展方向来的,所以说这个大家对气神的理解能力应该是比古人差好多,所以说在这里呢说我借讲中医其实是在讲神气,如果不能体会到神气,我讲的这些东西啊大家都不好理解,包括讲诊断也是这样,所以说刚才讲之前我还反复思考着这个讲诊断怎么来讲。

什么叫做诊断呢?中医讲望闻问切是诊断。

那望,是望其色,望哪个色啊?不仅是望他面色,望他的形色,包括动和静。

什么是静啊?就是一个人端端正正的站在那里你看他。

那什么叫动啊?他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表现出来的一种势态,都可以说是望诊的依据。

闻是什么呢?这个闻就是听声音,对方一开口说话,从那个声音当中听出一些特点来,这就是闻。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药性指掌九十首+用药思路特色+中藥運用秘訣+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治病有主药,药物配对重视伤食研究应对疾病谱变化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ortant;">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二讲 阴阳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二讲 阴阳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二讲阴阳那么从这节课开始,咱们从气道的角度联系实际,讲阴阳、五行、八卦、脏腑经络、脏象之类的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吧。

这节课讲阴阳,这几天我在考虑这个怎么讲阴阳,这个涉及面太大了,非常泛泛,真不好讲,刚才又翻了一下大学教材关于阴阳的论述,也是比较全面的,历代古人先贤对阴阳穷尽气力,写成书也好,流传下来,口诀也好啊,就是告诉大家阴阳是什么东西。

阴阳也是我国特色了吧,几千年来中国人就爱谈阴阳,大家看到什么阴阳鱼,那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不管是走到哪儿,一谈阴阳,就会联系到中土,那咱们这个中医,也是建立在这个阴阳的基础上的,咱们的中国文化,也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

太极嘛,太极生两仪,什么叫两仪啊,就是阴阳两个方面。

那这一块由于一节课来讲的,就讲一节课,不想展开来说。

我觉得能对大家有启发的我就给大家点一下,其它的需要大家平时不断地看一些传统的书籍不断熏陶,熏陶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会能感悟,但是感悟多少,要看大家的悟性,可能要拿出一生的时间来感悟,或者几生的时间来感悟,就一个阴阳,说不清。

那么大家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这个无,一动就是二,你一动就有动静,动的时候就是动,停下来就是静,就是有正反,有上下,四面八方就出来了,这就从一种就生出万有了,那一开始生的就是两方面嘛,从绝对变成了相对,就有了阴阳,这个就是阴阳产生的一个动因。

一动念,就有了目标,目标之外就是一份阴阳。

你头一抬就有上下,你这人一站着,就分左右前后,所有的这些都叫阴阳,这是老祖宗对自然的一个根本的认识。

那么这个对大家有什么用呢,这种事物是非常巨大,首先远了不说,给大家树立这么一种观念,你考虑问题要周全,你考虑任何问题都是两面的,都有阴面和阳面。

那个阴阳两面让我们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不至于走偏。

这也就是自然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良就有邪恶,有天空则有大地,有方则有圆,有臭则有香,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所有都是相对的,你只要是想到的事物都有反面,这个两方面合起来就是一,这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整体的世界观、处世观,所有的都从这里来发源。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生脉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生脉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生脉散出自张元素《医学启源》。

李东垣是张元素的学生,名气到后世比张元素大。

在生脉散主治方面,他两个人,一人抓住一头。

最早张元素提出来他是用于久咳肺虚的、肺虚气阴两伤的。

从生脉散运用当中传统来看,不管是用于暑热汗多,或者用于久咳肺虚,都是以气阴两伤为病机的一个特点。

李东垣提出生脉散的时候,是用于暑热汗多的。

现代把两项都结合起来。

暑热汗多,耗气伤阴,反映出这个由暑热逼迫津液导致多汗。

多汗伤津可以咽干口燥,多汗以后,气随汗泄造成短气、神疲乏力气虚特点。

所以气阴两伤从临床表现来说,比较典型了。

但从这个暑热,这个耗伤气阴,可能跟前面清暑益气汤证是不是有一点像呢?清暑益气汤,从病机来讲,暑热耗伤气阴。

这还是暑热耗伤气阴都是汗多,都是气短,都是神疲乏力的,脉也都是虚数,舌象可以舌红少苔。

那运用,这个主治区别在那里呢?区别还是很大。

虽然都可以用于暑天,但是,清暑益气汤证,暑热还在,关键暑热还在,还有发热。

尽管并没有暑热开始时候,伤暑的时候发热那么重,但暑热还在。

所以它是一种清补兼施。

清暑益气汤证,兼有清暑热,配黄连、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竹叶,它还清暑热,这方面的药力还是很突出,同时再益气养阴。

而这个方是纯补无泻,就纯补无泻,用于暑热之后引起的正虚为主的,暑热一般不明显了。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一讲 开篇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一讲 开篇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一讲开篇由善从之整理那咱们就接着来讲气道中医了,因为去年讲过一段时间,主要讲《内经》讲《难经》,当时依据经典来讲的嘛,那么可能很多地方讲的比较死板,因为必须按条文来讲嘛,可能也有所发挥吧。

在这次完全的是自由发挥,没有依据某些条文来讲,主要是想普及一下气道中医吧,这个是主要的目的。

那么咱们原则是讲基础课,那么这些日子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基础课程怎么讲,气道中医怎么给大家介绍。

那么这里面有的听过有的没有听过,有的学中医很长时间了,有的刚入门,或者还有一些没有学过中医对中医感兴趣,众口难调嘛。

我这个也得有一个定位,那么这个定位啊我想是这样的,还是定位在有一定中医基础的,知道一些中医常识的这样的听众,我来讲这个气道中医,那没有一点基础的也可以听,这个当然要更加努力一些,因为我想从气道这个角度来讲,别开生面了,尽量讲的简单通俗易懂生动,让大家能够听明白并且感兴趣。

我记得原先在民间中医讲气道中医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跟大家说过,什么是气道?气道的几个原则是什么?这次我不想说他有几个原则,不想把这个东西搞死了,因为大道至简嘛,没有定死的规矩理法,一切活变,活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嘛,我就想通过跟大家闲聊这种方式把这个规律现象生动的告诉大家。

为什么古人写书尤其一些经典的书籍不是系统的而是语录式的嘛,这个是与所讲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因为你要系统必然僵化,必然有条条框框,那么就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违背了道,所以说还是语录式的,这个方式更灵活,每一句话有所受益也就是说启发,你这个启发的多,慢慢的点点滴滴的在这语录里面,又能让你最终有所体会。

这个体悟是内心的体悟,不能言之于文字的,就像感情一样,谈感情谁也不可能把这感情系统的描述出来,那么只能自己心领神会,那么学道也是同样这个道理,不可能把道化一,完完整整的系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不可能的,像情感一样,如果情感可以分析可化验可重复,那么也不称之为情感了,所以说思前想后不想给大家设条条框框学医,那么我会用朴素的生动的语言,并且不断的打比喻来告诉大家气道的规律,并且告诉大家气道如何应用在中医上。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面炒,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甘草一两,炙(3克)、茯苓一两半(6克)。

二、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三、歌括1.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2.十味温胆汤十味温胆苓枳参,橘皮草味地枣仁;益气化痰姜半枣,远志宁心可安神。

四、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五、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虚烦不眠,或呕吐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

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

痰热内阻,胃气上逆,则呕吐干哕。

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虚烦不眠;蒙蔽清窍,则发为癫痫。

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

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

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对于痰热内扰之惊悸癫痫,服之可使热清痰消,惊平痛定。

对于胆热胃逆之虚烦、呕吐,服之则胆清胃和,烦除呕止。

若痰热重者,可加黄连,癫痫可加胆南星等。

本方是从《备急干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

方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七、附方及方论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半夏汤洗、枳实、炒陈皮去白,各二钱(各6克)、白茯苓去皮,钱半(4.5克)、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汁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去芦,各一钱(各3克)、粉草炙,半钱(1.5克)、生姜五片、红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宁心。

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减去清热化痰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枣仁、远志而成。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大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大柴胡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和解少阳之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苓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加)芒硝义亦尔,仍有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柴胡八两,大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

柴胡解表,大黄、枳实攻里,黄芩清热,芍药敛阴、半夏和胃止呕,姜、枣调和营卫。

(按∶本方、次方治少阳阳明,后方治太阴阳明,为不同。

)小柴胡汤加芒硝六两,仲景。

仲景桂枝汤内加大黄一两,芍药三两,治太阳误下,转属太阴,大实痛者。

小柴胡汤的性质既是常用方,同时又是一种和解少阳的代表方,比较标准的和法的代表方。

而大柴胡汤不同,它是个典型的常用方,涉及到的可以临床用的病种很多。

从主治证候来看,它是一个阳明腑实证和邪聚少阳证,也就是具体讲承气证和小柴胡证的结合。

单从主治来讲,它是两个证的结合,两小加起来等于一个大,这样把握它。

小柴胡汤证加小承气汤证,因为热实互结并不重。

那从小柴胡汤证来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证。

到这里开始有变化,为什么呢?由于小柴胡汤证本身有胆胃不和,有胆热犯胃的,胃气就上逆,就有心烦喜呕。

这里呕不止是由于它又加上阳明腑实,有一定程度的热实互结。

所以它的胃气上逆要比小柴胡证要重,它就呕不止。

从主治证候上,《伤寒论》写的郁郁微烦,郁郁是一种持续貌,就是持续的。

在小柴胡证里边,心烦,胆热上犯可以扰乱心神,所以他可以心烦喜呕,有心烦。

这个郁郁微烦,郁郁是一个持续的,这种心烦要比小柴胡证心烦重,持续。

郁郁微烦,他心下、胸胁,包括胃脘不是仅仅苦满胀闷,而是心下有满痛,为什么?胃脘气机阻滞更重了,有这种热实互结,有阳明证,有这个。

大便不解,那就是说热实互结在内。

协热下利,又是一种情况,是热邪有热实互结,热邪逼迫津液下泄,有协热利。

所以舌正黄,里热重,为什么有半表半里证呢?再加上小承气证的热实互结,所以里热重,脉就弦数有力。

大千老师德明群讲气学中医理论

大千老师德明群讲气学中医理论

大千老师德明群讲气学中医理论?朵媽:?学习中医的人知道这些事,但現在大多數人,?一看身体有事,马上去输水了,?去打抗生素了。

你和他們说,?有几个能理解??師:?这没啥的,地球人就这样,?会四维思维的还有必要跟三维思维的人计较什么吗???把纷繁的形界问题,上升到气界,你就会发现有规律多了。

所以学会了四维,就是游戏人生了。

??問:老师为什么白天没精神,晚上反而有精神,不是气血不足应该是白天晚上都没精神吗??但还是不理解阴血不足会精神。

是不是相当于透支精神气,让报警器不工作。

这样晚上所以精神。

?師:?明显阴血不足,?且阳不升。

?晚上,阴气盛,你阴血不足的人,晚上有利。

?就像你怕热的人,到了凉快的地方不就舒服了吗??問:?老师,低压高是怎么个病因?師:?你无说说啥叫低压高??啥叫舒张压?問:?舒张压就是动脉血管回缩,?产生的压力。

?压力过大,?气运动过亢。

?師:?这上升到气团上代表什么呢??在水银柱上是怎么表示的呢??艾,你再好好想想。

問:?老师收缩压和舒张压气学里怎么解释??師:?气缩和气张也。

?問:?我记得上学时上课老是打盹,睡不醒,晚上倒是有精神了!原来那时就是阴血不足,阳气不升。

師:?如果上午不精神,下午精神,明显是阳不升。

?如果白天一天不精神,晚上精神,是阴血不足。

?有时往往二者共有。

問:?老师胃部用手推有水声就是有水饮吗?師:?水饮如天上的乌云?,?孙二娘,看我人体的喷泉模型。

?問:?老师???人为啥会生老??从中医角度??没有逆转可能吗?師:?三省贤徒啊,你没有看我讲的能量的聚集与发用吗??调整频率?,?你看,青叶都知道。

青叶:?老是看见太阳就打喷嚏??为啥??7岁时??隆冬跌入水塘??。

師:?青叶,你是男的女的??太阳一晒,阳气被击发,振寒,故嚏。

?不一定是寒,以寒为主,可能还有郁气?。

?問:?青春期时??大发青春痘?,?并生白发。

?師:?哇,原来如此,?瞧你经脉闭的。

緣起:?心下水饮怎么治,老师?好几年了。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和解少阳)——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和解少阳)——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和解少阳)——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一、组成柴胡钱半(5克)、生枳壳线半(5克)、川朴钱半(5克)、青皮钱半(5克)、炙草七分(2克)、黄芩钱半(5克)、苦桔梗一钱(3克)、草果六分(2克)、槟榔二钱(6克)、荷叶梗五寸(10~15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柴胡达原饮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芩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

豁痰宽胸截疟疴。

2.达原饮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甘知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方行。

3.清脾饮清脾饮用柴夏芩,草果青皮术甘苓;厚朴生姜同煎煮,热多寒少温疟平。

四、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五、主治痰湿阻于膜原。

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六、方解膜原外通肌膜,内近肠胃,为三焦之门户,居一身半表半里之处。

今湿温之邪从口鼻而入,踞于膜原,聚而为痰,则表里不和,三焦气不通利,故胸膈痞满,心烦懊侬,头眩口腻,间日发疟。

舌厚腻如积粉,扪之糙涩,是湿郁热伏在里。

脉弦而滑,为湿热痰浊在半表半里之象。

故治当宣湿化浊,透达膜原为法。

本方以柴胡领邪外透;以黄芩清泄郁热,共为君药。

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开发上焦之气;厚朴、草果辛烈辟秽,燥湿化痰,宣畅中焦之气;青皮、槟榔下气破结,消痰化积,疏利下焦之气,共作臣佐之用。

荷梗味苦而有清芬之气,善能通气宽胸;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俱为使药。

全方十味,透表清里,和解三焦,使湿化热清,积痰得去,膜原之邪得除。

七、附方及方论1.达原饮(《温论》):槟榔二钱(6克)、厚朴一钱(3克)、草果五分(1.5克)、知母一钱(8克)、芍药一钱(3克)、黄芩一钱(3克)、甘草五分(1.5克),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

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噁,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

2.清脾饮(《济生方》):青皮去白、厚朴姜汁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黄芩、半夏汤泡七次、甘草炙,各等分。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

民间“三味中医”,三三之方–经方派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毛德西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德西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毛德西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毛德西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德西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

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本草纲目拾遗》)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

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中医基础方与常用方(2O17歌诀)

中医基础方与常用方(2O17歌诀)

中医基础方与常用方(2O17歌诀)一.木(肝.胆)1.1基础方:1.1.1开胸汤:A.方药:川棟子20g.元胡20g;瓜蒌15g.薤白10g.丹参30g.赤芍12g.郁金15g;柴胡15g.生白芍30g.川芎15g.当归15g.丹皮12g.山栀12g.B.歌诀:疏肝泄热开胸汤,豁痰散结又通阳,清肝和营气痛康。

金铃(散)蒌薤丹芍郁,柴芍芎归丹栀齐。

1.1.2五金汤:A.方药:生白芍30g.茵陈15g.鸡内金15g.郁金15g.川楝子20g.元胡20g.海金砂30g.金钱草30g.炙甘草10g..柴胡15g.香附15g.山栀9g.大黄6g.加减: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湿热:加龙胆草.山栀..黄芩;热毒:加蒲公英;便秘:加生大黄;黄疸:加重茵陈.虎杖;脘腹痛:加乌药.木香.槟榔;肝病:全程治疗加山栀.大黄。

B.歌诀:疏肝芍茵五金汤,内郁金铃(散)医胆囊,金砂金钱炙草匡。

肝郁气滞柴胡香;胆草栀芩湿热尝;热毒:公英;秘:生黄;黄疸:重茵加虎杖;脘腹痛:乌香槟榔;肝病全程用栀黄。

1.1.3舒肝丸。

1.2常用方:1.2.1加味逍遥丸。

1.2.2镇肝熄风汤∶A.方药:白芍15g.天冬15g.怀牛膝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赭石30g.玄参15g.川揀子6g.生龟版15g.茵陈6g.生麦芽6g.甘草5g.山楂6g.B.歌诀:镇肝息风芍天冬,牛膝龙牡赭石生,玄楝归茵麦芽草,肝阳上潜类中风。

痰多:川贝胆南星;尺脉沉虚:地萸用;高压眼胀头剧痛:枯草决明菊钩藤。

1.2.3小柴胡汤:A.方药: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甘草3g.生姜5片.大枣5个.B.歌诀:柴胡和解少阳证,小柴胡汤和解供,芩夏参草姜枣从。

去参加枳芍大黄,大柴胡汤两解用。

茵栀黄医黄疸病;恶阻:旋复代赭併;若去人参甘草枣,枳壳茶陈胸满松。

1.2.4柔肝丸(当归9.赤芍9.郁金6.玉竹9.丹参9.生牡蛎9.水红花子9)。

1.2.5茵陈蒿汤:A.方药: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黄柏12g.银花25g.黄芩30g.连翘15g.B.歌诀: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栀子大黄入;阴黄附子和干姜。

中医内科学——鼓胀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鼓胀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阴阳解析

中医内科学——鼓胀气滞湿阻——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阴阳解析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阴阳解析鼓胀气滞湿阻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疏肝散:《素庵医案》陈皮(醋炒)、柴胡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

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柴胡疏肝散,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

胃苓汤:《丹溪心法》苍术(泔浸)8钱,陈皮5钱,厚朴(姜制)5钱,甘草(蜜炙)3钱,泽泻2钱5分,猪苓1钱半,赤茯苓(去皮)1钱半,白术1钱半,肉桂1钱。

每服1两,以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炒盐1捻,煎8分,食前温服。

功效:安胃利水止泻。

祛湿和胃。

解析:阳性药:陈皮、川芎、厚朴、白术、肉桂、生姜、大枣平性药:甘草、猪苓、茯苓、香附阴性药:柴胡、枳壳、白芍、苍术、泽泻君药:柴胡、香附、陈皮、川芎、枳壳、厚朴陈皮:辛、苦,温。

归脾、胃、肺经。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厚朴: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肉桂:辛、甘,热。

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猪苓: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归肝、三焦经。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柴胡:苦、辛、微寒。

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枳壳:苦、辛、酸,微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跟大家讲一讲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

一、什么是方子?这个讲起来既复杂又简单。

因为所谓的方子就是方法,什么的方法呢?治病的方法,比如说中药、针灸、打拳等等,或其他方法,看电视都能好病,但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总结来总结去,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喝药。

这个方子来源就是对药的选择,方子--丸、散、膏、丹嘛,各有所宜,丸就是大丸子,散就是药粉,膏就是把汤剂浓缩成稠膏,丹就是一些丹药,当然还有汤药。

最常见的就是把草药抓回来以后用锅煮,煮出来的汤汁就是汤药。

但这些都涉及到组方,其实方子要是归结到最简单的方子就是一味药,比如说我们肠胃堵住了有食积了,煎煮点大黄一泻;好多人要减肥,你煎点三七叶一泻,这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风寒感冒了,煎点生姜水一服;肚子有气胀,熬点陈皮水一服;一个人闷厥了,往他的鼻腔里吹点细辛皂角粉,刺激一下他的神经,刺激着了使他一下子就回来了,这些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人们在实践当中总结发现很多时候一味药治病并不是很理想或有很多副作用,就把几味药组织在一起使用,尽量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那么这就是复方,也就是现在大家去医院大夫给你开的中药方子里有许多药;这样方子就延续下来了,复方多味药组成的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叫复方。

慢慢地人们把很多最有效的复方组方的药味和用量不断的固定下来,应用于临床,慢慢地这方子就定下了,人很朴实,一味药治某病,慢慢地多味药组合治某种病;所有的方子当中有经方和时方,经方是指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后人开的方子叫时方,时就是时代,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方子;经方也就是经典的方子,为什么叫经方呢?因为它的组方原则和疗效是后代有目共睹的,只要辨证准确,用量符合时宜,效果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其中经方中的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它代表着所有方子的组方原则,一代代的几千年来,人们头痛脑热呀,大病小病都是靠我们的中医大夫用经方时方来进行治疗,几千年来中医不断长养者整个中华大地,咱们能够不断的繁衍身体,是跟方子的直接疗效息息相关的,中医的所有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子上,这就是什么是方子。

二、方子是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方子是用来治病的;那么方子是如何来治病的呢?学习这个气道大家知道,人是一团气,人得了病必然是这团气出现了异常,这团气出现了异常,方子就是来纠正这团异常气的,我们知道不管人物事都是由气组成的,人是一团气,任何一味药也是一团气,几味药组成一个方子也是一团气,这个叫做方气,方气有方气的特点,药有药气的特点,人有人的特点,组方开方治病,目的就是用方气去影响人身之气,使之归正,让他恢复正常;比如一个人受凉了,寒着了,那你就要开一些热药,把寒化开,那么热药呢就要开热方,热药开什么呢?就是要开干姜,花椒,桂枝,当归,官桂,川芎,附子这些都是一团热药,很简单很朴素的开方目的;病人上火了就开些凉药,这就是最基本最朴素的开方的目的;咱们先不论是否一上火就开清热的药,一聚就开温热的药重要的是把开方知道是纠偏,气不通了就通一下,气虚了就补一下,气紧了就放一下,拿什么药去放呢?半夏让它去放去散;虚乏了就吃一些有滋补的方子,达到补虚效果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也就是把我们的身之气纠正过来,正常地人身之气它有一个状态,上下周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燥,处在中间状态,凡是脱离了这个中间状态,人就会生病,方子就会把不正常的状态调到正常状态,仅此而已,所以我们说开方子用途就是纠偏,偏了用偏气把你纠正过来,就像天平一样,通过加减砝码使之平衡,关于方子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讲这些。

三、重点讲组方原则:组方的原则归纳了10条,1.中正平和 2.刚而不猛3.缓(柔)而不懦4.温而不燥 5.凉而不寒 6.清而不枯7.浊而不凝8.通而不暴9.攻而有守10.补中带调。

简单的把方剂的原则概括一下,虽然不周不到但大概的意思就这样。

⑴中正平和:正常人本身就是一团中和之气,出了问题,稍微偏了一些,你配方第一条原则就要使方子这团气与人身之气尽量相近,不要差的太远,这一条非常重要,大家要仔细的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差的太远,容易影响到人身之气,会对人身之气有一定的伤害,譬如:这个方子开的和人身之气不相近,比如说开一个大黄,开巴豆,或者说开全蝎,蚂蚁等等,这些药的气跟人身之气是不相符的,明显带有这个药自己的偏性,而且偏的很厉害,这种药下肚以后会直接扰乱人身正气,咱们先不管它去不去邪气,首先要知道这药是扰乱正气,如果说扰乱的厉害就叫毒药,扰乱的不厉害叫副作用,但效果一样,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化疗药使人的头发掉了,这就是化学制剂的气和人身中正平和之气相差太远,你想这股气进入人身体,人身要拿出多少中正之气去化合这些气,象一勺盐放到水里一样,这勺盐就是化学制剂,或者说就是不平和的药气,水就是你的中正之气,你想想一勺盐需要多少水来化它,现在发现当今大夫开方用药这条原则完全摒弃,完全忽视掉了,他们在开方的过程中,没有这种理论概念,不知道开方的几条原则,不知道中正平和药跟人身之气相接;咱们经常吃的所有的五谷杂粮都和人身之气相近似,如馒头米饭粥萝卜白菜等等这些气很平和,跟我们人身之气很相近,所以我们吃了对我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影响,否则,你开方就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上次我讲了巴豆劲大,人吃了就会爆泻不止,附子--正品附子,你吃一些10g,就浑身麻得不得了,而且有泻泄呕吐的可能,这些药在神农本草经上都是下品,不便常服,不得已,用之来治病;我们组成这个方子尽量为中正之气,比如桂枝汤,就是比较中正之气的方子,桂枝白芍姜枣草,一般人喝了这方子不会有严重的副作用,现代人开方子,这条原则大部分都去掉了,很多人开方,求快,求狠或求稳,不理解中正平和的意义,在这里跟大家说一下:中正平和就是让方子之气跟人身之气相近,相近之后,人气稍微有点偏,你的中正平和的方气向相反的方向偏一点,来纠正人身的相偏之气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⑵刚而不猛:药劲大代表刚,药劲小代表柔,比如麻黄,干姜,细辛,附子,大黄等等这些药劲都大,开方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劲大的药让它缓和下来,体现刚而不猛地特点,怎么体现呢?比如用附子这个刚药时,加一个柔药,去缓和他这种猛劲,加什么呢?加甘草,这就是一个方子就是附子甘草汤;那么你用桂枝通经,为防止桂枝的燥性,加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就是桂枝汤;那用甘草缓和大黄的猛劲,那就是大黄甘草汤;开方就是牵制,利用它刚得一面同时又要牵制它猛烈的一面,这样容易让它发挥它正面的作用,缓和它的疗效;现在很多人开方他不是这样,唯恐这个药不够刚猛,最简单地就是麻附辛,不加任何制约的药,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均刚猛之药,过刚过猛,导致什么结果?很简单—伤正,一个人用可能表现不出来,一批人用马上就表现出来,比如肚子有寒,你用麻附辛去通他,寒是一天两天的,一下子好了,就认为这方药起作用,好用,但是一个久寒的放在那里,或者一个虚寒放在那里,或者除了寒还有其它淤阻的问题,光用麻附辛上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还暗伤气血;所以说有人开麻附辛,我就建议再加点柔药进去,效果就好,不能轻易用麻附辛,不要让麻附辛跑的太远,这是原则上刚而不猛,也是中正平和的一个特点。

比如:肚子有实气,有人要泻下,不断的泻,泻中要收一下,收中有泻,这样既能达到推陈出新同时又能达到守正这个目的。

正气在,你才有御邪的能力,正气不在了,你下多大的方子都没有用。

⑶缓(柔)而不懦什么叫缓而不懦呢?你的方子柔缓但不怯懦,和刚而不猛,刚而不烈是对立的;有的人开方太狠,什么毒药下去了如附子、蚂蚁伤身,什么都敢用,搞得病人气血暗耗,上吐下泻,眼睛发黑,肢体麻木,病本身不重,越治越重,都是开方过于刚强伤了的病;它的反面就是开方太怯懦,我们可以开柔缓的方子,但一定要柔而不懦,缓而不懦;比如:治一个风寒感冒,来势汹汹,发烧39℃,这时你要开一个很懦的方子:如:紫苏、藿香、陈皮、桑叶、菊花,药劲就很小,不能达到御敌的效果,再说很多药店的紫苏、藿香就是一干草,完全没有了药的气味,劲小的狠,再加上桑叶、菊花这药非常轻柔,整个药劲过于懦弱,不能很好的御邪;所以我们开方一方面不能过于刚猛,同时也不要开过于懦弱的方子,如小孩的食欲不振,上来就是焦三仙,谷芽,麦芽之类的方子,但有时候过于懦弱,也达不到治疗效果。

⑷温而不燥什么是温而不燥呢?比如说一个寒证的病人,上来开方就是肉桂、干姜、附子,这些太燥了;开方一定要温和,温里散寒的,同时又要避免过于辛燥—辛温燥烈之药;后来评价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就过于辛燥,伤正;所以我们开方要避免辛燥,怎么避免呢?很简单,加点甘润的药就可以了,如干姜,肉桂,加点麦冬,白术,茯苓稍微缓和一下,让它达到温而不燥的效果。

⑸凉而不寒什么意思呢?就是开方不可过于寒凉,可以凉,但要凉中带温,不要过于阴寒,比如说咱去一个热,你上来就是三黄(黄连、黄芩、黄柏)加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青叶、木通,一派寒凉之药,这个方子就不好,偏一边了如果你想治疗这个热,开方要凉中带温,凉中带散,凉中带补,不要过于寒,开方怎么开?比如一个胸膈中有热的,三黄可以用,石膏竹叶也可以加,然后上其它药:麦冬、甘草、大枣、升麻、柴胡、炮姜缓解,这就是凉而不寒,即使是大热的病,也不要开一边倒的药,稍微过了就伤正,稍微不对症就伤正。

所以说不管是刚而不猛,缓而不懦,温而不燥,凉而不寒,都要体现中正平和之气,这就是孔子讲得“时中”,时间的时,中间的中。

中正平和之气不是一根棍子立在那里,就直立在那里不动,它可以稍微偏左,也可以稍微偏右,但是不可极左极右,与时消息吗,做到这样很难。

所以中医大夫看病开方就要适中,微左微右,不能极左极右;开刚药可以,但不能猛;开缓药可以,但不能懦;开温药可以,但不能燥;开凉药可以,但不能寒。

下面接着讲。

⑹清而不枯什么是清而不枯呀?首先人身之气分清楚,上面气清,下面气浊,清浊相干互为循环,如果我们开治疗清气的方子,清气当中要带点浊气,不要太干枯了。

从面象上讲,很多人呢看面色太清,气太清秀了,清秀的没有福气了,这就叫清而枯,清中要带点浊,这人就有福气了,而且有理想,太清了完全理想化了而不现实,导致最后自己凄苦一生,婚姻不幸,家庭不幸,事业不行,身体也不行,这叫清枯之象,清贫之象;很多人很清秀,但却凄苦一生,就是因为里面少了浊气,在这里我们开方也一样,一定要清中带浊。

比如:白虎汤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石膏、知母是气清,甘草其气浊,它在清热的同时带有浊阴之气。

清而不枯,清而有浊,比如开三黄,气太清了,怎么体现出浊性呢?加麦冬甘草之类的。

⑺浊而不凝什么是浊而不凝呢?尤其是开一些补方,补下焦的方子,开浊气的药是组方的药,比如: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那三补呢?熟地、山萸肉、山药;三泻是茯苓、泽泻、丹皮;如果没有三泻,那就是浊而凝滞,熟地、山萸肉、山药这三味药都是静止不动的,凝滞不化的,这就是浊而凝,但万物贵在流动,浊了不让它凝滞,所以要加三泻,要加茯苓、泽泻、丹皮,使阴浊之气能流动开来,万物贵流通,贵变化,清中带浊,浊中带清,浊而能走,清而能守,这个都是开方的组方原则,大家在应用过程当中要细细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